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第241节

  他在马上,瞧着周围的人,有一个身材魁伟的,冷冷地看着自己,一个眼睛大一个眼睛小,这样看人似有讥讽之意。

  他对着此人就是一鞭子,又狠又快,很有些力道。

  看得出来没少抽人。

  那人伸手一抓,啪的一声鞭子即将在他身上炸开时候,竟被他一把攥住。

  只见此人眉毛都未曾皱一下,借势就一挽马鞭,喝了一声:“给俺下来!”

  这一下势大力沉,路路虞侯很是听话,乖乖滚鞍下马。

  路虞侯能做到皇城司干办虞侯,定然是权贵子弟,生下来就是来享福的。

  他在汴梁享了十几年的福,年纪轻轻,身子就消磨了大半,更兼喝多了酒。只觉得抓着鞭子那人一扯就象是有九牛二虎之力一般。哪里还拿得住身架,轰的一声落地,头上脚下,顿时鼻青脸肿。

  车内的赵构,从缝隙中,瞧见此人如此骁勇,顿时就更为害怕。

  河北义军见这虞侯落马,纷纷抬脚就踢,不一会就见了血。

  人一多,事态就极难控制,见了血之后更是如此。

  无数人一拥而上,要把议和官员揪出来。

  落地虞侯,正准备狂喊招呼人上来,将这些不开眼的刁民拿下。

  突然不知道被谁一脚踹在了脑袋上,顿时晕死过去,一群人浑然不顾,踩着他迫近车队。

  随行护卫,纷纷拔出兵刃,浑身冷汗不住的朝下流。

  突然,有一个人,因为太过紧张,猛地一刺。

  人群中,顿时有人不可思议地低头,胸口鲜血直流。

  轰的一声,在爆发边缘的河北义军,彻底失去了控制。

  “宰了他们!”

  “杀!”

  呼喊声轰然应和而起,气氛比起适才更要狂热十倍!

  最先拽下路虞侯的岳飞,走到宗泽身边,略带忧色问道:“宗帅,我们不管么?”

  宗泽微微摇头,示意他不要说话。

  朝中主和派,如今已经坐不住了,各种逆天言论频发。

  是时候,让他们感受到河北军民的愤怒,以及让他们收敛一点,不要如此无耻了。

  “九大王不能死。”

  要是死一个皇子,事情就太大了。宗泽还是知道这一点的。

  岳飞点了点头,带着手下兄弟挤进人群,走到赵构的马车前。

  此时愤怒的人群,早就冲破了议和团随行侍卫的防御,尚书王云被拽出来活活打死。

  赵构也被打的鼻青脸肿,然后被岳飞护住...将他从人群中护送了出来。

  ----

  艮岳内,赵佶斜倚在卧榻之上,就穿着一件软缎中单,头发也放下来披着。

  此时天气还很寒冷,但是他这房中,尽管开着窗户透气,依然是暖流阵阵。

  在他膝前的降香黄檀所做的小案上,放着酒一觞,干果两碟。

  三足雕鹤的香炉内,散发着淡淡的沉香气。

  赵佶拍手击节,尽是休闲放诞之态。

  在他前面,新纳的两个才人,一个宛转低唱,一个翩翩起舞。

  赵佶给她们赐名,一个叫‘姚小娇奴’,另一个叫‘罗醉杨妃’。

  两个才人都是十三、四岁年纪,将盈盈秋波不断投向赵佶。

  室内燃着香炉,淡淡的烟气缭绕,让赵佶感觉十分舒服惬意。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陈绍挡住了西路军,河东没有沦陷,所以此时原本时空中已经传位给太子的赵佶,依然是大宋的官家。

  就在他准备以一敌二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

  随后,有宫女来报,说是梁大官求见。

  赵佶抱怨道:“这老奴,现在却是越发的不晓事了!”

  本想叫人把他轰走,但是一想到如今的局势,又怕是前线有什么差池。

  他不敢怠慢,叫人把梁师成叫了进来,罕见地没有让两个才人离开,而是一手一个,左拥右抱。

  这也是提醒梁师成,没什么大事,就赶紧滚蛋,别耽误了自己的兴致。

  梁师成进来之后,脸色有些苍白,低着头说道:“官家,河北民变,打死了前去金营议和的王云,九大王也身受重伤。”

  赵佶悚然一惊,那点兴致早就烟消云散,只剩下恐慌。

  如今女真人已经打到了京畿省附近,全靠那些河北义军,在他们身后撑着。

  没想到自己只是派人去议和,就已经犯了如此大的民怒。

  他心中焦躁,马上又抱怨道:“你选的好差遣,这点事都做不好!那皇城司也是无能,朕养着他们有什么用!”

  梁师成唯唯诺诺,不敢反驳。

  “低着头做什么!你打算如何处置?”

  梁师成说道:“老奴以为此时不宜加罪,应该安抚民心。”

  “当时有谁在?”

  “宗泽恰好也在,正是他保住了九大王。”

  赵佶往榻上一躺,咬牙骂道:“朕早就看出来,这些臣子满嘴的忠君爱国,其实根本不是!”

  “这民乱,说不定就是他搞出来的,就算不是,他必然也是默许了。”

  别看赵佶如此昏庸,实际上他是个‘革新派’,重用蔡京,打压旧党。

  甚至给旧党那些人,立了一块“奸党碑”,竖在皇宫门口,每次大臣们上朝都能瞧见。

  所以此时,他疑心是旧党的人,在暗中推波助澜,或者干脆就是他们策划的这次民变。

  不过梁师成这老奴说得对,此时不能意气用事,必须先安抚民心。

  此次议和,是被打死的王云提出来的,他提议朝廷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送给金国,以此换的金国撤兵。

  两国重修于好,从此互不侵犯。

  赵佶犹豫再三,几乎是咬着牙,说道:“重赏宗泽,给他封官!”

  梁师成长舒一口气,心中这才算是安定下来,他就怕官家会意气用事。

  此时还需要主战派那些人,在前线顶一顶。

  要是他们不行了,女真鞑子真的围住了汴梁城,那么附近能解酒危局的,只有一个陈绍。

  陈绍可是天天嚷着,要诛杀官家身边的奸党。

  等梁师成退走之后,赵佶彻底没有了性趣,他整个人颓废地躺在龙榻上。

  在这个荒唐皇帝的潜意识里,他未尝不知道在他治下,这些年大宋到处都是生烟起火。

  如今汴梁城中畸形的繁华富丽,已然是他内心深处最后一层遮羞布了。

  一旦将这层遮羞布扯开,他就要直面他最不愿意接受的那些事实。

  那就是偌大的大宋家业,已经被他败光了。

  他赵佶,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甚至可能成为亡国之君。

  他自己不怕么?

  赵佶本来就不是一个有胆气,有决断的君主。

  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有点小聪明,但是没有担当!

  治国一道伤,他唯一擅长的,就是把原来还能勉强平稳运作的朝局搅得一团乱,什么事情都办不下去,最后只能让君主出马。

  如此反复几次,不知不觉的就让君权远远凌驾在相权之上。

  而且大宋君臣围绕变革而造成的朝廷割裂,在他手里更发扬得变本加厉,朝中党争在他一朝臻于顶峰,士大夫体系再也形不成合力与他抗衡,反而纷纷要在他面前献媚。

  正是用了不惜将大宋统治体系瓦解的手段,赵佶才获得了大宋前代君主前所未有的权力。

  然后这厮也没有利用君权来作为,而是用人行事享乐,全无顾忌。

  他自以为自己是远迈前代的圣君,可以应对一切变故,什么事情都不在话下。

  可是他自己也有些心虚,知道自己其实什么都没做,空有绝对的权力,都拿来享受了。

  当异族南下,一场突如其来的变乱摆在他面前的时侯,赵佶顿时就觉得手足无措。

  指望政事堂有名臣坐镇,可以挺身而出,收拾局面?

  政事堂现在用的是一个垂垂老叟蔡京,几起几落之后早已无法掌握朝局。

  只是能行理财事,成为他赵佶的钱袋子,为他筹钱玩乐。

  所谓政事堂,还不如和三司合并。

  蔡京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这个本事,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

  即使是他蔡京年富力强的时候,也没这个本事。他是有能力,但是他的能力不在这方面上。

  也正因如此,才让赵佶放心地使用蔡京。代价也很公平,危急时刻,他指望不上自己的宰相。

  在真实历史上,女真兵临城下。汴梁同样是宰相不顶用,禁军不顶用,都门文武百官都不顶用。

  而赵佶身位皇帝,更是束手无一策。干脆就禅位逃避。

  如此分崩离析的统治体系,焉能不一击便倒?

  议和的使者被百姓打死了,短时间内,肯定是无法继续议和了。

  那该如何?

  去和女真人打仗么?

  他宗泽说是十三战十三胜,那也是用了游击打法,并没有和女真主力交战。

  真正能硬碰硬击败女真的,是在赵佶眼中比女真还要危险的定难军...

  事已至此,他甚至都不想去思考该如何做,只想着逃避!

  只想着躲在艮岳里,继续享乐。

  李纲那个十谏里,让他传位给太子的话,此时终于又在赵佶脑海中浮现。

  或许,这也是一个办法...

  赵佶真的不想去面对这样的事,面对这样棘手的局势了。

  传位给太子,让他去想办法,让他顶在前面。

首节 上一节 241/4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