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169节

  根据考古发掘,从战国中期直到西汉时期,这本书一直都有流传,篇幅还会随着时间不断增加,从原本的十几章,扩充为上百章,部分篇章用词风格不变,疑似作者一直没死(但什么人可以活几百年?)

  内容也从原本倾向于寓言,逐渐变成了作者之间的互相攻击(某一篇章为“庄子讲述剑术,比剑的双方为孟子和商君”?)

  考虑到最初成书的时间,以及传播范围,专家推测:这本书应该是从稷下学宫里出来的。

第149章 阳关

  孟子见到自己当年的友人,就对他笑着说道:

  “我当年不懂仁义的道理,又天生喜欢模仿他人,所以才会做那样的事啊!”

  “现在我明白了君子应该有的品格是什么模样,这才不愿意旁观禽兽临死之前的凄惨。”

  何博就跟他杠,“那你觉得杀猪屠狗,是一种损害人之善心的恶行吗?”

  孟轲说,“厨师和屠夫屠宰割肉,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我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忍,而要求他们违背自己的职责。”

  “而且正因有他们,君子才可以坦然的享受到美味的肉食,而不用因为见到禽兽之死而产生惶恐难受的情绪。”

  虽然仁义,

  但老祖宗的实用天性,

  在孟轲身上还是有所体现的——

  人有恻隐之心,

  所以见到可怜动物,难免不忍。

  但吃肉也是人之所需,不能放弃。

  所以干脆“远庖厨”,没看见就行!

  何博当即就说,“讲的好!”

  “我要在你的传记里,把这件事记在你小时候看杀猪的那段后面!”

  孟轲一听,先是疑惑,转而惊讶起来。

  他哭笑不得,“这种事,也值得您出手吗?”

  鬼神竟然亲自给他立传了?

  这样的“荣幸”,他可承受不住!

  ……

  “你还要继续去讲学吗?”

  何博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扔给孟轲弟子,任由让他们去旁边惊叹,然后询问孟轲。

  “是的。”

  孟轲只是回老家休息,又不是自闭了。

  他武装讲学的道路,还有很长一段没走呢!

  “那各忙各的吧,我之后也要去西域了!”

  这两年来,

  何博艰难的翻过了南山,总算把自己润到了黑河,也就是现在的弱水之中。

  等再从弱水翻过一座山岭,就可以到达端水(疏勒河)流域了!

  西域之地,就在眼前!

  而到达弱水后,何博跟黄河母亲也算彻底断开了联系,润出了诸夏的传统领域。

  虽然还是想回就回,

  但终究没办法像以前那样,任何风吹草动,就能及时收到。

  而以何博的惫懒,也不可能为了图个及时接收信息,就每时每刻的往返于西域和诸夏之间。

  反正这么多年了,

  诸夏这边一直都在打仗,去年和今年相比,顶多就是少打了几场,或者多打了几场。

  还不如先去西域看看绿洲!

  根据张仪的说法,

  现在的西域可比后世要繁华许多,拥有不少绿洲跟河流。

  何博根据张仪提供的路线,已经知道润到端水里面后,自己该怎么做了——

  端水流入盐泽,也就是后世早已干涸的罗布泊。

  而此时此刻,

  罗布泊仍旧存在,并且水量充足,许多西域之河,都注入其中。

  何博完全可以凭借罗布泊,一点点把西域变成自己的样子!

  毕竟西域的整体地形,就是被众多山脉包裹起来的大盆地。

  这样的地形,让河流基本上,也沿着山脉分布。

  何博凭此真就能做到——

  我把西域包围了!

  而一想到这样的美事,

  何博就忍不住轻哼起来!

  此时唯一不妙的地方,

  就是越往西域那边,山就越高耸,而且山体连绵。

  而河水则是多依赖于高山融雪,流不绵长,常常断断续续的。

  何博没办法像在诸夏时一样,从一条大河,直接润到另外一条大河里面去。

  他走走停停的,润完一段水就要爬上一截山,才能重新润入新的河流之中。

  耗费的时间,

  可比之前长太多了!

  光是把浩门川跟它发源的南山收入麾下的耗时,就足够秦国的商队在河西走廊里进进出出好几遍,把大斗拔谷变成秦人的模样了!

  一想到这几年,秦国的商队带着一大批货物出发去西域,又带着一大批财宝从西域回来,而自己只能慢吞吞的蠕动着,看河西走廊的戎狄们放牧牛马,

  何博就停止了轻哼。

  ……

  新夏,

  相国赵归正受命,巡视阳关的修建。

  这片地方,

  在历时两年,献祭了无数的奴隶,让新夏征讨犍陀罗所俘获的人与财消耗了大半后,终于落成。

  

  城墙是就地取材,用泥土不断夯击而成的,然后从信度那边,砍伐了高大的树木,运送过来,做成了城门和向外防御的尖刺。

  期间种种辛苦,

  赵归都不想多提。

  只能说有赖于那些源自犍陀罗的奴隶足够吃苦耐劳,即便压迫的严重,也少有反抗,让新夏得以把这个山口粗糙的糊堵上了。

  不过即便如此,

  阳关也不是十分高大。

  除却地形和资源的受限外,

  还有政令的缘故:

  新夏在仔细考察了当地的地形后,觉得山口虽然最狭窄处才二里地,但整体上山道绵长,和父辈笔记中记载的,从秦国走向西域之时的那条谷道很相似,只是不如其狭长罢了。

  而既然狭长,那只简单堵上一个口子,还是挡不住过于强大的外敌的。

  于是夏君决定,从阳关开始,沿着山道通向新夏本土的方向,修建一些烽火台。

  一旦出了问题,

  就点燃烽火,让飘荡的烽烟,替新夏宣告敌人的到来。

  但这不是个简单的工程。

  消耗的资源肉眼可见的巨大。

  国中也有许多人,因此对夏君产生了抱怨。

  他们的观点很直接,

  认为修这个东西一点用都没有,就连阳关都是没必要的。

  “为什么还要修呢?”

  “当初要修建阳关,只是为了消耗过多的犍陀罗奴隶啊!”

  就在赵归视察工程的时候,

  有人找到国君安,对他说道,“当初吞并犍陀罗后,因为对方投降的太快,使得我国收拢了太多蛮夷。”

  “国君您担心杀降不吉,会引来灾祸,所以不愿意大开杀戒,这个臣是理解的。”

  “国君您不想让过多的蛮夷在国内生活,以防杂草侵占了生长粮食的土地,改变了国人的风貌文化,这个臣也是理解的。”

  “所以当您下令,将大批俘虏迁移到兴山那里,利用修建城关的机会,去把他们当做耗材处理掉,我们没有任何的阻拦。”

  兴山,

  也就是山口所在的那条山脉。

  因为父辈穿过这条山脉后,便建立了新夏,繁衍出了他们,所以便认为这条山脉代表着新夏的兴起和强盛,故而被如此命名。

  “但现在犍陀罗被消灭,已经有三年了。”

  “蛮夷的国度被倾覆,诸夏君子的文化得到传播,正应该是修养发展的时候,好教化残存的蛮夷,壮大国力,加强和西域,乃至于诸夏本土的联络,为什么还要堵塞兴山山口呢?”

第150章 波斯

  身毒这片大陆的地形,北面高山阻隔,三面环海,其中两条大河穿过,从而冲刷出两片大平原来。

  而两片平原,其实也未曾相连,是存在一片荒漠的。

  因此,

  新夏国中便有人提出,没必要跨过沙漠,去征讨那边的蛮夷。

  如果后续想要扩张,就可以走兴山山口去外面,夺取那边的土地。

首节 上一节 169/2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