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过审放映的片子,业内一般叫做成片,而没有剪辑的素材,一般称之为毛片。
没错,就是这个名字。
十分正经的意思,跟不是你想的欧美,还是日韩。
这两个之间的时长比例,叫做片比。
在胶片年代,由于拍摄用的胶片价格昂贵,成片比就会控制的很严,所以在极端状况下,能够控制到 1.2:1。
但是这个数字太极端,不具有参考价值。
普遍来看的话,中国电影胶片时代的片比,通常在 5比 1,到 8比 1之间。
不过也有特殊,那就是姜闻。
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片比差不多来到了 100比 1左右,可谓是非常奢侈了。
反正对于大多数导演而言,这辈子都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后来随着数字摄影机的发展,拍摄成本降下来了,片比控制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说回来,围读剧本的意义就在于,提前把电影先演一遍,只是没有服化道的支持,所有演员都集中在一起,把戏先串一串。
等到正式拍摄的时候,剧组已经把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已经通过这种形式的“排练”,提前解决的差不多了。
第15章 校友
蒋博跟着李兵兵进来的时候,剧本围读刚开了个头。
高群叔是导演,肯定也在。
一进门李兵兵就先打了个招呼:“高导,我给你把咱们的白小年带来了。”
片场导演最大,即便是演员之中,有资历比较老道的存在,也得先跟导演打招呼。
这是规矩。
还不是小鲜肉横行的年代,不管什么都向资本看齐,不分情况,都向资本低头。
高群叔也只是笑着点了点头,导演的范儿很足,对蒋博招了招手,示意站到身边来。
然后给屋里的人介绍道:“这位是咱们剧组白小年的扮演者蒋博,今年北影大一的新生,从今天起,就加入咱们剧组,接下来一起工作了。”
说完转向蒋博,嘱咐道:“你来跟大家打个招呼。”
颇有点长辈关照晚辈的意味在里面。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组织中,介绍人永远都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不仅代表着上面对你的态度,还代表着你的关系背景。
在剧组,导演出面介绍,即便只是个小小的剧务,或者龙套,恐怕也不会有人会轻视,这就是现实。
“各位前辈好,我是蒋博,一个电影圈的新人,非常荣幸有机会跟各位前辈学习,还希望在接下来的工作里,多多指教。”
蒋博姿态摆的很低,确实是新人,而且学的还不是表演系,基本上可以算是素人。
而《风声》的剧组里,各个主要的配角,确实都是老前辈了。
黄小明,周讯和李兵兵都不用说了,包括张涵宇、王致文、以及吴钢,都是在圈子里,摸爬滚打了许多年,而且颇受赞誉的人物。
要是能从这些演员的身上,学到个一招半式的,蒋博也算是不虚此行。
蒋博自我介绍完了之后,黄小明倒是挺给面子,第一个站起来表示欢迎。
“欢迎,你来了,以后在剧组,我可就不是小弟了。”
黄小明也是半开玩笑。
如今在华宜,一姐可能不是很明确,但是一哥却很明白,就是黄小明。
在之前的几年里,眼前这位哥,每年都有爆点热剧上映。
2007年的《新上海滩》,
2006年的《神雕侠侣》,
2005年的《女才男貌》和《大汉天子 3》,
2004年……
在短时间内,就把黄小明捧上了一哥的位置,不仅是华宜内部的一哥,也是国产剧的一哥。
“小明哥好。”
蒋博也不是不懂礼数,又是学校的校友,虽然比自己高了不知道多少届,但有这么层关系在,总归是有点话题。
至于更多的想法,就不太现实了。
不然的话,老谋子也不会总是去中戏找演员,比如章紫怡,比如巩丽。
好在几年前,大概是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京城八分钟,老谋子总算是照顾了自己的母校一回。
选了 14个雅典奥运宝贝,其中有一半,也就是 7个,都来自于北影,中戏只入选了 4个,舞蹈学院 2个,还有一个是音乐生,专业的那种。
这 14位奥运宝贝,其中周洋还是刘易菲的室友,“谍战剧”专业户,结婚的时候,还请刘易菲当伴娘,心也挺大的。
而且在这 14个人之中,刘易菲不止给周洋一个当过伴娘,还有另外一个,就是沈嘉妮,朱亚闻的老婆,同时也是陈思成的前女友。
据说当年朱亚闻在北影 2002级有个传闻,军人家庭出身,祖父和父亲都当过兵,所以家庭教育非常传统。
在大学里,搞内务,也是一把好手。
不过据说,朱亚闻的床铺,谁来了都不允许坐下,除了刘易菲。
算是神仙姐姐的特殊待遇了。
多年以后,大概是 2013年,朱亚闻和沈嘉妮结婚的时候,请刘易菲来当伴娘,后者也是欣然应允。
至于沈嘉妮和陈思成,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陈思成也是个人生经历颇为丰富的演员和导演,可以找机会单独聊一聊。
总之这 14个人,目前在圈里还有点知名度的,也就只剩下了唐妍,还有沈嘉妮。
好巧不巧,唐妍结婚的对象,也是刘易菲的同班同学,罗进。
娱乐就是个圈。
撤回来。
蒋博深知,新人刚进圈子里混,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懂,懂也不懂。
前辈们上了岁数之后,都会养成一个毛病,那就是好为人师,只要你能够放低姿态,态度上恭敬一些,他们都会很乐意解答你的疑问。
要是在他们的指点下,你能够表现出一丢丢的进步,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别人不说,王致文肯定没问题。
同样出身于电影学院,只不过是 1984级,人家上大学那会儿,蒋博还没出生,黄小明也还没上大学,96级的,圈内挺牛逼的明星班。
就很神奇,96仿佛是个很有神力的数字。
中戏那年,也出了不少人,圈内混得都还不错,也是明星班。
同时,王致文还是台词老师,不过不是北影的,而是中戏。
谈起王老师的情史经历,那就更丰富了,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让天下所有的男人嫉妒。
不管怎么说,都是校友,有共同的校训熏陶着,蒋博只要能放低姿态,问题应该就不大。
对了北影的校训,就是尊师重道,薪火相传。
你品,你仔细品,是不是有内味了。
黄小明开了头,其他人也没什么好为难蒋博,又没什么利益冲突,花花轿子众人抬,不想说两句好话交好,也没必要非得交恶不是。
反倒是周讯比较轻松。
“小明哥,你又在拐着弯说我们女演员年龄大了呗。”
咬牙切齿的模样,让蒋博都替黄小明捏把汗。
事实这样的,黄小明和周讯李兵兵,都出生于 1970年代,不同的是,黄小明比较靠后,是 77年的,而李兵兵和周讯,一个 73的,一个 74的,就很敏感。
周讯还是那个周讯,古灵精怪的,搞得黄小明话都没法接,怎么解释都是错。
“讯姐好,小明哥应该是觉得垫底吃亏了,以后有我在,正好替代了小明哥倒数第一的位置。”
年龄是优势还是劣势,这个就见仁见智了,总能找到合适的解释。
第16章 电影开拍
电影要讲的故事很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
抗战时期,汪伪政权的一名高官被暗杀,鬼子要彻底搜查抗日地下组织,从此就引发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风声》改编自作家麦加的同名作品,有原著在,故事的设定,以及人物设定,主要矛盾情节,基本上都已经完整了。
再改编成剧本,相对而言,就没那么复杂。
不过拍电影和写小说还是有一些不一样,小说里的故事,肯定是按照时间线来发展,可能有顺序着写的,可能有倒叙,甚至可能还有插叙。
但是不管怎么个叙述法,都有一个不变的逻辑链条在,那就是时间排序。
而拍电影的成本,明显要高过写作,所以按照写作的方法来搞,成本肯定就飞了,而且效率也提升不起来。
剧组开支,比较大的成本,就是布景。
所谓布景一词,最早来自于戏剧,讲究的就是个舞台装饰。
表演需要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样貌,用来衬托主要角色和内容。
当然,这是戏剧舞台剧的要求标准。
放到电影里,就完全是另外一码事。
就电影《风声》而言,场景并没有特别复杂,也没有特别多。
但是每个场景的布置,也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比如,需要在大连这边拍摄的外景,在电影里出现,可能也不过就短短的十几分钟,甚至还有可能更短。
即便如此,该有的硬件设施,也一点都不能马虎。
电影里的裘庄,在小说里的设定,是一座位于西子湖畔的豪宅,宅子的原主人裘老爷富甲一方,直到被日伪机构占据时,裘庄仍然保留着富丽堂皇的原貌。
就光这个设定,就挺难搞。
而且电影也只是根据原著,选取其中一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影视化再创作,也不一定就非得按照原著来拍。
实际上,大多数的影视作品,都或多或少在原著上,做出一定程度的修改。
按照余华老师的说法,只有笨蛋才会忠于原著。
如果电影完全忠于原著的话,那导演岂不就是“摆设”,一个导演连自己的想法都没有,又何谈创作。
就这样,裘庄就从西湖边上,搬到了山顶。
而且还在隔着悬崖的两个山顶上,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中间只有一座石桥连接。
一开始的时候,高群叔也不是没想过,能不能找到这么个地方,直接实景拍摄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