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大画家 第1101节

  可若是在画家落笔时,根本就不相信自己的绘画风格,那么,纵然是开始时便走在最为正确的康庄大道之上,也只会走的歪歪扭扭,走的南辕北辙,走的痛苦不堪。

  一窑好胚子,也能烧成遍地瓦砾。

  出发时顾为经就不相信自己能够抵达终点,他不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下一位吴冠中。

  他又能走上多远?

  信此道得活,虽无心,亦可长命百岁。

  信前路以死,虽有心,亦是进退两难。

  艺术行业很盛产那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他们总是一幅狂霸酷炫拽的模样,就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整天还是一幅“错的不是我,错的是整个世界”的臭脸。

  老子天下地上第一。

  除了我,其他人都是傻冒,比他成功的人是成功的傻冒,比他富有的人是富有的傻冒。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经常是被人嘲讽的对象,然则,在这个整体非常贫穷的行业,也许不知名的小画家就是应该要有这样的一口气顶着。

  这是他们身体中最“艺术”的那部分。

  连比天还要高的心气都没有了,连老子能成为超牛气的大艺术家的心气都没有了。

  可能他们真的就彻底的走不下去了。

  达利侯爵的名言——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成为达利。就是这种精神的侧面写照。

  顾为经既然不想跑,不想灰溜溜的夹着尾巴逃跑,非要正面争一口气,和他论个三长两短。

  那崔小明就听对方讲。

  他坚定的相信自己的艺术道路比对方更强,自己的艺术风格比对方更强,这是他信念的一部分。

  他坚定的相信自己能摧毁顾为经的信念,这也是崔小明信念的一部分。

  而顾为经若是开始怀疑自己所坚持的艺术理念了,那么,顾为经必输无疑。

  谈下去。

  被碾压的“道心”破碎。

  他可能连吴冠中第二都做不成了,做到底,走到尽头,顶多顶多,也就去做一个崔小明第二。

  崔小明为什么要拦着对方不去当崔小明第二?

  对方那么想死。

  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第780章 火与烟

  “每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却往往只能看到烟。”

  ——梵·高写给弟弟的信。

  ——

  崔小明手掌握紧又张开。

  当他再次开口的时候,语气中已然变得比刚刚更有攻击性了一些。

  “为经?”

  他的声音平缓,“我很奇怪,在你所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如果不从专业的艺术理论出发,看到的不是点线面、红绿黄、黑白灰的细腻精巧,你看到的是什么?”

  “我看到的是感动。”

  “谁不是呢。”崔小明微笑。

  顾为经想了想:“我说的是某种带着烟雨味道的怀乡情节,或者说——我看到的是人间喧嚣。”

  “哦?怎么讲。”

  崔小明审视着对方,又侧头看着画:“画展就叫做人间喧嚣。这么说……你会不会觉得有那么一点点用问题回答问题,用名称解释名称的感觉。”

  “不过我倒是赞同你这个观点。”崔小明把头重新转了回来。

  混血的年轻人看向顾为经,他伸出一根手指,在自己的太阳穴边转圈,接过了话头,抢先向着四周的众人灌注自己的观点。

  看出这幅画画的是人间喧嚣可不能算是顾为经有卓越的艺术解读能力。

  他不过是想拍拍主办方的马屁而已。

  “江南烟雨,小桥流水,这画画的漂亮。”崔小明露出笑容,这次是那种看穿对方想玩的把戏之后,洋洋得意的笑容。

  崔小明决定率先先把这个把戏给玩了,还要比他玩的更好。

  顾为经就好比指着超市写着“苹果”标牌的货架上所摆放着的商品,说“哦,我看到了,那是苹果”一样。

  小孩子都能讲出来的话,算什么真本事呢?

  “吴冠中的作品杰出之处,就在于他是吴冠中。”崔小明信口说道:“吴先生总是能非常好的把握到形式美的真谛。东方的线和西方的面,被在一幅画上结合在了一起……”

  ……

  “各种各样的线,各种各样的面,人间的种种色彩,人间的种种线条,都被画家很巧妙的组合在了一起……一瞬间,世界的光影,被画家的艺术化处理全部凝固在了纸张的表面。”

  崔小明抬起眼皮,笑着看了顾为经一眼。

  喏。

  瞧瞧,这个才叫真不事。

  “对了,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位画家,你们知道谁的画还有相似的气质。喜欢在作品中使用线条、斑点和斑纹来表达瞬间的光影,增加艺术作品的趣味性么?”

  崔小明侧过了身,望向了旁边的手机镜头。

  这个问题不是问向顾为经的,而是问向四周看热闹的观众的。

  他很善于营销,很善于和四周的观众适当的互动,增加对方的代入感和参参与感。

  原本只是两个年轻的画家的辩论,可如果其中一位与镜头有过适当的沟通互动,便很容易让听众产生主观上的情感倾向性。

  崔小明昨天跑去找伊莲娜小姐,想要聊聊自己的参展画,也是抱着同样的目的。

  晚宴上的事情只是小概率发生的意外。

  是安娜喜怒难测,实在太难伺候。

  大部分情况下,崔小明的这一套,玩的还是很溜很溜的。

  “有没有人知道我说的是哪位画家?”

  见一时间没有人回答。

  于是,崔小明从胸前衬衫的口袋里拿出一根文创钢笔。

  它是组委会发给参展艺术家的纪念品,笔帽上有滨海艺术中心建筑外型的激光雕刻,金色的箭形笔夹间则是本届双年展主题【hustle and bustle】的英文铭刻以及崔小明个人姓名首字母“C·X”的简写。

  这种东西当然不是真金的。

  很精制但也不太贵,主要是一个纪念意义。

  很多文艺活动都有类似的东西,代表了主办方对于参展嘉宾的礼敬。比如金马奖的经典传统,所有参加金马奖的明星、行业学者与影评人,都会收获主办方随手附送的刻着金色马头造型的官方伴手礼……限量款电饭煲一只。

  传说这玩意在二级市场上还被炒的蛮贵的。

  不过崔小明手里的一人一根,有着单独个人姓名刻印的定制钢笔,本届双年展上则只有特邀画家才能得到。

  “这个问题可能稍微有点难,要是有人能答出来的话……我可以把这支钢笔送给它,上面有我的个人名字,我是双年展的特邀艺术家,它是组委会为我个人定制的礼物。”

  他握着钢笔的尾部,把它竖直的举在手上。

  “它现在大概能值个50新元吧?不清楚,估计顶的上展览的入场门票钱。但30年后——唔,看到武吉知马山的别墅了么,保存好这个视频,然后请祝我们一起好运。”

  崔小明眨眨眼睛,长睫毛抖动。

  他用一个微笑,以完全不惹人厌烦的方式,巧妙的彰显出了自己的野心。

  这样一个谈吐不俗的年轻人,新加坡双年展吴冠中的特邀展厅面前,举着双年展组委会送给他的定制钢笔。

  不得不说。

  在身后吴冠中那幅价值八位数美刀的东方式油画作为背景烘托下,他笑的还蛮有说服力的。

  对成功的渴望和贪婪,在崔小明的笑容里,被转化为了某种坚定的意志。

  说白了。

  形容一个艺术家野心勃勃且心比天高,在这个行业里,从来都并非批评。

  认为见证了自己第一次参加双年展的纪念钢笔,在半个甲子以后,能够像橄榄球超级巨星出道时发行的“1 of 1”球星卡,或者赫斯特,村上隆这些顶流艺术家联名物品一样,换到一座山顶的豪宅。远远要比低眉垂眼的小声说,这支钢笔30年后,没准连5新元都卖不到,更值得别人看好。

  甚至那位强势的伊莲娜小姐都很欣赏这一点,若你都不相信自己,别人凭什么相信你?

  不知是否是崔小明营造气氛的能力好,还是“三十年后的一套别墅”过于的惑人心魄。

  四周围拢人群的热情被快速的调动了起来。

  连续有人试探性的猜了几个画家的名字,然而回答似乎始终未让崔小明感到满意。

  “是梵高。”

  人群后面,有人开口说道。

  “1885年3月,梵高来到巴黎,正好是历史上开创印象派的初代大师们最后一次聚在一起,在塞纳河畔最后一次的举办整体的画派大型展览。就是在那场末代展览上,梵高接触到了印象派。他受到了毕沙罗和修拉的关照,并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在塞纳河边,梵高开始将印象派以及点彩画派的技法慢慢的融入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之中。这也就是你所说画面上那些‘用来增加趣味性的线条、斑点和斑纹’的出处。”

  “巧合的是。不光画面气质的相似。几十年以后,公派留法的吴冠中也是在巴黎,在塞纳河畔的同一地点,接触到了印象派,看到了梵高的作品,并深深为之迷恋。这段艺术经历在吴冠中个人绘画风格的形成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前排的人群循着声音回头看去。

  开口的是站在一位小个子日本人旁边的西服革履头发灰白相间的男人。

  男人慢慢的说道。

  “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评论界的前辈,《油画》杂志社上世纪的亚洲艺术区主编,梅利柯恩说,吴冠中就是东夏的梵高,是本世纪依然活着的梵高。”

  “谢谢您,查理·纽兹兰先生。”

  早在对方开口以前,崔小明就已经认出了对方的身份,他收敛了一些脸上的笑意,恭敬的开口说道。

  “讲的很好。百分百正确的标准答案。就是没准说的太好了一些,把我想说的话都说完了。”

  崔小明苦笑的一摊手。

  “在《油画》杂志的副主编面前,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班门弄斧的了。见笑。刚刚的那些话就当是开玩笑,您千万别见怪。”

  他不好意思的把钢笔又收了回去。

  “过誉。几天前来到新加坡后,经理还和我谈起过你,评价挺高的。”纽兹兰笑呵呵的说道。

  “真的么?”

  崔小明笑容再度绽放。

  他这刻的惊喜可没有一点是装出来的,昨天晚上安娜的冷淡,让他还以为她对自己没有兴趣,辗转难眠。

  没想到。

  按这位副主编的说法,其实伊莲娜小姐对自己的评价很高。

首节 上一节 1101/11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