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第108节

  蔡京要利用整饬禁军翻身上位,我何灌又为何不能?旧党当中那位智囊宇文学士,随自己一起平定方腊,足智多谋,何灌很是佩服。

  这些时日两人互相拜访了好多次,将其间可能发生的变数都预作分析了好多次。

  该怎样应对,何灌早就心里有数。

  禁军世家的嘴脸,他也是看的够够的了,其中很多事,何灌早就有心整改,只是力量不足。

  而蔡京是要彻底裁撤禁军,然后募兵设新军护卫都城,这在他看来,是绝对不行的。

  要是自己来主持这件事,就是保留禁军,而驱逐世家子弟!

  当下何灌就冷笑一声,顿时愤然作色:“荒唐,荒唐之甚!此刻几场战事才告结束,朝中换了几位执政,正是元气未复的时侯。

  官家却为幸进小人蒙蔽,要动摇国本!数十万禁军,就是大宋在这腹心之地统御四方的根本,岂能在这紧要关头为人所动摇?一旦军将鼓噪解体,这个责任却是谁来担待?”

  他义正词严的对着王宗楚道:“王殿帅放心,谁要动禁军,先将何某人从这个位置拿开去!官家面前,我何某人也不是说不上话,却看看朝野之议,到底是倾向于何方?”

  王宗楚一听,顿时皱起眉头来,何灌竟然不受控制了。

  他心中十分不悦,你何灌官瘾犯了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局势吧。

  如今这局势,是禁军眼看要被解体了,你不先保住这个摊子,而是要直接去打擂台,离开了禁军世家的支持,你有什么实力能和蔡京斗?

  此番官家和几个权臣联手,形势本来就危险,要是何灌再贸然冲动,被蔡京拿捏住利用,无异于雪上加霜。

  王宗楚看向何灌,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这人会觉得,他斗得过蔡京...

  那可是蔡京啊,你不用禁军世家的力量来给他压力,却想着和他斗法?

第116章 定难军,入局(万字大章)

  大宋都门的这场争斗,刚一开始,就搅得人心惶惶。

  就连一向没甚内容的邸报上,也开始漏出些端倪。

  刘光烈在大相国寺内,将收集到的情报,派人快马加鞭,送至宥州。

  在宥州到汴梁这一路上,陈绍花钱养了类似驿站和驿卒一样的一批人,来保证自己能第一时间拿到汴梁的情报。

  所以朝廷每三天出一次的邸报,他都能看到新的。

  陈绍如今处处都很低调,只是埋头发展自己的实力,在朝堂中没有什么存在感。

  他也有点害怕朝廷把注意力从幽燕,转移到西北来。就算是如今这个时候,陈绍觉得定难军的实力爆发出来,也能搅动天下半壁。

  自己还是应该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西夏上面,快些铲除这个死敌,坐稳西北才是最重要的。

  拿到表兄送来的情报之后,陈绍叫人重赏沿途的几个骑士,并且留下最后来宥州这个信使,让他暂时先别离开。

  走出书房,向着府邸最高处走去,俯瞰下去,周围重檐琉璃瓦的建筑,象征着很多很多,世人给它附加了权力、威严、正义等意味。

  在这地方踱步了一阵,陈绍朝着东方望去,想了很多…思绪也没有变得清晰。

  他并不是一个特别睿智的人,穿越而来之前,也不过是普通人一个。

  比之这个时代的人杰精英们,多的只是对未来大势的了解,以及对某些大人物命运和能力的先知。

  汴梁这场改革,自己究竟该如何对待,才是最好的...

  是参与其中,助其成功,看看蔡京能否为大宋续命;

  还是坐视不管,继续等待靖康之耻的到来;

  参与其中,就怕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自己前期定下的韬光养晦的计划冲突。

  坐视不理,又怕蔡京功亏一篑,万一就缺自己的支持呢。

  高俅上书的三策,陈绍都很支持,尤其是对禁军的裁撤和重新训练新军。

  后面女真打进来的时候,禁军的战斗力之拉胯,即使放在历代亡国时刻,都是很炸裂的。

  从没有这么垃圾的军队,或许只有大辽上京城那些契丹兵,能和他们相提并论了。

  那真是一点血性也没有,有的弱旅是望风而逃,他们是看都看不见,闻风而逃。

  如果大宋把禁军的冗余问题解决,哪怕是用原本花在禁军身上的十分之一的财计,都能轻松招募起一支战斗力还可以的汉人军队来。

  在将来面对女真人时候,自己就多了一个强援。

  陈绍想的有些头疼了,都没做出个决断。

  他心里不禁想起了曾经在历史书学到的那些知识,难怪每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身边,总有那么多谋士。

  李世民这么强,也需要房谋杜断。

  他思来想去,身边能和他一起做出决断的人,寥寥无几。

  因为大家不知道靖康之耻,如今这天下,有几个人能预料出将来祸乱中原的,竟会是那不足二十万人的女真鞑子。

  想了一圈,陈绍下令,让魏礼和杨成来见自己。

  魏礼在汴梁官场,混了几十年,见惯了新旧两党的争斗。

  他对汴梁也很熟悉,陈绍想听他分析分析,这次蔡京的胜算几何。

  至于杨成,他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对定难军的底子很熟悉,陈绍想要听听他的意见,自己能给蔡京提供多少的助力。

  有这两人的意见作为参考,再来琢磨这件事,应该会简单一点吧。

  陈绍把手肘放在扶手上,让手臂撑住了上身的重量,尽管此事耗费心神,但他从未想过逃避。

  因为自己的出现,扇动蝴蝶翅膀,让汴梁没来由出现了这么一件大事,自己得积极应对。

  魏礼和杨成来的很快。

  如今的定难军,节奏都是偏快的,什么事都拖拉不起来。

  两人一前一后,被人引着,来到陈绍府邸的顶楼。

  他们两个也是第一次知道,节帅府还有这么个地方,视野之开阔,令人眼前一亮。

  陈绍叫人搬来两张毯子,就在这开阔的平台之上,三人围坐在一起。

  他讲了一下汴京的局势,说的十分详细。

  杨成有些不以为然,觉得这都是汴梁那些宋人的事,和自己定难军有什么干系,任他们斗就是了。

  魏礼则听得异常认真,时不时还会发出一声惊叹。

  虽然已经无缘再回去那个令人难以自拔的权力场,但是听到如此重磅的消息,还是让他心旌神摇。

  仿佛又回去了那鲜花着锦的东京城,人间第一繁华地。

  说完之后,陈绍问道:“魏先生,觉得蔡相此番胜算几何?”

  “九成。”

  “这么高?”陈绍吓了一跳,他毕竟是少年心性,心中惊异没忍住大叫了一声。

  魏礼笑道:“其实禁军势力盘根错节,要是单从两者实力来说,下官觉得禁军倒有七八层胜算;但是他们的对手是蔡京....”

  “下官等人,与他斗了十几年,每次都觉得自己胜算在握时候,却回回都输给了他。”

  “此番他蔡京既然肯出山,揽下此事,定然是有了把握。”

  陈绍听完,觉得虽然他分析问题的角度清奇,但是也颇有说服力。

  世上太多事,都不是根据纸面实力来的。魏礼这种人,怎么会轻易服输,但也被蔡京给打服了...

  陈绍又问杨成,定难军能帮到蔡京什么。

  杨成没怎么听细节,但是也知道了禁军的手段,便笑道:“若是禁军手段只限于此的话,我们的商队,或许可以帮上大忙。”

  陈绍突然心中一动,这一趟成行的话,可以开辟出一条从银州到中原的运输线来...

  将来打起仗来,这就是后勤补给线。

  再结合魏礼说的,蔡京有九成胜算,让他心中的天平,发生了倾斜。

  他站起身来,看着有些阴沉的天空,心中却豁然清明。

  送走两人之后,陈绍回到书房,写了封信,叫信使带回汴梁。得知蔡鞗是个棒槌之后,陈绍就懒得理他,让他在宥州做个吉祥物得了。

  他要让表兄刘光烈转告蔡京,汴梁缺什么,自己就能运去什么。

  车马、漕运、买卖...他都可以接手。

  虽然可能不如禁军世家百年积累的底蕴,但是应付过这段时间,让蔡京能腾出手来,彻底收拾他们,还是很轻松的。

  ----

  汴梁城,蔡府。

  窗户外面的大雨仍然未停,一阵阵飘起的帷幔之外,天空已经失去了颜色、只剩下阴云密布。

  雨中的树木也好像灰蒙蒙的,完全没有盛夏的绿意。

  赵福金观望了一会,顿时觉得天地间的万物、好似都已黯然无光。

  丈夫走后,她一个人无聊的很,但是又无从排解,颇有些寂寥。

  今日她又邀请了好友来府上做客,不过看这天气,多半是来不了了,这让她更加难受。

  没一会,带着裙袂潮湿的李清照走了进来,地上的木板上也留下了一串雨水脚印。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当初是新党的成员,被蔡京打压。后来蔡京再度拜相,眼看着确实是无法和他对抗,赵明诚就有了认怂的念头。

  后来李清照为了救被判流放的弟弟李迒,所以把赵明诚收藏的名画送给蔡京,其实也是夫妻两个的投名状。

  从那之后,他们夫妻就和蔡府有了交情。

  李清照笑着说道:“出来的时候还没下雨,走到一半、忽然就下起来。”

  赵福金上前,握着她的手对身边丫鬟道:“去给赵夫人找件深衣,就拿我的。”

  丫鬟弯腰应了一声,就去找她的衣裳。

  李清照解去衣衫,穿着赵福金的深衣,任由丫鬟们擦拭她的头发,笑道:“本打算去踏青游船的,这雨又来的如此凶恶,今夜看来要在你这住下了。”

  “那可好。”

  李清照见她闷闷不乐,说道:“刚来时候,听你们府上都管说来了西北宥州的信使?”

  赵福金眼色一亮,笑道:“若是宥州来信,定然是有我的,只是还没送来。”

  “你在这等一会,我自去问问。”

  李清照自己和赵明诚,也是聚少离多,所以对她的寂寥感同身受,也不取笑她,只是挥手叫她快去就是。

  不一会儿,赵福金郁郁而归,李清照笑道:“怎么样,有没有给你捎回些西北风物来,让我瞧瞧。”

  “不是五郎,是宥州的承宣使陈绍送来的书信。”

  李清照惊疑道:“陈绍?”

  那个小小军官,混到了承宣使的高位?

  想到自己的钗子,还在他手上抵押着,李清照就有些生气。

  自己回去之后,好不容易凑齐了钱,却没能买到那副《牡丹图》,钗子也没拿回来。

  本以为他是跑了,原来是当大官儿去了。

首节 上一节 108/4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