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379节

  杜瑞和范云却对视一眼,当即拱手道,“使君本事大,又有王命在身,使君说怎么走,那自然可以怎么走,可小的两人绝无这个冒险的胆子,若是害死了这一船人,小的担待不起啊,所以使君若执意如此,也就不用问小人了。”

  行吧,合着就是这两人害怕担责而已,汪大渊闻言点了点头,这才说道,“我明白你们心中所想,我也不为难你们,这件事就是我一人的决定,若是出了事自然也由我一人来扛。”

  就在这时,船上的南洋情报站总站长李彬也出声说道,“我支持汪使君的决定,这趟下南洋本来就是给新船试航,为明年蹈海做准备,汪使君这也是为了验证海图,因此稍微冒些险也是值得的,若是连这点危险都不敢冒,明年又如何有胆量横渡大洋呢?”

  汪大渊闻言顿时连连点头,“是极是极,我就是这个意思,这海图和六分仪、航海钟,若不能做到心中有数,那明年去黎洲的时候该怎么办?

  “从澎湖到巨港不过6500里,可从刘家港到黎洲却有四万多里,六千里都不敢走,那没有任何补给的四万里航路不就更不敢去了吗?”

  只是谁知道他才说完,李彬就再次开口道,“新船试航,验证海图,下官也是支持的,只是下官还有一个问题,请使君解答?”

  “李站长请说。”

  李彬当即道,“殿下让我探查南洋各地情况,如果这趟不走东线,那就没办法在马尼拉国和渤泥国设立据点,那我的任务怎么办?我还要留在巨港,要是回程时再走东线,渤泥国和马尼拉国我就去不了了啊?”

  汪大渊闻言当即道,“这好办,反正现在也已经验证了,咱们这艘船足够快,大不了我带你在南洋多转一圈,肯定让你能亲自到各地设立商号,这不就行了,无非是多费一些时间而已。”

  “如此.也好。”李彬当即答应了下来,他不管船怎么跑,只要能让他完成任务就行。

  见众人都不再反对,陈友谅终于出声问道,“那要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建康?”

  汪大渊心中算了算说道,“最多多耽搁一个月,明年三月前我们肯定能够回去。”

  陈友谅这才道,“那我也同意了,就这么办吧。”

  于是众人终于达成一致,同意陪着汪大渊一起冒险,他们仔细用罗盘测量了角度,再次从澎湖湾启航,一头扎向了南海深处,在两面皆看不到海岸和陆地的深海中,笔直的朝着占城的金兰湾驶去。

  而沈氏的两个船把头杜瑞和范云,他们起初还有点怕,可在第二天看到了广东外海的东沙群岛后,顿时让两人信心大增,这说明他们航行的角度没问题,与汪大渊测算的一致,鲁锦的海图标注的也足够精准。

  到了第二天,远望号又从中沙群岛的西侧驶过,再次坚定了众人的信心,又朝着西南方向航行了半日,果然看到了陆地和海岸,也让众人都松了口气,等靠港一问,还真是到了占城。

  只是14世纪的占城地名和现代不一样,鲁锦标注的金兰湾,此时还叫做宾童龙,众人大松一口气的同时,汪大渊也下令靠港休整,这也是他们出航后的第一次靠港,正好李彬带情报局的人员上岸,以商贾的名义在宾童龙开设商号,贩卖商货。

  当地商贾和官员还是第一次见到远望号这么高大怪异的船只,得知他们是中国来的商贾,顿时十分热情,有商人上前推荐自己的特产,也有人询问李彬带了什么货物和价格,甚至就连宾童龙的官员也跑来询问中国的消息,那官员还贴心的自己从当地找了个华人当翻译。

  结果李彬真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大消息,把中国当下的形势大致讲了一遍,元朝马上就快玩儿完了,新崛起的楚王已经攻占了大半个天下,很快就能赶走元朝的蛮夷,重新一统中国,而他们就是楚王治下的江南海商。

  宾童龙的官员得知这个消息后,顿时大为震惊,当即把李彬等一行人请为座上宾,向他仔细询问中国的情况,末了又邀请他们去占城的国都,如果能去见一趟占城国王那就更好了。

  占城的国都并不在湄公河三角洲,而是在岘港附近,名叫因陀罗补罗,而湄公河三角洲现在还属于真腊的地盘,占城的都城现在还挺靠北的,宾童龙又在岘港的南边,如果李彬真的要去占城国都的话,他还得调头往北走不短的距离,因此他就没答应。

  宾童龙的官员还直呼可惜,于是又邀请他回程的时候务必来占城一趟,说不定还可以让他牵线,带着占城使者去找中国的楚王朝拜,占城愿意做*****的藩属,如果能做成此事,那李彬身为‘商贾’定然能立下大功。

  这个表态顿时让李彬、陈友谅、汪大渊等人大吃一惊,他们没想到占城居然这么主动。

  等三人屏退外人,私下的时候李彬才说道,“出航前听殿下说,占城一直在和安南打仗,两国皆欲吞并对方的领土,如果占城能先成为中国的藩属,两国便可结盟,从南北两面夹击安南,我猜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如此主动。”

  陈友谅和汪大渊互相对视一眼,陈友谅这才说道,“这是要远交近攻啊,不过我之前听殿下的意思,他好像确实想打安南,那这个占城就可以交,将其收为藩属,这样我们将来打安南时,也可派一支大军从占城向安南进攻,如此声东击西,两面夹击,安南定然无法预料。

  “我看这件事能做。”

第478章 南洋之行(中)

  听到李彬和陈友谅商量,可以促成占城朝贡之事,一旁的汪大渊却说道,“远交近攻,对付安南或许有用,但占城也不可偏废,以殿下的雄心壮志,若真图谋安南,绝不会只对一个安南动心,这从殿下此次的布置就能看出来。”

  陈友谅和李彬当即点了点头,鲁锦都让把情报局设到巨港去了,还直接明言说要婆罗洲的石油,还有吕宋的马尼拉国,更是将其当作了黎洲航线的重要枢纽,这样的枢纽控制在别人的手里怎么行,当然是自己掌控更好了。

  再有就是鲁锦跟陈友谅说过,安南和燕云一样,燕云脱离中原几百年要收回来,安南同样脱离中原几百年,当然也要收回来,安南都收了,那占城还远吗?

  汪大渊这时又说道,“其实此处也是我中国故土,汉朝所设的日南郡,已经到了北回归线以南,每年有两个月的时间太阳是从北往南照的,因此这里有些房子是坐南朝北。”

  从没来过南洋的陈友谅和李彬闻言,这才突然向附近的房子望去,刚才他们就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经汪大渊提醒,这仔细一打量果然发现了怪异之处,而且这里的建筑风格也颇具异域风格,根本不是中式建筑,反而更像印度风。

  嗯,占城国的官方信仰是信印度婆罗门教的,占城与安南中间的顺化地区,就是此时中南半岛上华夏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汇地,北面的安南用中国制度,中国建筑,南面的占城官方说梵语,信印度教,房子盖的也像是印度神庙。

  李彬这时才说道,“汪先生的意思是,殿下想要把占城也收回来?”

  汪大渊摇了摇头,“我可没说,但占城确实是从中国分离出去的,汉朝时,日南郡最南边的土人叛乱,汉军没有打赢,导致让他们脱离了中原的统治,变成了林邑国,之后隋朝时隋军又灭过一次林邑国,只是没坚持几个月,便又撤走,导致林邑国再次脱离中国掌控。

  “再之后,林邑国就变成了占城,如今也不过才传到十几朝而已,因此从法理上看,这里绝对是我们的汉唐故土。”

  陈友谅和李彬这才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既然是汉唐故土,那就是有宣称呗,有宣称自然有收复的理由,两人闻言立刻就对占城动了心思。

  这三人现在的利益是出奇的一致,李彬是南洋情报站的总站长,鲁锦答应他们能从南洋弄回多少土地,就按功劳给他封爵,那他自然有图谋占城的理由。

  陈友谅现在又是海军将领,海军想要有活干,那就只能打周边海上岛国的主意,这占城虽与陆地相连,但若征伐占城也肯定少不了他们海军出力,海军能出力,那就少不了海军的功劳。

  而汪大渊呢,他又是最理解鲁锦心思的人,他见过鲁锦那辆车,知道鲁锦让他去黎洲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橡胶,但橡胶在北方又种不活,那就只能想办法获取南洋的土地,攻打别的地方或许还有疑虑,但收复汉唐故土的理由绝对能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而且他作为探洋使,当然是从海外弄回来的好东西越多,越能证明海外的利益不可或缺,他身为探洋使的功劳也就越大,虽然汪大渊自己不图多大功劳,但对自己的家族而言,他也不介意给族人多找碗饭吃。

  李彬这才说道,“多谢使君提醒,我明白了。”

  既然明白了,自然要提前做些准备,李彬当即以中国商贾的名义,跟宾童龙当地的商贾做起生意来,他找了个宾童龙本地的华人商贾,名叫林叔衡。

  此人祖上是福建来的,已在宾童龙繁衍了三代,但家里娶的却都是汉女,仍保留着说汉话,认汉字的传统,但同时也会说梵语和安南土语,是个心向故国之人,尤其是听说新崛起的楚王即将赶走蒙古鞑子,更是让他颇为激动,据林叔衡自己所说,他祖上就是前宋逃来南洋的汉人海商。

  于是李彬跟林叔衡提议,两家合伙在宾童龙建立一个商号,李彬有稳定的中国货源,要什么有什么,而林叔衡有占城本地的人脉和销售渠道,两家强强联合,生意自然也好做一些。

  林叔衡闻言顿时一拍即合,还把自己的儿子林渊,送给李彬当商号的伙计和翻译,这小子从小在占城出生长大,总听父母说他们的母国是中国,可却从来没去过,这次正好跟着一起回去看看。

  而且17岁的林渊还精通多种语言,福建的闽南语,南洋的马来语,印度的梵语,他都会说一些,可以留在船上当翻译,李彬继续去南洋其他地方就肯定用得上他。

  李彬也来者不拒,他确实需要这样一个人手,然后他也在宾童龙留下了几个随从,说是分号掌柜,其实就是南洋情报站的占城分站人员。

  搞定了占城的情报站,还找了个当地的华人商贾当商业代理,他们这才准备启程前往其他地方。

  回到远望号船上,汪大渊又跟陈友谅说道,“占城的金兰湾是一个位置极佳的军港,殿下曾经说过,想要成为军港,其地形必须满足几点,首先是要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还要口小腹大,两侧有山,一来有山可以为军舰避风,二来在入口处两侧的山上布设炮台,还能用炮火封锁港口,让敌舰无法进入。

  “其次港内的水要深,湾内要足够开阔,这样才能停泊足够多的大船,陈将军看这个金兰湾能停多少艘远望号这样的巨舰?”

  “几百艘总是能停的下的。”陈友谅站在甲板上打量着周边的港湾,这才发现这里果然是个极其优良的军港,然后又追问道,“除了要水深,口小腹大,两侧有山,还要有什么?”

  “还要有地理位置,最好靠近主要航道,不然若是鸟不拉屎,人迹罕至之地,就算港湾的地形再好,用不上不也是白扯?”汪大渊再次介绍道。

  陈友谅恍然的点点头,“这倒也是。”

  汪大渊则是又说道,“而金兰湾的位置就极好,从这里到吕宋的马尼拉国是2600里,到马六甲(淡马锡)也是2600里,到广州也是2600里,到渤泥国(文莱)只有2000里,到巨港3200里,不论是到哪个方向,最多都不超过七天时间。”

  陈友谅闻言顿时眼睛一亮,立刻明白了这话的意思,“这岂不是说此处就是南洋的正中?若是在这金兰湾放一支舰队,就可以控扼南洋诸国了?”

  汪大渊点点头,“所以殿下才将此处称为南洋第一军港,将来是打算将这里作为南海舰队母港来使用的。”

  “南海舰队?”

  “等海军正式成立的时候,陈将军就知道了。”

  李彬和陈友谅闻言也再次明白了占城的重要性,这样的战略重地,那必须收回来啊!

  不过李彬紧接着又说道,“使君,既然占城已经来过,那西线应该就没其他重要地方了吧?使君称此处到马尼拉国也不远,不如我们干脆转去东线,先去吕宋的马尼拉,再去渤泥国,然后再去巨港?这样走一个折线,也就不用再特意绕一圈了,陈将军和使君以为如何?”

  此时就能看出宾童龙的战略地位了,从金兰湾真是到哪里都方便。

  汪大渊看了看地图,这样走还真的可行,按李彬说的航线,一趟就能经过南洋所有重要国家的航线,之后也就不用特意绕一圈了,于是便说道。

  “可以试试,反正最多就几天航程,若是到不了,到时候我们再做其他打算。”

  “嗯,那就先去马尼拉。”陈友谅和李彬点点头,当即都同意了下来。

  有了之前从澎湖到宾童龙的这次成功冒险,其他人也对汪大渊的导航技术更加信服,这次再走这样的‘跨洋’航线,也就没人反对了。

  于是远望号再次调转方向,从宾童龙启航,朝着东北方的吕宋马尼拉驶去,不过这次不是顺风,2600里的航路,原本以为最多两天就能到的,结果足足跑了三天半,弄得他们还以为自己跑错了方向,直到第三天汪大渊重测了经纬度,确定航线没错,才继续向前行驶,最终还是有惊无险的抵达了马尼拉。

  吕宋岛如今只有南部的马尼拉湾才有城邦国家,北部大部分地区还都是土著部落,而一个小小的马尼拉湾居然就有三个城邦国家,海湾北部的叫吕宋国,南部的是马尼拉国,也有人将其称为‘梅尼拉国’,不过不重要,反正都是音译。

  被吕宋国和马尼拉国夹在中间的,还有一个叫麻逸国的小国,不过沿海领土都被马尼拉抢走了,居然在一个岛上变成了个内陆国家,也是离谱。

  不过李彬他们很快就发现,马尼拉这里的汉人比之前的宾童龙更多,而且这里也是中国海商在南洋的重要商港之一,那些泉州的色目海商就算想去信天方教的苏禄国,也必定要先在马尼拉停泊补给,顺便做生意。

  之前被色目商贾从中国卖到南洋的驱口奴隶,也大多卖到了这里,有些汉人被当成‘猪仔’一样卖到了马尼拉,干的也都是最苦最累的活,当然这里也是有不少汉人海商的。

  李彬如法炮制的在马尼拉找了当地汉人商贾合作,开设分号,又放下几个‘分号掌柜和账房’,还跟他们嘱咐道。

  “南洋的每一个汉人都是朝廷经略南洋的重要助力,你们要想办法解救这里的汉人驱口,将他们收为商号的伙计,想办法把他们拉到商号旗下来,将来必然会有大用。”

  被分来做马尼拉情报站分站长的赵环点了点头,这才说道,“李大柜放心,我们肯定把分号打理好。”

  “嗯,钱先分给你们三千两,还有这次的货款也给你们,兵器甲胄我先留着,你们下次报个数,需要多少我再给你们调拨。”

  “是。”

  “还有,你们可以在这里搞个修船厂,多招募本地的汉人做工,平时也要备着些补给,明年或者后年,汪使君可能还要乘着远望号从黎洲回来,到这里补给,你们得做好接应的准备。”

  “是,我一定尽快把修船厂办起来。”

  “嗯,那我就放心了。”李彬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才带人回到了船上。

  远望号随即又向下一站,文莱湾的渤泥国驶去。

  渤泥国的都城就在文莱湾,相当于他们这次直接去了渤泥国的都城,几天之后,远望号的到来顿时在渤泥国引起了轰动。

  一是大家没见过远望号这样的船只,通体白漆,桅杆高耸入云,行在海上可谓惹眼至极,二是如今中国元朝当政,中国的海商都喜欢去渤泥国东北面的苏禄苏丹国去贸易,来渤泥的商船极少。

  那么大的文莱湾,只有可怜的十几艘船,还大多都是南洋其他国家的船只,没一条是中国来的,这就显得李彬一行人更加突出,当地商贾一听说他们是中国来的海商,顿时更加热情。

  在交易了一笔铁锅、丝绸、纸张、笔墨、瓷器、茶叶等物之后,那些本地商贾还询问他们为何会来渤泥,李彬顺势就把中国当下的形势告诉了他们,得知蒙古人的元朝很快就要灭亡,新的汉人皇帝有意驱逐天方教的色目商贾,渤泥国当地的商贾顿时大为惊骇,然后就是狂喜,这意味着以后中国的商贾都会来渤泥国,而不会再去他们的敌人苏禄国那去了。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渤泥国国王马合谟沙的耳朵里,国王当即请他们去王宫做客,向他们仔细询问中国的消息,马合谟沙一连问了几个是真的吗,中国的汉人皇帝打到哪了,什么时候能赶走蒙古和色目人之类的,李彬全都一一作答,这顿时让马合谟沙欣喜不已,表示要去中国找汉人皇帝朝贡,只是如今他国力衰微,十分贫穷,恐怕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礼物,这让他哀愁不已。

  李彬却听得眼前一亮,拿不出礼物这好办啊,中国也可以在渤泥国搞个租界不是,别的地方不要,只要把油田租给中国,好像也不是不行,当然他的明面身份不是使者,所以没直接说这话。

  而是对马合谟沙说,中国的汉人皇帝也不喜欢天方教,如果得知渤泥国正在被信奉天方教的苏禄国进攻,一定会愿意给渤泥国提供帮助,赶走渤泥国的色目人,国王没有礼物也没关系,只要愿意拜中国当宗主国,两国结为同盟,这便是对中国皇帝最好的礼物。

  马合谟沙闻言更加兴奋,当即表示希望李彬能带渤泥国的使者去中国,但李彬却没立刻答应,说自己还要去巨港,等回程的时候倒是可以接上他们。

  马合谟沙闻言当即答应下来,这简直就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肚子饿了有人请吃饭,中国的新皇帝居然也想跟他联手赶走色目人,那简直太棒了。

  等李彬回到船上,顿时跟陈友谅、汪大渊几人感慨不已,这才转了不到一圈,就拉上了两个国家的使者,等这次回去,恐怕鲁锦要提前享受一次‘万国来朝’的盛景了。

第479章 南洋之行(下)

  马合谟沙会想到去中国朝贡,倒也不是无缘无故,渤泥国从宋朝时期就已经是中国的属国了,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惯性,既然中国换了皇帝,那再去拜一次爸爸也没什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现在还算年轻,渤泥国也没被苏禄国打到要死要活的程度,也就是说他现在还有斗志,认为中国的改朝换代对他来说是一个机会,因此这才决定要拼一把。

  而在原历史上,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的时候才派使者去周边宣诏,说中国换皇帝了,你们都来朝拜吧,但明史中却是这么记载的,‘王马合谟沙傲慢不为礼,秩责之,始下座拜受诏。时其国为苏禄所侵,颇衰耗,王辞以贫,请三年后入贡。’

  说马合谟沙傲慢无礼,被明使训斥之后才从王座上下来,行礼听诏,又说渤泥国当时被苏禄国侵略,颇为衰败,马合谟沙说渤泥国太穷了,请求三年后再去大明朝贡。

  从这可以看出,当时渤泥国是真被苏禄国打的快不行了,而现在才1353年,历史上朱元璋派使者的时候都是1370年了,十七年前的渤泥国,显然还没惨到让马合谟沙失去斗志的程度。

  他现在还很年轻,约莫二十七八,而且这人寿命也挺长,1402年才病逝,活了七八十岁,既然*****有意驱逐天方教色目人,那对他来说自然是好事,这是个机会,他肯定不会放过。

  于是马合谟沙热情的招待了李彬等人,又向他们打听*****的喜好,他现在是真的穷,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礼物,如果知道了*****的喜好,能少花钱,又能讨到皇帝欢心,那就再好不过了。

  李彬等人闻言对视一眼,商量了一下才对他说道,*****爱民如子,希望百姓都能过得更好,如果能送去一些当地特产的牲畜动物,或者粮食菜蔬瓜果的种子,又或者战马,特色的兵器甲胄什么的,一定能讨得皇帝欢心。

  马合谟沙听的一愣一愣的,怀疑这些中国商人在骗他,皇帝就喜欢粮食蔬菜的种子,还有猪羊牛马那些东西?怎么听着那么不靠谱呢?

  李彬当然不能被扣上一个不靠谱的标签,当即给马合谟沙讲了一段宋朝的历史,宋朝时从海外传入占城稻,在中国能一年两熟,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中国的新皇帝知道了这件事,于是也喜欢收集外方的作物种子。

  马合谟沙这才相信了他们的话,跟李彬约定等他们回程的时候务必再来一趟渤泥国,把渤泥国的使者带上,李彬也连连答应,然后才启程前往下一站。

  这次他们没有再去其他地方,而是直奔淡马锡而去,淡马锡就是后来的新加坡,此时的满剌加国还未成立,淡马锡目前还属于三佛齐国管辖。

  历史上满剌加的成立,还要等到三佛齐正式被满者伯夷灭国之后,一个流亡的三佛齐王子逃到了淡马锡,然后才建立了满剌加国,接着又于永乐朝被朱棣册封为满剌加国王,不过那都是一四零几年的事了。

  汪大渊他们还以为这次还会像之前一样顺利,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招待,然而他们的好运似乎已经用完了,远望号才刚来到淡马锡附近的海域,都还没进港口呢,就有一条三佛齐官府的船主动迎了过来,双方靠近之后,对方才表明身份,说是领他们入港交税的。

  汪大渊见状当即对众人说道,“淡马锡素来多水匪海盗,三佛齐官府也常对各国商船施以暴行,我们的船又新又好,还那么大,难保他们不会打咱们船的主意,还是让大家准备作战吧。”

首节 上一节 379/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