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也没什么好说的,两人闲聊了一会,都感觉到有些冷场,最后由怪力少女开口,挂断电话。
汤圆看着哭累了,在沙发上小憩的女友,他先把空调扫风模式关闭,让其刮不到何雁,然后盖上一层毯子。
六月份气温高,但室内开着空调,不盖点东西,还是会感冒的。
李古圆打开《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豆瓣的评论区。
发了一条:看完《活着》,才知道顾陆写本书时有多善良,感恩吧。
和地球上阿尔吉侬的作家是已故的外国人不同,平行世界顾陆比较近的。因此,评论区就有个风潮,就是顾陆是为了虐而虐,阿尔吉侬死就算了,老鼠生病有限,但小鹿应该活着!这群读者让作家写个番外,添加一个好结局。
不知道这群人是什么反应,李古圆心想。
“另外,好一个激励大学生,”李古圆要看看互联网上读者怎么说。
第542章 善良的顾陆
当前是下午一点半,就是说《活着》已开始发售半天了。具体售出了多少册,暂且没完整的统计。
第一批冤种……哦不对,是读者,已新鲜出炉。
“哈哈哈哈,好开心哦,治愈哦,彻底把我想要摆烂的心情治好了,推荐大家都来看,好了天台有点晒,我先下去冷静一下。”
“#ǎ#×Ⅱ……这就是你说的激励我们大学生?如果是因为我减肥期偷吃火锅、烧烤、小龙虾、肯德基请让体重秤来惩罚我,而不是让我看这本书。”
“《活着》是一本让你明白,活着是最大的痛苦,也是最大力量的书。我得去看看网文缓缓心情。”
“我不喜欢,苦根的死亡太刻意了。我先说我不喜欢,不是因为就太悲,只是我不喜欢刻意的悲剧。黑发人送白发人,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送白发人是福贵的一生,结局没必要再让白发人送走黑发人(孙子苦根)。”
等等。
第一批读者反应有点大,太过于真情实,李古圆就觉得有些夸张了。
比如这个叫挈瓶之知的网友,“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太穷,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难得能吃上。我是老昏了头,给苦根煮了这么多豆子,我老得又笨又蠢,害死了苦根……卧槽你敢不敢再夸张一点,卧槽就快结局了还要让福贵背上这么一桩害死自己亲人的罪过?老贼拿命来!我给你说,我是医生,这苦根是典型的疾病死亡,书里面写的发热以及头晕,还有嘴唇发青发紫。况且苦根这么懂事,和他妈妈凤霞一样懂事的孩子,好东西都会留给外公,怎么可能把自己撑死?!听我的福贵,你没有害死你的外孙!!”
“夸张了,其实那个时代,大饥荒的时代,以我的了解,撑死和饿死可能性都很大。我更倾向是饿死的,因为这就是福贵的命。”李古圆心里这样想着,不过他不会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观点,日常习惯是寻找和自己观点一致的网友,然后点赞。
严格来说,李古圆所看到的所认为是激动的言论,其实也很控制了。
因为——还记得抖音的活动吗?
抖音的读者分享,那才真是激动异常!
比如某个发布两小时点赞就超过五万的视频,那是个女生,好像是憋着坏,努力推荐,什么“墙裂推荐,这本书不看你后悔一辈子”,还有“比起其他写这个背景时代的作品,活着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永远不要担心主角的生命安全,哪怕他上战场!”……
但推荐时,估计是想起小说剧情,眼泪汪汪,边忍着哭边夸,有种机关算尽又算计不明白的感觉。
这强忍泪水的模样,让人忍不住发笑。和那吃黑蒜的女主播边想吐边说好吃是一个类型,都能让人发笑。
当下互联网时代,走红的方法太多。
大多数用户都是发视频谴责,还有人发布自己书是湿漉漉的,内心是已老实,求顾陆放过。
抖音嘛,肯定就不乏另一个人群,擦边博主!比如……不推荐擦边博主了,以免营养不足。
TA们,拿着《活着》,男的借读书露胸,女的把书放腿上。怎么说呢,活着是真的红,因为热度都招来擦边主播了。
第一批看书的也不光只有读者,肯定也有业内人士,毕竟顾陆在国内虽然没获得什么文学奖项,但知名度是一点也不低。
十年前余心姚是国内第一文学评论家,十年后余心姚仍旧是,只不过他发言变少了。
但是《活着》的评价,余心姚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很高兴能够看到顾陆认真的撰写一部长篇严肃文学,他在人民文学上发布的短篇,能够展现他的文学功底。
顾陆这次用的笔锋是公正而善良的。……]
有时看文学评论家的评价,就真的很无助。不少人瞧见这一幕,很想按住余心姚的脑袋,让他好好看看书籍内容。
但余心姚觉得自己评价很合理。
公正好理解,因为文笔就很冷酷,没有刻意渲染悲剧场景。
如同大庆的死亡,没描写尸体是什么样子,只是写福贵背着大庆尸体,感受到大庆脸贴在自己脖子上是湿湿的。
仅此就能让读者联想,大庆被活活抽血抽死,是不是很疼啊,死前是不是害怕得哭了?还是想爸爸哭了……
难怪,很多作家追求冷酷的笔调,因为只有够冷酷,描述才够客观,才更能引起读者的联想。
[为何开篇要以收集乡间民歌的人,碰到福贵,并且听其讲述自身故事为伊始?
民歌是民间经过数十年上百年流传下来的号子小调,链接古今,借由这个视角,就展现出了福贵的身份“连接时代的工具人”。
所以福贵的命运一定是展现时代的工具,什么时代?内战、3反5反、大y进、文阁。
这些时代的共同点是什么?一粒尘土就是大山。所以福贵的一生是犹如神话悲剧的命中注定,不可违抗。
在旁观者“民歌收集人”的视角里不断被环境煎熬着,因为福贵代表的是这些灾难时代的普通人所面临的生活。
每一个时代,福贵所失去的亲人也是时代所带来难以避免的伤害。
“少年爱游荡,中年想掘藏,老来做和尚”收集人哼着这个言语离开,作家顾陆本可以把福贵也写死,甚至很多读者认为福贵死亡才正常。
但这就是顾陆善良的对方,也是他给予大学生的激励。他给予工具人福贵最珍贵的事物——活着的意志。
也是顾陆唯一从头到尾,没被夺走的事物。
人生窄若手掌又宽若大地。
活着是中文语境中,最有力量的词汇。]
按照余心姚的说法,好像又说得没错,好像的的确确如此。福贵最后收养了一头老牛陪伴自己,至死都没丧失生的希望。
可……这不对吧。
这评价引起了更广泛的讨论。
第543章 不一样
余心姚的善良在互联网上持续讨论了两三天,也引出来一群喜欢拉人垫背的读者。
“确实,顾陆的文笔相当温柔,剧情也是很温馨的,我刚把这本书推荐给前女友。”
@楼上“为什么成为前女友?是因为这本书吗?《活着》是昨天我叔叔送给我的,说是庆祝我保送了——看完一宿没睡。高三狗必看读物!”
@楼上“一晚上没睡,是因为被书中的故事感动吗?我是在高铁上看完这本书的,当时我坐在我旁边的陌生小哥哥看着我,出言安慰了我。我十分感动,加了微信,准备把这本书推荐给他。”
一个个都是艾特楼上的。
“好一个恩将仇报的活阎王,哈哈哈哈,作为语文老师,我给我的学生们推荐了这本书。《活着》对于大学生比较勉强,但对于高中生来说刚刚好。”
“这么巧吗?我虽然不是高中语文老师,但我爱人是高中副校长,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全校。”
有读者说,《活着》悲剧太刻意,也没错,正如余心姚评价的,福贵的命运本就是被注定的。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本书征服了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
顾陆本想献给大学生,没承想高中生也没能逃出毒手。
有读者发文:“能不能公布《活着》的首日销量?我想知道顾陆有拯(dao)救(死)了多少人。”
新青年出版总社没工夫管互联网上的言论了,因为书籍销量太高,超出了萧经理的预料。
萧经理本来想《活着》这类偏严肃文学的书籍,按照顾陆的名气,肯定是能和《魔戒》五五开。
万万没想到——
“为什么这么虐的严肃文学,反而会引发轰动……”萧经理有些怀疑自己的认知。
他身为赫赫有名的出版社销售,时刻关注互联网动态。
当前互联网“读者群体”,反权威反正剧反繁杂。甚至很大一部分人,一点也经不起虐,所以近些年来戏说历史、鸡汤类型卖得很火。
《活着》怎么看,都和潮流相反啊!
“难道,读者们都带点m属性?说是不喜欢不喜欢,但其实是虐得不够,真正遇到这种狂虐的,就爱得不要不要的。”萧经理摸了摸下巴。
他的思考没延续多久,因为有事要忙活起来。就京东图书打来电话……
出版社不公布信息,但其他公司不会放过这个热度啊。
之前提及的全国出版物数据统计公司“开卷数据”,他公布了一个数据。
[当当图书、中图网、亚马逊图书、京东图书、淘宝图书以及其他平台的书籍,购买《活着》的网友有43.8%的人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有17.5%的网友是大学生,13.1%的网友是高中生。
因为这几个平台对学生购书提供了优惠,故此可以统计,线下书店的销售不在本次统计以内。]
也有道理,网上买网友会绑定学生信息领折扣券,线下直接付钱,就很难统计准确的年龄阶段了。
一位叫mohf的网友更是感谢顾陆,“顾陆老师真是善良的,大学生购买《活着》的折扣是八折,高中生同样是八折,但折扣力度更大。相应的《小王子》《平面国》《借东西的小人》也是八折。但初中生没有折扣!这难道不是折扣吗?”【图片】
图片内容是,当当网宣传的一句话[活着、小王子、借东西的小人顾陆的六一儿童节礼物~],即便只出现了一天,现在已找不到,但网友们可是除了女朋友,什么东西都能找到的寻找。
可能当当网也觉得把《活着》,和另外两本童话书放一起太缺德。
“高中生的力度真大啊!”
“谁为我们高中生发声?我不需要这个儿童节礼物。”
等等言论。
同样,这本书也搅得文坛不安稳。
“你为什么会创作《群山之巅》?”
“大概是零一年,我去了中俄边境的一个小村庄休养。我记得见一面去了挪威,心里有些烦,我对挪威印象不好。”
“我在村子遇到了一位特殊时期被污蔑为逃兵的老爷子。日常生活都需要村干部救助。非常窘迫。”
“所以你非常同情他。”
曾经刘振云和孩子讨论当代,谁是文坛短篇之王,其中提名迟子健。她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且写长篇也精彩,还擅长散文,典型的文坛六边形战士。
而上述对话,就是迟子健和刘振云。
前者点头又摇头,“边境村庄是因素之一。要成一本书,需要多方面的灵感,我在一三年又听年轻战士在陪同某位重要客人游玩时溺亡,被宣传树立成一位英雄。被‘冤枉’的逃兵”和“被‘冤枉’的英雄”,就有了《群山之巅》的完整纲要。”
“没错的,无论是你,还是阿莱,都是如此。正如略萨所言,小说家就是编排故事和结构人生经历的骗子。巴尔扎克、雨果、杰克伦敦都如此,但顾陆不是这样。”刘振云说。
迟子健点头,“是难以想象,九六年出生的顾陆,能有写出《活着》这种书。直到看完最后一个字,我都无法把顾陆与活着联系起来。”
“谁能把《活着》和不到三十的年轻人联系起来啊?”刘振云脸上的表情很复杂。
“创造了一个语言体系的《魔戒》,也无法把顾陆联系起来,他一直都是这种不能用常理来判断的天才作家。”迟子健说,“直接说吧,想说什么。”
两人都这么熟悉了,别卖关子了。
“顾陆的创作模式和我们不同。”刘振云说,“这是广外陈教授的理论,原本我只是看看就算了,但从《活着》来看,可能是真的。”
“即,顾陆创作可以用自己的经历,例如小王子。也可以不用自己经历,就好像活着,只需要一个目标。”刘振云说。
“只需要一个目标?”迟子健知道顾陆,但对于顾学以及陈教授是一点也不了解的。
“这里有一遍陈教授刚发的评价,可以看看。”刘振云递给了对方。是《粤省文艺》周刊的一篇文章。
标题是:活着,顾陆想创作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