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她不争不抢,十分容易满足。
陈绍和李师师一起吃过早饭,踱步来到王府的议事堂,坐下处理奏报。
说实话,也就是他此时年轻,各地来的奏报繁杂,其中很多都需要仔细斟酌判断,然后做出决断。
决断之后,还会再给幕僚们复议讨论,没有异议或者明显的疏漏再批复下去。
幸亏他的幕僚,也还算给力,能帮他分担不少的压力。
看着边关各地的奏报,这些人的用词虽然克制,但字里行间,确实充斥着对战功的渴望。
如今留给定难军的敌人不多了,万一开战之后抢不到先机,有可能会彻底错失最后的机会。
到那时候,哭都没地方哭。
陈绍要在人心的焦躁迫切,和准备的无限充分之间,尽可能地把握住一个平衡。
而且你们不就是要军功么。
定难军已经开海,未来的军功也不缺,而且可供封赏的资源,也基本上是无穷大的。
因为大宋对外征战,没有取得大的胜利,所以留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很大。
陈绍特意给曲端去了一封信,告诉他山东水师,并非为了打海战而组建。
他必须要把这些兵马操练好,至少也得能陆战才行。
写完之后,陈绍又想起一个人来,曲端在中原占领了大名府,也阻击了鞑子几仗。
他尚且如此心急,吴阶呢?
虽然吴阶没有频繁上奏,但是他时不时,就给陈绍写封信。
信中也没有什么重要内容,有时候甚至无聊到汇报西平府的天气。
陈绍知道,他此刻多半也是心急如焚,但吴阶的性格和曲端不太一样,所以才这般委婉地在自己跟前刷点存在感。
想到这里,陈绍对身边人说道:“给朝廷表奏一份,就说吴阶镇守西北有功,请求朝廷嘉奖册封。”
西北那地方需要一个大将镇守,吴阶是目前最好的选择,陈绍只能是这样安抚一下他。
调离是不可能的。
西北大本营,是定难军的根,哪里都能乱,就是这里乱不得。
十几万将士在外征战,他们家里要是乱了,人心就会浮动。
从议事堂出来,陈绍看着身后的大虎,问道:“你最近可有熬炼武艺?”
大虎点了点头,他没啥别的爱好,就喜欢马匹和练武。
陈绍笑道:“走,我也去看看。”
大虎虽然有些诧异,但他是个很好的亲卫,从来不主动问。
带着陈绍来到校场,这里正有王府的亲卫们在操练,见到他们进来也没停下。
陈绍随手拿起一根棍子,耍了一会儿,确实有些生疏了。
想起当年在横山,自己也是上过战场,真正打过仗杀过人的。
从横山下来的时候,就连王禀、杨可世这种猛将,也都对自己敬佩三分。
那时候有几次比较凶险的,都是大虎帮自己解围。
“来,一起耍耍!”
大虎也拿起一根棍子,陪着陈绍练了一会儿。
陈绍越打越顺手,双腿往前一收,人便跳了起来,棍子猛砸,不留余力,反正也知道伤不到大虎,动作看上去十分矫健。
练了好大一会儿,才停了下来,从旁边的水盆里拿过来一条毛巾、胡乱在脸脖上擦了一把汗水,放下了挽起的袖子。
“我的武艺比以前如何?”
大虎想了想,很老实地说道:“差的远了,力气技巧都不如以前。”
陈绍笑着骂了几句。
他想到自己确实是有点懈怠,每日里除了处理政务,基本就钻女人窝里了。
其实还可以有很多事做的,比如练武、比如书画、比如音律...
乾隆这老小子为什么能活那么久,就是因为他爱好广泛。
有一说一,这一点可以跟他学学,要知道乾隆活到了八十八。
陈绍对大虎说道:“以后每天陪我来练上些时辰。”
大虎点了点头,心中却在想,东家未必有空。
这时候王寅走了进来,站在斜廊里,没有说话。
陈绍转头看了一眼,就带着亲卫们过去。
王寅微微一拜,说道:“大王,汴梁那边已经彻底查清,吴敏是很多事的主谋,但是他串联上皇的缘由十分...十分荒唐。”
“哦?”陈绍笑道:“怎么个荒唐法?”
“根据如今的证据,属下觉得他如此作为,极可能是因为想要投奔大王,故意让上皇生事。他再来咱们这边泄密,并且以此为敲门砖,加入定难军。”
王寅也是在排除掉其他所有可能之后,才得到了这个十分离谱的解释。
但陈绍一下就信了。
因为他和这些人打过交道,知道他们有多向往权势。
陈绍很不喜欢这种人。
耿南仲如此,吴敏也是如此。
他们这种人的脑子里,党争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这些人或许是有才能的,但他们必须是保证所有政敌都死了,或者是彻底被击败了,才会想到利用他们的才智做点正事。
在被毒死之前,陈绍就已经瞧出耿南仲有结党的苗头了,他和魏礼进了汴京之后,对魏礼也没有在西平府时候那般客气。
在很多事上,他已经不再那么配合,不是以定难军的利益为先。
而是要和魏礼斗一斗,争取定难军在汴梁的头把交椅了。
见陈绍没有说话,王寅等了片刻,才继续说道:“大王,还有件事,李纲似乎对咱们越来越不满,和好友一起饮宴时候,经常痛骂大王和定难军。”
陈绍这次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说道:“长此以往,也不是个事,我来让他闭嘴吧。”
对付李纲其实很简单,只需要给蔡京写封信,让蔡京来办就是。
这些人在大宋,和蔡京争了这么多年,战绩简直没眼看。
大宋的新旧两党之争,到了徽宗一朝,完全就是蔡京一个人的虐菜局。
这次李纲回到汴梁,能够坐到如今这个位置上,也是机缘巧合。
他其实是沾了完颜宗望南下的光。
赵桓菜不菜?
说实话,非常的菜!
作为一个皇帝,他懦弱无能,昏招频出,最后丢了中原。
但是单就抗金这个事来说,赵桓算对得起主战派了。
他们做的是一塌糊涂,要不是陈绍出兵,他们在历史上败的那叫一个干脆。
把宋钦宗赵桓,这个铁杆支持他们的官家,逼到让江湖骗子来守城,逼的皇帝亲自去敌营谈判了。
主战派不是没有兵权,也得到了赵桓的鼎力支持,但他们就是打不赢。
陈绍的要求很简单,将他贬出京师,随便赶去哪都行。
至于吴敏,陈绍暂时还懒得理他。
因为吴敏做的这件事,虽然他的动机十分龌龊,但调动起上皇赵佶来,对陈绍来说并非是一件坏事。
他和定难军,都需要赵佶这个人不老实,需要赵佶干出点什么事来。
最好还是针对自己的。
他把事情搞得越大越好,最好是直接针对自己。
到那时候,定难军的举动,就算得上是师出有名了。
是他先动手的,大家都看到了!
我代王陈绍,纯属是受了无妄之灾,被上皇迫害。
我的手下,群情激奋,干出什么事来我可管不住了!
第279章 送君入汴梁
太原到汴梁的道路,算是比较好走的。
如今从怀州下京畿,更是方便快捷。
往来于太原和汴梁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这两个城池,算得上是大宋的两个中心。
陈绍亲自出城,送张孝纯赶往汴梁。
张孝纯入汴梁,绝非简单地一个官员赴任,光看他带的人就知道此行不简单。
太原官府内,能臣干吏一共七十多人,全都充作他的属官。
随他入京之后,太原自然会慢慢给他们安排官位。
这是他们这个势力团体,去汴梁讨要自己原本就该有的位置。
当年宫变时候分好的,不会因为耿南仲得死,就不作数了。
张孝纯为了这次赴京,也是做足了准备,其实他这算是有所牺牲,大家都看得清楚。
留在陈绍身边,当然是更好的。
但是陈绍表现出的重视,又让他十分感动。
而且这种级别的官员,你看他诗词歌赋,张口就来,气度非凡,雅量超群...
就以为他超然物外,心胸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其实他们最要面子。
陈绍今天确实给足了面子。
通过这次定难军的创业,陈绍慢慢悟出一个道理,上位者笼络手下,是最具性价比的活动。
省心省力,好处超级多。
陈绍心中还是有点遗憾,有很多大才,虽然自己已经知道他们的能力,但是根本无法为自己所用。
没办法,自凡是一个王朝,哪怕是短命王朝的末年,也总有一些忠臣愿意为其殉葬。
更何况如今的大宋,是一个国运超过百年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