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保密考虑,苏区自产发动机的相关情报,被控制在了一个极小的范围之内,虽说这种事情若是能宣传出去,确实可以极大地振奋士气,但目前的局势已经决定了土共只能先韬光养晦一段时间。
当然,中央高层的几位同志肯定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试车成功的消息,于是他们立马就按捺不住了,不约而同地凑到一起,赶着来看这西洋景。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程刚也知道限于知识水平,在场的同志基本都只能看个热闹,但是偌大一个发动机伫立在大伙面前,那闪闪发亮的金属光彩还是令人不由地沉醉。
“程刚啊,这么大一个机器,全部都是我们的工人自己做出来的?”李润石的言语中还有点不敢置信,一边说着,还一边拿手比划了一下眼前机器的尺寸。
五缸星型发动机,放在所有航空活塞发动机当中,实在属于小弟中的小弟。
单就星型这一系列来说,后续还有体积更大、功率更高的七缸和九缸,以及双排甚至多排缸体的设计。
相较之下,单排五缸未免就太过鸡肋了些,甚至历史上都没能在建国后的仿制活塞机中混上一个正式型号。
但凡事都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这30年代的国内,一台比人的身子还要宽大的全金属机械,已经是个相当稀罕的物件了,更不用说还是国人自己制造出来的。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五缸的M11虽小,但那也只是放在飞机发动机当中比较,若是回到地上,其体积依旧可以吊打一大票车用发动机。
毕竟这可是能实打实把人送上天的机器,而并非航模那种娱乐性质的玩意,由此也就能理解它给这些大佬们所带来的震撼。
只不过,程刚也发现大家似乎已经有点热血上头,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他只能连忙解释道:
“以我们普遍的定义来看,这台发动机中的零部件已经实现了80%的自产率,所以说它是我们造出来的确实没有问题的。
但是也必须得承认,这个自产率里头其实有不少的水分,简单来说,一台发动机总共由五百多种、两千多个零部件组成。
而这些零件所对应的数千张施工卡,大部分都不是我们自己编制的,对应的夹具、刀具和量具也全都依赖于援助,在这方面,我们的技术力量还相当薄弱。”
“所以现在就是在照猫画虎嘛?”李润石点点头,脸上的表情看不出是失望还是满意,“这工业要怎么搞,我们这些土老帽还要多多学习,你也不要太紧张咯,有难度很正常嘛,一步一步来就是了。”
李润石刚一说完,伍翔宇又接过了话头:“没错,你小子就是心理负担太重了,怎么,把我们成什么都不懂,只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老古董了?好消息要说,坏消息也不能瞒着,不要藏着掖着嘛。”
这时大家也都看出来了,两人表面上是在批评程刚大惊小怪,实际上却是提醒其他同志,相当于提前给所有人一个心理准备。
而等到大家的心情回复下来之后,程刚这才继续讲道:“确实是很不容易,单就这一台发动机,我就搬过来了整整八箱图纸,再算上其他的加工器械,总共的重量至少能抵得上二十台同款发动机。
更不用说我们现在使用的大部分金属材料,暂时还无法实现自产,勉强生产出来的也大多达不到标准。
还有,因为工人们的技术还不熟练,生产过程的报废率也高得吓人,我昨天大概统计了一下,就为了这一台发动机,我们整整消耗了不下五十份备件,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家伙的成本差不多是援助货的五十倍以上。”
听到这里,在场同志也不由得为之咋舌,关于援助物资的价格程刚一直都没有向大家透露过,但这时期国内的工业产品向来都是有市无价,至于自产所需的代价就更是超乎大家的想象了。
相较于其他人,李润石就要显得更加冷静一些,最后还特地指着眼前这台发动机跟大家笑道:
“嗯,知道咯,看来这搞工业不比打仗简单嘛,现在这是我们新学徒开张的第一单生意,亏本了也正常,而且我们怕是还得做好继续亏下去的准备咯。
好了,程刚同志,冷水就泼到这里,不管怎么说,东西造出来了就是个胜利,趁着这个机会,你也跟我们科普一下嘛,让大家都学习学习新知识。”
大佬发话,程刚哪敢不从,说白了他刚才就是借机跟大家掺点私货,可问题是这些从一无所有开始闹革命的前辈,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创业的艰辛,所以话题点到为止即可。
“好的,那我先介绍一下这种星型发动机,这是气缸环绕中间那根曲轴排列的一种内燃机,所谓的星型顾名思义,就是像星星一样的环绕型设计。”
依靠着自己不错的记忆力,程刚当起讲解员来效果着实不错,很快就把所有人的注意力转移拉过来。
“这种发动机有着可靠性高、功率大、稳定性好的优点,一般来说它的汽缸数是奇数,通常分为5缸、7缸和9缸,而且还可以多排迭加,将多个气缸组排成好几排,从而使发动机的功率也随之成倍增加……
当然,它也不是没有缺点,甚至可以说缺点还非常的多,散热性差、油耗高、 噪音大、振动多,所以现在主流都是将其作为飞机发动机使用,而极少出现在地面设备上。
但是也正因为这家伙傻大粗的特点,我们学习起来的成本就相应低了不少,相比于直列式发动机,这已经是我们能够仿制的最简单的高性能内燃机了,按照目前制定的计划,未来这种发动机还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
其实程刚最开始考虑引进星型发动机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建国后的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就只仿制了这一个系列。
而他的大部分技术又基本来自于42位面,无论是直接照搬资料,还是让那边的技术人员改进设计,都必须得有东西可以参考才行。
比如现在红色空军使用的歼一,对应的发动机就是以活塞六甲为蓝本的单列九缸式,马力从原本的二百六增加到了四百,后续甚至还可以继续扩增到六百,至少用到二战爆发之前是没得问题了。
至于后面还有以活塞七为蓝本的双列七缸,至于活塞八那就有点欺负人了,真正应用上可能得等到十年之后。
不过对于程刚来说,光是把这些发动机用在天上已经无法满足他的胃口,尤其是星型发动机的简易设计和铝制机身,还让其成为了一款极具性价比的动力机械。
体积小、重量轻,就意味着传送所需要的能量更少,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能把它们用在地面车辆上呢?
——比如坦克,《论一款缩水山寨版M4谢尔曼(打火机)的设计》。
第四百二十六章 装甲力量的准备
既然发动机已经造出来了,众人也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自体验一番,好在程刚对此早有准备,另外一台通过检验的M11已经装上了初教-1,就在厂房边的机库里停着。
当然,至于第三台什么时候能够造出来,程刚就不敢跟大家打这个包票了,具体还得看后续的需求。
仿波-2的初教-1及其改型是目前红军使用得最为广泛的飞机,起降距离短、操纵难度低,马力虽小但也意味着消耗不大,所以除去飞行训练外,一些非军事任务也常常能够见到它们的身影。
根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各根据地的初教-1总数一直维持在一百二十架左右,前期主要是程刚以整机的形式运过来,后来改为来件组装,接着又逐步实现了一部分进口替代。
如今工业口在理论上完成了发动机的自产,其实也相当于土共以全自制的方式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架飞机,同样是看似不起眼,却又非同凡响的一小步。
当然了,限于燃料、机修的各方面原因,那一百多架初教-1当中,一直保持日常使用的大约只有三十到四十架。
至于剩下的则作为后备物资或者教学用具,出勤率是低了点,但放在这时代的国内,也不是个小数目了。
可能是出于情怀因素,程刚从一开始就对航空事业尤为偏爱,现在红军各技术兵种当中,除了炮兵之外就属空军的人员最为雄厚,靠的就是这么久以来不计成本的投入。
单就飞行员来说,现在红军的序列中,通过初级训练课程的人员就有一百人左右,他们同时也是如今空军的主力成员,平均文化水平达到了初中。
至于以各种方式参与过后备训练的学员,则至少有六百来人,这些大多是根据地培养出来的最早几批小学生,平均年龄还不到二十,就是为了下阶段的抗战和二战而准备的。
依托于现在愈发庞大的飞行员和技术工人队伍,以及先期积攒下的工艺储备,再加上那些报废、半报废的退役飞机,在最紧急的情况下,红军甚至可以动员出近两百架的临时战力,当然,如非必要,还是会以继续发育为主。
不过就目前来看,现有的培养体系已经接近了瓶颈,毕竟仅仅通过初级课程肯定无法适应后面更加残酷的战争,而层次越高需要投入的成本也越大。
如今的中国依旧还是个农业国,土共目前的根据地又普遍偏远落后,暂时还支撑不起更大规模的扩张。
所以除非开发其他更多的用途,否则库存的初教-1已经能够基本满足空军的需要,即便再算上用来替代的备件,也没必要生产太多。
而程刚给自产M11找到的新用途,自然就是军用地面车辆——俗称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炮。
要说起将M11星型发动机用在飞机以外的领域,其实这个位面的土共早就有过经验。
铝制发动机的寿命向来有限,从28年起就在不断使用的波-2教练机群,自然产出了不少淘汰出来的发动机。
之前也曾提过,土共向来有着一分钱掰成两瓣花的习惯,哪怕这些发动机都是程刚无偿支援过来,但动力机械一直是极为紧缺的工业产品,除非彻底散架,否则就不存在弃之不用的道理。
于是在程刚的技术支援之下,工人们发挥出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这些报废机修修改改之后,搬到了船上甚至火车上以发挥余热,就连燃料也从汽油改成了煤气。
从这个角度来看,M11及其改型应该算是红色根据地当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款大功率动力设备,而现在贫弱的技术能力,也不足以支持工业口继续发展新的技术路线。
所以自从红军将中心全面转移到北方,并且逐步开发出延长油田之后,程刚就在着手筹划适合当前情况的装甲力量。
从地图上看,如今的长城一线是日军侵略中国的重心,随着常凯申在日本人的逼迫下,慢慢将军队撤出华北地界,这里将出现较大范围的权力真空。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这时空,日本人在初步触及华北之后,又会很快将目光沿着交通线继续向中国内陆延伸。
现在从北平出发的铁路大抵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向南的平汉(京广)线和向西的平绥(京包)线。
而这两者都会经过大范围的平原地带,哪怕红军在前期主要以游击战为主,也依旧得做好与敌人硬碰硬的准备,至少一支后备的装甲部队是必须要组建的。
即便不考虑这些,现在位于陕甘川交接处的新中央苏区,可以说集中了整个红色工业一大半的技术精华。
这次M11的仿制生产,也是在瑞金初步定型和培训之后,直接把工人全部搬了过来,然后在略阳正式开工,用了六个月左右走完全套的生产流程。
由此也可见略阳一线对于土共的重要程度,而此地所面临的威胁除了川北的遭殃军之外,就属西北三马最为麻烦。
在地图上与略阳隔着一条嘉陵江的便是陇南,历史上红军长征翻越最后一道雪山之后正好抵达了此地,虽然稍微穷了点,但也是一个不错的发展盘。
不过因为这大半年下来扩张得实在太快,红军在新开辟的北方根据地中一直立足未稳,就更不用说继续开辟战略纵深了。
所以直到现在,红军还只是初步掌控了嘉陵江沿线的两当县和成县,甘省宣慰使孙蔚茹出身杨虎承麾下,倒是个不错的统战对象,可更西边的青马就没那么好相处了。
一旦常凯申与三马势力成功勾搭上,那么无论是陕南还是陕北都将面临不小的威胁,对于这点红军当然不可能不防备。
更何况再往西域腹地去,还有更适合开采、产量更高的独山子油田和玉门油田,现在那边都是待开发的处女地,如果不去除三马的隐患,整条河西走廊都将失去运营的意义。
只是西北战场难度颇大,若是没有足够的机动力量,贸然闯进去很可能就会变敌人手里的一盘菜,唯有发展自己的骑兵或装甲部队。
这两者程刚其实也有过涉及,来自于后世的山丹马培育技术在早年已经开始应用,现在第一批育种成功的马崽已经出生。
但远水止不了近渴,哪怕收购现成的马匹,等骑兵训练出来也需要不少时间,而且初期规模不会太大。
相对来说,装甲部队虽然成本更高、难度更大,但潜力和前景都要略胜于骑兵,唯一的问题就是车辆从哪里来了。
暂时来看苏联人是肯定指望不上的,这几年莫斯科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了苏联国内,能够往中国投入一些轻武器就已经算是尤为关注了,基本不可能运来重型设备。
而且就算人家愿意给,土共目前没有相应交通线来接收,最靠谱的路线就是走西域沿河西走廊进来,可这又成了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
所以至少在最近的三到四年之内,土共还是只能采取自力更生的法子,发挥出更多的内生潜力。
当然程刚的援助也是极为关键的部分,若是他舍得不计代价的话,甚至能够直接搞个59海出来,但坦克不同于飞机,重量太大,传送的性价比着实不高。
于是,既然已经打算搞土样结合,程刚便干脆来一招另起炉灶,舍弃现有的所有参考型号,转而委托42位面的工程师设计一款更适合51位面的装甲车辆。
那边对于程刚提出的这个命题作文当然会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好在程刚与国家间交流一直都是通过专门的中转机构。
收到委托的研究所和工作哪怕再奇怪,面对上级的命令也只能硬着头皮上马了,再说了跟着项目而来的补贴以及物资也着实诱人,让人无法拒绝。
在地面车辆上使用航空发动机,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问题,但只要只要能够挺过最艰难的这段发育期,之后的土共还可以发展其他方向,一切都只有最适合,没有最好。
根据工程师们的初步测试,将100马力的星型发动机搬到坦克上之后,即便加上风扇强制制冷,也必须将功率降低到60以下甚至更低,才能勉强保证基本运转。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日军在去年正式装备部队的九二式重装甲车(小坦克),也只用了一台45马力的风冷6缸汽油机。
至于还未问世的九四式豆战车,动力同样贫弱得很,起码在早期的远东战场上,红军现有的动力肯定是绰绰有余的。
第四百二十七章 两款型号
程刚带着李润石等人逛完了发动机厂,甚至还亲自开着飞机到天上转了几圈,像伍翔宇等几位同志之前倒也坐过飞机,所以没那么大的好奇心,哪怕是李润石,当年在瑞金的时候,程刚也曾载着他飞过几次。
如此一来,反而是几位新进入中央层的委员缺少类似的经历,比如张闻甫,他虽然在莫斯科待了几年,曾经还去过日本和美国,但对他来说飞机也是光见过没坐过的新鲜玩意,这回算是过回瘾了。
当然,眼下飞机才不过发明了三十年左右,对于世人而言还是个新事物,尤其是早年的航空技术问题颇多,事故频发,坐上飞机基本相当于把脑袋别在裤腰上。
再加上这时的飞行成本极为高昂,除了那些接受过训练的飞行员或敢于尝试的上层人士,一般人肯定既不敢也没得条件来体验一把。
这次若不是众人受到了自产发动机问世的鼓舞,或多或少有点热血上头,而且又有程刚在场,确保了绝对的安全性,否则也不会出现这么冒险的体验活动。
但亲身经历之后,感受到底还是不同的,在程刚的搀扶下走出飞机之后,张闻甫就和一直在旁的看热闹的同志笑道:“这回我这个土老帽,也算是涨了个见识咯,过瘾呐。”
张闻甫的自我打趣引来了众人的哈哈大笑,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随着土共自身力量的壮大,“洋和尚”们的心理优势正在逐渐下降,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可以说不复存在了。
这主要是程刚所带来的影响,在文化思想领域,有他引入了大批宣传资料和书籍,基本涵盖了高中低等多个层次,经过这几年来的普及,已经小幅度拉高了党内的平均理论水平。
而在科学技术领域,程刚则算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管是早期的留法派还是新晋的留苏派,虽说都有在发达工业社会生活的经历,但他们大多是文科出身,对于理工科的掌握程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像聂帅这样的化工专业大学生在这时的党内并不多见。
此外,由于在近年的革命发展过程中,除去程刚的援助以及少量从白区购入的物资外,根据地自有工业的产出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工业口的话语权也跟着水涨船高,除非苏联人愿意派来一批中高级技术人员过来,否则这块蛋糕他们暂时肯定是吃不下了。
至于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出来的那批学生,当然不至于完全没了话语权,但审时度势之下,包括他们自己,很多也明智地选择了积极配合李润石等人的工作。
现在的中国革命,已经走上了一条与历史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或许是内外环境大为改善,又或许是干部群众见识提升,整个根据地内的氛围其实要比程刚想象中更和谐一些,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局面还能维持多长时间。
快速的发展总是能掩盖一些不起眼的矛盾,接连的胜利又可以压制大量反对派的声音,这么说起来还真有点缓则的味道,对此程刚肯定是没办法了,只能看李主席他们能不能处理好这些首尾。
飞行体验结束之后,发动机厂的参观活动也基本进入了尾声,不过根据王凯的要求,程刚又带着大家到来了隔壁的一处保密车间,这里正在进行的正是装甲车辆的研究。
现在土共的组织架构已经比较完善了,相关工作流程肯定不会是某个领导拍脑袋来决定。
哪怕程刚在名义上掌管了红军的后勤工作,又在政府中担任财政部长的职务,之前联络办公室主任的牌子也一直没有撤销,确实算得上权力重大,可他也没法轻易开启一个重大项目。
在历史上,为了试制M11和另外一款航空发动机,建国后的中央计划在五年内下拨相当于50—60亿斤小米的资金。
而这时因为有程刚的金手指,关键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基本不要钱,投入肯定不至于如此巨大,但是项目所集结的技术人员、工人以及学生,依旧需要耗费大量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