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欲使皇四子楚世昭统领三千的中府军新军。”永晋帝扫视了一下群臣,以推敲的语气道:“诸位爱卿,有何看法呢?”
他将这句话说出去的瞬间。
两侧的大臣齐刷刷地跪了一排。
哪怕有些人很早就有点风声,听到了永晋帝把楚世昭从诏狱里放出来的事情。
甚至有极少一部分的大臣,还从内宦的口中得知了陛下想要让楚世昭统兵的想法。
可是,那终究只是想法。
永晋帝还没有做。
现在永晋帝直接就将这件事情给说了出来,这让朝中的大臣们当场呆若木鸡,眼神都不太对劲了。
因为最早的大周王朝是没有节度使的。
是一场名为‘七国之乱’的藩王作乱后,那些帮助新君平叛有功的将领,借助着军功被提拔为了节度使,用以代替‘藩王’的作用来戍卫边疆。
故此,大周王朝一直以来,都严格控制宗室的权力,不让他们轻易能够接触到兵权。
现在节度使在朝堂失控后,慢慢做大,难不成你又想要让宗室中的亲王跑过去镇压节度使?
昏君!昏君啊!
我们这些高门子弟已经是想尽了办法,给大周王朝抵御那些节度使了,结果你永晋帝又跑出来要让宗室领军,分走他们的权力不说,还要在内部弄一个让他们头疼无比的势力。
你到底想怎么样?!
其实,永晋帝用楚世昭,一方面是楚世昭是宗室,另外一方面是楚世昭实有才干。
永晋帝没有多少年的活头了,也知道自己驾崩以后,大周王朝面对的危局有多大,这个时候,他对皇位,对皇权的需求反而降低了许多。
再不放出手中握有的权力,是真要看到他周室满门被叛臣所杀,断子绝代才乐意吗?
所以,永晋帝必须要做出改变。
先前王睿贞被夷灭三族,乃至于被永晋帝用取巧的手法掩盖罪名的事情,这下都被群臣们抛之脑后了。
王从徽的侄子,时任兵部侍郎的王槐立刻站了出来,用着过激的语气喊道:“陛下,此事,有违祖法啊!”
“宗室不得领兵,这可是太宗皇帝定下的规矩。”王槐露出一幅正直刚正的面容,“当年七国之乱的先河,陛下您要引以为鉴啊!”
朝中的大臣,早就想在中府军放些自家的子弟进去,而晋王这样性格的人,若是能统兵,定然让他们这些高门子弟叫苦不已。
这件事情,他们是一定要反对的。
永晋帝早就想过他让楚世昭领兵的旨意,很难得到群臣的同意,但是他来这里,本身就不是来和群臣商议的,而是来宣布这件事情的。
“难道太宗皇帝不是宗室了吗?难道高祖皇帝的弟弟不是宗室了吗?他们都统过兵,怎么能因为有过七国之乱的例子,就不让宗室之人领军了。”
永晋帝又道:“有人曾经因为喝了一口水而死,按照爱卿的意思,以后就不准许其他人继续饮水了吗?”
“陛下如果非要行如此诡辩之说,那臣请辞——”王槐脸色通红,看起来就像真的是那种愿意为大周王朝肝脑涂地的忠臣一样。
而王槐带头说出这样的话后,其他默不作声的大臣也开始俯首,表示自己的态度。
兵部尚书的卢恩咬了咬牙走出来道:“老臣年事已高,恐怕再也无力兼顾朝堂之事,故此,也向陛下请辞。”
卢恩这次站出来,是想要和王槐一同给永晋帝施加压力的意思,不过,他和王槐不一样的地方是在于.卢恩是真的不希望楚世昭手握权力,而王槐是想要自己拥有统领中府军的权力。
“还有谁,一并说吧。”永晋帝从始至终的态度都很平静。
这件事情,他已经下好了决断,那就不可能有改变的想法。
“老臣认为,此事确实有不妥当的地方。”杨拱这个时候同样是站了出来。
“两位大人执意如此,朕也觉得二人年事已高,不太适合在朝堂之中再过操劳。”
“既然如此,朕就勉为其难,准许二人请辞了。”永晋帝全然不给杨拱和卢恩面子。
倚老卖老,在这个时候,对永晋帝已经没有任何的用处。
想用请辞的手法以退为进?
那就将计就计,将你们两个一起赶回老家去。
卢恩和杨拱也傻了,他们可没有想到永晋帝为了让楚世昭统领一支军队,真准许他们二人请辞了。
因为请辞是要讲流程,讲礼法的,他们二人这么说,只不过是表露一下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反对这件事情。
一般来说,他们这种级别的官员请辞,至少要请辞三次,而陛下还要连续挽留三次,这才是最正常的流程。
也只有走完这个流程,才能意味着这是衣锦还乡,能够风风光光地回去。
永晋帝直接就省略了这个流程,当场就请辞了他们,这种就不属于臣子的请辞,而是永晋帝主动辞退了他们二人,这实际上是罢黜!
王槐这下也懵了,他请辞也是象征性,表达自己坚决反对的立场。
是真没有一点想主动请辞的意思。
他刚年过三十,就已经位列兵部侍郎的位置,可谓是前途无限。
为什么啊?
按理说,永晋帝面对如此之多的反对声浪,不该放弃自己的想法吗?
而且永晋帝并不像是那种不理智的皇帝,难道他不知道将兵权交给宗室,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吗?
只有交给他们这样的大臣,大周王朝才能蒸蒸日上啊!
“还有谁想请辞?”永晋帝看着承天门外跪倒一片的大臣,露出一幅‘宽慰大臣’般的模样,颇具善意地问道。
“朕都可以应允。”
“若是没有人反对,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散朝。”
永晋帝起身要走,而承天门外的那些大臣,有些人不情愿请辞,怕自己真的就这么被永晋帝给罢黜.可是又不想轻易同意这件事情,于是就很干脆地跪在了承天门外不走。
随驾的曹微看了一眼,却见永晋帝头也不回地回宫了。
而卢恩和杨拱的脸色却是这些人里最惨淡的。
但这个时候,他们被架在了最上面,也不能就这样平白无故地丢了大臣的面子,既然被请辞了,干脆赖在这里跪着不走,继续搏一搏名望。
只可惜,永晋帝可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他直接下令,让内宦摘了二人的乌纱帽和官袍,再让他们继续在承天门外跪着。
杨拱被摘了乌纱帽,觉得没趣.实在是丢人,跪了两个时辰就离开了,只剩下卢恩硬挺着跪拜在承天门外。
这会儿,被放出诏狱的楚世昭此刻也没闲着,他命人打造了十余枚五色棒。
准备借着亲王宗室的身份,在长安大干一场。
第103章 那可曾是封狼居胥过的男人,楚世昭的转型兵种全览!
楚世昭不是一个轻易就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
不是自己的力量,那就永远不是自己的力量。
人是会变的。
很多时候,种种因素和情绪,照样会让人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决策。
这张《历练卡》诚然让永晋帝有所觉悟,可是楚世昭怎么确认永晋帝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
他也有可能单纯只是被战场的氛围所渲染,一时脑热下做出来的决定。
楚世昭不是不能相信自己的父皇。
而是现阶段,他要将一切事情往最坏的那一步去想,没有这一层谨慎,以大周王朝的情况,楚世昭犯一次错,恐怕都要死无葬身之地。
更何况,楚世昭经历了那么多次的模拟推演,他忽然发现曾经他以为虚无缥缈的理想,在心里已经逐渐具象化了。
但是,想要实现理想,那就必然需要足够的力量。
领着父皇的圣旨,楚世昭得到了一枚虎符,他前往了一趟中府军,那些新军将士们对待楚世昭的态度很是恭顺,没有所谓的‘刺头’。
底层的将士和楚世昭之间没有利益纠纷,只要楚世昭能让他们吃饱喝足,绝大多数人都是愿意服从命令的。
唯独让楚世昭有些不满意的地方,就在于这些新军的装备。
他们所沿用的是一系列被退下来的武器,大多看起来都很是破烂,而按理说,这些新军入伍,应当取得一套全新的制式装束,哪怕不是甲士,也该有最基本的一些护具、标准的刀刃。
这些新兵不知道这个规矩,但朝廷的官员肯定知道,那不正是兵部的官员没有给楚世昭这支新军分发兵器、装备吗?
他们兵部能不知道这规矩?
摆明了就是要对付楚世昭的意思。
要是楚世昭是没有经历模拟推演的洗礼,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亏也就吃了。
他可能会瞻前顾后,想办法自行去整点军备。
但是,真要这么去办,群臣反而有话说了,私制甲胄、打造兵器,那可是死罪。
楚世昭有永晋帝保着,未必有事,可想要继续领这支新军,那可就难了。
模拟推演之中,楚世昭什么事情没碰上过,他其中有些场合,只要怂一次,那就打不出来那么好的结果。
兵部这么办,不仅是在卡楚世昭的脖子,还想要给楚世昭下套。
楚世昭能容他?
现在父皇正是抬他面子的时候,楚世昭就算不借着父皇的皇威给自己捞点好处,也不应在永晋帝最硬气的时候,拿不出宗室的态度。
楚世昭直接进了皇西城的都堂。
到了兵部办公的地方。
卢恩虽然被永晋帝所罢黜,但离开长安,还需要一段时间,暂时赋闲在长安的家中,很多事情也要进行交接。
而现在兵部,则由兵部侍郎王槐暂代。
他的姑姑正是皇后王从徽,关系上来说,属于楚世昭那三位皇兄的外戚。
永晋帝让楚世昭领军,世家大族看不顺眼,其他三个皇兄哪怕没说什么话,但显然也是心有不满。
所以,王槐在这一步上,卡住楚世昭的脖子,不仅符合了士族的利益,也符合了楚世昭三位皇兄的利益。
他们可都不想看到楚世昭就这样做大。
“殿下,您怎么来了?”王槐倒是不意外楚世昭会跑过来,毕竟像《治安疏》这种大逆不道的东西,楚世昭都敢呈献。
但是,他有的是办法,不给楚世昭去走这道程序。
“父皇命我统领三千新军,可士兵的甲胄、武器,都是旧时延退下来的,大多不能用。”楚世昭开门见山道,他可不想给王槐浑水摸鱼的机会。
何况王槐这个人,同样是一个野心家,模拟推演里那可是差点割据了北方的。
“那殿下的意思是?”王槐睁着眼睛装死道,他就是不说紧要的地方。
“我的新军,要新的制式甲胄,就算没有,也该符合官军应有的武装。”楚世昭那可是不给王槐继续东拉西扯的机会,直接言明了自己的需求。
王槐严肃地说道:“陛下刚刚同意卢大人的请辞,兵部的工作正在交接,这件事,理应卢大人来处置,微臣暂代他的职务,还需要梳理整个兵部的账目。”
“希望殿下能够等待一段时日。”
像六部这些重要的职务,账目那都是要写得明明白白,出了一点差错都难办,不可能出现乱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