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要求他们一个小时内现场处理完成。
处理的过程朱简烜就在上面看着,看他们阅读和平叛等他们写完之后,朱简烜拿过来现场审阅。
朱简烜首先大致翻了一下,看着他们的回答稍微有点惊愕,然后忽然又笑了。
朱简烜再次发现,自己又被前世的某些惯性思维影响了。
自己选出来的八个事件,其中有两个按照前世的经验颇有争议,但在这个世界的土著看来并没有明显争议。
按照神洲传统,对于十岁以下孩童参与的恶性案件,处置方式要直接上报皇帝。
所以朱简烜选了两个相关案件的奏章作为考察。
第一个案件,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和一个九岁的孩子,两人是同村人。
八岁的孩子拿着家人买的竹编玩具炫耀,九岁的孩子向他讨要,八岁的孩子不给。
九岁的孩子生气了,将八岁孩子打了一顿。
第二个案件,是一群十岁上下的孩子,一起欺负一个九岁的孩子。
这种安排对土著而言其实没有太大的疑问,神洲古代一直是这么判罚的。
朱简烜明白过来之后,就开始思考古代和现代之间,对待这种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在这种类似的问题上,朱简烜其实已经有了经验了。
很多古代和现代的差异,很多时候就是欧美传统和神洲传统的差异。
是近代欧洲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强势,将欧洲传统制度和思想强行推广到了全世界。
欧洲传统覆盖了其他地区的传统,形成了看似古今差异的错位感。
在关于孩子的问题上,也许有着同样的逻辑。
按照唯物主义的思想,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对待孩子和生育的态度,关键是人口多寡决定的,人口多寡又是粮食产量决定的。
西欧土地贫瘠,土层浅薄,日照不足。
在中世纪的时候,也就是公元一千年左右的时候,当地的种子收获比例经常只有一比二。
也就是春天在地里种下一斤种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只能收获两斤粮食。
在之后的几百年里面,这个比例也在缓慢的上涨。
一直到大航海时代,也就是十六十七世纪的时候,种子收货比才达到了一比四左右。
也正是因此欧洲才流行马耕,始终保持相对粗放的经营模式,没有办法精耕细作,因为没有条件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增加的产量抹不平投入的成本,边际收益极低。
由于缺乏粮食,再加上罗马灭亡之后,长期处于诸国混战状态,就没有出现过神洲古代的盛世。
所以西欧在近代之前人口始终不算多,始终没有达到马尔萨斯陷阱的上限。
如果观察整个历史周期内的人口变化曲线,神洲古代的人口曲线变化会显得非常有规律。
新王朝建立之后迅速上升,王朝末年断崖式的下降。
而欧洲的人口曲线,乍一看没有神洲王朝末年那样的巨大起伏,但如果放大了看细节的话,他就会变成一条心电图。
欧洲古代的人口不是真正的稳定缓慢上升,而是在持续的高速变化之中艰难的爬升。
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对于人口的期待是无限的。
故而始终能在教廷的要求下执行一夫一妻制,故而有对象征着未来人口的孩童采取普遍的轻判原则。
他们轻判孩童罪行的原因,只是因为孩童的身份,而不是孩童不懂事。
神洲的情况则截然不同。
由于神洲夏季雨热同期,热量雨水都充沛,特别适合农业。
早在秦汉时期,神洲农业还保持相对粗放式耕作的时代,种子收获比例就能达到一比十二。
这是欧洲中世纪的六倍。
到了唐宋时期,大量开垦江南的土地,在雨热更加充沛的地方,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种子收获比例比达到了一比二十。
这是欧洲中世纪的十倍。
宋代就是欧洲中世纪同期了,当时神洲一亩地的产量能顶欧洲的十亩。
关键是考虑投入的种子、人力、资源,总收益率不止十倍。
按照现代的投资眼光看,这是非常夸张的比例。
所以宋朝时候神洲就有了一亿人。
除了王朝初年的时候,神洲的盛世人丁滋生过多甚至可能成为问题。
所以对于涉及到孩童的案件,神洲古代主要考虑实际情况。
神洲古代的刑法原则,通常是轻罪轻判,重罪重判。意外轻判,主观重判。
特别注意罪犯的本身的“主观”意志倾向。
孩子就是因为认知能力不足,孩童罪犯的意外情况居多,所以神洲古代也存在总体轻判的事实。
明朝就有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杀了人,县官亲自到牢中探望,还给他送了饭菜。
但是县令故意将一根筷子颠倒过来,两根筷子一正一反不对应。
那个孩子拿起筷子来之后,先将其中一根调整过来,然后才开始吃饭。
县令由此判断,这个孩子已经有了认知常识,他杀人不是无意识的,所以采取了正常判罚。
神洲轻判的原因是孩子自己的认知能力不足,而不是因为孩童的身份本身。
所以对于主观恶意犯罪,通常都会采取正常判罚。
就算是轻判的情况,通常也只是降低处罚的等级,而没有直接无罪的传统。
现代针对孩童的保护制度,是建立在西方制度的基础上的,并不能完全契合神州的传统。
不过未来可能就会变得逐渐契合了……
第342章 对付印度也要靠藩国
朱简烜无奈,现在这两个事件的考核直接没用了,只能通过其他的事件来评价。
朱简烜再次翻看了一下其他的答案,根据其评价事件的思维倾向,再次筛出来了两个比较符合自己喜好的。
首先是梁王的第三子朱靖城,然后是那个刚满十二岁的梁王第十六子朱靖圻。
朱靖圻的表现其实不算特别好,但是考虑他现在只有十二岁,就能达到成年人及格以上的水平,说明天赋远超其他兄弟。
朱简烜拿着四份答卷考虑了一会儿,让其他的侄子们都先出去,把梁王和朱靖城和朱靖圻三人留下。
朱简烜这个命令发出来,现场的所有人都是一愣,然后心情也各不相同。
梁王本人是有些惊愕,然后也有些惊喜,因为梁王自己的内心深处,确实比较喜欢这两个孩子。
老三朱靖城是年长的儿子里面最有能力的,过去二十年在非洲的开拓建设之中出力颇多,比他大哥做的事情都多。
十六子朱靖圻是他年幼的儿子里面最聪明的,是梁王老来得子得的让他最为开心的一个。
皇帝最终要从这两个孩子中选梁王世子,对梁王当然是最好的结果。
关键是皇帝没有故意选比较蠢的孩子,不是考虑如何制衡和控制梁国,是认真的给他选能力最强的世子。
梁王在心中感慨,这个弟弟果然还是那样,不喜欢搞阴谋手段。
除了朱靖城和朱靖圻之外的其他梁王的子嗣,听到这种请安排就知道自己已经被淘汰了,都是非常的遗憾而又失落。
其他的侄子们带着遗憾出了大殿之后,剩下的两个相差三十岁的兄弟心情都非常紧张。
现在是最终决战了,谁能当上梁王世子,就看现在了。
朱简烜看着这两兄弟紧张兮兮的状态,稍微做沉吟之后给了两人一个颇为吓人的问题:
“梁王第三子靖城是吧,你应该知道你弟弟靖圻比你聪明吧?”
梁王自己和两个儿子再次明显一愣。
这种反问句根本没办法接茬,不过这是问朱靖城自己的,于是他父亲梁王和弟弟靖圻一起看向了他。
朱靖城心中寻思,如果自己直接说是,那皇帝会不会直接选弟弟当世子?
如果自己说不是的话,那皇帝不会会觉得自己不够诚实,觉得自己没有自知之明,然后还选弟弟当世子?
自己现在最大的优势是年长,自己的儿子都比这小弟年龄还大了。
自己弟弟虽然聪明,但也才十二岁,自己老爹已经七十岁了,属于随时都可能薨的年龄。
如果现在选个十二岁的世子,属于藩国的未来添麻烦。
但话又说回来,对于皇帝而言,藩王的继承人年长,可未必是优势啊,那可不利于皇帝直接控制藩国。
幼子继位反而有利于朝廷。
这样看的话,自己似乎本来就已经没有机会了,皇帝心中可能已经做了决定。
朱靖城想到这里,就不由得悲从中来。
但是他又马上想到,在自己被淘汰的情况下,皇帝为什么还把自己和父亲、弟弟一起留下?
皇帝有单独的另外的安排?要看自己的表现来决定?
朱靖城思来想去,只能让自己表现的尽可能诚实、友爱一点了:
“陛下声明,父王和兄弟们也都知道,十六弟确实是我们家最聪明的孩子。”
朱简烜这边轻轻颔首,似乎对这个回答比较满意,但接下来却换了话题:
“兄长,两位侄儿,你们应该都知道,顺国本来就不是正常藩国,实际上长期对内僭称皇帝。
“顺王李策凌收到了我的通知,却仍然没有来顺天府。
“我知道他身体其实还行,至少还能拉得动栓,能够打得动枪,根本到不了没办法坐船来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他还敢欺君,顺国是无论如何不能留了。
“未来针对顺国的战争,特别是对印度地区的占领,我准备交给所有的藩国来共同负责。
“朝廷军队只作为主导攻坚力量。
“所以兄长和两位侄儿回到梁国之后,立刻开始全力整军备战。
“在未来三年之内,至少训练出五万能打硬仗的军队。
“如果梁国军队在印度的表现不错,我就可以在印度的占领区中再分一块土地,给梁王府建立一个郡王国。”
朱简烜说到这里的时候,梁王父子三个心中都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意图,明白为什么要留下三个人了。
三个人现在心中也都不由自主的涌出了惊喜,这可能就是对他们而言最好的安排了。
果不其然,朱简烜最后说:
“所以现在,朕封梁王十六子靖圻为梁王世子,未来几年随父亲专心学习处理政务,学习整备后勤军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