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第299节

  曲折的碧纱橱后,可以听到外室丫鬟传来的轻微鼾声。

  陈绍根本没睡着,轻轻给她盖好被子,心中想着眼前的局势。

  靖康二年,可能会是最重要的一年,以前他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驱逐鞑子。

  如今,女真鞑子崛起的势头,被自己横腰拦住。

  他们已经没有那么可怕了。

  自己接下来要如何行动呢?

  ----

  陈绍来到河东之后,极少离开太原。

  此番出发去往汾州,一来这里和太原紧邻,不到一天就能到。

  二来,汾州也着实太过重要了。

  汾州位于汾河谷地,土地肥沃,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麻织业也特别发达,以前每年都向大宋进贡麻织品15万多匹,居全国首位。

  此地勾连河东,水陆交通极为便利,采煤、冶炼也是中心。

  陈绍此来,主要是为了劝农,其次是工院在此,也看一看如今的冶炼技术到了什么段位。

  河东官员的替换,进行的十分顺利,不走的基本都是愿意留下的。

  要是以前,根本不可想象,因为在赵佶之前,大宋的官场是很规矩的。

  这种破坏规矩的事,在赵佶一朝,频繁发生,大家都产生了一定的抗敏力。

  自从他即位以来,各种荒唐举措层出不穷,先是元佑党人碑,然后让蔡京权倾天下,为他敛财。

  宰相不能连任的规矩也被他打破,再然后王黼、童贯、李彦等幸进之辈权倾朝野。

  可以说,从他真正掌握了皇权,大宋就没按照规则运转过。

  如今报应来了,让陈绍实打实掌握了河东。

  今日天气晴朗,是难得的艳阳天,汾州的士绅官员,全都在城外迎接。

  这算得上近几年最大的出郊劝农活动了,来的人也足够有分量,不由得他们不激动。

  士绅尤其是乡绅,最看重的是读书,第二就是种地。

  大宋这些年,因为赵佶花费无度,蔡京为了给他弄钱,变着花样弄税。

  这就导致,地方上的乡绅,没有像其他王朝末年那样,无限地圈地扩张。

  百姓们手里,依然还有活命的土地,这也是为什么宋末没有频繁爆发大规模的、席卷天下的流民暴乱。

  没藏庞哥跟着陈绍身边,即使是他,也明白劝农的重要性。

  如今陈绍还能扩张军队么?

  要是强行招募,肯定是有足够兵源的,但是供给就真跟不上了。

  目前这些兵马就足够用了,打仗有时候真不是人越多越好。

  众人将陈绍他们,迎接到汾州衙署。

  一群乡党父老,和太原府来的官员们坐在一起,畅所欲言。

  刚开始大家还有一些拘谨,但是看到年轻的节帅十分温和,便慢慢放松下来。

  他们开始讲各自的困难,陈绍发现大部分都是水源的问题。

  陈绍让幕僚们一一记下来,准备回去工院,让营造局开始兴修水利。

  讲完之后,陈绍和他们一起,出了衙署翻身上马,要去城外的乡间耕地上看看。

  转了一圈,发现还是有不少荒地的。

  陈绍又口头承诺,开垦荒田者,新垦荒田免税五年,后续仅按十分之二征税。

  张孝纯心中大喜,把节帅带出来,就是有好处。

  这些事,他们谁能做主?

  而陈绍来了之后,只是一句话的事。

  还是那句话,很多事所有人都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就是没法下手。

  要顾及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陈绍颁布的这些政令,张孝纯为官一任,岂能不知道好处?

  只是以前没法弄,即使是这么要求了,也落实不下去。

  比如陈绍要工院兴修水利,可以预想,明年肯定到处都是修水渠、河坝的人。

  而张孝纯当年做河东宣抚使的时候,说兴修水利,下面各级衙门就要互相推诿扯皮。

  最后只能是一摊子烂账,根本无法实行下去。

  “有节帅在,是河东万民之福。”张孝纯说完,周围的人也不觉得他是在拍马屁,而是纷纷附和同意。

  陈绍笑道:“凭我一人能济得什么事,说不得要咱们一起使劲,如今这天下局势纷乱,你我要同心戮力,形同一体,才能走的更远。”

  张孝纯心里咯噔一声,暗暗琢磨节帅是不是在暗示自己什么。

  他这人生的五官端正、眼窝较深,嘴皮子上面的胡须一撇一捺。他的眼神也比较特别,一看就好像在琢磨着什么计谋;虽然是正统进士出身,反而少了几分儒雅淡泊之气。

  陈绍看他沉默,也没有过多在意,身居高位之后,下面有无数人揣摩你的心思。

  你要是个个都在意,个个都有反馈,累也累死了。

  只需要做好自己,其他的任他们猜去,真做出什么事来,自己再奖功惩过就是。

  按理说,像张孝纯这种读书人,是轻易不会搞劝进啊什么的。

  但是唯有一点会出现意外,那就是他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感受到了某种大势。

  张孝纯在汴梁做过官,见过大宋的那一朝君臣。

  不怕货比货,就怕人比人...

  如今的陈绍,给他的感觉十分独特,他亲眼瞧见陈绍走到那些泥巴地中。

  还伸手抓了一把土,手指捻动在鼻端嗅了嗅。

  他提出的问题都很有见地,也能够安静下来聆听老农们的声音。

  漫说是手握几十万大军的节帅,就是一般的州县小官,也未必能做到。

  史书上描绘那些贤德之君,常有杜撰,但这个是真的,是他亲眼见到的。

  张孝纯此时,有些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这一回可能真选对了!

  史书是会唾弃那些贰臣,但唾弃的都是失败者。

  有拥立从龙之功的,就另当别论了。

  ----

  府州古城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黄河边上,东濒黄河,北临草原、大漠,南瞰河西诸州。

  而且正好位于宋、辽与西夏的边界交界处,三面受敌。

  府州城东面有黄河天堑阻隔,常孤悬于西北,为大宋阻挡“西北二虏“东进南下的军事要冲。

  如今好了,四面都是定难军地盘,再也不用以一敌二,甚至以一敌三了。

  唐末时候,折氏先祖折宗本迁居府谷,其孙折从阮于后唐时期正式建府州城,并任首任刺史,开启折氏世袭统治。

  府谷,百花坞,永安军节度使白虎节堂内。

  折可求一身戎装,正襟危坐。

  他刚刚送走了前来答谢的刘光烈使者。

  鄜延军这次重新得到了增强,而且后面有了更大的势力站台。

  折可存面带愧色,说道:“大哥,是我莽撞了。”

  折可求摇了摇头,说道:“这事怪不得你,当时的情形,要我也会这么干!”

  他们这一动作,彻底暴露了野心,在没有足够实力的时候,暴露出野心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折家隐忍这么多年,一直给大宋营造的那种忠心耿耿的形象,几近崩塌。

  “如今咱们被陈绍四面围住,想要有所作为,我看是难了。”折可求说道:“当今之际,最紧要的是保住府谷如今的地位。”

  没有任何一个人,会乐于见到自己地盘内,有一个国中之国。

  以前大宋能容下折家,是因为折家位于宋辽夏交汇处,折家在这里可以帮自己打仗。

  “想要取消陈绍的疑心,我们不得不付出一些代价了。”折可求扭头对折可存说道:“二哥,我们主动请缨,去前线助战!”

  折家军轻易不会离开驻地,因为他们以前要面对的敌人很多。

  折可存点了点头,好像真的只有这么一个表达忠心的方式了。

  “大哥,你说这天下会是陈绍的么?”

  “不好说,不过目下他的希望很大。”折可求心中叹了口气,当初定难军说是要自己策应,他们从暖泉峰出击的时候,自己还怀疑过。

  他疑心定难军不是要去云内诸州和女真人拼命,而是要趁机拿下府谷。

  所以折可求尽管表面答应的很痛快,但也偷偷在暖泉峰附近,布置了兵马,防备他们

  后来事实证明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定难军还真上了,关键是还真打赢了!

  关键时候,自己这种手里有兵的,得比其他人更积极才行。

第211章 府谷归顺

  汾州士民,在见到陈绍之前,心中大多还是犯嘀咕的。

  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听说十分年轻,不知道靠不靠谱。

  又听说其手底下多是蕃将,又不免担心是蕃人扶持的傀儡。

  但随着此次陈绍的到来,人们心中的疑虑去了一大半。

  陈绍亲自来了一趟,而且十分务实,随着他们出郊劝农、参观了冶炼工坊、汾州书院,还亲手规划了今年必须修好的几条水道。

  士农工商,除了因为有广源堂,不需要他操心的商之外,陈绍把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

  定难军虽然要拿走河东大部分的赋税,但总的算下来,比大宋收的还少。

  而且人家定难军收了钱粮,是真干实事,上来就把女真鞑子南下的威胁解除了。

  再看隔着太行山的河北,在大宋的统治下有多惨,就不用多说了。

  同样是将河东交付他人,你愿意交给一个皇帝去无限享乐,还是想交给一个正在创业的雄主。

  陈绍又在汾州城中,大宴士绅、学子,有名望的纷至沓来。

首节 上一节 299/4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