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不是个事无巨细都能算到的人,他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我如今什么身份,凭什么给你们太多钱...
但是他错估了这群王八蛋的胃口,甚至包括他很看好的蔡京,这次对陈绍送礼如此寒酸,心中也老大的不悦。
童贯又在节堂内,大骂了陈绍一会,稍觉痛快,便吩咐手下随他去伴驾。
今日赵佶邀请他们,一起在艮岳赏雪,这是万万不能错过的大事。
幽燕战场失败了,童贯都有信心重新起来,但是在艮岳输了,那他就彻底完了。
这就是幸臣的悲哀。
童贯已经是很不错了,军功在身,但是没有用,你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幸臣’。
皇帝不宠信你了,你所有的光环,都会被剥的一干二净,如今的舆论掌握在文官士大夫手里,他们怎么会为你发声。
一众胜捷军亲卫簇拥着童贯来到艮岳外,就瞧见了三大王赵楷的车驾。
童贯笑了笑,没有理会他,让手下快马加鞭,进了艮岳。
按理说他是得给亲王让道的,但是童贯行将伐辽,举止有些孟浪。
远处的赵楷自然也瞧见了,看着守在外面的胜捷军亲卫,他心中有些恼怒。
冬日天气,赵楷围着一领雪狐狐裘,轻袍缓带,骑在马上,自有一番风神如玉的气度。
他的好名声,倒有一半是因为这个卖相,生的确实很俊逸。
往日率领侍卫穿行在汴梁城中,赵楷都是很注意自家风度举止,街边有闲汉喝彩,赵楷心情好的时侯还会点头微笑一下,来表现自己的亲民。
他提举皇城司,采汴梁民风,关于对自家好的风评更是不时的朝上报。
不过今日赵楷的脸色却不大好看,紧紧的绷着,眉毛都快立起来了。身边随从也知道自家主上心情,但有人稍稍拦路,鞭子虚抽,啪啪作响,吓得人跌跌爬爬走避不迭。
人人都是奇怪,这位以好气度出名的三大王,今日怎么却似换了一个人?
赵楷不得不难受,他的太子哥,最近风头压过了他。
那些围绕在太子身边的清流旧党,突然一下子被重新重用起来。
尤其是那个李纲,几次上书,彻底把官家得罪了,如今却又被召了回来。
李纲回来之后,丝毫不改他那得罪人的毛病。
他先是反对伐辽,说是伐辽一旦出了差错,后患无穷;
然后说要裁撤定难军,说陈绍这人狼子野心,江南平叛偷走了方腊抢掠的财物,放任不管又是一个李元昊;
最后弹劾蔡京,说蔡京整饬禁军之后,大部分钱财都不翼而飞。
这疯魔般的三板斧砍出来,把太子吓了个半死,旧党也都咬牙暗骂,责怪他惹是生非。
赵楷心中暗爽,一心等着父皇严惩李纲,顺带着训斥李纲背后的太子。
谁知道,官家竟然什么话都没说。
朝堂上的局势,一下子又显得扑朔迷离起来。
蔡京一党的人心怀惴惴,旧党清流却是心思活泛起来,全都期待着朝中发生大的变化,最好是彻底把蔡京赶下台!
赵楷刚要进到艮岳,突然对面也来了一家马队,迎面撞上。
赵楷本来满腹心事,这个时侯抬眼看见茂德从车窗里面探出半张脸来,也挤出点笑意出来,策马上前,亲近的和茂德招呼:“福金,你也来了。”
赵福金应了一声,“三哥哥,有礼。”
他眼珠一动,问道:“五郎回来了么?”
茂德叹了口气,“还没呢,说是宥州路远,就不回来了。三哥哥,你帮我跟父皇说一声,五郎他没出过远门,在那西北苦寒之地,如何叫人放心的下。”
赵楷心道,这恐怕得问问你公公了,蔡京要不是拉拢陈绍,把儿子弄去这么远干什么。
谁不知道他最疼爱的就是这个五子,至于西北苦寒之地?那宥州如今富的流油,上次汴梁禁军世家捣乱,宥州的商队直接接手,不知道暗中攫取了多少来钱道。
“一会我帮你问问。”赵楷笑着说道,依然是风度翩翩,让人如沐春风。
茂德感激地说道:“多谢三哥哥。”
----
宥州城外。
陈绍带着一群文武官员,酋豪蕃帅,在城郊祭天。
三牺供上,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横山诸羌,河套杂胡,银夏部落,全都派人来了。
短短一年的融合,他们已经和陈绍刚拿下定难军时候,有了极大地不同。
李乾顺登基之后,就一直在搞汉化,但是却不如陈绍这一年的成果大。
新兴势力就这一点好,创始人想推行什么政策,都特别的快。
当然,再过几年,新兴的这些既得利益者成长起来之后,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那时候,在想要推行什么大的变革,也会产生很大的阻力,但是那时候,陈绍就要再次跳出这个圈子了。
米擒氏,已经全部改姓陈,其他部落也都有了自己的汉姓。
朱令部,就改成了金,不知道老朱是不是从两个女儿的闺名处得到的启发。
祭祀完了之后,一群人回到宥州,聚在一起议事。
陈绍翻着这几日积攒的军报,大多是盐州方向来的。
他随手一翻,就发现韩世忠这人,多少有点变态。
大过年的他是一天也没歇息,带着骑兵在兴灵平原,定难军和西夏接壤的地方不停地袭扰。
盐州和夏州两个方向,都在不停地补充人口。
盐州是韩世忠劫掠来的,夏州方向是躲避女真人主动逃过来的。
陈绍觉得女真人应该快派人来和自己交涉了。
他们是一点亏都不肯吃的。
尤其是他们现在正值巅峰期,早就把辽人,都视为自己的奴隶。
定难军已经收留了近十万难民。
要是偷偷摸摸也就算了,光明正大地收留这么多人,瞒是瞒不住的。
陈绍还从未跟女真人打过交道,这让他有些紧张和激动。
底下的人,也都拿着军报在看,有些不识字的,就聚在一起让人念给他们听。
大家聚在一起,议论着如今各处的局势,以及定难军面临哪些危险。
说的最多的,当然还是和西夏的争斗,毕竟西夏是明面上能看见的最大敌人。
还有些人,忧心大宋会来削藩,提醒陈绍在银州和洪州加强防备。
文武官员和酋豪蕃帅们,都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大家畅所欲言,都是为了定难军的发展。
陈绍听得都很认真,有些他听进去了,有些他觉得特别二逼,但是也没直接提出来。
陈绍突然记起,这次新年,他发现大宋的烟花制作水平真的很高。
这说明,他们对火药的开发程度不低,就是努力错了方向。
所以他打算让手下人试试,至于能不能成,陈绍不抱多少希望,但总归是把火药的研发,扳到正确的轨道上,让他们先别弄烟花了。
第121章 伐辽战火
宣和四年,正月。
大宋这边刚过完年,金辽之战,又有了新的进展。
金克辽高州、恩州及回纥城,遂进至中京大定府城下。
辽守军闻金军已到,不战自溃,金克中京。
然后,金军进据泽州。
女真人已经打到了河北故地,大宋的兵马依旧迟迟不发。
近十五万大军,满坑满谷,顶在前线,每日里闲的晒太阳。
眼看契丹人兵败如山倒,很多眼光长远的,都瞧出了危险所在。
种师道上书女真人太凶残,契丹已经是强弩之末,不如保住契丹避免跟女真直接接触,故而提出“联辽抗金”。
赵佶童贯不予理会。
种师道见朝廷不同意保住辽国来隔断女真,于是又提出快速出兵,攻打契丹,夺回燕地城池。
赵佶和童贯还是不同意。
种师道无可奈何,在营中每日发愁,和小种一起商议军事。
西军中人,在河北驻扎了半年之久,全都渴望回乡。虽然他们以前也是天天打仗,但那都是在家乡故土,谁愿意来这里驻扎。
而且在这里没有什么油水,军饷还是时常被克扣,又没个地方去抢。
以前在西北,他们跟西夏打,时不时就要去西夏那边抢掠一番。
韩世忠就是常年靠收割西夏人脑袋,来换赌资和嫖资。
对这些西北军汉来说,在河北真是嘴里都淡出鸟来....
此时终日在艮岳内纸醉金迷的赵佶,突然灵机一动,指挥的瘾头上来了。
他亲自提笔,给童贯下达了《御笔三策》,作为大军北伐的指导性战略。
但这份命令极度暧昧,将皇帝战和不定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策,就是告诉童贯出兵后怎么对待燕云。
上策是,宋军刚进入燕云地界,“燕人悦而从之”,燕云十六州百姓无不怀念我大宋,我大宋天兵出马,十六州百姓纷纷赢粮而影从,不费一兵一卒,十六州完全成了北宋领土。
中策是,目前占据着十六州的耶律淳识时务,主动称臣,这样燕云成为北宋外藩。
下策是,十六州百姓已经胡化,不认同我大宋正统,坚决抵抗宋军,“燕人未即悦服”,这样我们就别再打了,“全师而还”。
前线将士,看到这御笔三策,全都懵了。
到底是要干嘛?到底是打还是不打?
这御笔三策,完全是自相矛盾啊...
最终还是童贯领会并传达了皇帝的旨意,按照皇帝的指示,大家就应该在前线列兵而不动,等着敌人投降。
也许是酒醒之后,赵佶想起自己的这三策,也觉得有些软弱,堕了自己的威名。
他想了想,又给童贯捎去一封手谕,说道:
凡敢抗王师者,虽市井亦尽戮之,勿堕天威!
这一下确实霸气了很多,赵佶心中是痛快了,但是前线更加不知道该如何打了。
幸亏童贯这人,在外面领兵打仗时候,不怎么尊重皇帝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