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149节

  尤其是都在自己的封地待着。

  时间越长,子嗣越多,血缘关系越疏远,怎么可能一群人为一个人守天下。

  三代以外,血缘关系就彻底淡了!

  而权力这东西,只要有争当皇帝这个概念在,你血缘关系再铁都要出事,何况血缘关系淡了,凭啥都让着你。

  所以在楚世昭这边,继承人的问题完全就是无解的,他能做的,就是谁是正宫,就让谁的儿子上位,其他儿子哪怕再亲近,楚世昭也得尽量避免他们在亲王这个位置上有太大的权力。

  没权弱势,还有活命的可能性,有权就会有想法,就会自乱。

  想到这里,楚世昭眼前的画面凝固。

  在他驾崩后,楚世昭得到了一个极高规模的谥号,同时庙号景太祖。

  事实上,楚世昭留给楚承巍的社稷,还是很靠得住的,无论是国家军事力量还是经济水平,都是蒸蒸日上的大好局势。

  

  国库充溢,将士们更是经历了开国血战的那一批人。

  这种格局,要是能被打崩,那就是人有问题了,而且楚世昭在驾崩之前,已经给楚承巍定下方针了,只要他不乱搞,甚至无为而治,都能趁着开国带来的红利,成为一代明君。

  战乱之后必是盛世。

  因为战乱时人口锐减,而到了和平年代,人口就会逐渐回流,百姓开始生产,在人口慢慢增多的情况下,作为主要靠着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人口越多,生产力越强,经济就越好。

  楚世昭看了一眼走势,在楚世昭有了一个明显引领的格式下,楚承巍按部就班,倒是做好了后续的为君之道。

  虽然不及楚世昭要的标准,但也基本合格了,至少作为君主,楚承巍的道德靠得住,放那些类人的君王之中,完全能说是出类拔萃的了。

  而另一端。

  东宫的楚世煦目视着前方有着一缕小胡子的异族人士,此人身高马大,眸光如鹰。

  “臣马尹见过殿下。”马尹双手抱拳道,跪拜在地上。

  此人正是范阳节度使马溯安的庶出长子。

  像这样异族执掌节度使的权力,大多都要放质子于长安之中,以避免心怀不轨的情况出现。

  而按照大周王朝的规矩,马溯安应该把自己的嫡长子放入长安之中,却不知道是走了什么程序,使得庶出的长子滞留长安作为质子。

  马尹自然清楚自己是个什么地位,所以身份摆的很低,为了见到东宫的楚世煦,为了给自己在长安寻求一个靠山,他只能向那些权贵攀附。

  “马将军请起。”楚世煦面色如常,他抬手服起马尹,又道:“令尊在范阳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可谓是国之栋梁。”

  马尹脸色不变,他很清楚,楚世煦对他释放出来的善意,无非是想笼络他的父亲。

  可实际上,马尹和马溯安的关系并不融洽,加上马溯安又把他丢在长安作为质子,只要出现情况,他马尹就有性命之危,可现在,马尹却又不得不利用这个身份,为自己寻得一席之地。

  “末将来东宫,是有事相求的。”马尹也没有像中原人那样有如此多的门道,直言不讳道:“还望殿下成全。”

  楚世煦不怕你不来事,就怕你不找他帮忙。

  马尹这个态度,只要有求于他,楚世煦就能有利用对方的空间,不过楚世煦心里也有自己的算盘,他是要讨价还价的。

  现在老四晋王无论是权势、声望都有了超越他的迹象,这让楚世煦很需要一些外部力量对他的支持。

  “请讲。”楚世煦礼贤下士,风度翩翩地开口道。

  “末将在长安久居而无根基,如水上浮萍,愿为殿下效劳,以求荣华富贵。”马尹很干脆地说道。

  楚世煦想过这些异族人不会那么文绉绉,可能有什么就要什么,可他没想到能野蛮到这种地步。

  直接就直抒胸臆,想要荣华富贵,是楚世煦没想到的,而今他想到老四已经在北府军笼络了一批将士的人心,对于马尹的投效,楚世煦也是蠢蠢欲动的,他很需要一个能和楚世昭打擂台的将领在三府军里就职。

  “有将军相助,本宫甚是宽慰,明日,我会向母上为您谋得一官半职。”楚世煦沉吟片刻道:“但,你要记住,这些本宫给得了你,自然也能收得回来。”

  “既然为本宫办事,你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马尹本身就是靠着他父亲的名字来‘招摇撞骗’的,不得父亲恩宠的他跑过来当质子,弄不好就要出事身死,现在东宫堪称半步太子的楚世煦能买他的帐,都是意外之喜。

  对此,马尹是一口咬定自己绝无二心。

  就在长安还在暗流涌动之际。

  邳州萧县之中,数十人聚在一块,他们互相目视,顺势歃血为盟,趁着夜色,他们向着县城冲杀而去,到处喊杀,而早就准备好的一些百姓几乎是跟着声援,在内外夹击之下,很快这座县城就落入义军之手。

  次日,为首一位名叫张正隽的道人在颍州率众起义,并且迅速攻克颍州城。

  他高举着白巾,挂在袖边。

  “民万万千,而今君不仁,百官不义,至民不聊生,难以为继,龙飞九五,吾辈自当重开大周天!!!”

  在张正隽的起事下,整个南方不满于大周王朝统治的起义军喷涌而出,跃然而现。

  天亮之时,南方沦陷之地已过十城,地方官僚火急火燎地十万之急,通报朝廷。

  当信使来到长安的时候,朝野震动,百官惊骇,永晋帝在朝会上出奇的冷静,但在这幅冷静之下,却是无比沉凝的暴怒。

  仅是二个时辰的议事,永晋帝就决定让三府军征讨这些起事的叛贼。

  他以楚世昭杨方为一军,以王玄、桓盛为一军,杜知韫、韦彦为一军,共二十七万大军兵发南地叛乱之城。

  然而实际上的兵力,没有算上那些后勤运输粮食的民夫,至多只有七万兵士,其中更是只有四万兵士是装备了甲胄,另外三万兵士的装备还都是陈旧的装备。

  可是像这样的武装,却已经是整个大周王朝能够出动的最大力量。

第167章 王槐主动投靠,晋王党的势力日益扩张!

  永晋帝早在叛乱之前,就已经下令让桓盛担任东南总督,提前管辖,防范东南方向可能会出现的叛乱。

  但是,在桓盛还没有抵达南方之前。

  白袖军的起义就已经爆发了。

  这场起事,完全打了永晋帝一个措手不及。

  像这种起事,最好,也是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在有苗头之前,就把他们给摁死,否则就会后患无穷。

  所以,永晋帝还有一次弥补的机会,那就是在白袖军没有成型,没有成势之前,就派遣重兵将白袖军的起义给碾了。

  这就是为什么,永晋帝这一次的出兵能够那么果决的缘故。

  至于匈奴人?

  经历了长安之围以后,匈奴王庭的实力,在永晋帝判断下来,应当是大有衰退,短时间应该没有办法组织起什么强大的力量入境。

  而白袖军的起事,要是能在三个月内就平定的话,就完全不需要考虑匈奴人这边的动静。

  楚世昭对于这次调遣,不能说是欣喜若狂,但在他的判断中,好处可太多了。

  第一,无论是楚世昭麾下核心的班底将卡蓝殊和韩顾,他们这会儿都在南方。

  一个人永远成不了事。

  这是楚世昭心里最清楚的。

  刘邦有汉初三杰,李世民有凌霄阁二十四功臣,朱元璋同样有着无数悍将。

  诚然楚世昭一个人可以独挡一面,可是他不可能做到北方南方全部兼顾,到处跑来跑去征战。

  比如说南越这块地方,楚世昭就需要一员大将镇守,高句丽同样需要一员大将驻防。

  而且在这些班底中,楚世昭能清晰地分辨出来,哪些人是完全值得信赖的。

  像皇甫坚这种。

  楚世昭已经是表露出善意和极大的争取,皇甫坚同样忠于朝堂,但是这个人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太忠于朝堂了。

  他的立场是,朝堂说什么,他干什么,不会因为当权者是谁,不会因为主公是谁而背叛了信仰。

  这一点,非常相似于皇甫嵩。

  明明有着很大的机会拯救汉室,也明明具备成为一方枭雄的资格,他有着比曹操更优越的条件,甚至能当上权臣。

  但是皇甫嵩不当。

  朝廷说什么,他做什么,朝廷要下掉他的兵权,他就双手奉上。

  作为东汉末年最富盛名的名将,他只听皇帝的话,哪怕这个皇帝是傀儡。

  楚世昭想要用皇甫坚,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成为下一任大周天子。

  像这样的将卡,楚世昭还有什么争取的必要吗?

  皇甫坚能用,但是不能当楚世昭的嫡系,也不能当楚世昭的骨干,就那么简单。

  这一点,又特别相似于李世民和李靖的关系。

  李靖可以帮李世民办事,可以为大唐朝堂办事,可以为公办事,但是政变这种,他不参与。

  所以李靖功绩极大,却仍然不能在凌霄阁二十四功臣里面取得很高的排名,因为李靖没有在最关键的时刻站李世民的立场。

  嫡系和非嫡系的差距就那么大。

  在楚世昭这边,有太多太多这种将卡了。

  像段琦那种极其看重宗族利益,优先考虑地方豪强,本土地位的将领,楚世昭也不方便招揽。

  这种只要满足对方胃口,就能给你办事,如果满足不了,他就可能要背刺。

  由此可见,蓝殊和韩顾在楚世昭这边的优先级有多高了。

  这两个人的出身,就注定了他们没有人赏识的情况下,正常升迁路线是很困难的,楚世昭给他们一块敲门砖,他们往里面进,就必然会成为楚世昭的嫡系,而且他们不帮楚世昭,就等于说不帮自己,这种坚实的关系,事关自身利益,那可太牢靠了。

  去南方,楚世昭要是拿到蓝殊和韩顾这两个人,很多事情做起来,楚世昭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讲道理,李瑾的实力和大局是要比这两个人更扎实的,可是李瑾有个最大的问题,他严格来说属于军阀势力,有自己的基本盘。

  联姻关系是李瑾为楚世昭效力的根本。

  双方的地位是很相近的,不像楚世昭和蓝殊、和韩顾之间的地位差距过大。

  第二点,这一次南方起事,同样是楚世昭收买人心,重塑大周王朝公信力的时机。

  很多时候,功绩都是打出来的,声望也是靠一件件事情立起来的。

  李建成也不差的,只是比起李世民的光芒,他就黯淡太多了。

  楚世昭想要当大周王朝的天子,还是新开朝堂,再建一个朝代,他都需要足够的声望。

  解开长安之围的声望,只是起步。

  他还需要更多更多的功绩来打造自己的地位。

  平定南方的起事,完全可以为这一个环节做铺垫,故此,楚世昭平定南方,对他的好处太多了。

  甚至于,在这个期间,楚世昭还能通过带兵的方式,将这支军队的军心笼络起来。

  就在楚世昭准备去军营整顿兵马的时候。

  王槐前来拜访武德殿内的楚世昭。

  他身着简装,入武德殿的时候有些迟疑,但还是很快做好了神情的变化。

  “臣王槐拜见晋王殿下。”王槐进入殿内,恭恭敬敬地跪拜了起来。

  这些时日,王槐对楚世昭的态度大为转变,很多时候,人需要经历一些事情,才能改变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长安之围对于王槐的冲击力实在是太强了,即便王槐和楚世昭有过一些风波和过节,但是双方本质上的利益是没有冲突的。

首节 上一节 149/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