有现成的答案不抄,那就是纯纯的傻子。
“7.5kg?仿了!我就要这个!”陆军的同志根本不和别人讨论,马上拍板,该霸气的时候,部队的同志都不只是霸气侧漏,而是霸气四射。
第932章 次次都上当,当当不一样
陆军的同志双眼放光,高振东太了解自己的同志了,这个参数对于他们来说有致命的吸引力。
一挺7.5kg,能打全威力弹的机枪,还能当重机枪使,对他们来说,只需要提一嘴,自然就会咬钩,不让咬他们绝对跟你急。
如果说9kg还要考虑考虑技术来源,那7.5kg对比现在在搞的轻重两用机枪的11kg,能压制一切不服。
防工委这边明显也知道这个情况,高振东这好上加好的最后一击,完全压制了一切意见,没人能再反对什么,有本事你也搞个一样的?
“好!就搞这个!回头我们就找老毛子买样品,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京城工大了,至于轻重两用……继续搞,搞出来对比对比,做技术储备也是好的。”
已经搞起来的东西,能不随意取消还是不取消,也要考虑到多方的心情嘛,多储备一些技术也是好事,现在条件好很多了,多支撑一挺机枪的研制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高振东只需要哐哐哐的往外拿好货就行,但防工委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而作为京城工大的教授,高振东在这里就代表了京城工大,所以是“你们京城工大”,而且这么说,感觉上高振东就是防工委的人,贼爽。
整个过程,都没人怀疑这个7.5的改进型通机能不能做出来,仿佛只要高振东说了,那就是板上钉钉,只是在选择要不要而已。
“振东同志啊,你说的那个高机放平的事儿……”陆军的同志乐呵呵的,主动提起了这个事情。
看看还有什么惊喜?
“对,我正要说这个来着。我们都知道,随着精确制导弹药的发展,以及空中战术的改进,高机防空这个事情,其实已经不是太靠谱了。”
高振东的话,让部队的同志想起这几次作战的空中打击过程,那距离,让原本是防御俯冲轰炸和贴地扫射的高射机枪,的确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再想想我们在轰炸机改的新攻-5关键部位上那些厚重的装甲,看来这个东西真的是效费比极低。
“但是直升机的崛起,让高射机枪还是有一些作用的吧?”同志们对现代战争的研究也没落下。
“对,可是一来,我们有便携防空导弹了,二来,主要对地,不等于不能对空,三脚架设计得当,依然能保留对空能力,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反而使用起来更灵活。”
便携防空导弹……想了想脏三的直升机,同志们乐了。
而且高总工说得对啊,主要对地,这是使用思想的改变,但是并不等于就不能对空了,该对空的时候,依然可以架起来哐哐哐的一阵猛射,12.7mm的口径又不会有什么变化。
“嗯,倒是有道理。但是12.7mm高射机枪的重量那么重,就算减到50-60公斤,实际上想伴随也非常艰难,现在40公斤的7.62重机都已经很有难度了。”
“对啊,再怎么减,50公斤总是要的吧?”
“那么大口径,太轻了精度根本没法保证,打一枪蹦半天。”
伴随这个事情,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要考虑重量、拆装便利、长度体积这些问题。
此时同志们看见高振东脸上神色很古怪,一副很想大笑的样子,不知道他心里面在憋着什么屁。
高振东当然不是想笑这些同志,而是想起了我们几十年后上的那些恶当,那真是次次都上当,当当不一样。
NSV机枪的“总重”25公斤、AIM-120导弹的双脉冲发动机、高超音速导弹的高速机动再入、F-22战斗机的2.0升力系数、朱姆沃尔特的双波段天顶星雷达、NGAD的wiki试飞……甚至传言F-119发动机的推比10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真是没地儿说理去。
除了NSV是自己人翻译失误导致的外,其他的统统是敌人在吹牛逼,这就很难绷,这帮外国鬼子,太坏了!
但是要说是坏是好,不好说,有时候能力够强的时候,到底谁吃亏是个没准的事情。
想起80年代因为实在没办法,只能将12.7mm重机枪总重控制在26.5公斤而遗憾不已的前辈们,高振东实在是想乐。
诶,不对,现在是60年代,我才是前辈,不笑了不笑了,这多不厚道。
眼看着高振东乐成这样,同志们不淡定了,你说你,本事大也不能这么笑吧?
就在同志们心气儿渐渐不顺的时候,高振东一句话平复了所有。
“如果我说,能把枪的重量控制在32公斤,是不是就能伴随了?”
全场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多少?要不是我聋了,要不就是你疯了!
这是所有同志的想法。
不少人知道他是搞材料的,但是别管你什么材料,枪的主体是钢,这是变不了的,只要是钢,密度基本上就不会低于7.8,你再怎么折腾,这东西是变不了的。
“振东同志,你是不是……是不是说错了?”连陆军的同志都不淡定起来,这事儿不可能啊,赶紧给高振东找个台阶下。
高振东脸上笑眯眯的,但是语气很坚定,吐字很清晰。
“没错,就是32公斤。”
我们的第一代重机是88公斤,第二代是56公斤,第三代是41.5公斤,第四代,也就是上当的一代,是26.5公斤,第五代涨回来了一点,但是没有本质区别。
高振东还是不想玩儿那么极限,毕竟32公斤是一个超级够用,已经能惊呆所有人的数字。
而且那个机枪的原理和结构他知道,不过一些细节还是不大清楚的,所以他在26.5的基础上加了20%,32公斤。
“其中枪身预计18公斤,枪架14公斤。空枪啊,我说的是空枪。”高振东进一步明确了参数,相比17和9.5,都上涨了一些,特别是枪架。
废话,我们当然知道你说的是空枪,加上60发子弹还能控制在32公斤,那你是神仙。
第四代重机枪:这事情吧,其实也不是不能商量。
“不可能,12.7减到枪身18公斤,恐怕一枪就能散架!”
高振东乐呵呵的,也不生气,实际上这些同志没有站起来说他胡说八道,已经算是这些同志涵养好,有的事情,他自己知道,但是别人不知道:“我是搞材料的,需要的新材料对我来说问题不大,加上一些结构、原理上的优化,没问题,没问题。”
噢,这货是搞材料的,这是他的先天优势,这么一想,枪身18公斤好像不是不可能,想一想即将定型的二代坦克的装甲和车体……
陆军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马上投降,这是好事啊,赶紧投了吧。
那真是投降一念起顿觉天地宽,不说了,等着就好。
32公斤,哦哟哟,这是要把12.7mm搬到一线阵地上,笑看天下轻步兵,谁敢和我对射。
在高振东这里得了无数好处的部队同志,不再质疑这个事情,等着就好,等着就好。
“嗯,这么说倒是也有一点道理,但是枪架这么轻,一枪下去恐怕就变形了吧。”是是是,你搞材料的了不起。
“一样,材料够结实,结构足够优化,变不了。”高振东还是那个样子。
卧槽,能不能别提材料的事情了?
“但是枪架太轻,射击起来散布可就成问题了,这总是改变不了的。”
有搞枪械的同志说到了点子上,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实际上四代重机的散布的确是只能说够用,但是不太出色。
但是重机枪这玩意,它其实就没考虑打太准,不同的武器有不同的用法,而且高振东不担心的最大原因是,到了第五代,也没见得就把重量提升回来多少,而且第四代重机及其衍生型号用的时间挺长的,如果精度不够用,以那时的能力,早就改了。
“这个不用担心,有技术可以在这个重量下,将散布控制在可用范围内,而且这东西多多少少是需要一点天生的散布的,这事儿,问部队的同志就知道。”
重机枪这种远程压制射击的武器,实际上是需要打击以某点为中心的一小片区域的,而在其射程上,靠人手控制主动的产生散布,其实效果不是太好,枪械自己抖动产生的散布某种程度上来说效果还更好一些。
一片地域,嗖嗖嗖的左左右右几十发12.7落下来,就问谁还敢往前冲,又有谁敢乱冒头?压制的目的,不主要是杀伤,而是迟滞敌人的行动,阻止敌人展开或者布设装备,压制敌人火力。
有技术控制?高振东这话说得神神秘秘,一点儿细节没有,但是其他同志却不能不放在心上,人家敢这么说,而且还是在这么离谱的一个参数条件下说,那说明人家真的是胸有成竹。
正常情况下,吹牛逼绝不会往这么极限去吹,像今天这个东西,他说能减到45算优秀,减到40算常人吹牛逼的极限。
32?没准人家是真有东西。
“真的需要这个散布?”有的同志对此还是有些不解。
说到这个,部队的同志就不困了:“诶,对对对,振东同志说得对,这个啊,的确是需要的,这事儿,他懂行。”
第933章 刨坑把同志藏起来
噢,对啊,他是战场上下来的,这些战场上的事情,他门儿清啊!
部队的同志更开心了,你看你看,有自己人就是好,都不用自己说,主动就给你考虑到了。
看着高振东,陆军的同志就一个想法:宝贝!谁要想动他一个指头,我先办了你!
原本一个听起来是不可能的事情,经高振东这么一抽丝剥茧,好像还真能成的样子。
至于到底是什么技术能解决散布过大的问题,高振东没说,他们也没问,瞎打听啥,不想干了?
32公斤的12.7mm高机,不对,现在应该叫重机了,这东西想起来就稀罕,18公斤的枪身,这要换一个身大力不亏的战士,恐怕都能嗷嗷叫着端起来打冲锋!
高振东:不至于不至于,这货忒长,冲锋还是通机比较好。
PKM是真能端着打冲锋的,热知识,经常在影视剧上看着端起来打冲锋的ZB-26,空枪10.5公斤,就算加上子弹的重量,一挺100发弹链的PKM和ZB-26分量差不多。
打过COD的人都知道,里面PKP(PKM的改进型)是机动武器。
“嗯,这个事情,值得搞!”不等部队的同志霸气四射,防工委先拍了板。就算是32做不到,35、40总能做到吧?这已经满足伴随一线步兵的条件了,而且从高振东的习惯来看,32极大概率没问题。
太阳能板自己这边给定12%,结果他搞了个17%~20%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呢。
现在他们已经不太考虑高振东的工作量问题了,这小子总是能抽出时间来,而且这些东西看起来是两样,实际上有一个是买来仿制,改进花不了多少精力。
按照高振东的习惯,大概率又是他扔一堆方向和路线出来,其他同志落实,他最多再帮忙解决一些疑难细节问题,其实总体工作量也还好。
会议仍在继续,事情这么多,也不可能什么都是高振东这里出头,集思广益,各有各的擅长。
高振东听的占多数,发言的很少,同志们能解决得很好,自己就不用麻烦了,抽奖机会还是很宝贵的。
时间到了下午,这种会议,注定是很长的。
“……这一次在打击身毒人的作战中,就出现过我们的炮兵连在追击中发现敌人,但是全连加起来只有10来支枪的情况,好在敌人已经被打破了胆,直接就投降了,否则还真有危险……”总不能指望次次敌人都是菜鸡吧?像是反坦克组、防空组、炮兵、卫生兵等同志,缺少一种适合的防身武器,只带把小手枪,在战场上屁用没有这种情况,很是尴尬。
有的倒是带的是制式的61突,但是这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又大又重,其实也不是好选择,也带不了多少。
对于这个,搞枪械的同志倒是有想法。
“我们在搞微声冲锋枪,倒是可以考虑把微声冲锋枪的消音器取下来,简化枪管结构,应该就能给他们用了。”
这玩意儿高振东知道,原本是两年后定型,而且只有微声版本的,没想到居然能在这个时空,变出普通版本来。
只是这货有些“小问题”。
“真的?那太好了。这枪应该很轻吧?”冲锋枪不一定就很轻,比如PPsh-41,重得一批,特别是装弹鼓的那种。
部队的同志有些不托底,问了一句。
“空枪加个空弹匣3.4公斤吧,不算重。”
部队的同志顿时就绷不住了,这玩意甚至没比61突轻,那我整这玩意干啥?
“3.4?那我们还是带61突算了。”
“去掉消音器就轻了,估计大概2.7kg的样子。”负责这事情的同志道。
虽然还没做减重,但是消音几个部件的重量他心里有数。
“噢,好像还可以。”
能忍受,但也只是忍受。
高振东举了举手:“你们是用的自由枪机,铣削机匣吧?”
见他发言,同志们都没有怠慢,61突和这位关系大着呢。
“嗯,对,考虑到强度问题,而且这样比较好容纳击发组件。您怎么知道?高总工。”
厉害啊,没见到设计图都能猜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