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135节

  那就没空观星了。

  遇到重要日子,要安排祭祀了,

  那更要把人的精力榨干,没眼看星星了。

  所以史官一职,多有世袭。

  只有从小被大人带着接触学习,才能在长大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史官。

  哪怕现在各国都嚷嚷着变法,要革新,要清除国中世卿世禄的蛀虫,

  也没谁想着要对史官下手。

  毕竟这职务,

  权力不大,

  事情又太多,

  没谁想去自讨苦吃。

  石申也不是个很保守的性子,而且从小到大,他还有个将天空中的星辰尽可能记录在册的梦想,如今有个学徒自动找上门来,他当然不会拒绝。

  而今时今日,

  已经五十七岁的石申,终于将自己观测到的星辰全都记下,并将其书命名为《天文》。

  书中记录了明星(金)、岁星(木)、辰星(水)、荧惑(火)、填星(土)这五星的运行规律,并且测定了八百一十颗遥远天外的恒星位置。

  为了能让别人看得懂书里面的星辰位置,石申还专门绘制了一副星图,一一注明。

  何博在旁边看得不明觉厉。

  石申也觉得自己的确厉害,他把《天文》收好,一挥衣袖,“今日我成书立说,齐国的甘德肯定比不上我了!”

  甘德,

  也是此时名满天下的观星者,是齐国的史官。

  因为是同行,且年岁相近,石申年少被父亲带去拜访齐国太史的时候,就被拉过去,和甘德做过比较。

  至今五十年了,石申还在跟甘德比较。

  而且在观星的时候,

  每次发现一颗新的星辰,石申都要边记边说,“甘德必定慢我一步!”

  何博都被他这样的做派给震惊了,心想世上还有比自己更记仇的人?

  然后,

  他就偷偷溜到齐国,暗中观察了下那位甘德史官,发现对方的进度,其实和石申差不多,甚至还记录了几颗石申未曾观测到的星辰。

  所以,对此刻石申的得意,

  何博只能眨了眨眼,体贴的没有把这情况说出来。

  “我要去修正历法!”

  写完《天文》后,石申顿感活力充沛,精气饱满的一点都不像每天熬夜看星星,快六十岁的老头。

  他背着手,仰望着漫天星辰,感慨的说道,“根据星象修订好历法,就更能授民以时了。”

  “小民更加顺应天道自然而去耕种,就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

  “这样的话,哪怕还有战争,小民保存性命的可能,也就更加大了!”

  虽然石申只是个打不过任何人的史官,

  但诸夏的先贤之所以观测星象,设立了史官这个职位,就是为了促进耕作,扶养民众的。

  他既然生在这个乱哄哄的时代,

  也应该尽到史官的职责,而不是逃避外界的烽火。

  何博为他鼓掌,“好!”

  “如果你能够修订出更符合农时的历法,我一定帮你传播到天下去!”

  得到肯定的石申更加得意,“那甘德日后的名声,驾车也赶不上我了!”

  一想到这样的美事,

  石申就忍不住轻哼起来。

  随后,

  他又花费一年的时间,修订了历法。

  何博拿着全新的历法交给麾下的牛马们,让他们沿着河流去传播。

  正好人之耕作,多依赖水源。

  许多田地距离河流并不遥远,得到鬼神恩赐,知道有名为石申的贤人修正了历法后,有经验的农夫实验一段时间,就可以确定这新的历法,是否真的更有利于秧苗生长了。

  而在东方,

  早已出师并且扬名当地的孟轲,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踏上了效仿孔子,周游四国的道路。

  他带领数百名弟子,车乘十乘,到宋国讲学。

  才在去年完成“戴氏取宋”大业,成为新任宋君的子罕对孟子的到来感到震惊。

  他立刻拍案而起,“几百个儒生?”

  “十乘车?”

  “孟轲这是来讲学?”

  真的不是来找宋国开战的?

  儒生学习六艺,精研礼法,因此大多能文能武,长相英俊。

  而且他们的口才向来了得,能够吸引来许多小民士人的跟随。

  更别说孟轲其人,虽然年轻,但此时已经有了贤名,不是个轻易能对付的。

  现在几百名儒生从齐鲁而来,等到宋国的时候,不知道会聚集起多少人。

  宋君子罕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脖子,对自己的亲信再三确认,“寡人听说儒生十分讲究周礼,认为这是世间重要的法则。”

  “孟轲这次过来,是不是来痛斥寡人不讲周礼的?”

  毕竟他才在宋国复刻了一场“曲沃代翼”,用几百年前就分家的小宗取代了大宗,无论如何,都是不符合周礼的。

  亲信也有些不确定,“应该不至于吧?”

  “我们宋国可是殷商之后,他要谴责我们不讲周礼,也不该来此啊……”

  “那就是来打架了!”

  宋君一拍桌子,气愤的说,“真该死!”

  “也没听说孟轲是公羊派的啊!”

第121章 二三子

  儒生,

  是一种奇怪的团体。

  他们强调文学,要求人“文质彬彬”,但同时也要求精通君子六艺,善于用武器和别人辩论。

  他们遵从先贤孔子的教导,崇尚周礼,追求仁爱。

  只是儒生因为过于善辩且能打,让他们之间,或者和其他学派之间对先贤智慧的探讨,显得极为激烈。

  说不过,

  那就打!

  单独一人打不过,

  那就召集群贤!

  在经历漫长的厮杀斗嘴后,获得大家认可脱颖而出的儒生,会被尊为“大儒”。

  大儒诞生后,会引来附近儒生的追随,然后大儒会效仿先贤孔子,开始周游列国。

  已经被一些人尊为“孟子”的孟轲,

  就是一名年轻又富有才学的大儒!

  他的启蒙,是在孔子之孙子思门人的教导下完成的。

  而等到成年后,

  孟轲又听闻齐国稷下学宫大肆召集学者士人前去讲学论道,于是又从鲁国前往齐国,并且在齐国接触到了儒家分支的分支——公羊派的思想。

  他和公羊派门人进行辩论。

  公羊高的孙子公羊敢虽然有三代家学加持,但对上才二十多岁的孟轲,竟然无法将之辩倒。

  而孟轲也因为年轻,没办法完全将公羊敢说服。

  最后,双方决定采取儒生的传统辩论方法——

  来!

  战!

  孟轲六艺精湛,公羊敢年纪稍大,因此前者得胜。

  后者有感于儒门后继有人,于是大力资助孟轲,让他得以周游讲学。

  齐侯听闻此事,也大手一挥,让孟轲传播仁义的力量,得到增长。

  而当孟轲登上马车之时,有人询问他,“周游列国,你会宣扬什么呢?”

  孟轲说,“孔子已经讲了仁爱,而先王的礼乐之制,是儒家必须学习的。”

  “我的智慧比不上孔子,我的德行更比不上制定礼乐的周公,所以我打算向世人宣讲关于‘义’的道理。”

  “‘义’,是什么东西?”

  “是人的良心。”

  孟子说,“天下越来越动荡了,诸侯为了自己的私利,采取的手段也越来越来凶残,对小民的伤害越来越大。”

  “我之所以强调‘义’,便是希望能唤起大家对心中善良仁爱的追求,从而降低这个乱世对世人的伤害。”

  那人于是说,“好啊,看来你已经找到自己的道了!”

  “你既然年轻,那我就祝愿你能够在这条道上一直走下去吧!”

  孟轲当然接受了这番祝福。

  然后,

  他就来到了宋国。

  宋君看他来势汹汹,硬着头皮接待了他,听孟轲说了一大通关于“义”的道理。

首节 上一节 135/3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