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66节

  杨队长脸色一黑,感觉脚底板发痒,不踢人好不了。

  陈凡赶紧说道,“电话哪有当面汇报来得清楚,刚才我还听肖队长说,要请水利所的技术员下午来验收呢,队长你赶紧过去,汇报清楚方便验收。”

  杨队长立马站起来,“哟,下午就验收啊,那我得赶紧走。那我走了啊,你去找管牲口的老刘,没问题的。”

  陈凡站在他家门口,对着即将消失的背影挥手,喃喃念道,“其实队长你骑马去更快点。”

  作别杨婶和杨菊他们,陈凡又在一路的招呼声中往前走,不一会儿就到了村口的牲口棚。

  这里之前他来过两次,但是都只在门口打转,一次都没进去过。

  现在一进去,就发现这里看着地方挺大,牲口却不多。

  这里有两排对开的房子,呈南北走向,一排对着东边,一排对着西边,中间一条通道方便通风,两排房子都是土墙屋,相对的内墙只有一米高,放眼望去,里面一目了然。

  西边的是猪栏屋,但是十几米长的猪屋里面,只有三只猪躺着,见到人也不知道叫唤一声。

  东边的则是“公寓房”。

  一头骡子、一头驴,两头牛,全部都是单间,这些牲口就是6队的主力家当。

  只可惜,现在要赶去10队取货,下午还要回去上班,否则至少要跟这四位大兄弟唠上两块钱的。

  继续往里走,陈凡便看见犁耙、板车、石碾、风车、拌桶、打谷机等“大型农具”。

  再看看周围,陈凡大声喊道,“刘师傅、刘师傅?”

  杨队长说是老刘在管这里,也没说是刘爷、刘叔还是刘哥,这种情况下,喊师傅肯定没错。

  刚喊了两声,一个洪亮的声音就从最里面角落传来,“谁啊?”

  这时候陈凡才发现,原来里面还有个小小的“值班室”。

  也对,这里可是生产队的重要财产所在地,不安排人值守可说不过去。

  陈凡赶紧喊道,“是我,陈凡。”

  话音刚落,就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大爷走了出来,眯着眼看了看陈凡,哈哈笑道,“哦,原来是陈师傅。”

  陈凡赶紧说道,“您老客气了,喊我小陈就行。”

  刘师傅也从善如流,“好,就喊你小陈,今天没去上班,来我这里什么事啊?”

  陈凡笑道,“我向杨队长申请借了一辆板车,他让我来找您。”

  刘师傅,“借板车是吧,来来,我给你拿。”

  随即便走向放大型农具的地方。

  别看老人家头发都快全白了,力气可不小,推开木栅门,拉着一架板车就出来,随后问道,“还是要登记一下,用多久,什么时候还?”

  陈凡,“去10队拉点东西,下午两点左右就还回来。”

  刘师傅点点头,又抬起头问道,“拉东西啊,要不要骡子?”

  陈凡欲哭无泪,“不会赶。”

  刘师傅咂咂嘴,“哦,那就没办法了,我还要值班,不能帮你赶车。”

  陈凡将板车的绳套挎在肩上,回头笑道,“我自己来就行,您歇着。”

  刘师傅挥挥手,脸上笑开了花,“好好好,你慢点。”

  顿了一下,又喊道,“等过两天去赶集,路上我教你赶车啊。”

  陈凡又回过头,“那就多谢了啊!”

  又挥了挥手,才拉着板车离开。

  回到知青点,姜丽丽已经做好午饭。

  菜是一碗酱菜,一碗泡菜,和半碗昨天吃剩的鱼。

  红烧鱼故意多加半碗水,多出来的鱼汤经过冬天的低温冷冻,凝结成像果冻一样的鱼冻。

  在云湖地区,鱼冻是小孩子冬天最爱的菜之一。

  陈凡虽然不是小孩,却也很喜欢吃。

  先挑一口鱼冻丢到嘴里,体会那种冰冰弹弹的感觉,再挑一块搁在滚烫的米饭上,鱼冻立刻融化为鱼汤,将米饭浸泡住。

  陈凡扒了一口汤泡饭,对着姜丽丽说道,“待会儿我自己去就行,反正有板车,全部东西往车板上一装,一个人就能拉动。”

  姜丽丽愣了一下,看了他一眼,小心翼翼地说道,“要不,我还是陪你一起去吧,东西那么多,两个人好弄一点。”

  陈凡本来想拒绝,主要是怕麻烦她,毕竟一个来回要三四个小时,她一个女孩子走着也挺累。

  但是当他看到姜丽丽希冀的眼神,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随即笑道,“我还巴不得有人帮忙,你要是不怕累,那就一起去。”

  姜丽丽立刻笑开了花,“一点都不累。”

  陈凡也只当她是想出去转转、透透气,便笑道,“不怕累就好,快点吃饭,吃完就出发。”

第110章 准备就绪

  2023-11-02

  带上一块土布做垫布,再带上上次买豆腐借的碗和自己的两只碗,陈凡便拉着板车出发。

  姜丽丽跟在他身旁,上了河堤之后,似乎连脚步都变得轻快起来,一路边走边聊,只有偶尔遇见挑堤的人群才会变回沉默,看着陈凡与他们打招呼。

  尽管如此,感觉没过多久,就到了10队。

  两人刚进“卢家湾CBD”的小广场,坐在门口晒太阳的代销点营业员就看见他们,当即站起来喊道,“陈师傅来啦。”

  这一声吆喝,立马将附近的人都招了出来。

  榨油坊的榨匠师傅站在门口张望,迅速找准目标,也不管没认识过,便喊着打招呼,“陈师傅来啦。”

  陈凡也就点头回应,“您好您好。”

  磨坊的豆腐师傅走过来笑道,“陈师傅来取棉絮?我刚打了豆腐,要不要再来两块?”

  陈凡笑道,“好啊好啊。”

  姜丽丽赶紧抱着四只碗过去,“师傅,这两只是还您的,麻烦再买4块豆腐。”

  豆腐师傅接过碗,就转身往里走,“跟我进来拿。”

  这时陈凡已经拖着板车到了弹棉坊门口,棉匠师傅看了看板车,“这个好,不过最好用块布垫一下,我给你找一块棉纱。”

  说着就转身走了进去。

  陈凡都来不及说话,心里想着我自己带了土布呢。黄老四前后给了两块土布,一块做了个布袋,还剩小半截,另一块整的,5尺长半米宽,正好铺满板车底部。

  但棉匠师傅都进去拿棉纱了,他也就没再多说。

  只不过,似乎这次过来比上次又热情了很多啊。

  很快棉匠师傅就拿了一块比较厚的旧棉纱出来,三两下铺在板车上,又转身进去抱棉絮。

  隔壁的营业员则拉着陈凡聊天,“陈师傅写得一手好文章呐,还能上云湖日报,不得了、了不得!也就是苏队长他们都去挑堤了,要不然知道你来了,肯定会过来招待。”

  陈凡呵呵笑道,“就是一点本职工作,不值一提。”

  同时在心里想着,这个苏队长,应该就是10队的小队长吧?

  这时候他也弄明白了为什么这次比上次还热情,自己这是有“文化光环”加身了。

  不一会儿6床棉絮便装上车,棉匠师傅还特意在棉絮上盖了一点碎棉纱,用一根手指粗的棉纱绳子固定住。

  这时姜丽丽早已端着两碗豆腐回来,将碗放在板车上,陈凡跟大家打过招呼之后,便拖着车子回去。

  看着板车远去,四个人凑在一起八卦。

  棉匠,“上次一起来,这次又一起,他们两个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豆腐匠,“他们买东西,都是那女知青给钱哦。”

  棉匠,“对对对,弹棉花也是她给的钱。”

  榨匠两眼放光,“莫不是在处对象?”

  营业员抿着嘴摇头,“也未必,不是说陈师傅是从水里漂来的么,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大队和小队送的谢礼也都是物资,要掏钱的时候就找人借也正常。”

  说着还遗憾地叹了口气,“我还等着他来我这里卖腊肉,结果都不来,看来是打算带着肉去赶集。”

  棉匠,“那还说个鬼,到集上卖不能多卖几个钱?他这几床棉絮就是打算拉到集上去卖的。”

  豆腐匠张大嘴,“那得卖好多钱?”

  营业员掐指盘算,“供销社的棉絮卖1块4一斤,他要是卖1块3,肯定能打抢,30斤的棉絮就是39块钱,其实1块4也能卖,毕竟不用棉花票,那就是42。

  他还有腊肉腊鱼,腊肉比新鲜肉还贵,看情况能卖到1块2到1块5,鱼也能卖5毛钱一斤,还有其他零零散散加起来,怕不是能卖到上百块。”

  一听能卖这么多钱,榨匠不禁咋舌,“好家伙,能顶一头牛哇。”

  这年月一头老黄牛也就7、80块,大水牛贵一些,大概要200左右,但是100块也能买一头刚成年的大水牛,又或者一匹上好的骡子。

  谁家要是能有一头大水牛或骡子,只要勤快一点,绝对能保证一年到头一家老小衣食无忧,搁谁身上不羡慕?!

  只不过绝大部分的社员都掏不出这笔钱,而且大多数时候牲口市场都是有价无市,很难买到牛马,基本上都是听说哪个生产队产了马驹、牛犊,便赶紧过去看货,下手晚了可能就被别人抢走。

  这也就显得农村里的这类大牲口格外珍贵。

  聊天歪了楼,就很难拉回来了,四人便开始猜测陈凡卖了这么多钱会怎么花。

  至于最开始的话题,是什么来着?

  ……

  将棉絮拉回家,陈凡便开始为赶集做准备。

  原来还想着,早班和晚班之间的这段时间就在大队部呆着,多花点时间看书学习知识,现在也只能押后。

  如果只是卖东西那还好说,不管是腊肉腊鱼还是棉絮,装好之后拉走就行。

  但是陈凡还想用那十只大甲鱼赚一波钱,那准备工作可就多了去。

  只卖甲鱼肯定卖不起价,这里就没有吃甲鱼的习惯,就算陈凡把做甲鱼的方法传了出去,短时间内也很难流传开,所以接受度肯定不会太高。

  何况真有会做甲鱼的,人家直接到池塘、河沟里去扒拉,就能提一箩筐的甲鱼回家,何必花钱去买?

  所以只能把甲鱼做成熟食,现吃现卖,这样才能卖得出去。

  而且必须要趁热卖,如果不够热,清理过的甲鱼也还有很大的腥味,那样人家就更不会买了。

  所以问题来了,除了甲鱼之外,他还需要准备一只灶和一口锅,另外还有烧火的干柴。

  甲鱼加热之后,用什么容器装也是个问题。

  有几个人赶集还自己带碗的?

  除非是有很明确的目的性,我今天要去买一碗豆腐,又或者去买点别的什么东西,才会带专用工具,没有碗装,就算人家真的想买,也只能遗憾放弃。

  哪怕是现场吃,陈凡也需要准备一些餐具吧。

  就围绕这两个问题,陈凡忙了整整两天,才算将东西准备齐全。

  如今万事俱备,就等明天腊月19,带着这些东西去挣第一桶金!

首节 上一节 66/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