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201节

  但是想到这一点之后,太子立刻就又有了另外的担忧。

  这帮大臣们……乃至自己的这些属官们,也是要把自己往火上架啊。

  他们不喜欢皇帝易储,不想未来的前途消失。

  自己这个太子是他们理所当然要拥护的,也理所当然就是他们要推出来的靶子。

  如果是以往也就罢了,自己本来就要借助他们的力量,稳固自己的地位,让父皇不能过度打压自己。

  但是现在有了顺天府和吴王,自己再跟着他们一起对抗父皇,正好给了父皇借口。

  太子发现自己已经不得不做决定了,自己已经只剩下两条路了。

  要么站在所有大臣的一边,尝试通过非正常手段,直接获取大明中央朝廷的控制权,然后与北方的吴王对抗。

  要么是站在父皇的一边,跟这些已经逐渐疯狂的臣子们撇清关系,然后等待父皇最终的决定。

  期待父皇看在亲情的份上,最终按捺住易储的冲动,把皇位留给自己。

  前者成功概率无限接近于零,后者近似于妄想。

  太子一时间拿不定主意。

第200章 送太子下去歇着

  大明皇帝朱仲林回到乾清宫之后,立刻召吴国秘书府秘书费淳,这个吴王留在自己身边的传话人。

  在老皇帝看来,这帮大臣若是老老实实的认命,自己还真的未必会把他们怎么样。

  未来就算是真的吴王继位了,也未必需要怎么处置他们,毕竟崇祯以前也有南京留守衙门。

  从中央朝廷官员,变成南京留守衙门官员,实际权力肯定要跌落了。

  但是新皇帝没有必要去折腾他们的名誉和福利,正常都会按照现有的待遇把他们养到退休。

  但是现在自己还没有表示要易储呢,他们竟然已经开始集体跟自己对抗了,那就必须狠狠地整治一下了。

  他们这是像民间那些工人一样,搞什么齐行和叫歇,这是来跟自己这个当东家的较劲。

  可能是永乐以后文官势力膨胀,崇祯之后持续一百多年的稳定,让这些人在朝廷中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

  越来越不把皇帝的态度放在心上了!

  皇帝直接屏退了身边的所有人,然后表情非常严肃的吩咐费淳:

  “你立刻回顺天府,让吴王带兵南下勤王,应天府的这帮官僚抗命不遵,这是要造反了!”

  皇帝亲自写了一份招吴王进京勤王的圣旨,要求费淳立刻送去顺天府。

  费淳听着老皇帝的吩咐也是吓了一跳,自己本来还计划找机会跟太子谈谈,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现在老皇帝单方面的想要掀桌子了,自己现在没办法跟太子谈了吧?

  费淳有些慌张的说:

  “陛下……陛下,吴王殿下不希望与朝廷直接冲突啊……”

  老皇帝不等费淳说完,就直接挥手制止了他,然后马上斥责说:

  “书生之见!你立刻马上出城,一刻也不要耽搁,你若是再等几天,可能就走不了了!

  “吴王的做法是正确的,若是吴王不能带大军来应天府,你们就不要再进城来了!”

  费淳没有意识到事情严重到了什么程度,但是老皇帝对权力和朝局的倾向是非常敏感的。

  那些大臣根本不是想要骗个庭杖,想要单纯的对抗抵制某些皇帝决定的程度,而是真的已经出现了要疯狂的征兆。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很多人为了避免某些不想看到的事情出现,就本能的非常敏感的抵触和对抗,反而可能导致那些事情更快的发生。

  老皇帝对于易储的事情虽然早有想法,但是一直都没有立刻去做的决断。

  哪怕是在吴王北伐大获全胜之后,老皇帝都还在担心如果自己决定易储,太子和吴王两兄弟未来应该如何相处。

  但是最近朝廷官员们的反应,让老皇帝终于做出了决定,不能继续犹豫不决了。

  不能让这帮人完全反应过来,不能让他们最终形成合力。

  他们可能会诱使太子与他们合作对抗自己。

  到了那时候,自己和太子,太子和吴王,才会真的彻底站在两个对立面。

  那样皇家内部的直接冲突才真的无法避免了。

  为了不刺激他们,老皇帝之前在朝堂上的时候都没有太过冲动,没有强行下令关押那些抗命和闹事的官员。

  选择暂时稍微缓冲一下时间,做好总体上的准备再动手。

  首先是通知吴王做好准备。

  费淳是吴王的代表,若是这些人想起来要针对费淳,费淳就真的可能会有危险。

  正好把他赶回去叫人来。

  费淳虽然对局势的理解不是很深,但是却也是相信老皇帝的判断的。

  同时也不敢跟老皇帝犟嘴,老皇帝让自己走那就赶紧走。

  费淳也不收拾东西了,直接拿着老皇帝给的的圣旨,在老皇帝的护卫的护送下出了城。

  费淳之前的其他随行同伴,也被老皇帝安排护卫接到了锦衣卫驻地去住。

  老皇帝甚至担心,现在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的负责人,乃至应天府城内驻军的统领们,是否仍然绝对可靠。

  吴王北伐的迅速成功,迅速改变了很多东西。

  吴国朝廷上什么官员都有,吴王也有自己的禁卫军,有自己的主力师和仆从军。

  在朝廷旧有人员与吴国官员之间,吴王肯定更加相信吴国旧人。

  就算是吴国没有相应机构的,吴王接收之后也肯定会换人去掌控,相应机构原有的负责人可能会迅速失势。

  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就算是原来完全服从于自己的人员,其负责人意识到这些情况之后,也可能会变得不那么可靠了。

  政变只需要争取到大部分人作壁上观,然后用不算多的关键力量直接控制关键对手,控制朝廷关键机构,就基本成功了。

  反过来看,自己要避免局势失控,就要调动不明真相的普通人接受自己的命令。

  所有不相干的普通人和底层士兵,会理所当然的服从自己这个皇帝的命令,但是他们在关键时刻很难得到命令。

  所以自己提前把自己的命令安排下去。

  费淳离开乾清宫后,老皇帝又迅速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

  安排自己贴身的侍卫出去,把锦衣卫、东厂、西厂的主要负责人,应天府城内驻军统领和高级军官们,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全都单独招到宫里来。

  同时写了几封简单的命令,选择最近专门留在自己身边跟随自己,已经跟自己非常的熟悉的侍卫连长和排长,将他们的品级提升到正六品的营长或者镇抚。

  让他们去召集轮换休息的侍卫和锦衣卫,给所有临时召集起来的人提到班长和小旗待遇,控制相关衙门的驻地。

  禁止除自己的圣旨和侍卫之外的信息和人进出。

  给他们先斩后奏的授权,任何人强行违抗都可以直接杀。

  对于不应该出现在这些衙门的任何人,都要当场直接控制住,不能让对方离开。

  易储的事情牵扯的主要是高层,跟五品以下的官员几乎没有关系。

  事情办完之后,受到自己特别重视,起到关键作用的低级军官,还可以由自己专门转交给吴王继续用,不会影响顶层的权力变化,还能给这些低级军官一个好前程。

  所以老皇帝将所有暴力机构的高层人员调离,安排可靠的低级军官去控制他们的衙门的驻地。

  让自己的命令可以随时直接传达到这些衙门。

  让这些衙门的中基层官员,能够跳过他们的最高上司,直接服从皇帝的命令。

  安排好这些方面之后,皇帝派人去请太子来见自己。

  太子在跟齐旭等人讨论局势的时候,对于未来应该做什么正犹豫不决的时候,收到了御前侍卫送来的消息,皇帝召见自己。

  齐旭得知皇帝召见,下意识的就劝说太子:

  “殿下……现在这个情况,您最好是不要直接去吧……”

  太子下意识的反问:

  “为什么不去?父皇直接召见,我有什么理由不去?”

  齐旭愣了一下:

  “这个……殿下可以说身体欠安,可能是得了防寒,担心影响圣上……”

  太子叹息一声:

  “上午的时候刚刚见过,我就算是感染了风寒,这几个小时的时间,也不会太严重。

  “而且现在我们有蒜药,风寒基本都是药到病除的,而且父皇召见,我就算是生病了也要去。

  “父皇就算是有什么想法,也不会直接把我怎么样的,我不去反而让父皇生疑。”

  齐旭也没有办法劝阻。

  除非现在就直接发动设想中的事情,否则太子现在还真的必须去。

  现在官员们只是有了那个倾向,根本还没有做任何正式的准备,关键是没有组织可靠的武装人员。

  所以齐旭等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太子叹息着起身,坐车去了乾清宫去见皇帝。

  在皇帝的寝宫,太子恭恭敬敬的向父亲行礼问好。

  老皇帝上下打量着自己的大儿子,不紧不慢的问了个问题:

  “灿儿,你对今日早朝文武百官的反应,有什么看法?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置这些官员?”

  太子听着这个问题就觉得头大,试着回答应该算是正确的方向:

  “儿臣以为,群臣对于烜弟的弹劾无凭无据,有离间皇家骨肉亲情之嫌,烜弟北伐有大功于社稷……”

  老皇帝听着这些话就站了起来,来到太子身边叹息着说:

  “为父希望你是真心这么想的。

  “你身边那些臣子,有没有蛊惑你做大逆不道的事情?

  “你应该明白,你是朕的亲骨肉,是吴王的亲大哥,你是大明皇家的嫡长子。

  “你如果被那些臣子裹挟,站在咱们皇家的对立面,那就是真的叛徒,你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就算是你真的做成了,你也没有什么权威,你也会处处受制于怂恿你的那些人。

  “那样损害的是咱们家的江山的安稳,而且也不可能成功。”

  “你能理解我说的这些道理吗?”

  太子听着这些话就觉得汗流浃背。

  齐旭刚刚暗示过的事情,这边父皇就直接给自己警告了。

  这说明父皇对那些事情早就已经有了准备了,肯定会提前做好布置。

  那件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已经无限接近于零了。

首节 上一节 201/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