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要是能有一头大水牛或骡子,只要勤快一点,绝对能保证一年到头一家老小衣食无忧,搁谁身上不羡慕?!
只不过绝大部分的社员都掏不出这笔钱,而且大多数时候牲口市场都是有价无市,很难买到牛马,基本上都是听说哪个生产队产了马驹、牛犊,便赶紧过去看货,下手晚了可能就被别人抢走。
这也就显得农村里的这类大牲口格外珍贵。
聊天歪了楼,就很难拉回来了,四人便开始猜测陈凡卖了这么多钱会怎么花。
至于最开始的话题,是什么来着?
……
将棉絮拉回家,陈凡便开始为赶集做准备。
原来还想着,早班和晚班之间的这段时间就在大队部呆着,多花点时间看书学习知识,现在也只能押后。
如果只是卖东西那还好说,不管是腊肉腊鱼还是棉絮,装好之后拉走就行。
但是陈凡还想用那十只大甲鱼赚一波钱,那准备工作可就多了去。
只卖甲鱼肯定卖不起价,这里就没有吃甲鱼的习惯,就算陈凡把做甲鱼的方法传了出去,短时间内也很难流传开,所以接受度肯定不会太高。
何况真有会做甲鱼的,人家直接到池塘、河沟里去扒拉,就能提一箩筐的甲鱼回家,何必花钱去买?
所以只能把甲鱼做成熟食,现吃现卖,这样才能卖得出去。
而且必须要趁热卖,如果不够热,清理过的甲鱼也还有很大的腥味,那样人家就更不会买了。
所以问题来了,除了甲鱼之外,他还需要准备一只灶和一口锅,另外还有烧火的干柴。
甲鱼加热之后,用什么容器装也是个问题。
有几个人赶集还自己带碗的?
除非是有很明确的目的性,我今天要去买一碗豆腐,又或者去买点别的什么东西,才会带专用工具,没有碗装,就算人家真的想买,也只能遗憾放弃。
哪怕是现场吃,陈凡也需要准备一些餐具吧。
就围绕这两个问题,陈凡忙了整整两天,才算将东西准备齐全。
如今万事俱备,就等明天腊月19,带着这些东西去挣第一桶金!
第111章 出发
2月6日,腊月19,星期日。
天气阴,5到11度,北风2到3级。
陈凡还在放广播的时候,5队的社员就已经三三两两的出发去赶集。
杨书记他们几个不讲义气,等陈凡从广播室里出来,他们竟然都走光了,只有大队保管员罗贵田还在坚守阵地。
他倒不是在特意等陈凡,而是要留下来值班。不管有再大的活动,也必须要留人值班,这是大队部的规矩。
陈凡带好自己的东西,一溜烟跑回家。
这时姜丽丽已经把所有东西都准备妥当,就等他回来出发。
陈凡将水壶递给她,“帮我装满水。”
又问道,“队里人都走了吗?”
姜丽丽茫然地摇摇头,“我没出去过,就7点半的时候,听见前面有好多人在说话,应该是已经走了。”
7点半有广播报时,所以她记得很清楚。
陈凡“哦”了一声,“行,那我去借骡车。”
说完转身就跑。
真是见了鬼,上次杨队长就说要借板车给他,昨天他还特意去找了管车的刘师傅,该不会没等自己,都跑光了吧?
一路往村里跑,先去杨队长家里看了看,好嘛,门上一把锁,估计一家7口都赶集去了。
其他人家也差不多,即便有没去的,也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老大爷,那些年轻人,还有小孩子,甚至是不能动的小北鼻,也统统都不在,除了去赶集,就没第二个可能。
再想想那天杨队长他们说的话,陈凡有点头皮发麻,刘会计他们是严重低估了老百姓赶集的热情,如果其他地方都是这种情况,今天赶集的人,恐怕要远远超过2万人呐!
一路跑到牲口棚,陈凡一看,一颗心顿时放回肚子里。
骡马和两头大水牛都在,五架板车也都在工具房里放着。
陈凡大声喊道,“刘师傅、刘师傅?”
那刘老头儿一声吆喝,“来咯。”
说着推门出来,后面还跟着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冲着他笑。
陈凡猜测应该是刘老头儿的老伴儿,便笑着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随即看着刘师傅,正要说话,就听见他说道。
“其他人都去赶集啦,他们就一点小东西,自己提着就能走,也就没人用板车,要不是你要用板车啊,我也跟他们一起去咯。”
陈凡赶紧笑道,“谢谢刘师傅,待会儿我请你吃甲鱼肉。”
刘师傅仰着头哈哈大笑,“你要请我别的,我还不要,说请我吃甲鱼肉,那我就不客气了,别人弄的甲鱼,比伱弄的就是差了点味道。”
说着走到工具房,先后拉了两架板车出来,嘴里还在念叨,“他们是一辆板车都不用,你一个人就要两辆,我倒要看看你带些什么东西。”
陈凡呵呵直笑,“您待会儿就知道了。”
刘师傅又牵了骡子和驴出来,把车套上,转过身笑道,“行,我就跟你去看看。”
然后自己驾着骡车,让陈凡牵着驴子,晃晃悠悠出了牲口棚。
陈凡拽着缰绳跟在后面,笑着问道,“刘师傅,上次你说要教我赶车的呢,还教不?”
刘师傅坐在车板上,回头看了他一眼,哈哈笑道,“你还真想学赶大车?行啊,你想学我就教你,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天分。”
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这个赶车啊,不能瞎赶,他有一套秘诀,甩鞭、赶车、驱马,都有很多的讲究。如果不懂秘诀,要么是赶不动,要么呢,控制不对牲口,搞不好还要把自己弄伤。
要想学赶车、当车把式,第一步就要学认识车套、马具,还要学怎么喂养马、怎么套车、怎么捆绑货物,这一套工作看上去简单,做起来却难得很,我是跟着师父学了3年才出师,……”
陈凡跟在他后面,认真听着他吹牛,怎么赶车、驱马的干货内容是一点都没讲。
不过他也不着急,从这里到甘家村5队,路上时间多的是,到时候再慢慢聊呗。
况且这些东西听了也能加深印象。
不一会儿到了知青点,将两套车都拉进院子,刘师傅看着姜丽丽旁边那堆成山的东西,不禁目瞪口呆。
他转头看了看陈凡,“你怕不是要搬家啊?”
6床棉絮、4只木桶、2只箩筐、1只木盆,这也就算了。
旁边还有一口大铁锅和一个“土灶”?
就算是搬家,那也没人带灶的啊?!
至于那一大堆用棉纱布包着的东西,棱角突出,也不知道是些什么玩意儿。
这么多的东西,难怪要两架车。
恐怕连两架车都有点悬。
陈凡嘿嘿笑道,“我昨天杀了10只甲鱼,做熟了想在集市上试着去卖。”
“卖甲鱼肉?”
刘师傅瞪大眼睛,“这东西也能卖得出去?要是没人买呢?”
陈凡对他的话也不见怪,哈哈笑道,“要是没人买,我就请你吃肉,吃到饱。”
刘师傅一听顿时乐了,“你这话啊,让我是希望你卖出去好呢,还是不想你卖出去好?”
说笑的功夫,三人便往车板上搬东西。
这回是刘师傅做指挥兼主力,陈凡就负责搬比较重的,姜丽丽在边上打下手。
装着腊肉、腊鱼的两只箩筐放在车尾,前面铺上一块土布,再将6床棉絮搬上去,这就占了一架车。
那个直径约五十公分,外面裹着黄泥、里面其实是竹板的一次性土灶,也放在另一架车的车尾,从后面猪屋搬出来的大铁锅搁在上面,再将那个棉纱布包放在锅里。
4只木桶放在车板中间,其中两只是满满的甲鱼肉,用土布盖着,可以防止灰尘吹进去。另外两只桶里面却是一只只的“竹碗”。
包括放在锅里的那一大包,也都是竹碗。
前几天陈凡冥思苦想,如何解决餐具的问题,甚至产生过将知青点的碗带过去的想法,后来还是被他自己否定了。
这年头的碗虽然算不上多金贵,可最便宜的陶碗也要一两毛钱一个,瓷碗就更贵了,带这么多碗出去,要是不小心哐当掉,那真的要赔死。
想来想去,等陈凡看见床底下那只泡过闹钟零件的煤油竹筒,不禁骂了自己一声猪脑子。
村子东边就有一片不小的毛竹林,那粗壮的毛竹分明就是最好的碗。
正好,之前出去教杀甲鱼的时候,队里给陈凡记了50个工分,他便去找杨队长,用10个工分一根毛竹的价格,买了5根毛竹,
刘会计账本里的陈凡名字下面,再次归零。
陈凡将毛竹拖回来,一根长毛竹有18到20个竹节,正好锯成96个碗,又用竹枝做了100多根竹棍。
条件简陋就别要筷子了,一人发根竹棍扒拉着吃吧。
……
将所有东西搬上车,两人拉着车出了院子,姜丽丽锁好院门,便一起往公社的方向走去。
第112章 南湖镇
陈凡很是不忿。
凭什么马车就不是车?
他跟着刘师傅学赶马车,听了半天的注意事项之后,终于抓住赶车的精髓,那就是如何驾驭牲口。
大致就是“驾”、“嘚儿”、“吁”、“喔”这些。
另外还有些甩鞭子的技巧。
陈凡赶车还用得着鞭子?
搞清楚赶车的奥妙之后,直接就跟拉车的驴子商量上了,“往前跑、跑稳点,跑稳了回来喂你草,跑不稳的话,看见前面老爷爷手里辣么大的鞭子没?知道疼是吧?那就跑啊!”
然后他就学会了驾驶驴车。
可是技能板却不承认这个是驾驶技能,反而出现一个“赶车”?
欺负驴车不是车的意思是吗?!
他不忿,教他的刘师傅则是郁闷。
刘师傅当老把式几十年了,解放前就在干赶驴拉车的活,想起当年跟着师父起早摸黑地学赶车、伺候牲口,那真是一把辛酸泪,好不容易才学会赶车的本事。
今天本来想在队里的风云人物小陈面前过把瘾,结果话都没说完,那小陈就催着那懒驴死劲跑。
自己将那头驴给小陈拉,就是因为这头驴很懒,能躺着就不站着,能走着就绝对不跑,很适合给新手拉,基本上不会出现翻车的问题。
再看看懒驴现在的样子,它迈着蹄儿就撒欢似的往前跑,咋地,前面有母驴啊?
就算有母驴,那还能四平八稳的拉着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