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辽人往西逃,很容易就联想到陈绍,因为西京府大部分辽人都是这个打算。
孟暖一下子犹豫起来,自己刚和陈绍那边牵上线,到底要不要打这群辽人。
看着手下胳膊的伤痕,还有下面一群人不忿的样子,孟暖知道自己就算是做做样子,也不能让这群契丹人抢完之后没事人一样离去。
“给老子射!”
他话音还没落,突然远处传来撞钟声,这是女真人来的信号。
果然,不久之后,一群女真鞑子向着契丹大军队列蜂涌而来,这些骑军看见辽人旗号,顿时迎上去,放手乱砍乱刺。
血光四处迸溅,哭喊之声,又高上了一个台阶。
转眼之间就已经砍杀了上百耶律大石麾下军马,应州城头的孟暖和手下,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一切,纷纷收回了弓箭。
鞑子追来了,最好是不要引起他们的注意。
眼看大军就要崩溃,耶律大石突然止住了马,调转回去。
不少人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大石林牙要亲自去迎敌,如今视线所及,全是被女真鞑子驱赶,而丧胆之人。
女真人是把契丹人打怕了,他们根本没有与之一战的勇气了,孟暖躲在城墙上的矮墙里,从射孔往下看,不屑地啐了一口。
“敌国烈,你带人先走!”
耶律敌国烈看了大石林牙一眼,明白这个时候大家就算是顶上去,也未必有用,只怕还会被后续滚滚而来的败退人潮彻底冲散。
大石林牙既然要带领大家脱离这个死地,他的本领是最强的,选择留下断后也是最明智的。
耶律大石就在中军当中,几十名扈卫骑马甲士,已经为大队挤得紧紧的贴着耶律大石,不住向周围叱喝大骂,让那些军士不要冲撞了耶律大石。
看着呼啸而来的女真鞑子,耶律大石突然发现,自己心中,竟然也有一丝惧意。
他自嘲地笑了一声,手持一杆长枪,看了一眼对面的鞑子。
来的追兵属实不多,但是辽人已经破胆,见了女真,就只有逃命的份。
此刻耶律大石已然知道,自己这几千军马,恐怕不能如愿带出这死地了。
以几百骑兵,追赶数千骑兵,如群狼驱赶羊群。
想当年,契丹八部,也是这样打仗的,也能让数量远多于自己的敌人自相奔走践踏。
这正是生长在北地上那些马背上民族最擅长的作战方式。
当年大辽开国,那些马上精锐,也有如此威风。
耶律大石握紧了长枪,以前自己的祖宗是猎人,如今子孙反而成为猎物。
这是相当困难的一种骑战战术,既要以最快速度彻底粉碎对手的抵抗意志,又要自己不陷入这狂乱的潮流中淹没,始终保持着压力,始终驱赶着这些崩溃的人潮,在还有一丝力气的时候都在拼命奔逃。
当年去剿灭女真的那几十万辽军,不是被打垮的,而是自相混乱践踏而垮的。
大辽立国百余年,疆域比契丹八部扩张了百倍,人口也增加了几百倍。可笑的是,却再已经找不出几千有这等本事的精骑了。
所以他要离开这里,去女真人追不上的地方,东山再起!之所以选择西边,是因为西边才能避开女真人,他已经对战胜如今的女真人不抱希望了。
萧干选择向东,在耶律大石看来,必定会灭亡。
他知道,女真人也会有贪图享受的一天,他们的战斗力也会下降,就算是自己等不到,子孙也能等到,届时杀回来,杀回祖先埋骨的地方来。
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他不会轻易丢下这苦心积攒起来的将来复国实力而自家先走。
城墙上,孟暖和他的手下,看着契丹狗和女真鞑子互相残杀,心中乐不可支。
两边在他们眼里,都不是人,都该死。
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们还是希望契丹狗能赢,因为契丹人就是再畜生,也比女真鞑子好一点,这些凶恶的鞑子,实在太像一群恶鬼了。
这群女真鞑子骑术当真不错,几百骑快若风驰电掣,根本不停。
眼睛都红了的这些女真甲士,向着耶律大石拦截的方向疾冲而来。
轰隆隆的马蹄声,似乎能将这道路震塌了也似的,女真鞑子的身子伏在马背上,刀拖在背后,尽力将马速提到最高。
耳边忽忽都是风声掠过,马速已经快得不能再快。
前方这个时候迎着他们冲来方向的,耶律大石也集结起约有百骑队伍。
耶律大石反应不可谓不快,调度应对办法也不可谓不正确。可是毕竟士气上有差距,战力也不一样。
他这些人,多是辽东难民屯军出身,底子还算不错。乱战一气看不出太多破绽出来,小队轻骑的哨探追袭也能控制得住。
但是这种硬抗骑兵冲锋,就有点难了。
......
只用了一番冲撞,契丹留下来断后的兵马几乎全灭。
孟暖在城楼上,和手下们面面相觑,女真人已经成了契丹人的天敌了。
自己这些人,和女真鞑子兵打的时候,都没有如此不济事,还能支应几招呢。
耶律大石只是抱紧马脖子,在一片纷乱当中策马疾驰,马屁股上中了三箭,每一支都插入很深。
不知道女真人是不是知道耶律大石的身份,没去追那些大部队,而是死追着耶律大石不放。
耶律大石此刻,已经再难清晰的考虑什么,他甚至没有办法控制马匹,只能任它自己跑,带着主人逃命。
这个时候耶律大石用尽全身气力,也只能保证不从马背上掉下来而已。
手下的惨状,此刻窘迫,让耶律大石忍不住在马背上苦笑。
突然,战马停了下来,耶律大石往前一看,顿时心如死灰。
眼前是一条湍急的河流,河水因湍急的水流变成了浑浊的黄色,拍打撞击着崖岸,然后打着旋儿绕过去,继续向下游奔腾。
站在崖上看着这河水嘶吼,用不了多久就头晕目眩。
“若是大辽还有一线生机,请祖先保佑我,渡过此劫!”
说完之后,耶律大石解去盔甲,抱起身边一截枯木,一跃而到水中。
女真人追过来的时候,已经瞧不见了耶律大石的身影,只有那匹屁股上插了三根箭的马,还在原地痛苦地叫着。
气急败坏的女真鞑子,朝着下面的河水射了几箭,转头开始收拾起耶律大石的战马来。
女真人十分爱惜马匹,这战马十分神骏,止血牵回去修养一段时间,还能继续骑。
但是他们为了追击耶律大石,放过了那群契丹余孽,回去之后免不了要被责罚。
第144章 迟来的封赏
延安府,郊外的原野上。
老种勉强顶盔贯甲,坐在一张软榻上面,在他身后,诸将按剑而立。
这些宿将,分成各个小团体,互相正交头接耳。
早早传来消息,说是有天使前来宣旨,种师道于是焚香设案,在此恭迎官家的旨意。
一群西军将领,也都心怀忐忑,不知道朝廷怎么给河北的事下结论。
大家从河北,擅自回师,严格来说形同造反,最轻也是个革职查办的罪。
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动静,肯定是在汴梁内商议讨论过很久了。
其实不光是他们,童贯赎买燕京,是功是过,也一直没有下结论。
而陈绍打下兴庆府,几乎灭掉了西夏,至今仍然没有封赏。
大宋朝廷,就跟歇业了一样,具体的原因大家也都咂摸过味来了。
如今东京暗弱,有些事他们肯定是要惩戒的,但是却不敢太狠。
犹犹豫豫,就一直拖着。
陈绍拿下西夏之后,马上就有很多不臣之举,想要封赏他,又怕他更加的变本加厉。
类似于功过相抵吧,说出去又实在不好听。
如今的大宋朝廷,就是如此拧巴,很多事都办得十分离奇。
赵佶玩了这么多年,终于是把大宋的底子,几乎败光了。
他自己脑袋一缩,什么都不想管,导致很多事都耽误了下来。
如今也是不得不一一处理,先是从童贯开始,给他封了真双国公,后续估计要封王。
如此一来,就坐实了他们收回幽燕的功绩。
然后是西军,最后才是陈绍,因为陈绍那里,是最难处理的。
就这个顺序一出来,西军中那些聪慧的,已经知道自己大概无事了。
朝廷依然是重赏童贯,甚至封王,摆明了要挟制西北的陈绍。
自己这群人,就是屏障。而且他们挤,也会挤出西军的嚼头来。
种师道以老弱之身,今日挣扎着刚刚天亮就已经出迎西门之外。
西军诸将,有的是无可不可,觉得朝廷太过分,有的却是满肚子愤懑,可是老种都已经亲出,也只好都跟着出迎。
无论如何,他依然是西军精神上的领袖,是个团体的灵魂人物。
他的资历和战绩,决定了他只要活着,就能占据这个地位。
自从河北西军自行撤退的那一场变故发生之后,在西军当中,隐然又分出了几个小团体。
有些觉得老种已经垂垂老矣,并不能带着西军前进,甚至都保不住西军。
这群人偏向姚古,觉得姚古能取代老种。
也有依旧对老种忠心耿耿的,当然不管任何时候,都不缺少的观望风色顺便打酱油之辈。
这个时候在老种身后就显出端倪出来了,各个小团体之间自相交头接耳,低声的说着什么。
这次朝廷的旨意,将决定很多事情,人心也就在这个时候,浮动了起来。
而老种在自家亲卫的随侍之下,就当没有看见,靠着这抬出来的软榻静静等候。
不是他不想争,确实也是争不动了,朝廷这次的赏赐,大概率是要人去提防陈绍的。
可是西军还有这个能力么?
以前西夏打过横山,是全民皆兵,众志成城去打夏贼。
陈绍要是进来呢?
陕西诸路,多少百姓正舍弃故土,投奔定难军去了。
老种的身子骨实在是不成了,进了河北之后本来就是屡屡伤风,在连绵不断的暴雨当中,又不可避免地淋了好久的冷雨。
即使是今日,也有不少人劝他遣人代迎就成了,老种却坚持扶病而出。
种师道放心不下,他怕这些西军的将门,再次为人所用。
但他又能如何约束下面这些将兵悍将呢,他年纪大了,别人对他的敬畏,也会随着他身体的恶化而减少。
种家军确实不需要朝廷的这次粮饷,但是其他将门需要,陈绍只给了种家军的粮草。
此刻他靠在榻上,身周全是软垫,旁边还有扈卫张盖为他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