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为他们,歇息了这大半年,也着实是完颜宗望给的压力太足了。
在所有人想来,这个时候手掌大权,一时薰灼冠绝天下的代王陈绍,此刻也应该忙得不可开交。
手下十几万大军,屯在边关,朝中又有如此复杂的局势。
代王他不知道有多少事情要做,不知道有多少人需要接纳安抚,不知道有多少针对大宋的阴谋诡计要次第进行。
倒是没有人猜测陈绍有心情和蔡攸他老婆厮混。
虽然陈绍如今也就二十出头,但汴梁朝中,还真没有人把他当小年轻来看,普遍都将他视为心机深沉的枭雄一流人物。
在他们想来,这个时候,陈绍就应该进行着绝大布局,为长久掌握着巨大的权力而劳心劳力,说不得一天睡不上三两个时辰。
其实陈绍就算是想事事插手,其实都插不进去,有时候懂得放权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说大宋朝廷那财计,陈绍就懒得伸手,只要你蔡京能保证我定难军该有的物资粮秣,我也不管你剩下的用来干什么了。
这里面复杂着呢,真要潜下心去研究,哪怕是蔡京毫无保留,全部都给你讲解一番。
估计陈绍也听不明白,大宋的财务体系,复杂的很,和定难军还不一样。
除了蔡京,没几个能搞懂,这也是为什么赵佶如此忌惮他,还是不得不让他六次拜相。
不服不行。
将来肯定是要换成定难军的体系,但是在这之前,没有人比蔡京更合适来做过渡!
这也是陈绍为什么,如此给蔡京面子,助他重登高位不说,还把他孙子留在身边重要岗位,以示亲厚。
而蔡京也绝对聪明,甚至都不用跟他讲明白,自己一个眼神过去,他就心领神会。
两边的合作十分默契。
蔡京勤勤恳恳地从大宋的财计中,帮定难军筹备物资。顺便还能帮陈绍,压制安抚一大批大宋的士大夫、士绅,不至于让他们全都反对陈绍。
甚至慢慢融合再加入。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节奏与度的问题,定难军横空出世,崛起不过三五年。
新的权力体系才初见眉目,最需要的就是参与这新的权力体系当中诸方自家的克制,这个新的权力体系才有渐渐稳固下来的可能。
身在这个权力体系中的诸人才能获取到最大的好处。
继承大宋的家底,可比砸烂了重建要好多了,陈绍从一开始就不想彻底砸锅。
陈绍白天就去看看奏报,下午就陪家眷,日子过得还算轻松自在。
就在此时,工院突然传来消息,说是大炮的研制又有了新的进展。
陈绍喜不自胜,虽然已经是下午,还是带着亲卫们,匆匆赶往工院。
第269章 拨动
工院的军器所衙署,位于城郊。
因为这里经常搞爆炸,要是在城内,容易引起恐慌。
一队亲卫,护送着陈绍来到军器所,这里弥漫着浓郁的火药爆炸后的味道。
其他人或者掩鼻,或者咳嗽。
惟有陈绍,颇为陶醉的猛吸一口。
这不是烟,这是未来的真理。
定难军的工院中,汇聚了宋辽夏三国的顶尖工匠,所以对于铸造和火药的研制,其实一直是蛮厉害的。
原本三家是各自研究,互相防范,千方百计想要抄袭。
如今大家可以凑在一起,彼此交流。
这是很大的进步。
工匠们热情和很高,这里面有赏银丰厚的原因,更大的原因则是陈绍放话,只要能研制出火炮,或者只需要有突破。
便可以做官。
士农工商,等于是一下跨越两个阶级。
这种机会,匠人们祖祖辈辈没见过,今后也不知道会不会再出现。
所以这次一定要把握住。
陈绍来到校场上,见蹲着那大炮,依然是古朴暗金色,就有些失望。
这仍然是铜炮,但是他没有表现出来,因为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
铸铜比铸铁简单许多,而且铜也格外耐用。
如果真的就是铜太贵,不好大规模生产,也还有其他办法。
那就是去外面搞铜,东南亚就有很多。
而且先造出来之后,后续的突破创新,就会容易很多。
在中原,如果当权者,尤其是最高权力者在意一件东西的时候,那么它的发展速度,将会是极其惊人的。
这一点,陈绍是很有发言权的,因为在场的所有人中,只有他学过世界史和中国史。
“代王!”
陈绍点了点头,对工院的提举张天望说道:“走,过去看看。”
“这是铜炮?”
在火炮旁边站着的匠人,闻言赶紧说道:“大王,这炮是内层铁芯、外层铜箍,用铜不多!”
“好!”
陈绍眼色一亮,凑上前看了看,炮膛内壁刻螺旋凹槽,瞧着依然是前装式的设计。
匠人马上说道:“这样一弄,炮打的更远。”
陈绍点了点头,这应该就是膛线的雏形了,果然这些匠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张天望在一旁说道:“大王,这炮管内衬,是用黏土混合石英砂烧制,耐受高温,可以减少炸膛。”
“您再看这炮架,比上次可有不同?”
陈绍仔细看了一圈,说道:“多了牛皮,木料好像也换了。”
周围的匠人,听到这里都惊讶不已,大王他真知道啊!
原来上次,他是真看了,而且还记住了。
张天望呵呵一笑,捻须道:“不错,我们这次用多层木材,使用榆木、松木叠加,外覆湿牛皮缓冲!”
“不然的话,这炮架打几炮就要散架了。”
“炮架散架这么快,看来炮弹威力也变强了?”陈绍问道。
张天望更是得意,点头道:“大王,我们这半年,经过反复地调配,终于寻到合适的火药配方。添入少量硝来助燃,并加少量蜂蜡,可以避免火药凝固。”
陈绍俯身看着大炮,听得半懂不懂,挺直了身子,摇晃着手指说道:“打一炮,瞧一瞧。”
说得天花乱坠,不如打一炮看看。
等陈绍等人,退到身后百十步之后,在空地上驻足。
这时候,有人挥了挥手。
工院的几个炮手,小心翼翼地上膛,陈绍估摸着时间,他们装填了大概有一分半钟。
然后是点燃引线,又等了一会儿,这些炮手点燃之后,就往后跑了。
显然是害怕炸膛,估计受过这个苦。
好在这次没有出事故,顺利地打出了一发炮弹。
砰的一声,这炮打出去的距离,明显比上次远多了。
白烟散尽之后,几人上前,陈绍十分满意,说道:“快去测测,这是打了多远!”
大宋自己的霹雳炮,是火药推动的石炮,打的大概有200-300米远。
不一会儿,炮手过来,抱拳道,“大王,共计三百丈!”
三百丈,差不多就是一千米,这已经可以用来实战了,而且绝对比霹雳炮好用。
再打磨一下,陈绍就要他们批量生产,然后投入战场了。
战争的成本,会因此下降不少,陈绍并非是一个穷兵黩武的人。
要是能减少战争成本,在他这里,可能只是少一些辛苦和操劳。
但是对于中原无数百姓来说,却可以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好上几十倍。
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损耗,实在是太大了。陈绍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运粮官,亲自带着民夫运粮。
他是见识过,道路两侧丢满民夫尸体的场面的。
陈绍拍手笑道:“好!从王府拨黄金百两,官员们分五十两,匠人们分五十两!”
“炮手、衙役、公差,俱有赏赐,都赏,都赏!”
老祖宗们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如今的陈绍,对这些老祖宗的智慧凝聚出来的俗语,十分地迷信。
因为每一句,都得到了他的验证。
别的不说,赵佶要是把他赏赐给道士、妃嫔、宫娥的钱,拿出十分之一给有功将士们,西夏早就被灭了。
因为那直接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果然,陈绍说完之后,周围的人脸上全都露出惊喜神色,互相对视,当着陈绍不好当场庆祝。
从炮场出来,陈绍又去其他地方逛了一圈。
火铳的难度,比火炮高多了,所以并没有什么进展。
但是既然火药的配置正在改进,那火铳肯定也能吃到这波红利。
陈绍第一次感受到了先知先觉的爽快感,只需要稍微拨动一下,就能影响很多东西。
只是这份激动的喜悦,没法和其他人分享。
在农具营造局,也有一些新的突破,让陈绍再次大手一挥,赏赐了金银各一百两。
从工院出来,陈绍心情还真不错,一口气打赏出去的钱,可能是陈绍本人花的最大的一笔。
代王也是好起来了,体会到了太上皇赵佶曾经的‘撒币’快乐。
回到王府之后,陈绍才感觉到冷。
或许内心激动所致,如今战事平息,能让陈绍如此激动,只有两件事:海船和火炮。
身居高位的人,就像是站在高处,看的往往不再是眼前的事。
而是要看远,看长。
身子的冷意,让陈绍突然不想再回书房,他觉得那里不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