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汉勋贵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第53节

  霍光胸有成竹,他心中同样有着一股抱负想要施展,只是苦于徐氏力量太大,想做的事情几乎都做不了。

  刘洵若有所思。

  ………

  元凤四年,儒家大儒李刻,法家大贤赵庄掀起儒法之争,对于太学令的位置虎视眈眈。

  自从徐濡迫于压力卸任太学令之后,徐氏就再也无法压制太学内部的儒法之争了。

  这是一场思想学术的争夺战,双方拉帮结派,甚至朝廷内部都是热火朝天,再加上皇帝的刻意煽动,已经是几乎无法避免。

  大量官员,学士被迫站队,徐氏已经几乎无法保持中立,内部的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自己支持的学派。

  虽然自家不至于先乱,可那种超然地位也很难维持。

  儒法两党最主要进行的就是正统之争,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包括徐濡徐宁两人。

  刘洵趁机在其中铲除异己,徐氏大量主要门生被借此机会除掉,学术之争,正式上升到火并。

  虽然武装冲突不至于,可各种栽赃嫁祸越来越频繁,甚至连始作俑者赵庄李刻都无法控制,儒法开始势不两立。

  谁都想获得国家的主导权,刘洵成为最大赢家,大大巩固了自己的皇权。

  正如之前徐晔所言,大汉未来三百年的主要矛盾,就是儒法之争,其余任何都要靠边站。

  事实也是如此,但有一点是徐晔没有预料到的,那就是皇帝居然会刻意煽动?他就不怕控制不住吗。

  天下的臣子们也是这么想的,陛下就不怕未来覆水难收吗,这些人斗起来几乎就没有个头,理念思想从根本上就是相悖的。

  结果看来还是小看刘洵了,他以“乱国”为借口,处死了李刻赵庄两人,双方的党羽也并没有迁怒皇帝,而是接着内斗。

  因为时间一长,这场斗争就已经变了味道,再不是单纯的职位之争,有心人也借此扩充势力。

  但又在皇帝的推波助澜下,被他人联合围攻,此消彼长。

  而且有一点很神奇,国家居然还没有乱,因为惧怕被抓到把柄,以及证明自己的需要,官员们都是勤于治国,攀比谁更加节俭,谁的成果贡献最大。

  皇帝成为最终受益人,自己想做的几乎都达成了,特别是削弱徐氏的需要。

  这次最惨的其实就是徐氏,不仅超然地位消失,还损失了大量门生族人,影响力一落千丈。

  像是很多有潜力的族人也丧失了做官的机会,比如徐濡的嫡长子,一位相当有才的才子,因为误入两党之争,被牵连。

  判为了李刻同党,遣返回乡,再无做官的机会。

  当然,其实也还是看皇帝,只要刘洵肯让步,这些都不是问题。

  徐宁的长子也被牵连,以谋逆罪论处,已经被斩首示众。

  对于这些,两人当然清楚,但毫无办法,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甚至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了。

  因为这种方法合理合规,就是单纯的党争牺牲品,罪名也是成立的。

  徐氏再也没有了昔日只手遮天的力量,虽然还有人撑着,可下一辈却再无希望。

  衰弱已成定局。

  这个手段太过高明了,可能以后儒法之争会反噬君王,但现在不会,只会成为工具!

第95章 家族衰弱,柳暗花明

  自从儒法之争后,徐氏的影响力一落千丈。

  王氏、霍氏等家族趁机崛起,开始在太学中抢占份额,当然,因为有着徐恭徐贞这几张王牌在手,徐氏依然能与其分庭抗礼。

  刘洵在位时比较亲近法家势力,霸道王道盛行,他凭此来压制诸臣。

  这让儒党势力如坐针毡,他们无法看着敌人做大,因此就疯狂的朝亲近儒学的太子下注。

  太子刘奭乃是皇帝发妻所出,为人优柔寡断,且不善政治,其实刘洵对他并不满意,但鉴于自己与皇后的感情就还是忍着没废。

  他觉得还是能够调教好的,如今这朝堂越来越难已掌握,皇帝之所以能靠儒法之争获利,究其根本还是两党都没有做大,只是相互缠斗。

  倘若有一方势力决出胜负,那便将成为皇权衰弱的起始。

  对于这副局面,徐氏已然无力回天,他们早就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外戚王氏的族老王嗣逐渐成为最有名望的大儒,再加上儒生在朝堂上的政治需要,王氏逐渐成为儒党新的话事人,取代了之前的李刻。

  在朝中话语权极重,徐濡病死后,徐家就已经失去了话语权,如今两徐抱团取暖,艰难度日。

  河南徐氏已经没有任何一人做到九卿,只剩下清河徐氏的首脑徐宁苦苦支撑。

  皇帝也并不打算赶尽杀绝,给予了徐宁卫将军的官职,并加封大司马,只是实权依然十分有限,只有辅政之权。

  就这还是看在徐氏历代忠君的份上,曾经无条件的宠信不复存在。

  “伯父,如今天下真的还有我徐氏的活路吗。”

  徐濡嫡次子,丞相长史徐博忧愁的看向已经无比苍老的徐宁。

  他们底蕴深厚,影响力一时半会不会彻底消失,可那些学子也是要做官的啊!如果朝中无人,他们终究会选择更强的势力。

  比如许家、王家外戚。

  如今苦苦支撑的就只剩下徐宁了。

  “呼…这并非无妄之灾啊,盛极而衰,乃是天地法则,我族如何能够幸免呐。”

  徐宁叹了一声,其实自从刘洵生出削弱徐氏心思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注定要走向衰落。

  面对一位强势的君王,他们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

  徐宁原本以为以自家的影响力就算要削弱也是徐徐图之,没想到皇帝比想象中还要厉害。

  直接冒险煽动儒法之争,最终将不喜欢的臣子尽数铲除,朝政大权握在手中。

  其权力之大早已不弱于昔日的孝武皇帝刘彻了。

  甚至还要更甚,他可不需要顾虑徐恭徐胄这种人物,霍光被其死死压制,虽是权臣,但始终无法脱离掌控。

  以他们的资质,如何抗衡这位君王呢,除非老景侯徐贞徐恭在世,否则都是毫无办法。

  “那我们就只能等死了吗!”徐博不甘心的握紧双拳。

  徐氏偌大的家业就要在此刻衰弱了,而且还什么都做不了。

  之前的儒法之争皇帝几乎清算了所有徐氏门生,要么死,要么被罢官,要么投诚。

  “非也,非也,时候还长着呢,陛下并不想赶紧杀绝,如此我们就还有机会,时间能改变一切。”

  徐宁握着手中的家主玉佩,坚定道。

  前些日子,老祖宗已经给他托过梦了,一切顺其自然,如有需要我会出手。

  这句“我会出手”就是徐氏的底气!他们可是有着一尊神明庇护的,那就必然不会出问题!这枚玉佩的神迹他已经见过了。

  等待机会,这是徐氏唯一的办法了!

  ………

  地元七年初,匈奴内部发生叛乱,矛盾激化,对于北方的袭扰也开始逐步减少,开始相互攻伐。

  显然这是一次夺位之战,刘洵与霍光等人也敏锐的嗅到了机会,完全解决匈奴威胁的机会!

  虽然武帝已经几乎打残了匈奴人,但游牧民族这个集体,素来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经过多年修养生息已经恢复了大半元气。

  并开始重新举兵袭扰中原,之前因为有着徐南镇守,所以几乎不成气候。

  自从霍徐等人死去后,边军守将应对这些游牧骑兵已经相当吃力了。

  朝廷断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诸位有何想法,大可畅所欲言。”

  刘洵端坐在最上首,犹如俯瞰人世的至尊,天下大势尽在掌握,这些大臣无不被治的服服帖帖。

  这种天然的矛盾,天然的党争对于权术精湛的帝王来说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陛下臣以为应当趁机出兵,如此定能一箭双雕。”

  一位儒臣说道,当然这是废话,谁不知道这时候出兵?

  其实目的在于试探刘洵的意思,他们已经被整怕了,再不敢与皇帝对着干。

  甚至说害怕这也是个套。

  “嗯,言之有理。”刘洵先是肯定,然后又说道:“可是朕想要的不仅仅是击溃,而是根除!”

  众臣先是沉默片刻,稍后九卿之一的郎中令出列:

  “陛下,臣以为这草原势力之所以无数次死灰复燃,究其原因还是太过于团结,一致对外。”

  “若想根除,必须从内部下手,否则都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郎中令属于法家中人,几个儒臣本来想下意识反驳的。

  可是,却突然发现皇帝饶有兴致,因此选择了作罢。

  刘洵大悦:“汝之言,甚合朕心,如此才是救赎之道啊!朕想做的乃是从古至今都无人达成的壮举!”

  “彻底解决匈奴之患。”

  众臣口中称是,这对于他们捞功劳有非常有帮助的。

  目前大家被皇帝死死压制,唯一能跳出棋盘的方法大概就是通过军功!

  兵法乃太学的必修课之一,无论儒臣还是法臣几乎都是懂的。

  刘洵满意的看了他们一眼,随后说道:“不知谁愿意出征匈奴?这是一次长时间的征战,如果想要实现需要的时间可短不了。”

  对于如何彻底降伏匈奴,他心中也有了计较。

  与匈奴人硬碰硬武帝刘彻已经证明行不通了,因此就必须改变策略为消耗战,与他们比拼国力,以大汉辽阔的疆土,谁都没有胜算,只能被活活拖死。

  期间再销毁草原的牧场和牲畜,来个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死灰复燃的问题,再加上内部的矛盾,稍加煽动。会造成什么结果就不言而喻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匈奴将不足为虑,朝廷只要从中周旋就能达到结果。

  制衡,身为皇帝的基本功,刘洵显然就是集大成者。

  对于这个人选,朝中也是再次展开了激烈的争吵,两党争先恐后的将自己人推上去,并给对方泼脏水。

  整个就是一副“我立不了功,你也别想立”的样子,破罐子破摔。

  这也是让刘洵最头疼的地方,经过又一次煽动,原本徐晔等人的努力几乎荡然无存了,儒法再次成了老冤家。

  内斗不止,皇帝连一个出征人选都选不出。

  王家代表儒家势力,而霍家代表的便是法家,因此霍光那边也出不了人。

  再说了,霍家哪有什么人才,诸如霍显这种都是典型的中庸之资,能力不算弱,但也不算太强。

  这就导致刘洵非常烦躁,再加上双方的唇枪舌战,更是忍无可忍。

  “够了!”

  他叫停了这场骂战,之后冷着脸:“那几个在朝堂之上乱动武力的家伙,全部推出去斩首示众!”

  成群的甲士立刻冲了过来,将那几个面如死灰的大臣架走。

  其中以儒臣最多,法家相对还是守规矩的。

  如今的儒生信奉公羊儒,也就是大复仇主义,整个非常激进,几乎二话不说就动手。

首节 上一节 53/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