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三子靖城为安陵郡王,收到通知后立刻率军前往印度作战。”
梁王父子三人听罢,立刻躬身领命:
“臣遵旨。”
朱简烜让梁王父子三人回去休息,等待宗人府和勋封部将册封的手续准备好,完成册封仪式之后再归国。
朱简烜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面,分几批召不同方向和类型的藩国君主进攻,安排后续的作战计划。
朱简烜自己的其他兄弟,郑海康等属于新体系的重要藩国,都收到了皇帝的私下提醒。
要求他们此次回国之后整军备战,准备收拾顺国的李策凌。
奥地利的约瑟夫和波兰的拿破仑,和新一批的欧洲新藩国君主,随后被一起招进来。
同样是让他们整军备战,准备对付奥斯曼和俄国。
朱简烜给两批藩国君主的承诺都是一样的,在战场上表现的比较好的藩国,可以在印度或者俄国一块新的封地。
可以多安排一个子嗣出去继承这块土地,成为一个新的藩国君主。
对于这些国君而言,这就是最好的激励,收到通知之后全都斗志昂扬,准备好参加最后的世界统一战争了。
朱简烜实际上不只是准备让藩国负责打俄国,连对顺国的战争也准备让大明的藩国出一大份力量。
印度地区的战争,就让藩国作为主力去打,事后也大部分都分给参战的藩国。
朝廷只要中亚地区直到黑海沿岸的土地就行了。
天工十七年三月初,各地的藩国君主开始陆续返航,回去做战争准备。
远在印度的李策凌,也到了最为纠结的时候。
现在大明本土到印度都是成熟航线,在朱简烜正式实施贸易制裁之前,有蒸汽船常年往返两地之间。
年前被汪廷珍赶走的顺国相,刚过了年就赶回了德里。
这个所谓的国相的真正官职,是大顺鸿胪寺少卿,他出发前往大明的时候,李策凌额外给了一个空头的国相头衔。
用来拉高他的身份,想着尽可能糊弄一下大明鸿胪寺和皇帝而已。
李策凌和鸿胪寺少卿两人都知道,这种掩饰多半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搞得也很粗糙。
鸿胪寺少卿回来之后,就正常报告了此行的经历。
李策凌听完之后沉默了许久,然后自言自语式的念叨着分析说:
“无论内藩外藩,亲藩异姓藩,除了我大顺之外,所有藩国君主全都到去了顺天府。
“七十岁的梁王,六十九岁的奥地利国王,包括拿破仑全都去了,只有我没没去。
“就算是大明皇帝心中不想要处罚我,也都已经不可能了,他没办法向其他他藩国交代。
“他至少要向顺国发动一场惩戒式的战争,现在可能已经在做规划了。
“就算是我现在真的去请罪,得到的也肯定是最为严重的惩治,还是有理有据的惩治。
“现在的局势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顺国鸿胪寺少卿听到这里就忍不住提醒:
“陛下,大明朝廷要断我们的贡,估计今年大明衙门开衙之后,也就是最多一月底,就有可能开始生效了。
“到时候大明的商船都进不来了,大明的东西我们应该也都买不到了。”
李策凌眉头紧皱,在房间里面来回走了两圈:
“这件事情对我们确实有影响,但也未必完全是坏的影响。
“真正的好东西,大明本来就不对外出售。
“如果大明愿意卖他们的蒸汽机、钢铁、火炮、步枪、化肥、炸药生产线,大明要多少钱我都可以出。
“甚至于,大明愿意卖火炮、步枪、化肥、炸药,我也可以敞开了买,但是他们不卖。
“大明只允许卖给我们铁锅、农具、刀剑、布匹之类的常规商品。
“就算是火枪都要依靠走私才能搞过来。
“大明公开卖的东西,我们自己本来就能够生产。
“只是大明的机器生产的价格更低,我们以前没有主动搞这些产业。
“以后大明如果不卖给我们了,那我们就用自己的工匠去制造这些东西就是了。
“等我们自己的产业起来了,大明再想要回来销售他们的产品,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到了那时候,我们可要搞禁海了,片板不得出海,海边不能有人。
“大明少赚了这笔钱,亏得是大明,又不是我们。
“在神洲本土到印度的贸易线上,有多少大明的商船来来往往?有多少人依靠对印度的贸易为生?
“大明朝廷断贡,砸的是这些人的饭碗,这些人会想尽办法继续贸易的。”
李策凌有脑子,但是对经济问题的认识,显然不如朱简烜这个穿越者那么的深远。
贸易制裁的手段,可不只是禁运,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倾销呢。
如果对手没有产业,那就可以禁运。
如果对手被自己禁运之后,想要独立发展他们的相应产业了,那自己就要向他敞开了倾销成熟产品了。
对手刚生产出来的早期产品,质量肯定不好,成本也会很高,肯定竞争不过成熟产品。
就算是相同的价格,新产品也很难卖得出去,然后就是血本无归了。
让对手独立发展产业的投资打水漂,再次摧毁对方勉强组织起来的生产能力。
不过李策凌倒是天然知道应对这种手段的方案,那就是“禁海”。
也就是政府官方出面,管理和限制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区域,天然带有贸易保护的功能。
但朱简烜也有解决这种应对的手段,那就是用武力强行打开对方的国门。
鸿胪寺是看清也觉得李策凌说的有道理,就没有再在这个问题上多嘴,问起了另外的事情:
“那陛下,我们应该怎么回应大明皇帝的要求?直接不予理会还是公开拒绝?”
李策凌想了想之后说:
“还是按照以前的说法,就说我真的病的走不动路,真的没有办法远行。
“但不要现在回应,等到五月份再说。
“这一次你深入虎穴而反,从今天开始就直接入阁,当我大顺事实上的国相吧。”
鸿胪寺少卿赶紧答应着:
“谢陛下恩典。”
少卿猜测的倒是没有错,天工十七年开年之后,大明与顺国的贸易路线真的断了。
大明海军印度洋舰队,直接以锡兰岛为中心,封锁了印度的海岸线。
大量的低级巡洋舰和驱逐舰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巡航,还有四艘航空母舰过来负责侦察和支援。
对于大明和其他藩国的商船,首先再次提醒其不得前往印度,然后驱赶他们离开。
如果商船仍然有坚持前往,以及本来就主动走私的,那就属于公然抗旨欺君了,现在可以直接击沉了。
对于少数非大明藩国的商船,可以直接开火击沉。
大明的官营公司、商行,过年后就得到了上级衙门的直接通知,有圣旨禁止其前往印度贸易。
官营产业的商人自然不敢抗旨,全都直接取消了往印度的航线。
然后统一重新规划,将本来印度方向的运输船和人员,转向非洲、地中海、欧洲、美洲等方向经营。
欧洲战争结束之后,欧洲新增加了大量的藩属国,现在正是贸易路线组建和开拓时期,正是需要人手和资源的时候。
美洲战争虽然结束的比较早,但大明朝廷对美洲的移民运力需求几乎没有上限。
目前的计划是逐步提高到每年一千万人次!
再加上往非洲的运力,至少要完全抹平大明的人口增长率,让大明本土人口尽量保持在六亿以下。
提高运力的同时,在美洲和非洲的建设力量也要同步提升。
不然把人送过去了,在美洲和非洲没有地方安置,送去自生自灭可不行,那以后组织移民就不好搞了。
大明朝廷官方的对外移民,始终保持着相对较好的信誉。
航线上安全,到了地方有安置之处,有临时的住所和劳动工具,控制移民死亡率,保障开荒的收益率。
进而让平民百姓普遍相信,跟着朝廷出海没有什么风险。
虽然早期受点苦,但只要熬过那几年,都能获得至少一百亩土地庄园,在本土百姓看来,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直招募移民,一直有移民愿意走。
最近这十几年来,大明本土人口稠密的地方,百姓家里孩子比较多的家庭。
都会在第二个或者第三个孩子成年的时候做好准备,先在老家找个知根知底的对象结婚,然后跟着朝廷去海外拓荒。
大明的民间商人,也通过朝廷的报纸和广播得到了通知,年后就不准前往印度贸易了。
但已经跑熟的航线,商人是不愿意轻易更换的,所以还是有人抱着侥幸心理,想要过去印度试试看。
总觉得印度那么长的海岸线,总有朝廷监控不到的地方。
况且本来就有搞走私的,更是觉得朝廷禁止对印度贸易,那走私的风险虽然会提升,但利润也肯定会更高。
所以终究还是有一批民间商船往印度这边凑。
到了二月中旬的时候,执行海上封锁的海军巡逻船队,就开始跟走私商船在海上捉迷藏了。
不断地有商船被赶回去,也偶尔会有头铁的走私船被直接击沉。
抵达印度本土的商船数量降低到了极限。
第343章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天工十七年三月下旬开始,浙江商会主要成员的家里,开始不断有本地和外地的商人上门拜访。
目的当然是探听消息,确定朝廷对印度贸易的真正态度。
浙江商人是大明本土普通商人中最特殊的一批。
因为朱简烜最初封吴王,最初在澳洲建设的资金是浙江的税赋,双方有着某种香火情。
朱简烜通过催动经济危机爆发,收割天下私营产业的时候,浙江商会主动去顺天府向朱简烜求情,得了一个特别的安排。
当时浙江的主要产业,在朝廷的要求和监督下,完成了朝廷、原有东家、雇员三方的全面合股。
朝廷拿到大部分股份,所有雇工全部拥有少量股份和分红权,但原有的东家继续管理这些公司、商行、工厂。
由于这种特殊的合股模式,这些厂商的东家就有了半官方身份,不了解内情的人都以为他们是皇商。
这些浙江大商人也确实消息灵通,朝廷在工商业行业的政令,他们都能得到正确的解读。
朱简烜也乐意有这样的半官方人员,能够将朝廷的意志通过民间渠道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