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201节

虽说因为红军主力北上的缘故,中央苏区的军事力量稍微有些薄弱,但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这边的底子还在那里,发展潜力也没有完全透支,只要控制好战略节奏,不说完全恢复北上前的局面,至少独霸一方是肯定没问题的。

只是对此李润石依旧没有丝毫恋栈,毫不犹豫地就将主要的领导职务让渡了出去,若不是伍翔宇坚持,他甚至还不打算带这么多人离开,以免让老根据地的同志和群众,觉得中央这是打算要放弃他们了。

再扯回来,既然现在中央已经基本在这边稳定了,自然就会逐步把原来留下的一些临时权力转移到北方。

至少从目前来看,交接过程倒也没有闹出什么状况,相比于国党那边你唱罢我登场的混乱局面,实在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现在的土共,其实更是一个站在台下看戏的群众,即便不提国党高层当中的波诡云翳,单就北方根据地附近,同样也上演了不少好戏。

关中,马上就要进驻的东北军和东道主西北军之间,肯定不会是一团和气,毕竟过惯了富裕日子的东北军,现在还没有适应丧家失地的现实,到了穷得一塌糊涂的关中之后,必然会为了有限的资源挤占十七路军的利益。

这是在历史上同样上演过的好戏,如今红军给予的压力还要更大,所以基本不用指望他们能够齐心协力共抗赤匪了,之前红军让出关中也有这部分的考虑。

川北,本来川省的几家军阀关起门来打得挺欢畅的,结果冷不丁北边来了股红老壳,二话不说就占了不少地盘,偏偏以他们孱弱的战斗力,打又打不过,就只要捏着鼻子认了。

可事情却并没有那么简单,只要是红军出现的地方,常凯申就会犹如苍蝇一般闻风而动,所以可以预见川内的平静也很快就会被打破了。

这些倒并不那么重要,等到最终结果彻底发酵出来,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

第四百零五章 无线电培训班

“小宋,这是昨天数据的运算结果,等会其他同志过来的时候,你拿过去给他们看一下,今晚9点之前把报告交给我。”

几乎熬了一个通宵之后,程刚终于从屋子里走了出来,接着他又拿着一份手抄稿,找到了今日值班的宋侃傅。

昨天前半夜的时候,程刚好歹还有伍翔宇陪着,两人一边聊天一边工作,偶尔开开玩笑,时间倒也混得过去。

可是到了后半夜,伍翔宇就有些熬不住了,程刚赶紧将他劝了回去,然后自己再加班加点地干活,哪怕他现在身体素质已经远胜以往,也难免会感觉有些疲惫。

小宋见状连忙起身接过文件,随后关心道:“好的,程部长,您也累了,赶紧先休息一下吧。”

宋侃傅比程刚小五岁,现在才刚满23,算是比较年轻的同志了,最近因为看书实在太用功,视力下降得厉害,程刚还专门给他配了一副眼镜,看起来就更是一副文质彬彬的模样。

之前他曾在伍翔宇麾下的特科,进行过无线电报务的相关培训,自然也和程刚打过不少次交道,所以大家都很是熟悉。

而程刚因为从历史上知道其有破译密码的天分,便早早就将他和另外几位同志拎出来单独培养,接着又在特科下面成立了一个密码破译小组,由伍翔宇直接领导,程刚自己充当顾问。

后来随着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中央机关逐步撤出申城,先前四科培训出来的同志就被分批派往了各个根据地。

至于这个破译小组则没有拆开,而是直接跟着伍翔宇到了中央苏区,与瑞金这边的情报力量汇合在了一起。

总的来说,在宋侃傅看来,要论学识他肯定是比不上程部长的,后者不仅是见多识广,什么都能懂一些,而且还常常能在大家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他们找到解决办法,让人想不服气都不行。

正因如此,当他见到程刚熬了整整一宿的时候,心里自然是既敬佩又遗憾,只恨自己不能多长点本事,好为组织多尽一份力,也让程部长能稍微轻松一些“我没事,其实这工作主要是枯燥了点,其他倒也没什么。”出于保密考虑,程刚不可能将自己的运算过程告诉其他人,昨天伍翔宇在场,其实也有帮他望风的意思。

所以程刚多多少少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毕竟他实际干的活不过是将其他同志统计好的内容,逐一地输入到计算机程序中,最后稍稍微调一下参数,再把数据抄下来罢了,其中复杂的数学运算全部交由电脑承担,所以技术含量并不算很高。

但可能是因为这样的解释已经说过太多遍了,所以大家习惯了之后,一般就当程刚只是在谦虚而已。

小宋也是如此,值班室里一般都会搭张床,只见他过去利利索索地整理了一会,反正被褥都是现成的,大家也不怎么讲究,这几天谁有需要直接来睡就是,完了后他便对程刚说道:

“程部长,这床都铺好了,先眯一会吧,等会如果有事我会再叫您的。”

“行,谢谢了。”程刚笑着道了声谢,没有拒绝对方的好意,而且他也确实有些累了,不过躺下之前他又看了一下手表,然后跟宋侃傅说道:

“小宋,等会10点钟我还有堂课,你记得2小时之后一定要叫我,别忘了啊。”

“放心吧,不会忘的,说起来我还是班里的助教呢。”宋侃傅腼腆地笑了一下,最近程刚负责的课程很多,今天这堂主要是和报务相关的内容,所以原本有过基础的同志便承担了不小的辅助工作。

“嗯,那就好,我先眯一会吧。”确认了自己不会耽误事之后,程刚这才放心地睡下了,眼睛刚刚闭上,他就顺利地进入了梦乡。

两小时的时间一晃就过去,当程刚被小宋的呼喊声叫醒的时候,他已经差不多恢复了精神,起身见到桌上还摆着一碗地瓜粥,这才觉得自己似乎是饿了。

“程部长,我们刚把数据看了一下,不过有几处地方还不是很懂,想着能不能来请教一下您。”趁着程刚喝粥的功夫,宋侃傅又拿出了一个笔记本,看来刚才那两小时他也没有闲下。

“哦?我来看看。”程刚接过本子,大概看了一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不少内容,好在他也不是光靠着黑科技混日子的。

因为之前经常被问到一些问题,赶鸭子上架之下,程刚也曾恶补过一段时间,太过深奥的内容他肯定没空研究了,但肚子那点墨水拿来指导一下新手们,还是绰绰有余的。

“嗯,这其实就是一个概率公式,你现在看不懂也没关系,知道怎么用就行了,如果想学的话,我等会给你拿份资料,你就针对性地补补课,等把上头的习题做明白,基本也就懂得差不多了。”

这时候国党使用的密码,通常是用4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汉字,再对照密码本进行加密解密。

一般来说,在缺乏破译手段的情况下,没有密码本的话电文就是一本天书,而破译小组负责的就是将这些个天书啃下来。

因为当前国内军阀的反侦察意识普遍比较薄弱,部队通话的内容也不是那么严谨,常常喜欢在报头和报尾使用明码,中间再进行加密,看似给自己省了功夫,实际却是给土共节约了时间。

所以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只需利用那些明码信息研究敌人编制密码的规律,甚至根本不需要用到什么高深的数学知识,就能将大部分密码推测出来,历史上的宋侃傅等人便是用的这种方法。

而程刚的方法则要稍微进阶一些,使用了一部分概率统计方面的知识,当然还有更复杂的技术,不过那自然是直接交给计算机处理了,程刚就暂时没有将其公开给其他同志,想着后面大家打好基础了再慢慢传授。

离开大学这么多年,大一大二的数学课上学的东西,程刚肯定全都还给老师了,所以这些其实都是他后来自己重新捡回来的,顺道总结了一部分基础内容,作为大家速成的学习教材。

“嗯,好的。”宋侃傅开心地笑道,虽然程刚给出的回答并没有直接解决他的疑惑,但他也知道这就是程部长的风格。

反正大家都说这位是个百宝囊加图书馆,不管是谁,想学什么,程刚都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果,这就足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了,何况真有不懂的地方还能过来请教一下,哪怕程刚当时没有解决,后面也总会给出答案。

宋侃傅早年高小毕业之后,就只上过几年工业专门学校,后来便加入了团组织,投身革命的浪潮之中,对于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更高深的知识,好强好学的他可是再珍惜不过了。

几分钟之后,程刚把粥喝完,便简单收拾了一下,朝着附近的教室走去。

这处办公点位于半山腰之上,不仅远离江边的略阳镇,就连前往如今的中央驻地都有一段不算太近的距离,之所以搞得这么麻烦自然是为了保密,所以唯一能够出现在这里的外来人员,基本就只有那些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新学员们了。

当然说他们是外人也不合适,虽说这些十几岁的年轻人有不少是刚刚参加红军,但能够被选拔进来说明他们绝对能算是政治可靠,要知道这可是通讯学校选人的第一标准。

虽然从来没有挂过牌,但是红军通讯学校的名头在内部其实还挺响亮的,一方面对学员的出身以及表现审核得相当严厉,另一方面又要求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即便只是高小水平,放在这时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出来的。

更何况与其他领域可以稍微放宽审核标准不同,通讯学校反而还要把标准太高,偏偏在这一时期出身和受教育水平又是高度关联的,所以这块的招生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之前在中央苏区那边还好,毕竟程刚坚持了那么久的教育投入,近两年也差不多可以大批收获初小高小生了,可惜还没享受多久又跑到北方来从头开始。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略阳开办的第一批培训班,学员组成还稍微有些复杂,既有来自几个南方根据地,跟随部队北上的战士,又有本地表现不俗,被推选上来的同志,连带着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都成了个不小的问题。

第四百零六章 学校的日子

这次新办的通讯学校到略阳城南约三四公里,当然这只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考虑到这里弯弯绕绕的山路,实际想要走过去,路程起码翻三倍还不止。

好在的是,从学校往西再翻过一个山头,就是一座名为灵岩寺的古庙,那里不仅可以和江边的几处村落进行来往,而且往县里的路相对也要好走一些。

顺道一提,或许是因为过去几年灾荒的缘故,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寺,在程刚找过来的时候,其实已经属于半荒废的性质,里头只有几个老和尚守着几亩薄田,平日里还得靠着下山化斋才能勉强果腹。

而程刚把这处位置确定为情报机关的办公地后,寺庙自然也就被征用了过来,作为警卫连的驻扎点,守住通往后山的唯一通道。

至于那些已经饿了两三年的和尚们,其实根本抵挡不住杂面馍馍的诱惑,欣喜若狂地就把一大半的屋子让了出来,反正他们那几个人也根本住不下。

程刚倒是没有把他们直接赶走,在调查清楚这些人的实际底细,确定没有吃租耍坏的情况之后,便还是让他们继续种田,只是不许随意下山了。

当然,考虑到此处机关单位的特殊性,周遭的警戒部署其实还是外松内紧,一般人如果不能提供规定的书面证明,都很难通过战士们的检查,而里面的学生肯定也不允许擅自离开。

不过搞得这么麻烦,如果有什么急事需要和中央办公点联络就很不方便了,所以在此地经办的,基本都是时效性较低、保密程度较高的工作。

同时把学校放在这里,主要还是为了利用好机关里的人力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批人算这块根据地里头最早的一批宅男了。

只是这种宅男生活可没得后世的那般方便,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什么事情都得自己亲自操办,即便是程刚也不例外。

就连这些天来,供应学校里面一百来号人日常生活的物资,也基本都是先运到灵岩寺,然后再由师生们自己挑过来,加上所有教室、宿舍又是匆匆搭起来的临时建筑,条件如此简陋,就更加辛苦了。

但面对这般环境,无论是那些已经跟着队伍走了几千里的红军战士,还是陕南当地农家出身的年轻同志,对此都没有任何挑挑拣拣的意思。

用句俗气一些的话语来形容的话,就是大家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乐此不疲,根本没觉得有什么苦的。

更何况这里的学员出身都好不到哪里去,每天的衣食都由组织安排妥当,自己只需要发狠读书的日子,简直不要太快乐。

所以当程刚快要走进校舍的时候,隔着老远就听到了里头传出来的读书声,当听到这些混杂在一起的凌乱口音时,他也不由地露出了会心一笑。

想要统一授课就必须先过好语言关,这是程刚在井冈山参加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明白的道理。

当初,他一个只懂普通话和潭州话的现代年轻人,基本无法和当地的绝大部分群众进行有效沟通,为此他还不得不狠狠地补了一通地方方言。

后来即便到了赣南,遇到的也是同样的难题,十里不同音的现象在山区简直不要太普遍,而程刚根本不可能什么都去学一遍,更何况他一个人也教不了那么多学生。

所以随着红色根据地的规模越来越大,除去通过广泛地识字认字运动消灭文盲之外,推广普通话也成了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对于怎么在几乎没有任何群众基础的地方普及发音,这个问题如果让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个人或者组织来经办,除非能够耗费大量精力和物资来进行专门研究,否则只可能是得不偿失,有那功夫干什么不行,非要这般吃力不讨好。

也辛亏程刚有着双穿的能力,能够从后世拿到足够的参考资料和实际设备,这才能够在一开始就以不惜血本,却又最具有性价比的方式来推行此事。

像是现在学生们正在进行的朗读就是一个办法,反正也不用一字一音地扣细节,只要求大家互相能够听懂就行,所以让发音最准确的同学领读,其余人跟读,只要能够坚持下来,效果还是大差不差的。

这算是一种土法,洋气的也有,比如使用留声机播放灌制好的留音片,其中不仅有可以听歌听音乐的,还有专门进行普通话教学的唱片,就连中小学课程都有,几乎全是建国后陆陆续续推出的,程刚只需简单脱敏处理后便能使用。

当然,不用地区学习普通话也必须要因地制宜,这点建国后的不少地方单位和学者,也留下了大量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比如这些年闽西根据地使用的那本《胡建人怎样学习普通发》就广受好评。

至于更加高大上的,如有线、无线广播,其实过去几年里在中央苏区已经进行了不少试点,效果同样不错。

只是科技含量越高,往往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就越多,现有的基础条件做点简单的尝试没有问题,想长久地维持乃至于推广下去,尚且差些时日。

而且不仅仅是教育需要人才,如今的土共不管哪个口子都缺人,单就无线电领域,在有了程刚提供的原材料后,红军的电台其实早就够用了,可至今还是只能普及到师一级,就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报务员。

毕竟即便是最简单的收发电报工作,里面的门道其实也小不到哪里去,起码中文、英文、数学等基础知识是必须要掌握。

而且,因为涉及到保密问题,一般没法将工作细分以减少培训难度,所以一名合格的报务员,甚至还要学会简单检测和修理电子线路。

这让此时的初中生来搞,都不一定能保证所有人都掌握得住,更何况那些普遍只有初小学历,仅仅只会认几个字的年轻学员。

不过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程刚对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始终是抱有最乐观的态度,刚从苦日子里挣脱出来的新生代们,确实能够爆发出最强大的学习动力。

“同学们,自习结束了,今天我们开始上课,时间比较紧张,我的速度会有点快,课代表记得做好笔记,课后大家再来讨论。

我们现在先来讲一下上节课的问题……”

走上讲台,程刚和学生们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了状态,或许是因为他在学校待的时间并不长,等上完这几节之后便要走了,所以大家尤为珍惜这段时光。

同时,这也是程刚感觉到最轻松的时候,无论是给谁上课,讲什么内容,他都丝毫不觉得枯燥。

一边讲着,程刚偶尔还会把目光投射到旁边土坯垒成的墙面上,上面还能看到不少张贴起来的文字和漫画,那是这边的老师和助教们,带着学员制作出来的,每次看到的时候,程刚总觉得很有意思。

而黑板一侧的课程表则透露着更多的趣味,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有唱歌比赛、趣味比赛、演讲比赛,剩下的业余时间则需要和战士们一同去农田里干活,可以说即充实有趣,也透露着一丝艰辛。

甚至据程刚了解,这次的培训班上有不少从南方过来的战士,北上途中他们就一边打仗一边学习,碰到不懂的内容大家便两个人一个组,你学英语我学汉语,心里只想着到了根据地之后就来报名学习。

“对于这些学员们来说,这应该是他们戎马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和平而快乐的日子,很快他们又将投入到残酷的战斗中去吧。”偶尔发呆的时候,程刚就这么恍惚了一下。

“好了,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如果有没听懂的地方,记得在后面的讨论课和大家一起交流,最后由课代表做好登记交给我……”

两节课,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也没有任何空闲让程刚来感慨,他马上又需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第四百零七章 程老师给学生们的印象

“对了,下午列宁室的器材大概就要到了,大家记得一起去搬啊,等拿到东西之后,让宋老师来教大家怎么布置吧。”

还没等踏出教室门,程刚又突然回头给大家送来了一个好消息,顿时引起了一阵欢呼声,先前高强度学习积累下来的沉闷也随之散去。

列宁室是现在红军普遍的叫法,通俗点说就是学习娱乐室,一般会放置一些书籍、杂志、报纸等供大家阅读,有条件的甚至还配了兵棋、象棋、毽子、皮球等游戏或体育器材,广受大家的欢迎。

虽然现在学员们才刚来这里没多久,最早的那批也就不到三个月的样子,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列宁室的名号,而且也心向往之。

南方的同志暂且不提,几乎所有红一方面军的基层部队都有类似的配置,其余几个根据地也随地方条件而大同小异,所以他们对此还是相当熟悉的。

而本地的同志就要陌生一些,若是来自红二十五军的话,那肯定是知道的,但其他人就只能听着同学的描述暗自眼馋了。

其实早在学校搭建校舍的时候,除去教室和宿舍外,位于正南角的列宁室其实是最引人注目的,只可惜样子虽然搭起来了,但过去的这段时间,列宁室里头却一直是空空如也,大家嘴上不说,其实心里头可焦急得很。

在配发的物资还没送来之前,学生们就只能暂时用些土办法,自己动手写写画画,教室里张贴的那些还只是他们创作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都放在列宁室里展览着呢。

可惜在这块真正有天分的人毕竟是少数,加上缺乏参考资料,所以在程刚看来,大家弄出来的成果水平大概勉强达到了后世小学低年级的程度,甚至有些细节还要不如一点。

但这并不妨碍大家乐此不疲地抽出时间来经营此事,毕竟无论内心的热情有多强烈,学习始终还是件相对枯燥的活动,生活中确实需要一定的调剂。

首节 上一节 201/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