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第121节

  “你忘啦?我说过,每年都会陪你守岁的。”

  李师师本来还有些气,但是她听不得陈绍哄她,每次都光速投降。

  这次也不例外。

  一句话就晕乎乎地找不着北了。

  李师师将头微微一侧,倚在陈绍身上,“我哪里值得你这般宠爱。”

  “哪里?眼镜,师师的眼睛明亮有灵气,肌肤,师师的肌肤不仅白净光滑如缎,光泽也好像玉一样、隐隐有通透之感,还有这身段更是动人,声音更是出奇的好听。”

  李师师听完,身体和声音都柔软了,“郎君还没厌倦么?”

  陈绍摇了摇头。

  她又抿了一下朱唇,幽幽道:“奴家比郎君要年长,总有一天会变老的。”

  陈绍笑着道:“即使是老了,我也还记得你和我的真情实意。”

  春桃闭着眼睛,心里默念,这些话其实是说给自己听得。

  嗯,一定是这样!

  ----

  次日早上,陈绍起来的有些迟了。

  李师师已经起床,春桃还在呼呼大睡,陈绍没有叫醒她,让她多休息一会儿。

  来到外室,李师师已经备好了柳条和细盐,洗漱刷牙之后,又给陈绍盛了一碗粥。

  吃完之后,陈绍在她脸上亲了一口,李师师微微屈膝,敛裾福礼笑道:“恭喜郎君,又长了一岁。”

  陈绍握着她的手,问道:“新年我们要做什么?”

  李师师脸一红,小声道:“天下第一好...”

  陈绍笑呵呵地走了出去,李师师顿时感觉天地之间,阳光明媚,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甚至包括自己的小妹。

  走出内宅,裹着厚厚皮衣的陈绍,忍不住对着东边发呆。

  昨夜短暂的温馨放松过后,此刻却又是各种心思在心头辗转。

  今年将会决定太多的大事。

  西北,幽燕,兴灵,宋夏,金辽,宋辽,金夏,回鹘....在他胸中盘旋的这一场纵横几千里,连接内外的绝大棋盘。

  今年注定不平凡,盖寰宇会死很多的人,当然,在这个时代,心软就是一件太过于奢侈的事情了。

  ----

  虽然还是清晨,可是头顶天空云层堆积,昏惨惨,低沉沉。

  雪花飘飘卷卷,眼看得就有一场更大的雪,将呼啸而落。

  刮过草原的寒风,也变得越发刺骨。

  夏州方向,随着女真人的不断攻城略地,越来越多的难民逃入夏州。

  流民当中,不论是领了号令作为骨干的那些青壮。还是因为已经没了干粮,只想着寻觅到一点吃食好挨过将要落下大雪的妇孺。在雪地当中,都拼命挣扎向前。

  几千人的人群,却显得出奇的沉默。

  就连人群当中半大娃子,这个时侯都没有什么响动,至于婴儿,早就都冻毙了。

  亡国之人不如犬。

  在地上跌倒,就爬起来,走不动就互相护持,人人将手中木棍石头攥得死紧。

  正因无声,才显得加倍可怖。

  李孝忠看着关下的人群,神色凝重,随着那边的消息不断传来,女真人的凶残狠厉,也渐渐传开。

  李孝忠看的比其他人远一些。

  这些鞑子抢完了大辽,会停手么?

  必然要南下的,尤其是童贯那厮,万一在幽燕之地漏了怯,暴露出大宋军队真正的战斗力,恐怕立马就会让女真人产生南下的野心。

  “多放些粮食吧,这些人休养些时日,都是要进咱们堡寨的自己人。”

  张天望点了点头,他自然是乐意的,这些人和他一样,都是逃难来的辽地汉人。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其他族的难民。

  六羊岭上,寨门打开,一袋袋沉重的粮食被寨中百姓辛苦的扛出去,装在车上或者驮在马背上。

  凑到一定数字,就听见带队军将一声呼喝,朝着边关关方向转运。

  那里源源不断而来的流民,多少粮草都消化得掉。

  好在夏州的粮食还够用。

  寨民一个个搬运粮草累得气喘吁吁,不过却没有人喊累,因为他们中很多人,都曾经是这些流民中的一员。

  在六羊岭下,排开一溜铁锅,铲雪烧开。焖出一锅锅嫩黄的黍米粥,或者熬出一锅锅的肉汤。

  有人招呼他们前来排队,不一会,围着这些锅灶,一堆堆的流民只顾发出稀里呼噜香甜饕餮之声。

  李孝忠看着下面的一幕,沉声说道:“节帅说得对,必须防备女真鞑子南下,只要他们想,这些难民就能成为他们南下的借口。”

  说起来,金国已经和辽国宣战,收留这些大辽百姓,确实是给了他们口实。

  但是具体他们会不会以此生事,还是要看伐辽的童贯打的如何。

  他要是爆种击败了辽国南京府守军,一举攻克燕地,那金国女真人就得掂量一下。

  李孝忠对朝廷的官军,十分不信任,所以他心中常怀忧虑。

  女真人目下表现出的战斗力,万一南下,是很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据身边这位张天望所言,辽地汉人也都想要南下来攻宋。

  这些人比女真人更了解大宋,他们知道大宋的繁华,尤其是汴梁。他们知道中原女子钟灵蕴秀,不是北境那些女子能比;他们知道中原有无数的黄金珠宝;他们知道中原有沃野千里....

  他们还知道,中原如今的官军很羸弱。

  幸亏绍哥儿也是个有见识、知兵的,很多想法和自己不谋而合,要是碰到了糊涂蛋守定难军,说不定局势还要更危急。

  “多一些,再多一些!再扛一些出来!多救一个是一个!”李孝忠沉声喝道。

  这些都是人啊,都是汉人!

  什么是汉人?

  汉人就是,你今天救活一个,开春他就会勤勤恳恳地开始种地,打起仗来就是任劳任怨的民夫,募到军中就是服从命令的战士。

  他们不光自己如此,还会慢慢地带着周围的蕃人,也变得如此。

  所以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一小块土地,这些人慢慢扩张到如今的版图。

  他们不会如异族一样,野蛮地杀进一片地方,用暴力来改变这片土地;

  他们就像是春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周围的人和土地,让他们变得跟自己一样。

  ----

  宣和四年春,正是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

  元旦的热闹才过去没多久,隆重的年节过后,汴梁这座喧嚣的城市安静了下来。

  人们都在家中,围着炭炉,饮着茶汤饮子,看着门外雪花簌簌而落。

  不过对于汴梁的百姓而言,热闹风流,才是他们最喜爱的日子。

  这般安闲,不过是偶尔为之罢了。

  到了初七之后,虽然官衙还未曾开印,可是随着难得的冬日太阳探出头来,街市当中,又熙熙攘攘的挤满了人潮。

  各家店铺酒肆瓦舍,也都打开了门,才过了年节,大家心情都好,往来之间,人人衣裳精洁,互相含笑应对,很是一团和气。

  汴梁这个地方,从来就是万丈红尘气息,滚滚扑面而来,是“人味”最浓的地方。

  别看宋代时候,娱乐活动比较匮乏,但是汴梁已经有了多少可以耍子处。

  酒肆瓦舍,自不必说,你要是有钱有势,可以玩的比现代还要花。

  哪怕就是不喜欢去这些地方快乐,也可以闲适出门,在汴梁街市拥轻裘缓步而行,看着冰龙一般横穿汴梁的冬日汴水,看着街头巷尾垂髫小童们大呼小叫的放着爆竹。

  走累了随便选一处精洁酒肆饮一杯屠苏,来一盘干果。

  再到大相国寺集市前随意选一个做工精致的熏笼,放点竹炭香料进去,燃起来暖烘烘的揣在怀里再安步当车走回去,隔着墙头呼邻里而来唤浑家温两角酒设一口古董羹,饱足之后鼓腹而歌。

  如果你没有什么本事,那么托生在汴梁,有了这个城池的户籍,那你就是这个时代最幸运的人。

  当然,靖康之耻以后不算...两级反转了属于是。

  在大宋宣和四年,风雨欲来未来之际,大宋汴梁,仍然丝毫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的模样。

  不出陈绍所料,童贯果然还在汴梁。

  他手里捧着陈绍的书信,眼神中冒出一股子火气来。

  重重冷笑一声之后,他把书信撕碎,扔在了地上。

  “陈绍,忘恩负义一小人,如今竟然也教起咱家打仗来了。”

  谭稹瞧着他暴跳如雷的模样,心中颇不以为然,绍哥儿挺会打仗的,你就听一听又怎么了?

  虽然在江南时候,谭稹和陈绍闹了些矛盾,对陈绍颇有微词。

  但是陈绍带着五千骑兵,确实是平定方腊的主力,这一点谭稹是佩服的。

  把方腊诱逼进杭州,也是陈绍率先开始的。

  而且人家也没说啥,就是让你小心一点,你急什么...

  他没有一手提拔起陈绍来,所以很难理解童贯此时的心情。

  好在他虽然破防,但是却没失去理智,依然记得此时需要陈绍稳住西北。

  尤其是挡住西夏。

  这小贼虽然可恨,但是能力没有问题,童贯还是很放心的。

  他此时可谓是踌躇满志,尤其是蔡京整饬禁军之后,省下来的几百万石军粮,足够他伐辽大军三年的嚼头了。

  那些禁军属实可恶,这么多年来,浪费了多少的军饷!

  全都进了那些将门世家的口袋。

  童贯和大宋此时的很多官员一样,自己吃得饱饱的,却看不惯别人贪污。恨不得全大宋只有自己一个人吃好,其他的都是清廉至极的圣人。

  他在西北抚边近二十年,贪墨的军饷,比整个西军得到的还要多。

  陈绍其实不光是送了书信来,在汴梁的几个紧要地方,比如童贯、蔡京、高俅那里,他全有礼物送上,价值大概五千贯。

  但是这几个人,都不满意...

  他们都觉得陈绍坐镇西北,完全就是个草头王,独揽军政。

  送礼怎么也得和当年江南王朱勔的标准一样吧。

  可是他送的东西,还不够朱勔的零头,真个就是意思意思。

首节 上一节 121/4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