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以免张香涛会错了意
慈禧不顾载漪和荣禄二人目瞪口呆的表情,虽然神色依旧波澜不惊,可脸上还是隐隐露出些许得意之色。
“此外还要告诉张香涛,哀家可不想看到洋人打进京城这样的事情,在他的治下再次发生。”
“哀家可是记得清楚着呢,除了这一次对于列强联军,张香涛可是一直就是大清朝野最大的主战派,他心气高傲,总想着要在湖广练出一支一等一的强军,同北洋的军队别别苗头,只是他一直没有机会。”
“现在,哀家就给他一个机会,虽然北洋的军队不堪,可滕兴甫也是出身北洋一系,前锋军就是榜样,就看他张香涛的手段有多高了。”
“哀家这一次就成全他,要他在最短时间内,在湖广也给朝廷练出一支与前锋军一样的、足可与列强军队一战的新军来。”
“仲华,你也要提醒张香涛一下,朝野上下可都在看着他呢。”
慈禧喝口茶盏中的水,缓了缓又说道。
“都说咱大清现在有四大中兴名臣,曾国藩和左宗棠誉冠朝野,自不需多说,李少荃虽在甲午年略有亏缺,可也还当得起这个称谓”
“他张香涛声震朝野,总不要给滕兴甫比了下去,那样,他的中兴名臣才实至名归。”
“如果他张香涛有需要,哀家可以要滕兴甫不为一己之私,为他提供任何所需帮助,以助他早达夙愿。”
“仲华,还有,你须记得,你给张香涛的信里,哀家的意思要尽可能原话转述,以免张香涛会错了意。”
慈禧突如其来的话,让载漪和荣禄都不由大吃一惊,迁都一事已经议过,慈禧也同意不会迁都,为何在此时不仅突然重提此事,而且还语气坚决,恨不得即刻就迁去湖北。
两人都想到了可能问题就出在滕毓藻的密折上面,可鉴于慈禧已经将密折烧毁,就是摆明了不愿让人知悉其内容。
可迁都事关重大,至少这银子花起来,就要如同流水一般,这个近乎无底洞的花费,哪里是现在这个大清所能承受的起的。
而且,让两人大为不解的是。
虽说迁都一事,还要完全指望身为湖广总督方张之洞,可慈禧又对张之洞一番夹枪带棒的言辞,即便说是贬损张之洞,也不为过,张之洞这样的人,可是最爱惜自身羽毛的,怎容得下被人如此轻慢!
难道慈禧就不担心张之洞恼羞成怒,在迁都一事上拖延怠慢。
还有,被慈禧如此这般一说,张之洞即便在清冷孤傲,可也未必敢和滕毓藻的前锋军别苗头,这样一来,湖广的新军又如何能练成!
两人都有阻止慈禧迁都之意,可有感觉摸不清慈禧的心思,因此二人又都不愿由自己来说,而是都想要对方来劝说忽发奇想的慈禧。
只是在二人对视一眼后,都打消了主意,因为他们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理解了对方的心思。
四天后的下午,武昌湖广总督衙门。
此时已是十月,正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的时节。
此时,武昌的高温时节早已过去,现在的气温已经变得十分怡人。
可虽然如此,刚刚从高温盛夏中渡过来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依旧习惯于午后在后园修身亭内,一边纳凉,一边处理公事。
张之洞每当有烦心事,更都会来到这里独坐。
这里一来可以在绿树浓荫中享受微风轻柔的吹拂,让烦躁的思绪迅速得以平复。
二来,张之洞认为,在这里仰望辽远空旷、净如水洗的高天白云,会让他的心胸思维有豁然为之开朗的妙处。
今日,张之洞午饭一过,就早早来到修身厅内,让仆人在亭中挂上一幅他自己亲手书就的一副楹联后,赶走仆人,就一个人留在亭内。
张之洞在修身亭内,时而驻足长久观看着楹联上的字迹。
时而,又来到亭内早已摆放好的书案后,在案上堆积如山的各地报纸,甚至装在木匣中的来往公文以及电报中,搜寻翻找出他需要的东西,而且一看就是半天。
偶尔,又会走到亭前石阶之上,抬头仰望高天白云,似乎是在观赏着云卷云舒,这一望又会是好一会功夫。
张之洞脸上的神色也很是多变,时而双眉紧促,时而忧思满面,时而又似乎看到了什么希望,变得神采奕奕,兴致勃勃起来。
就在张之洞再次驻足于那副楹联之前时,随着一阵窸窣的脚步声传来,张之洞转头看去。
只见青衣小帽,一身便装的辜鸿铭,手摇着一柄象牙骨折扇,已经迤逦来到亭前。
辜鸿铭是张之洞的首席幕僚,进出张之洞办公之处,自是不须通报的。
只是辜鸿铭的目光并没看向张之洞,而是越过张之洞,望向亭内悬挂的那副楹联。
正要迎出亭外,询问辜鸿铭有何事来见的张之洞无奈,十分不愿地尴尬笑着招呼。
“是鸿铭先生,快快进来,伱来品鉴一下,看看老夫这字体可有长进。”
辜鸿铭虽然看出张之洞的尴尬,可依然笑着走进亭内,来到那副楹联之前驻足,认真地看了起来。
张之洞悬挂在亭内的这幅楹联,字迹工整而不失厚重,笔锋刚健又不失灵动,堪称一笔好字。
楹联书写正是慈禧亲口置评,由光绪手书给滕毓藻的联语,只不过,这一幅楹联,并不是光绪手书,而是张之洞自己书写的。
张之洞自嘲地笑着说,“让鸿铭见笑了,从邸报上见到滕兴甫获此殊荣,不免让人为之侧目,老夫也很想领略一下滕兴甫见到此联时的感受,故此自书一联。”
张之洞说完,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只不过,张之洞这笑声中,似乎隐隐透着一股不甘之意。
辜鸿铭深知,张之洞素来心气高傲,就拿所谓中兴四大名臣来说,寻常人能位列其中就以殊为不易,可张之洞却对把他列在最后一名,一直心中不忿不平。
对于曾国藩、左宗棠二人,张之洞倒是不好置评,可对于把他列在李鸿章之后,就颇有微词,甚至他十分讨厌有人在他面前提到所谓中兴四大名臣之说。
此时,得知滕毓藻获此殊荣,张之洞的心情如何又能好的起来!
虽然,辜鸿铭深知张之洞此时的心情,可辜鸿铭还是随着张之洞笑了起来,他更了解,张之洞更是一个有心胸的能臣。
笑过之后,辜鸿铭说道,“香帅好兴致,只不过学生以为,这大清之柱石尚可,可这天下官员之楷模就有些过了,滕兴甫还当不起这个评价,香帅大可不必认真。”
辜鸿铭口称学生,并不代表他就是张之洞的学生,这是时下幕僚对东主的流行称呼。
张之洞伸手示意辜鸿铭落座,又随手给辜鸿铭倒上一杯香茗,苦笑着问道。
“以鸿铭的意思,滕兴甫担得起大清柱石这一置评?”
辜鸿铭点头道,“香帅,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论学识和治民理政,滕兴甫自是比香帅差之甚远,可在时下,其治军之能无人可比,即便世界列强诸国联军,在其手下也屡屡败北。”
“如此雄才,即便天纵之才的左季高,也难望其项背,论眼界之开阔,滕兴甫更堪称海内第一人。”
辜鸿铭所说左季高,即是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
“所以,学生以为,滕毓藻当得起这国之柱石的评语,只是这后一句,恐怕就是太后应景之作,否则既然给了滕兴甫直隶总督,怎又捏着北洋大臣不放,这定是太后也担心其担不起治国理政的担子。”
听了辜鸿铭的话,张之洞也面色凝重地手扶书案,缓缓坐下。
良久后,张之洞才长叹一声,苦笑着说,“老夫倒是对于滕兴甫得此殊荣,深以为然,我今日细细想过,滕兴甫完全担得起这句话。”
看着张之洞一脸郑重之色,完全不是戏谑之语,辜鸿铭不由愣住。
张之洞对滕毓藻似乎是真的心悦诚服,这可是辜鸿铭自跟随张之洞参赞机要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次。
张之洞似乎完全清楚辜鸿铭所想,苦笑着摆摆手道。
“思及以往,老夫实乃坐井之蛙、自大夜郎了。”
张之洞叹息一声又说道,“老夫之所以说滕兴甫担得起这个评语,是因为老夫以为,滕兴甫不仅是百年未有的统军奇才,假以时日也必会成为治世之能臣.”
你们的支持,就是醉马的动力!
第353章 嘉奖都不会承认
张之洞继续说道,“先说治军,滕兴甫自出道以来从无败绩,不管是数百人的小战,还是挥军数万的守城之战,亦或与洋人的野外浪战,无不指挥的得心应手,犹如烹制小鲜。”
“即便安平一战中,被洋人趁夜重兵偷袭,甚至滕兴甫都不得不亲自挥枪亲上战阵厮杀,可最终也只能算是打个平手,到头来不仅滕兴甫率部突出重围,还未伤元气,这就是明证。”
“再说京城之战,滕兴甫入城首日,就大破洋人,灭掉几乎与自身等同数量联军,还火烧西什库,逼降东交民巷的一众洋人,数日之前又在城外,以数万之众再重创十数万列强强敌,这是何等之威!”
张之洞一指一旁的那一大堆报刊说道,“不仅《大公报》连篇累牍对其盛赞不休,上海、广州的国人报刊也都大为称道,甚至布衣小民都闻风而起,街谈巷议称赞滕兴甫和前锋军的言语,不绝于耳。”
张之洞长舒一口气,“有消息说,上海、广州两地,还包括咱们这里,各地士绅百姓给前锋军捐助款项活动都十分踊跃,三地都已有数十万之巨。”
“甚至有传言,各地的后援会还准备号召百姓拒买洋货。”
“仅仅这些战绩,说滕兴甫是古今难得一见的名将,亦不为过!”
辜鸿铭摇头道,“香帅之言差矣,滕兴甫能打不假,可香帅所言似有夸大,西什库和东交民巷都是义和团和虎神营以及甘军所为,同前锋军并无关系。”
“不只是《大公报》是这么说的,就是上海和广州报刊上转载的《泰晤士报》英国记者莫里逊的亲历文章,也是这么说的。”
“再者,若此事真是滕兴甫所为,洋人岂会与他干休,祸首的名单上恐怕排在第一位的就不是载漪,而是他滕兴甫了?”
辜鸿铭的话,不由让张之洞哑言失笑。
“鸿铭,如果你这样以为,那你可就上了滕兴甫的当了。”
张之洞的话让辜鸿铭脸色不由暗了下来,“香帅怎知此事是滕兴甫所为,又有何证据,难道滕兴甫也同廷雍只留一样,滥杀无辜!西什库里可是还有着上前的教民啊。”
辜鸿铭生于南洋,也算得上是买办家庭出身,受的教育又是中西合璧,在国外日久,对于屠杀平民更是深恶痛绝。
看到辜鸿铭神态变化,张之洞,伸手捋着胡须微微笑着说道。
“鸿铭,西什库里的教民在外面时他们是教民,对之施以刀枪,自是不该,可滕兴甫入城时,这些教民已经拿起刀枪同外面围攻的义和团、虎神营和甘军的人激战了数月,你认为拿起刀枪作战的平民是否还可以称之为普通平民百姓?”
“更何况,战场上也会波及到无辜百姓的,伱能说就不应该迎击敌人,或者要选个没有平民的地方再同强敌作战?”
见辜鸿铭脸上神色缓和,张之洞摇头,又说道。
“咱们再说西什库和东交民巷。”
“滕兴甫参与的证据,自然是没有,甚至不要说是洋人,恐怕就是日后朝廷要嘉奖做此事的人,滕兴甫都不会承认,如果真要追查,估计朝廷就要首先赦免义和团的罪责,然后再详加查问,或许有可能窥得一丝原委。”
“那么香帅何以得知此事?莫非滕兴甫同香帅有私下往来?”
张之洞的话,顿时让辜鸿铭惊讶起来,忍不住发问。
张之洞摇头道,“至少暂时还没有和这个滕兴甫有私下联系,不过,这个渠道早已存在了,鸿铭难道不知?”
张之洞的话让辜鸿铭略微一愣,然后就释然地笑着说,“香帅可是说《大公报》的钱易之?可他只是因为雨露的关系,同滕兴甫有旧而已,私密事情怎好经他传递消息。”
张之洞摇头道,“绝不止于此,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关于滕兴甫和他的前锋军的最新战报,都是这个《大公报》首发,不仅上海、广州等地的报刊都是转自与它,他的消息甚至比朝廷的邸报还要快一些,也更详尽得多。”
“这说明,这些消息他都会第一时间及时得到,如今因战乱原因,各地驿站运转迟缓,甚至直隶地面上应该已经废弛,他这家刚刚创立的民间报纸,哪里会有如此大的能量可以任意来往其间。”
“除非是滕兴甫主动派人把这些消息传递给他,如此看来,《大公报》的钱易之的来头,又岂会仅仅是和滕兴甫仅仅有旧这么简单。”
看到辜鸿铭已经醒悟,张之洞又说道,“还不止如此,同样在武昌的《震旦贸易公司》的宁星普你也应该知道吧?”
“李少荃来信同我说起,周馥的儿子周学曦现在暗中帮着滕兴甫在做事,他在上海开设一家《震旦实业发展公司》。”
“周学曦的公司和宁星普的这家贸易公司,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前面都有震旦二字,我就派人暗中查了一下宁星普的底细,此人果然同滕兴甫大有渊源,据说此人以家财资助滕兴甫。”
“还有,这宁星普的公司做的生意很大,茶叶、生丝、中西药品几乎什么都做,不止将川、青、甘、陕、鄂、豫,以及云贵等地的内地货物运至沿海做外贸生意,还从那些洋行买进大量西洋货物运来内地贩售,这可是需要巨额资金的。”
“他在天津时,虽然也算豪富,可也未必能有如此家底,若是从银行贷款,那可都是要抵押的,平白如何贷得来。”
张之洞的话,让辜鸿铭大吃一惊,“香帅,滕兴甫哪里来的如此多钱财?难道他就不怕香帅.”
张之洞看了辜鸿铭一眼,语气有些不善地说道。
“鸿铭,我已说过,康广厦和西摩尔,以及英国领事傅磊斯建议我张香涛在湖广自立之议,再不要提及。”
“昔日签署东南互保,只是反对朝廷纵容义和团,实乃无奈之举,并无任何非分之想,我张香涛还是大清的臣子,岂可冒天下之大不韪,做裂土自立之举。”
关于英国人和康广厦等人策动张之洞独立的事情,辜鸿铭是最为清楚的。
开战以来,英国一面极力拉拢推动张之洞参与“东南互保“,一面还策动康有为指使自立军拥立张之洞在长江流域宣布独立,建立“东南自立之国“。
自立军领导唐才常、林圭等受康有为指使,也曾劝说张之洞宣布独立,脱离清廷。
在清廷、英国和自立军三者之间,张之洞一度反复权衡,态度暖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