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05,从不打灰开始 第357节

  “大哥,你以前遇到过这种类似的问题吗?”沈烨问。

  “遇到过,桩基础刚推广的那几年,在南方一个项目上,央企某局也是用旋挖转干成孔,沉渣一米多厚。”

  “那时候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提出了补桩方案。”沈大哥回忆道:“结果设计院一验算,如果补桩太多的话,基础刚性太强,不利于建设超过100米以上的楼层。”

  “你们那时候不知道高压注浆加固吗?”沈烨问。

  沈大哥呵呵一笑,道:“高压注浆也是前几年才推行的,那时候我们论证了好几次,最后采取比较保守的方法,适当补了几根桩,增加大了承台和筏板的面积。”

  沈烨又问:“这个楼,如果用高压注浆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沈大哥说:“怎么,害怕了,当初你和小张坑人家的时候,怎么没想过后果?”

  沈烨窘迫道:“这可是我的公司的,说不害怕是假的。”

  “放心吧,高压注浆加固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何况加固之后还会进行桩基静载试验,一般来说不会继续存在问题。”

  沈大哥说:“再者说了,一旦出现问题,有甲方和专家们顶着呢,监理单位的责任很小了。”

  小吗?

  沈烨不知道。

  见老四还有些迷糊,沈大哥说:“说你笨,你还真是笨!你好好想想,小张从一开始把事情闹大,捅到质监站那一层,为的是什么?”

  为的不是坑甲方,捞偏门吗?

  沈烨硬生生掐住这句即将脱口的话。

  是了,老张这样做,就是完全按照建设流程。

  当发现事故隐患严重,且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监理单位应及时向上级相关主管部门报告。

  张毅走出这个流程,说明监理单位已经履职尽责。

  全国能做到这一步的监理单位,如凤毛麟角。

  说实话,沈大哥对张毅也有些好奇。

  “小张今天去工地吗?”

  沈烨说:“肯定在的,我来接你的时候,他正重新完善加固方案呢。”

  “嗯?那个方案就不错了,还需要完善什么。”

  沈烨说:“他一听说要弄成论文,感觉那点东西太单薄,抓着小白研究了半天,估计等咱们到的时候,也差不多搞定了。”

  沈大哥闻言连连点头,说:“你跟小张学着点,瞧瞧人家,再看看你。”

  沈烨赶忙闭上嘴巴,这种时候如果反驳的话,肯定会迎来更严厉的训斥。

  兄弟俩在外面吃了顿便饭,赶到甲方办公室已是下午1点半。

  距离专家论证还有半小时,几个专家早早的到场。

  一看到沈大哥进来,几个专家立马起身相迎。

  没办法,沈大哥在业内名气太大了,现行的有些规范、标准图集编制者都有他的大名。

  面对甲方王总等人热情的迎接,沈大哥只是礼貌地点点头,握个手,谢绝了对方递来的华子,然后环顾全场,寻找张毅的身影。

  沈烨自然知道大哥在寻找的目标,冲坐在会议室二排椅子上的张毅招招手。

  “老张,来这边坐着。”

  “沈哥好。”张毅拿着热呼的加固方案,走过来笑着跟沈大哥打招呼。

  沈大哥笑吟吟地打量着他。

  说实话,除了个子高高,长得比沈烨帅气点,年轻点,阳光点,好像也看不出其他优点。

  “你就是小张啊,不错不错,老四最近经常把你挂嘴边。”

  张毅咧嘴尴尬的笑了笑,看了眼沈烨。

  老子是爷们,不搞基。

  你没事把我挂嘴边几个意思?

  “别拘束,咱都没外人。”沈烨越描越黑。

  张毅懒得理他,说:“这是刚完善的加固方案。”

  “好,我得好好看看了。”沈大哥接过方案,从包里找出老花镜,开始查阅方案。

  王总见专家们都到齐了,轻咳了两声开始宣布专家论证开始。

  张毅将兜里的录音笔打开,顺手放在会议桌中心。

  王总说:“那个什么,辛苦监理单位帮忙整理一下论证纪要吧。”

  为了这次的专家论证,甲方项目部准备的非常充足。

  收集了一部分现场数据和照片,做了一个专题PPT汇报。

  这样比单纯用嘴巴说,更能让专家快速了解情况。

  其实中午接待专家们的时候,王总已经把情况说了个大概。

  只是这几个专家在知道沈大哥要来之后,不约而同地达成了摸鱼打酱油的心态。

  众人目光都望向投影仪,只有沈大哥不为所动,还在盯着手里的加固方案,时不时还会跟张毅小声嘀咕几句。

  沈烨不得不分神听两人嘀咕什么。

  就听沈大哥问:“54根桩加固的话,好像也赚不到几个钱。”

  “没关系,我到时候再拆几个,让他们返工,如果不返工的话,可以加大桩径。”

  沈大哥问:“加固预算多少?”

  “人材机利规税,怎么也得200万起步吧。”

  张毅补充说:“老哥你出面子又出资质,我出人出材料出机械,咱们五五分账如何?”

  沈大哥点点头,算是默认了分赃比例,说:“那……这个方案还得再加点东西。”

  张毅也是光棍,直接说:“行,你说咋改就咋改,我都听你的。”

  沈烨听完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不是,这还是我熟悉的那个刚正不阿的大哥吗?

  哪有这样的,人家甲方还在上面讲着话呢。

  你们俩在下面商量着如何增加成本,还商量怎么分赃……

  好在周边都是自己人,要是让外人听见的话,传出去影响多不好。

  喂,你们好歹注意一下形象。

  五分钟后,王总讲完了现场情况,也提出了开发商的具体要求,然后请各位专家发言。

  专家们一言不发,齐齐望向沈大哥。

  沈大哥摘掉眼镜,说:“咱们直接去现场看看吧。”

  于是,众人簇拥着沈大哥来到现场,围着钻出来的样品反复观看。

  有个专家蹲下来,说:“成桩质量还行啊,桩内的泥沙、渣土或者其他杂物几乎没有,桩身呈中央型,没有偏心,也没有断桩的地方,怎么能扛不住静载试验。”

  如果桩身偏心过大,会导致桩在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弯曲和剪切变形,导致静载试验不合格。

  这个一看就是提前做过功课的。

  “有没有可能是勘察报告不准确,导致设计时各种参数出现错误。”

  有人提出另外一种思路,“我听说去年百菩山项目,就是因为勘察浮皮潦草,最后设计院重新调整了桩基础施工参数。”

  哟,这位对业内动态比较了解。

  勘察单位今天也来了,赶忙跳出来解释说:“咱都是规规矩矩做的勘察,过程照片保存的很好,随时备查!”

  嗯,百菩山那件事对整个勘察行业影响不小,勘察单位进来都稍微收敛了不少。

  专家们七嘴八舌,桩基静载试验不合格,原因无非几种。

  有可能勘察单位的问题,提供的地质数据不准确。

  这一点随着勘察单位的解释,基本上已经解除。

  也有可能是设计单位的问题,比如涂层厚度、摩擦角、内摩擦角等参数考虑的不够周密……

  沈大哥见这帮家伙还要磨叽,摇摇头,一锤定音道:“这施工单位太水了,桩底沉渣都有50厘米,可以想象灌注之前的厚度了。”

第407章 活好干,但也不是谁都能干的

  大佬一开口,其他摸鱼的专家立刻拍马屁。

  “对对对,我刚才还琢磨着最后这节泥土是啥呢,愣是没想到是沉渣!”

  “我还寻思是不是施工单位没有挖够桩长,人家钻孔队按照设计桩长钻出来的土呢。”

  “施工单位在灌注前,就没有清孔的环节吗?”

  “这个设计院也划水,非要搞干成孔工艺,做成泥浆护壁不就得了?”

  “你看他这场地也不够啊,到哪儿弄泥浆池……”

  业内大佬一槌定音,其他专家们瞬间找到了方向,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王总越听越头疼。

  老子这项目的正式图纸还没有设计出来,要是按照你们的意思,这图纸连审查都过不去。

  如果更换桩基础施工工艺的话,不仅增加建设成本,项目总进度计划也得拖后。

  麻蛋的,这帮专家还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沈教授,您说,遇到这种情况咱们怎么处理比较好?”

  “按照规范要求来说,是需要返工的。”沈大哥指了指基坑说:“也就54根桩基础,挨个拔出来,重新清孔,焊接钢筋笼入孔……”

  “有没有更快的办法?”王总很不礼貌地打断道。

  “有,但是返工的成本最低。”沈大哥笑道。

  王总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

  也许返工的成本最低,但是华人集团这边等不了啊!

  不说别的,54根灌注桩,光用吊车一根根拔出来,起码也得半月起步。

  这还是比较顺利的情况下。

  若是遇到不顺利的情况,还得配合挖掘机开挖,但如此一来,跟基础大开挖没什么区别了,而且对原状土层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为了保证基础达到设计要求的承载力,设计院肯定会扩大桩径、钢筋以及混凝土标号……

  这一套流程折腾下来,三个月时间扔进去了。

  返工……看似“省钱”,时间成本却在无形中放大了。

首节 上一节 357/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