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日中午,在京师外城的一处酒楼上的角落里面,一群中年人正在喝酒聊天应酬。
有做生意的担心局势,所以就议论起了南方的事情。
“我记得,南明发那个北伐檄文的消息,已经传了半个多月了吧?现在怎么还没有一点动静?”
“他檄文是当时发的,但不一定要当时出兵啊,就算是当时就出兵了,现在也未必已经与我大清天兵交手啊。”
“南朝得先渡淮河再说,淮河两岸可能都要打几个月,南明军队若是被我大清击溃,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就算是南朝取胜了,后面还要过黄河,还有徐州、开封、洛阳这些重镇。”
“兵祸距离京师首善之地远着呢,大家不用杞人忧天。”
“是极,大家无需忧虑……”
一群人乱哄哄的讨论着,然后纷纷互相劝说不要担心。
毕竟,在这个时代的人的正常认知中,大明和大清之间的战争肯定是旷日持久的。
南明就算是要北伐,战斗也首先会在南方边境打响。
单纯对淮河和黄河两岸的争夺,就可能会消耗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大部分普通清国人,并不认为南明与清国之间有巨大的差距,南明能不能打过黄河都是一个问题。
在这一片祥和之中,几匹快马进了京城,然后继续顺着正阳门大街继续向内城飞奔。
骑士穿着军服,还挂着加急的旗帜,显然是呈送军情的快马。
周围的人连忙躲避,被这种马撞死了可是白死。
与此同时,酒楼上的商人们听到马蹄的声音,看到快马之后也开始议论了。
“这是加急军情?”
“是朝廷和南朝终于打起来了吧?”
“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交火的,也不知道胜负如何啊……”
大部分人仍然没有太过紧张,更多的是期待这封加急军情里面的具体消息。
携带军情的信使一路来到了紫禁城,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明之后,直接被放进了资金城去见皇帝。
大明吴国的北伐檄文传到顺天府的时候,乾隆皇帝就马上离开城外的圆明园,回到城内的紫禁城居住,方便处理军务。
乾隆皇帝自己,比京师的市民严肃的多,他自己清楚清国与大明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了。
这次北伐可能就是大清的劫数,如果跨不过去的话,就只能被赶回东北老家甚至北美,当真正的建州左卫世袭军官了。
不过乾隆对战况本身的评估,也跟普通市民们没有太大区别。
同样认为京师未来一两年内都不会被兵灾波及。
乾隆已经七十七岁了,在这个时代属于随时可能会死而且能算喜丧了,乾隆并不想在这个年龄再狼狈逃窜。
乾隆觉得在自己寿终正寝之前,南明都未必能打到顺天府。
直到今天之前,前方都还没有传来任何战报,这在乾隆看来是还没有正式交战。
今天的信使把一封军情急报送到乾隆御案前的时候,乾隆也没有太过紧张,只是叹息着感慨终于正式交火了。
然后他好整以暇的打开了信封,结果看了几眼内容之后就懵了:
“南明吴王袭击天津,这怎么可能——”
第一封战报竟然是从天津发来的,那里距离京师只有一百多公里了,这个消息给了乾隆巨大的冲击力。
乾隆控制不住情绪站起来,继续看完了所有的说明,然后带着惊愕和不解自我质问:
“怎么能让南明舰队直接进入渤海?福康安的舰队在什么地方?”
没有人能回答乾隆,因为朱简烜的舰队比福康安跑的更快。
福康安现在可能还在渤海上飘着,当然也又可能已经被负责扫尾的第二三舰队击毙或者俘虏了。
第183章 顺天府城下
朱简烜在瀛洲号的船舱里面,用望远镜看着自己的部队攻占了大沽炮台和港口,心情就有点莫名的感慨。
自己按照海权军队的作战逻辑组织北伐,打法就跟从海上来的侵略者非常类似了。
天津的大沽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都是历史上的清王朝与当时的对手较量过的地方。
现在眼前的清军的战斗意志很不错,比历史上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时期都要强得多。
但是大明吴国北伐军的水平,从军事装备和训练水平,从战斗意志到地方群众基础,都比清朝在历史上的对手更强。
吴国主力师是基本没有文盲的现代部队,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大多是殖民地流氓部队。
此时的北方平民百姓,对哪个皇帝和官老爷统治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这时候还没有民族国家思维。
北伐军和当地百姓的语言是勉强相通的,不像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还要找翻译。
至于北方的知识分子,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公开或者私下认为大明才是真正的中原正统,清国朝廷就是外来蛮夷。
更多的当官只为财的,也不在乎大明还是大清,一心要为大清效死的人其实没有多少。
所以北伐军只要击溃清军主力,剩下的就是跑步圈地平推了。
八国联军战争时期,清朝已经搞过洋务运动,单论军队的武器水平并不算差。
清朝当时的新军也列装了栓动步枪、马克沁机枪、后装线膛炮,与八国联军之间没有绝对代差。
现在的大明吴国北伐军,用的无缝钢管栓动步枪、线膛炮、机枪。
这时候清军的制式步枪是燧发滑膛枪,军事装备差距比八国联军大太多了。
不过北伐军能够迅速取得战果,除了军事装备大幅度领先清军之外,同样重要的还是突然性。
到目前为止的所有战斗中,也就是济州岛海战和登陆战,登州海战的两次战斗,敌人是稍微有所准备和应对的。
其他大部分地方的的攻城战,基本都是突然性的袭击。
敌人根本没有任何准备,北伐军就已经直接打到了门前,对方来不及组织防御就已经被击溃了。
现在的大沽口之战也是这样。
清朝在天津地区驻军总共有三万左右,大沽口码头上的驻军也有五千余人。
现在他们都还没有得到任何前线传回来的战报,也完全想象不到战斗已经到他们跟前了。
北伐军炮船突然出现,直接掀翻了大沽口炮台上的火炮。
同时炮击码头驻军所在的军营,驻军在慌乱中乱糟糟的跑出来,就迎上了北伐军的枪口。
在舰载火炮的掩护下,吴国主力师迅速上岸摧毁了码头上清军营地。
接下来的行动流程也跟在济州岛的登陆战一样了。
主力第五师首先上岸,首先控制了码头和炮台,后续登陆的更多陆军,就直接开始深入内陆了。
第四师上岸后就直接冲向天津府城,专门负责击溃天津城附近驻防的两万多清军。
第三师上岸后绕过天津,直接去攻占武清、东安等顺天府和天津府的各个县城,以及附近比较重要的村镇据点。
最后两个主力师和四个仆从师,依次上岸后分批前往顺天府城,控制顺天府城周围的出入要道。
吴国运输船队放下所有士兵,卸载所有的补给和货物后,返回吴国转运补给品。
大明吴国北伐军大规模上岸,分头分成次的迅速前进和进攻。
接触到北伐军的清军将领和官员,来不及观察其他地方的情况,都是首先将自己的发现送进紫禁城。
天津地区距离京师太近了,随时都可以报告前方的情况,军报可以很快送到紫禁城。
乾隆看着周边送来的密集军报,就感觉整个局势已经急转直下了。
乾隆收到天津港口也就是大沽口遇袭消息的当天晚上,就直接收到了大沽口驻军溃败,码头和营地失陷的消息。
第二天早上马上又有了新的噩耗,天津府的驻军与明军交火,损失惨重。
第二天下午,明军占领天津府城。
同样是第二天下午,明军占领武清县、东安县。
第三天早上,明军出现在通州城下,当天下午占领通州县城。
同样是第三天下午,大批明军抵达京师城下。
第四天上午,明军与京师周边驻军在南苑和圆明园两地同时交火,总计超过三万八旗主力部队被当场击溃。
第四天下午,南明军队占领南苑、圆明园、颐和园等主要皇家园林。
大明北伐军攻占天津、武清等地的时候,实际的战斗持续时间比消息送达的时间间隔要大一些。
因为北伐军其实是分兵作战的,距离顺天府越近消息送的越快。
第一条消息跑了一整天才能送到紫禁城,最后一条消息只用了一个小时就送到了乾隆面前。
所以时间越往后,消息就显得越密集。
无论是周边地方守军,还是京师周围的驻军,溃败的速度都实在太快,基本上都是是一触即溃。
给人的感觉好像大清已经大势已去了。
似乎北京城外已经到处都是明军了,以至于想要跑都来不及了。
虽然顺天府城内还有至少三万八旗军队,数十万八旗子弟中也能够迅速组织数万部队。
但是看着城外驻军一触即溃的消息,乾隆也根本不敢放这些部队出城野战了,只能留着作为守城部队了。
乾隆看着一堆噩耗,整个人都几乎要崩溃了,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拿着奏折反复念叨:
“这怎么会这样,这根本不可能,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周围的官员和仆人也全都慌得不行,没有一个人敢接乾隆的话茬。
乾隆看向了军机大臣领班章佳·阿桂:
“英勇公?”
阿桂倒是现场比较镇定的人:
“禀万岁爷,奴才以为,南方各地并无战报,南明又是乘船渡海而来,地方上应该并没有失陷。
“无论如何,南明军队也不可能在十几天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全席卷占领山东、河南、淮北、直隶等地。
“这支南明吴王军队,应该是利用蒸汽火轮船往来如风的特点,绕过了福大人的内海舰队,强行闯进渤海,威胁京师。
“同时南明军队的火器似乎异常犀利,才在迅速打败了我们城外的守军。
“现在我们只要坚持守住城池,同时诏令各地的军队进京勤王,等待福康安率领的水师回援。
“等到南明军队粮草补给用尽,自然也只能退回南方了。”
乾隆觉得阿桂说的有道理,但是同样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漏洞。
不过乾隆没有自己说,而是看向了另一边的和珅。
和珅立刻会意,挑出了几个疑点:
“阿大人,南明军队火器犀利,所以在城外野战非常强势,迅速击溃了天津和京师城外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