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熟人说,凡是各村子里被挑到那个学校的,都是会读书的好苗子,未来不是当官,也是当吏,再不济,还能当个教书先生。
不然人家又是考试,又是免学费,还包了住宿伙食,那是图什么呀,别说自家没有啥积蓄,就是再有条件,以翠儿的出身,还有这女孩的身份,也混不到这个待遇。
所以这政府肯定是有图谋的,就现在来看,八成还会是好事。
上上个月他们村长被派去学院听了半个月的课,回来把那边学生的日子说得可叫一个天花乱坠,连带着村里人都对刘老三羡慕了不少。
这红军虽然是新来的,但是兵多枪多,又打了好几次胜仗,还给大伙儿分了田地,眼看着这日子过得越来越安稳,有心思的,当然就想要谋个出路。
从现在这情况来看,大伙唯一的出路,要么是当兵,要么就是读书,当兵那可是卖命的活计,让他们扛着梭镖守下自家村子还行,跑出去打仗,心里头的顾虑可是不少。
所以读书就成了最好的法子,刘翠儿是摆在众人面前活生生的例子,当初扫盲的时候,就属她学得最认真。后来被过来的老师推荐到了乡里考试,再又到县里学了半个月,接下来又听说要到凝岗那边去,当时家里也好,村里也好,都不是没有过反对,甚至怪话还说了不少。
可这些抵抗,最后都被现实打败了,刘翠儿去读了半年学,不花家里一分钱,甚至还能给自家接济一点,光着就足以让人眼红了。
何况像刘翠儿这样的学生,平时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教室里学习,室外劳动和锻炼的时间,可比农村的同龄孩子少了太多。
所以虽然只是半年的时间,但学生们相比于刚来的时候,也白净了不少,当然依旧是棕色偏黑的模样,不过和没读书的孩子比起来,还是可以一眼看出差距的。
再加上学校的伙食说不上多好,至少也不会让他们太饿着,营养上尽量做到全面,动物蛋白或许不足,但至少油脂是够的。
就这点在程刚看来微不足道的待遇,也足以在让刘翠儿和其他女孩拉开极大的差距。
因为油脂和碳水的摄入,使得她的脸庞和身形没有了之前病态般的瘦削,皮肤也光滑了不少,连带着两条小辫子都泛出了油亮的光芒。
这并不是说刘翠儿变得有多漂亮,实际上她只是一个普通农村女孩的样子,甚至可以说,即使以后世六七十年代城里人的眼光,都有些土里土气,无论是容貌还是气质,都毫无出众之处。
但凡事都怕比较,在这个匮乏的年代,大多数别说吃好吃饱了,连吃够足以生存的食物,都不是一件可以确定的事情,有时甚至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自己的、家人的、或者别人的。
所以虽然刘翠儿才刚刚十三的年纪,但周边村里打她主意的人家可真不少,这个年龄放在此时也差不多算是婚龄,前阵子刘老三就拒了一个上门的媒婆,之后这种事情恐怕只会多不会少。
实际上刘老三已经做好了打算,在女儿还没读完书之前,他绝对不会同意任何的求亲,这并不是他支持晚婚晚育,而是他很清楚,这样才是他们这家子往上爬的最好办法。
总的来说,刘老三算是普通农民中看得比较明白的那一搓人,他的思想肯定谈不上有多进步,可至少他从自家女儿的身上,发现了摆脱家族困境的出路,并且愿意支持女儿往这条路上走,这已经是极为难得的了。
“嗯嗯,爸,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老师都给我们说了,我们这一批是快班,最多学两年就会毕业。
到时候再看情况分配工作或者继续读书,这样你和妈妈后面也能轻松点了。”
“好,别的事情你别操心,现在就跟着好好读书,少想那些有的没的,家里的事情有我照管这呢,以后你有出息了,多照顾照顾你哥和你弟几个就好。”
“嗯,我会的。”
一家人或是坐着,或者站着,围在了桌前,母亲刘黄氏不懂这些大道理,只是低头在整理这次新置办的那些针头线脑。
刘大他们三兄弟,对读书的事情一直是敬而远之,每次去听课一听就头疼,现在心思早就不在这里,估计在想今天赶集买来的肥肉,晚饭的时候能吃着几片吧。
刘老三和闺女聊了这么一阵后,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说下去了,到底还是在田地里长大的,今天这劳什子话已经算是他超常发挥,再让他憋出几句,恐怕就是强人所难咯。
刘翠儿也没有再多说什么,她很清楚,相比于其他的女同学,自家已经算是非常支持她读书了,心里头记住就好,不用多做强调。
忽的又回想起了什么,翠儿连忙跟父亲说道:
“对了,爸,我们学校又要搬到山里去了,这回老师让我们通知家里,你们估计也要准备一下,最好跟着一起搬过去。”
第77章 期待平安
“搬走?闺女,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又要打仗了?”
隆江书院位于隆市的凝岗河边,这里靠近井冈山核心地带,距离毛平不到30里的路程,但交通相对山区会比较便利,所以一直都被作为整个根据地的教育中心。
只是交通便利,同样也意味着潜在的风险,毕竟现在的根据地在军事上还是处于防守态势,而在防守的时候,摊子铺大了,就难免会出现顾不过来的情况。
所以之前遇到会剿的时候,在周边区域的相关机构,比如铁厂、学院,都会安排人员和设备撤到山区,等到战况平息之后才会转移回去。
这样操作的代价自然是极大的,像学院这些还好,固定资产不多,只要把人员安排妥当即可。
但比如铁厂这种固定资产较多的机构,每次转移的时候,原有的炼铁炉都只能停产,由此带来的损失着实不小。
对于这番操作,当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不光是领导层,各家机构对于转移同样不太支持。加上之前的几次战斗,风险都不算大,所以实际上之前的转移规模同样不大。
“好像是的,反正前面几次敌人打过来的时候,我们老师都要组织我们到山里去上课,这次估计也是一样,就是多了一个安排,如果家人愿意过来的话,学校那边也可以接收。
你等一下,我记得学校是发了通知的,我先找一找。”
从学院到家里,漫长的路程大量消耗了刘翠儿的精力,使得她差点都没想起,临走的时候学校特地发了一份通知给大家。
之前身上背着的单肩包已经被放在了一边的凳子上,那是当初到了学校之后发的,程刚提供的绿色帆布,军服厂加工制作,除了学院的学生外,只有其他政府机关和部分部队人员能有分配。
回家的路上,当其他人看到这些带着红星标志的帆布包的时候,都知道这群年轻人是学院的学生,纷纷投来了羡慕的眼光。
刘大几兄弟也对翠儿的书包投来了同样的眼光,虽然他们不喜欢读书,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种装备的喜爱,学生们挎上它,确实要神气不少。
书包里的东西不多,大多是些之前做的笔记,刘翠儿稍微翻了翻,就找到了学校当时发下来的油印件。
“爸,这通知上写得很清楚呢,下个月整个边界就要进入紧急状态,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学院需要搬入山区上课。
同时建议学生家属也搬过去,十四岁以下的会安排食宿,以上的也能发放一定生活补贴,并安排临时工作。”
给父亲简单介绍了一下通知内容,刘翠儿也没有再多说什么,就只是看着父亲,到底还是个孩子,对于家中的大事,下意识地还是觉得要依靠家长决定。
她也不知道这些安排背后的道理,对于到山里去,翠儿没有太多想法,那里的条件确实简陋了些,但本来学院也大多是些临时建筑,从风格上来说没有太大差别。
在后勤方面,不仅有程刚的物资,今年还恰好是丰年,秋收的收成不错,山区内兴建了不少仓库,足够大家支持一段时间了,所以同样也不会短着他们。
“我说你们学校怎么没事这个时候放假,估计是有事了,这样,你大哥和两个弟弟这回跟你一起去山里,我和你妈留在这,好有个照应。”
这个时候田地基本都荒下来了,只有一些菜地里还种着些过冬的蔬菜,所以即使人走开了,问题也不算大。
但是刘老三也不可能只考虑这些,有道是破家值万贯,他们家不值这么多钱,但是过日子的家业,看着便宜买着贵。
再怎么说,家里积攒了这么多物件,鸡圈里好几只鸡,地窖里还藏着不少粮食,这些都不可能没人照料,怎么可能就这么放下。
上次反会剿的时候也不是没有风险,那些军阀的大头兵路过的时候,难免会顺点东西,后来吃了败仗,逃散的溃兵同样给各个村子惹了不少麻烦。
但总得来说,相比于这些家业,这点风险还是愿意冒的,像刘老三这样过惯了苦日子的穷人,已经不怎么把自己的命当命了。
反倒是自家的几个孩子是他的唯一念想,现在学校那边愿意出面照顾,确实让刘老三松了一口气。
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甬鑫县这块地方,之前虽然很少遇到军阀打仗的情况,但土匪是真不少,隔段时间来个乱子,死上个把人,都不算稀奇事。
红军来了之后,土匪都被打掉了,平时作威作福的地主和走狗也打倒了,大伙分了田地,安安心心种田,这日子总算是有了个盼头。
何况现在这个政府做事公道,组织他们干活,不管是吃食还是报酬都没有短着大家,比给地主打短工强上不少,办下来的水利,还都是便宜了老百姓的田地,这个活计干得舒心。
就算是做生意,政府组织的货郎也好,圩场上的买卖也好,都没有亏着他们小老百姓,连带着盐价也便宜了些。
所以刘老三算是真心希望红军能够长久地待下去,再说他的女儿在红军的学校里读书,这件事村里乡里都知道,差不多他们家已经和红军绑起来了。
如果真的出了个万一,他们夫妻俩还好说,一把年纪死了就死了,可是孩子怎么办。
这么想来,把孩子送到山里去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从这近一年来的情况看,红军办事还是信得过的,自家孩子在那里,应该过得不会太差。
“爸,你和我们一起去好不好,如果真打起仗了,你们留在这里,我们都会担心你的。”
以刘翠儿的阅历,她当然不会想到那么多,但在学校待了那么久,她也不是完全不了解战争的残酷。
和她一起的同学,一部分是和她一样,被层层选拔过来的学生,也有一小部分是红军家属,因为长辈参军,所以有资格免试入学。
本地人参军的少,而且时间不长,基本都达不到参军满一年的标准线,因此这些免试过来的学生大多是外地人,而且人数较少。
但不管来自哪里,刘翠儿和她的同学们,都对战争有着一定的印象。
敌人来了,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转入山中上学,也意味着在战争之后,必然会传来他们的亲人受伤甚至牺牲的消息。
翠儿记得很清楚,他们班上有几个免试生,从学习成绩来说,与她这样的尖子生相比确实有一定差距,加上大家语言上也有些不同,所以隐隐之间,大家还是有点隔阂的。
但是在上次从山里返回学校的路上,她注意到了免试生里有一个高个子的男孩,平时始终乐呵呵的样子,可是那天却是一路上垂着头闷不做声。
后来她才知道,那个男孩的哥哥牺牲了。
回了学校之后,消息陆陆续续地传来,不只是那些免试生,就是本地学生里,也有不少同学的家人在战争中受到了波及。
少年人的心境总是容易变得脆弱,后面的一个多月里,整个学校的氛围都显得略微低沉,为此老师们还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
不过相比于后世的孩子,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于生死要看得更开些,所以慢慢地也就调整过来了。
同时,这种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这些同学之间的友谊,因为他们逐渐明白,所有在这个学校学习的学生,不管来自哪里,都是一个整体。
话说回来,当时刘翠儿在听到同学们收到的噩耗之后,也曾暗自担心过远方的家人,好在最后他们都平安无事。
相对于凝岗一带,甬鑫要更加靠近前线,上次反会剿时连甬鑫县城都被放弃掉,战斗主要是在凝岗和甬鑫的交界处打响。
这次的阵势似乎比上回还要大些,所以父女两人都有些担心后面的情况,刘老三的选择是让孩子们都跟着学校进山去,而女儿刘翠儿则更希望一家人能够在一起。
“家里那么多事情,没有人照看怎么能行,再说了,前面几次打仗不也没事么,行了,你也别多想,这事就这么定了。
孩他妈,今天闺女难得回来一趟,你去把那肥肉切几块下来,记得多切点,剩下的放灶上熏着。”
“好耶,吃肥肉咯,吃肥肉咯~”
这个家还是原来那样,当刘老三把话说死之后,其他人都不会再反驳什么了,屋子里就只剩下了刘二刘三两个八九岁的小朋友,在那里不停地欢呼着要吃肉。
可能再过五六年,刘翠儿能够有勇气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这个年纪,她也只能张了张嘴,但是没能把话再说出来。
而且她也知道,既然父亲已经决定了,那么自己再多说什么都没有太大的作用。
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好好照顾身边的几个兄弟,同时希望这次的战争不要波及到她的家人。
第78章 亦师亦友
“李书记,我找了半天没找到你,原来在这呢。”
毛平的烈士陵园,经过多番扩建,已经占满了一小片山坡,这里埋葬了一年多来,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牺牲的战士们。
这些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了这个世界,只留下了一份骸骨以及一小段的生平记录,每隔一段时间,大家都会来祭奠一次,同时埋下新逝去的战友。
程刚也来过很多次了,这些粗制的水泥墓碑上,有着不少他熟悉的名字,有些听过他的课,有些请教过他问题,有些送过他礼物,但现在都已经不在了。
所有的名单里,大部分都是历史上未曾记录的名字,但也有一些程刚熟悉的姓名,即使有他的参与,牺牲也是难免的事情。
毕竟他只是一只蝴蝶,一只干扰众人命运的蝴蝶,可能有的人因他而生,但也可能有的人因他而死,在确定踏上这段旅程的时候,程刚就已经做好了这个准备。
“啊,就要走了,心里头总有些事情,就过来看一看同志们。”
李润石手里的烟不知不觉中已经燃尽,他摸了摸口袋,想要再找出一根来,却发现已经没有了,今天所有的香烟,都已经在这段枯坐中,融入了山间的薄雾里。
“喏,我这还有一根,先借你吧,下回记得还我。”
程刚这次难得地没有劝阻对方,他很少抽烟,给自己安排的香烟份额也是最少的,而且大部分都被他拿来送人了。
根据地很多人都收到过程主任递的烟,从基层战士到军团老总,知道这位程主任不爱抽烟,送了烟还喜欢念叨几句吸烟的危害。
但没人觉得他烦,不管程刚到底是什么来头,大家都知道这位年轻人一年来给井冈山带来的贡献,中上层喜欢他资源丰厚又毫不吝啬,底层也敬佩他平易近人且处事公道。
总之在程刚的刻意经营下,他的人气倒也不赖,不过李润石是第一次收到程刚递过来的烟,平时这位程主任可是管他管得最严的。
“哈,难得收到我们程主任送的烟,我可得好好珍藏珍藏。”
颇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李润石也开起了对方的玩笑,嘴上是这么说,但手上可没客气,趁着原来那根烟屁股还没熄灭,赶紧把新收到的这根凑了上去,然后狠狠地吸了一口。
“就这一根了,以后别指望跟我要了啊,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说着话,程刚自己也掏出了一根香烟,借着李润石的火点燃了,不过没有吸多少口,就那么夹在指尖。
大家平时相处久了,所谓的光环也褪去得差不多,这并不是说程刚就不再尊敬对方,相反的,与这位相处越久,程刚越能感受到他的强大。
只是光环褪去之后,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的友谊,当然实际上,程刚其实是把自己放在晚辈和学生的位置,希望能够从教员身上学到一鳞半角。
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吧,所以开个简单的玩笑也都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