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上所述,出名的东西无聊时看看也可以。
瞎扯的功夫,一晃大概又过了十几分钟。
圆桌七人都看完了,包括主席奥尔在内都只看了一篇。不过各自的表情,都没了刚开始的游刃有余。
喉咙里有很多话想说。
第522章 顶尖
“也累了,我们就讨论讨论吧。相信都至少看完了一篇。”奥尔说,“各位先生女士,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看的克莱斯特篇,有看过这位剧作家作品的人吗?”按照惯例,主席开口,再由副主席柯尼斯接话。
“看过《洪堡王子弗里德里希》,不过是很多年前了。”贝德说。
众人也都理解副主席的举动,看看自己刚才看的传记,有没有出入。
毕竟顾陆的笔力太有煽动性了,七人中有两人看的是尼采篇。相比其他两位,尼采在德意志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肯定有所了解。
但看完尼采篇,以前对尼采的认知,有种被覆盖的感觉。
“还记得讲了什么吗?”柯尼斯继续问。
“应该是以黑森·洪堡伯爵弗里德里希二世为原型的剧作,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但印象深刻的是弗里德里希因在战后的精神错乱,以内心的压抑,再加上他被囚禁于城堡,有很长一段人物理智与疯狂来回转换的独白。正是这个剧情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所以这剧作好像被称作心理剧。”贝德说得很清楚,也是想副主席有更好的判断。
也是希望一会她询问的问题,也能有不错的回应。
柯尼斯闻言,又低头看了一眼刚才的稿件(都是用平板看的),他说,“这是克莱斯特作品里,都会存在的,人物撕裂般的思考弧线。延伸出来这就是对现实的强烈反抗,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克莱斯特的悲剧是注定的。”
最后一句话,贝德听懂了,因为荷尔德林和克莱斯特虽然过程和性格,以及心魔都不相同,但结局是一样的,注定的悲剧!
“好像华夏有一句古话,我不知道怎么念,含义是从古代到现代有才华的人,大多数都身世坎坷。”贝德说。
“是[自古文章憎命达]吗?”柯尼斯用蹩脚的中文念出这句话。发音其实并不标准,但勉强能听出来。
“可能是,”贝德也不知道对错,她说起自己的评价,“顾陆的传记作品是我从未看过的版本,因为在此之前,我想象不到,能和传记的主角产生极大的共鸣,顾陆先生用独特的手法让我们完全沉浸入其中情景,好像戴上了VR眼镜。”
“另外,他的描写太精准了,这一点让我想起了博尔赫斯。”贝德说,“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主席奥尔,同样是观看荷尔德林篇的他,赞同地点头,并且接话,“荷尔德林是被闪电击中的大树,象征他激情创作燃烧的光彩,以及注定化为灰烬的结局。”
“克莱斯特是比作了只想要离开弓弦,却没有目标的箭矢。形容出迷幻艺术的根本。”柯尼斯向后接,“还用逃避就像更换发烧的毛巾,来表明他一直在激情与毁灭之间徘徊。”
“尼采描述金属一样的天空,我感觉很准确。因为尼采一生中从未有人理解他,但他的思想也确实犹如天空一样宽泛。”
最后有人补充。
“看来各位先生女士对顾陆先生的新作,都很满意。”奥尔环顾一圈。
众人有点头者,也有沉默不语者,都默不作声,不反对主席的说法。
“听各位同僚的评价,再结合我自己看到的,我总结一下顾陆先生传记作品的优势,他能够将历史人物重新描绘。”
奥尔说,“他拥有画笔、颜料和调色板,能够轻松创作出一幅肖像。他的文字中蕴藏的遗憾情感太重,哪怕我对这位艺术家没有丝毫看法,但看完之后,也让我叹息。这种情感甚至会覆盖艺术家原本在人们心中的模样。”
这形容也非常的准确。
哪怕是看尼采篇的两人,早有深刻看法也被改变了许多。
发现这点后,有委员说笑,“顾陆先生应该去写战争宣言。”
战争宣言——文化战争也是战争,顾陆完成国家任务的外交几部曲,何尝不是宣言?
可凶了!看看茨威格,都被薅秃了。
身为主席,奥尔了解到,当前众人的情绪都被文字左右,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他做严教委员会主席已有四五年,深刻知道一件事,好的文章不一定适合初中学生。
“顾陆先生的稿件,各位就拿回去,明天看完什么继续投票。”奥尔说,“也有更多时间思考。”
话是这样说,贝德有点不乐意,都下班了,还给我安排工作干什么!
贝德刚要出口提出异议,又想起她本来就有每天阅读的习惯,《与魔搏斗的人》,明显是好作品,回去看看也没什么。
况且,她也想看看文章,找一找写诗的追求,荷尔德林那般的。
都答应了。
那么委员会就开始
目前德国普版教材,平均下来每学期诗歌有7篇。
好家伙,本来比较安静的圆桌会议室,那瞬间就沸腾了。
瞧瞧贝德,脑子里迅速就甩掉了追求。
果然只有愤怒能够让人忘掉其他的,贝德现在只想让诗歌的比重,不要减少。
而其他委员,同意减少的重要因素是当下诗歌都不流行了,当代的大诗人也几乎没有……
德意志下班时间还挺早,并且严教委员会这类地方更是准时。
五点,奥尔就走出了大楼。他大概从荷尔德林篇,大概确定了华夏天才的水平,当世第一梯队笔力的作家。
写传记的文字极具煽动性,上一个见到这么有煽动性的文字,还是在……这就不说了,不符合当前的政治正确。
回到家的奥尔,做完一堆事,才有空余的时间继续看稿,他的第二篇是尼采篇。
看完之后,奥尔立刻就推翻了自己下午的评价。
“顾陆先生的水平,不是世界一流,是世界顶尖。但——这个作品不适合在初中教材里!”
抱着如此心态,他再度来到了圆桌会议室,人还是昨天那六个同僚。
问题还是昨天的问题。
不等别人先开口,奥尔先开口,“各位先生女士们,看完《与魔搏斗的人》三篇之后,昨天想法有没有变化?”
第523章 破诅咒
“我有两句想说说”、“看完了有点变化”、“昨天对《与魔搏斗的人》理解得还不够全面”……
主席话音一落,在场的六人,包括副主席柯尼斯,都接续出言。
果然,奥尔对当下的画面是有预感的,在座都是有识之士。
“就由我先说点浅薄的看法吧。”老规矩,主席开口,柯尼斯先接话。
“顾陆先生聚焦了被魔驱使的人,也是我们医学意义上具有精神病倾向的作家作为主角,但在顾陆先生的笔下,没有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这些词汇。尼采、克莱特斯、荷尔德林、尼采都是[中魔之人]。如此独特的视角,就使顾陆先生的传记作品呈现巨大的吸引力,就像今早出门我看见我小孙女,忍不住亲一口的吸引力。”柯尼斯说,“只有三篇都看完,才能够体会到——体会到人性类型学。很抱歉,我私自取了一个名字。”
德意志人的玩笑,总是在不合时宜时出现,并且很多时候并不好笑,就像吸引力的比喻。
“人类类型学?很恰当的名字。”见贝德柯尼斯已没开口的意思,她才接话,“它不仅适用于文学领域,对分析理解其他领域的天才人物也具有启发的意义。我昨天就在想,顾陆先生有什么魔呢?”
翻译翻译,顾陆有什么病?
是噢,顾陆肯定有病,毕竟他的天才程度,比之三位专主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的发言,让在座众人都晃神,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对华夏作家了解并不多。
接下来众人交替发言。
“顾陆先生在书中实际上写了四位作家。”
“是啊歌德是更完善和理性的创作模式,而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则是激情、冲动、被魔控制的创作模式。”
“仔细想想顾陆有可能是歌德的形态。”
“没太可能吧,我记得顾陆先生童年生活非常悲剧。”
……
眼见圆桌会议的讨论内容要歪楼了,主席奥尔马上扳正。
奥尔说,“与魔搏斗的人,我一开始不知道书名代表什么含义。现在我清楚了,与魔搏斗就是创造力与毁灭的战斗。内涵非常深刻,所以我认为它应该放在高中教材,而不是初中。”
这跟华夏有段时间的做法一致,就是要减少小学和初中教材里鲁迅的文章,理由也是这样,认为这个年龄阶段并不能很好理解鲁迅的文章。
“我有一个想法,”柯尼斯说,“三篇文章的长度不可能完整纳入初中教科书。我们应该节选其中华彩段落。就好像教科书里截取巨人三传中的贝多芬传。”
“先节选,再在高中选入完整的,”柯尼斯见众人都一副赞同眼神,他语速很快的说,“那么就选入克莱斯特吧,相信各位已没有意见吧?”
尼采篇确实是神来之笔,柯尼斯承认,但犹如被猎人驱赶的克莱斯特更能触动他的内心,使他也有点紧迫感。当然肯定没那么夸张,更没入魔。
相信爱看书的人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喜欢一位作家,往往并不是他口碑和销量最好的作品。
“柯尼斯先生你在说什么?肯定应该是尼采篇,尼采篇的情绪和文笔,明显是高于另外两篇。我们身为严教委员会的学者,必须注重专业性。”
“尼采篇是好,可尼采的理论,和他的著作一点也不适合高中生。还是克莱斯特篇更合适,这才叫专业。”
“我认为荷尔德林篇也不错。”
……
是的,这下子并非能不能登上教科书的问题了,而是具体选择哪一篇的问题。
对此,即便是奥尔从中调解,其余六人也各持己见。
是这样的,越有知识的人,对自己的选择就越会坚持。
圆桌会议为了此事,甚至争吵了足足半个月。
让作家顾陆都有点遗忘了,就是刚开始几天还天天看邮箱,期待着有什么回应,后面就——随他吧。
顾陆也没有很闲,写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就着笔了《活着》。
没办法,除此之外他没抽到严肃长篇。
话说回来,严肃长篇也不好抽,好比如果平行世界没百年孤独,他抽百年孤独——这部作品,由他创作出来真心不合适。
活着也不太适合他书写,好在他已上了半年多的童教授课程,并且《伤痕文学发展史》已经编撰完了。
因为顾陆名头好使,过程中帮了非常多的忙,童教授还将其纳入了编撰团队,名字只在他后面。
国内唯一一本对伤痕文学发展的完整概括,说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国内文学权威统计也不为过。
有这段经历,《活着》出自他手合理很多。当然,即便不合理,当前以他的地位,也不会有人出来质疑,主要是顾陆自己有底子了。
本来下半年才动笔,挪到五月份,提前一个月,也有新青年出版总社的汪社长的功劳。
汪社长平均每周都会打来一次电话。
“小顾啊,大学扩招,现在大学生毕业大多都只有依靠三件套啊外卖滴滴快递。需要一本书来给他们力量啊。”
“幸好我家里的那个,早几年前就毕业了,工作也稳定。”
“大环境不景气啊,实体行业越来越不行了,中年人失业的也多,其实中年也需要抚慰。”
他是记得顾陆说着玩的言论:“这将是一本治愈的书,能够给人最为原始的力量。”
“别说了汪社长,我开始动笔了。”顾陆只能这样回应。
听闻作家提前一个月动笔,汪社长就直接启动了宣传活动。
知不知道书名都没关系,“顾陆新作”这四个字,比任何书名都管用。
“在一段出版方和作家的关系中,始终是有先来后到的。”汪社长突然感慨。
“?”萧经理在一旁,目光带着探索。话听着有点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