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136节

  陈凡走过去看了看,两个洞都有拳头大小,看着确实像老鼠洞。

  只不过一桶水都灌了一半,另一边也熏了好多烟,正常情况下,要是老鼠还在里面,早就该跑出来了吧?

  陈凡沉吟两秒,抬起头看看天上,果然那只傻鸟跟着回来了,便对着天上招招手。

  燕隼啾啾叫了两声,对准他俯冲而下,降落时轻轻拍动翅膀,稳稳停在他的手臂上。

  陈凡嘴里啾啾叫着,“去,看看院子里和周围有没有老鼠。”

  燕隼立刻振翅飞上屋顶,转着脑袋四处巡视。

  抓鸟抓老鼠,是燕隼的强项,反而抓大野兔对它来说还有点难度,毕竟它只是小型猛禽,不是金雕、秃鹫那种大型猛禽,力气自然不能比。但是老板有吩咐,它也会尽力去抓,抓不住大的,就抓小一点的。

  今天难得老板要抓老鼠,它自然兴奋地卖力。

  站在屋顶上找了一圈没找到,燕隼又飞上天去找。

  黄莺见陈凡看着燕隼,奇怪地问道,“老师,它在干嘛?”

  陈凡头也不回地说道,“找老鼠啊,你们又是水淹又是烟攻,那老鼠都没出来,肯定早就已经不在洞里面。”

  四个女生听他这么说,也觉得有道理,便纷纷垂头丧气地放下手中的“武器”,一起看着燕隼,期待它能找到老鼠。

  可惜燕隼的眼睛虽然厉害,但老鼠钻进洞里,它也发现不了。飞了两圈后,便啾啾地像陈凡报信,“没有。”

  陈凡招招手,将它召唤下来,随后说道,“再次警告,找到了不许吃老鼠,碰都不要碰,否则以后莫挨老子。”

  燕隼歪着头看了看他,“我又不吃老鼠。”

  它现在抓兔子上瘾,每天都会抓一只兔子回来,饿了就找陈凡或姜丽丽要吃的,已经很久没吃过小鸟了,更别说老鼠。

  陈凡对它没那么上心,倒是姜丽丽,会换着花样给它准备吃的,有时候是猪肉或猪肝,有时候是鱼肉或鱼内脏,让它换换口味,这些肉都是前些天陈凡在兽医站“上课”的时候,顺便带回来的,姜丽丽便弄点肉沫送人情。

  有一次姜丽丽还想给它喂熟肉,但是听陈凡说野鸟吃熟肉不好,才遗憾作罢。

  所以在这个院子里,除了陈凡之外,也就只有姜丽丽能稍微碰一下它,黄莺她们不管怎么讨好,它都不吃她们给的肉。

  嘴养刁之后,那些臭烘烘的老鼠什么的,自然就不在它的考虑范围之内。

  陈凡又交代了一句,“天上飞的老鼠也不许吃。”

  见燕隼乖乖点头,才放它离开。

  陈凡拍拍手,指着那只箩筐,“黄莺,把小兔子拿到后面。”

  后面的牲口棚有两间“房”,中间有一个通道分开,西边住的是两头小猪,东边原本是柴垛,后来两只羊和两匹马也都挤进去。

  准备养兔子之前,陈凡就带着姜丽丽她们,把所有的柴都搬到牲口棚上方的木板隔层上,堆不下的就拿出来在院墙底下放着,猪圈里空出来的地方再用土坯砖砌了半堵墙,将其一分为二,大半间留给马和羊,小半间留着给兔子用。

  不过这只是权宜之计,兔子会打洞,这里的三合土只怕难不住它们。

  这两天陈凡打算在牲口棚旁边再建一个室外单列兔舍,上次买的《农村常见养殖》里面就有兔舍的搭建方法,加上他的3级瓦工和3级木工技能,一个小小的兔舍绝对不在话下。

  除此之外,他还从《农村副业生产知识》里面找到土法皮毛鞣制方法,之前燕隼抓来的兔子,兔皮都被他拿来做了试验,鞣制成柔软的兔皮,留着以后做皮衣。

  如果兔子养殖顺利,还可以搞个兔子深加工产业,从兔苗培育到皮革和兔肉产出一条龙。

  就是不知道杨书记他们有没有这么大的魄力。

  黄莺提着箩筐去了后院,杨菊想想还是不甘心,弄了点土把院子里能看见的洞都给堵住。

  其实并没有什么用,不管洞里住的是什么,人家既然会打洞,弄土堵能有什么效果?

  陈凡呵呵笑道,“土窑那里有之前烧的生石灰,伱挑几块过来,用水兑了,弄点石灰水灌进去,不管里面是什么,绝对都是死路一条。”

  石灰石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石头之一,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国内的话,华北和东北一带最多,南湖公社这里也有一个小型的石灰石矿,便宜得很,两块钱一车,随便拉。

  以后建房少不了用石灰,陈凡便买了10块钱的拉回来,用土窑烧成生石灰,回头只要再用水一冲,就能得到熟石灰和石灰水,非常方便。

  听到陈凡的话,杨菊顿时眼睛发亮,找了一副箢箕便冲出大门,往后面跑去。

  陈凡咂咂嘴,轻声说道,“干脆趁这次改造土灶和厕所,把后门也开通算了。”

  姜丽丽看了一眼去厨房做饭的刘丹,走过来小声说道,“小凡,你还是先想想怎么保护你的腊肉腊鱼,还有大米和稻谷吧,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万一要是那只大老鼠再过来,可就遭了。”

第227章 存稻谷

  陈凡的全部家当,包括之前教做甲鱼收的腊肉、腊鱼,后来卖炭炉换的大米、稻谷、腊肉、腊鱼、腊肠、土布等等东西,全部都在他房间里放着。

  刚开始是弄了几根竹竿搭在两只柜子上,将肉鱼肠等东西能挂的都挂在上面。后来两根竹竿不够用,便干脆弄了一排竹子,架在墙顶上,跟房梁挤在一起,然后将这些东西都挂上去。

  其他东西大多都收进那两只没人用的柜子里,只剩下十几袋大米和稻谷,用麻袋装着搁在竹床上,他就跟睡在粮仓里似的。

  以前没有老鼠还没什么,今天有老鼠出没,那就不能这么放着了。

  其实老百姓家里几乎都会有一个存放粮食的房间,粮房四面封闭,只有一扇小门可以进去取粮食。

  而且粮食也不是敞开放的,在粮房里面,还会修一个小的粮仓。

  粮仓有点像一个大的鱼缸,上面开个口子,存粮食的时候,人爬到顶上,将稻谷倒进去,再用木盖将入口封死,保证老鼠钻不进去。

  要取粮食的时候,则从下面的“小门”取,这个小门只有一本书的大小,将木板抽开,稻谷自然就会流出来。取完粮食之后再将木板封上,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被老鼠等东西祸害。

  姜丽丽的意思,是让他也建一座粮食房。

  陈凡有点纠结,“本来我只想改造一下灶台和厕所,现在又要建一排兔舍,开一道后门,要是再建个粮仓,感觉都能建个新房子。”

  姜丽丽看着他,也有点无奈,“那么多粮食,总不能不管吧。”

  她还是头一回见到这么多粮食,白米就有三大麻袋,足足660多斤,稻谷更多,有十三袋,差不多有两千四百斤,这么多的东西,却只值300块,能换30个炭炉,粮食价格真的太低了。

  陈凡摸摸下巴,眼珠微转,突然嘿嘿一笑,打了个响指,笑着说道,“有办法。”

  姜丽丽抬起头,好奇地看着他,“什么办法?”

  陈凡笑道,“白米自己留着,省了舂米的麻烦,那些稻谷就拉去大队部,大队部有粮仓,本来是留着借给有需要的社员,既然可以借,那也可以存嘛,我就存在大队部,以后要用牲口饲料,除了扣工分,还可以用粮食抵扣。”

  工分价值高就留工分,粮食价值高就留粮食,选择就这么简单。

  姜丽丽若有所思地缓缓点头,笑道,“这也是个办法。”

  顿了一下,又问道,“那白米呢?放在哪里?”

  平时吃的米饭,姜丽丽和杨菊她们都是用的自己的白米,没有占陈凡的便宜,本来陈凡就有两百多斤白米,这段时间吃了一些,也还有很多,加上后来的3袋660斤,别说他一个人,就算再加上她们四个女生,也够吃一整年了。

  这么多白米,肯定也不能这么散放着,否则就是请老鼠吃饭,还管饱的那种。

  陈凡将手一甩,自信满满地说道,“简单,这两天咱们做几口大米缸,除了装米还可以养鱼。”

  姜丽丽鼓了鼓腮帮子,咧嘴笑道,“这样也行。”

  ……

  下午下班,陈凡先去大队部办公室找杨书记他们,一起结伴去6队,给安全接风洗尘,顺便商量筹备养殖场的事。

  一路上,陈凡骑着马,叶树宝骑着自行车带着张队长,肖烈文和杨书记则各自骑车。

  不得不说,当大队领导的收入就是比普通社员要高一截,而且搞自行车票也容易。

  他们的自行车票,还不是公社分给大队部的,而是公社直接奖励给他们的。

  在历次生产大比拼中,卢家湾大队先后多次夺得比赛第一名,每得一次第一,公社除了对生产队有表彰之外,对生产队领导干部还会再给一次奖励,他们也不要别的东西,就要自行车票,于是攒了那么多年,终于人均一辆。

  张队长除外,因为他那张票给了自己的大儿子。

  陈凡骑着马,慢悠悠地跟在三辆车后面,轻飘飘地说道,“张队长,你不骑车,怎么不找匹马骑着呢,坐在车后座上,连个棉花垫子都没有,也不怕硌得疼。”

  张队长双脚搁在二八大杠的踏板上,哼哧哼哧地说道,“那马都拉了一天的车,哪里还动得了,不得好生歇歇?”

  普通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可没有这种踏板,只有邮递员的专用座驾才有,这个绝对是肖队长找邮电所的熟人弄来的架子自己装的。

  (二八大杠带踏板支架,有的上面有两根横杠)

  陈凡瞟了一眼就收回目光,对着张队长笑道,“那待会儿你们要是喝多了,肖队长带不动你怎么办?”

  肖烈文卖力地踩着车,“怎么办?就睡伱那儿!”

  陈凡咂咂嘴,“可是我那儿就两张单人床,你们四个也挤不下啊。”

  叶树宝回头哈哈笑道,“你别听他瞎扯,我们每年都要在6队给蹲点干部接风洗尘,喝完酒也不回去,就睡杨伯家里。哦,杨伯就是你们杨队长的老爹,他以前也是6队的队长,老杨算是子承父业。”

  听到他的话,陈凡才恍然点头,原来如此。

  同时心里松了口气,他还想着等下他们都喝醉了,自己要不要把他们一一送回家呢。关键是杨书记是4队的,叶树宝又是7队的,方向不对,就有点为难。

  现在既然安排有地方睡觉,那就没事了。

  这时肖烈文转头看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你小子也不给马装个马鞍,光着背骑马,人也难受马也难受。要不然咱俩还能换换。”

  陈凡微微一愣,“我不难受啊,正好顺便练练骑马步。”

  然后低头摸摸马鬃,轻声问道,“你很难受吗?”

  小母马打了几个噗呲,“不知道啊,以前没驮过人,尽拉货了。”

  肖烈文听到他的话,顿时噎得说不出话来。

  骑着马练习骑马步,也不知道跟谁学的,问题是马步“力从足起”,连个马镫都没有,练个屁啊?

  陈凡仔细琢磨着肖队长的话,既然他这么说,肯定不是无的放矢,应该还是有根据的。

  可是自己去哪儿找马鞍呢?

  反正生产队的马都没有马鞍,所谓的马鞍在他看来,就在马背上披个毯子,然后用武装带改装的绳子扣紧,那种不能算。

  然后还有马蹄铁、还有马镫、马嚼子这些也没有,要是让他来弄,整就整全套。

  不知道就问。

  陈凡当即问道,“咱们公社有卖马鞍的吗?”

  肖烈文头也不回地说道,“没有。”

  倒是杨书记呵呵笑道,“30年前刚解放那会儿,咱们这里还有部队驻扎,当时留了个骑兵连,倒是有会造马鞍、打马蹄铁的,不过部队走的时候,那几个工匠也一起被带走了。

  留下来的都是驮马,要么拉大车、要么和牛一样耕地,就算偶尔骑一回马,也就随便弄个东西垫着,再用绳子绑紧,马鞍那东西,确实没人会造。”

  陈凡垮着脸,那你们还说?

  肖烈文头也不回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当即接着说道,“我说让你套个马鞍,不是那种真正的马鞍,好歹你给弄张薄棉被垫上,就和杨志军、李正群他们骑的马一样,你跟他们一起去公社来来回回大半个月,就一点都没想法?”

  陈凡耸耸肩,“宁缺毋滥。”

  肖烈文嘿嘿笑了两声,“你得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陈凡点点头,“了解,基本发展路线嘛。不过我还是宁缺毋滥。”

  杨书记突然说道,“大队部仓库里面,还真有一只马鞍,而且马镫也有。”

  张队长似乎也想起来了,呲笑道,“那副马鞍还是当年部队在的时候,骑兵连换下来的,当时黄叔当村长,拿着舍不得丢,可是又没用,就放在仓库里面,一直放到现在。那东西也不能用啊。”

  叶树宝突然说道,“小陈不是说会木工吗,那个画板就是他自己做的,试着看看能不能照着那副马鞍自己做一套也行啊。”

  陈凡一听,忍不住直抓脑袋,“你们还真当我什么都会啊?”

  然后两手一拍,“一副破马鞍也没事,关键是没材料啊。”

  正经的马鞍制造可没那么简单,木材、皮革、海绵、铆钉等等,各种材料一大堆,他上哪儿找去?

  说到材料,杨书记也没有办法,便笑道,“那你就继续骑你的光马背吧。”

  一行人说说笑笑,十分钟后,便到了6队老杨队长家里。

首节 上一节 136/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