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134节

  直接动手,才最有利于身心!

  “然后,要繁衍人口。”

  “人不足,则万事难成!”

  他们这一批人的子嗣,

  没有一个满二十岁的,

  秦由他们这些后来的,子嗣更是孱弱幼小,都还需要成长。

  诸夏的种子在这边的土地上扎根萌芽,但还没办法保证,日后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如果可以,就去东边,找秦国,找诸夏,从那里迁移人口过来!”

  “这片土地上的蛮夷太多了,我听说,在更远的西方,还有势力要求过这边的蛮夷,向其朝贡过……只是这几十年来,那所谓的使者很少到来,想来是因为那个国家的力量有所衰败了。”

  “但既然有势力能够到达新夏,并且取走这里的财富,我们就必须小心应对!”

  “这里的蛮夷不值一提,但也许再过几十年,最大的危险就要到来了!”

  公子朝含泪点头,表示自己都知道的。

  “最后!”

  随巢一把拉住公子朝的手,紧紧的盯着他,“你一定要活得久一点!”

  “你是新夏的国君!”

  “你要带领新夏走的更远!”

  “你绝对不能在我这个年纪死去,知道吗!”

  公子朝哽咽的应下。

  他张开嘴,对着随巢露出牙齿,悲伤的笑道,“你看,我的牙齿可还没有掉光呢!”

  “我是可以长命百岁的!”

  他会看着新夏变得更加强大,

  保证下一代成长起来,足够承担起延续新夏的使命。

  随巢这才放心。

  他松开公子朝,闭上眼。

  日落的时候,随巢停止了呼吸。

  许多人都因此哭嚎起来。

  公子朝也流泪,但他不能沉浸在悲伤中太久。

  

  正如随巢所说,

  他是国君,

  他必须带着新夏,在老一辈逐渐凋零后,带着这个国家继续生存下去!

  就像诸夏的祖先那样,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

  在随巢的丧事结束后,

  公子朝做了两个决定,

  一件是凑齐数百人的军队,去征讨周边的蛮夷,扩大新夏的领土,夺取更肥沃的土地。

  另一件,则是请求秦由再率队,尝试返回诸夏那边。

  秦由说,“我马上就要五十岁了,我有些担心自己撑不住路上的颠簸啊!”

  他二十多岁的时候,被国君派遣西行,路上走了十七年,到达新夏的时候,正好四十岁。

  明年,

  公子朝六十,

  秦由五十,

  都是老朽的年纪了。

  可是公子朝说,“就是要趁着老东西还没有死完,带着小子们去外面走一走啊!”

  “哪怕到达不了诸夏,能够靠近一点也是好的。”

  “以后每代人都往东边前进一点,迟早可以见到诸夏,见到自己的祖宗故土。”

  “我们这些人的子嗣,都是迎娶了当地的女子,然后生下的。”

  “虽然都是诸夏的血统,但如果一直不回家看一看祖先之地的话,等我们没有了,他们会不会忘记嘱托,和四周的蛮夷混杂起来呢?”

  “我以前读史书,听说诸夏的君子和蛮夷相处久了,就像黍长在了草地里面,一代还没有差别,久了就会长的一样。”

  “要想黍粟能够茁壮成长,迎来丰收,就要多多的除草,多多的播种!”

  把种子撒出去,

  把野草连根拔起!

  如果种子不够,就要向外索求。

  反正就是不能让二者混同起来!

  “现在我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秦由还能说什么?

  他只能应下,“我尽力而为!”

  他的妻和子都在新夏,怀抱着“血脉后裔和蛮夷混杂”担忧的,又何止公子朝和随巢他们呢?

  于是,

  经历一个月的准备,

  秦由再次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他认同的新乡之地,走向故乡而去。

  而公子朝也是乘上战车,要带着快要加冠的第一代新夏人,去征伐四周弱小的蛮夷。

  他已经老了,

  但后代还很年轻,

  若想把“诸夏高贵”的理念深深植入他们的脑海中,只靠嘴巴说,是没有用的。

  当年周公践奄,用武力向东夷彰显了周朝的煌煌天命,不可挑战。

  然后又制定礼乐,用以华美君子的外形,突显夷狄的野蛮,让天下人归心于周。

  从此之后,“贵诸夏而贱夷狄”,便成为了君子们认同的准则。

  公子朝不敢自比周公旦,

  但效仿先贤的事迹,让新夏的根系扎得更加牢固,不被四周的野草侵吞,还是可以试着去做一做的。

  一想到这里,

  公子朝忍不住庆幸:

  好在这边的蛮夷善于挨打,少有血性。

  不然的话,他这个老朽可不敢带着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子去征伐,而且很自信可以取胜呢!

  于是,

  当天子扁在位十二年的时候,

  不论诸夏还是新夏,

  一齐动了起来。

  同年,亚历山大诞生,距离其远征到印度,还有三十年。

第120章 《天文》

  天子扁十九年,

  诸夏在经历了多年战乱后,

  再次进入贤者时间。

  这一年,

  诸侯之间没有再爆发额外的冲突,大家都在享受混战后的奇妙空虚感。

  秦国那边,

  为了更好的争夺天下,东出中原,秦君又进行了一次迁都,将国都从栎阳迁移到咸阳。

  两年前,

  在变法的加持下,秦国大举进攻魏国,一口气拿下了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

  由此,失落多年的河西之地终于收复,成为了秦国挺进中原一块强而有力的踏板。

  天下因此响动,前来朝见秦君的小诸侯越来越多。

  秦君非常高兴,于是将商於十五邑赐给卫鞅作为封邑,卫鞅因此被世人尊称为“商君”。

  而收复河西之后,旧都栎阳的条件,就满足不了越发强大的秦国了。

  献公时迁都栎阳,是为了方便收复河西。

  现在秦国的目标已然升级换代,变成了侵吞天下,自然需要新的国都。

  而咸阳南监渭河,北依高原,地处秦岭怀抱,既便于往来,又便于取南山之产物,地势之便利,被称为“据下之游,制天下之命者”。

  由此被秦君看重。

  在痛殴了一顿北边的义渠,强迫这群蛮夷称臣纳贡,不敢偷袭秦国边境,同时也不敢对秦国的西域商队搞事后,秦君便下令——

  迁都咸阳!

  随着秦国迁都完成,商鞅再次向秦君进言,“魏国李悝变法,只让魏国强盛了两代人。”

  “楚国吴起变法,还没有完全成功,就被楚国封君们围杀。”

  “现在秦国通过变法,强大到击败了魏楚,但我心里仍然担心,会步魏楚的后尘。”

  “所以我请求国君,再让我进行一次更加深入的变法,革除原有的弊端,保障秦国的强盛!”

  秦君大手一挥,“寡人说过,国政皆托付给商君!”

  “有些人反对,那就让他们来骂我就好了!”

  “商君且安心变法去!”

首节 上一节 134/2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