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132节

看到徐相前此时整理的那些军械,稍一分辨就知道肯定是昨日缴获而来的,因为红一军团更为宽裕的缘故,所以基本都让给了红一军这边,算是开门送上的一件大礼,让这边的东道主喜不自胜。

回头看到是程刚过来了,徐相前大笑几声,“还行,还行,肯定比不上一军团啦,不过也够用了。”

看得出来,徐相前对于这次的收获很满意,毕竟最后起到一锤定音作用的还是红一军团,若没得这支北上部队的支援,不说一点缴获都没有,但至少也会大打折扣。

只不过川军一向以装备落后出名,而其他的杂色团防装备更好不到哪里去,以至于号称一万多人,最后红军昨日只搜集到了三千余支枪,其中大半还是磨损严重性能落后的老式装备。

不过一直以来大家过惯了苦日子,所以倒不觉得嫌弃,只是有些损坏得比较严重,难免有些可惜。

过去的两年多里,程刚累计送来的那五千支红四军修理好的枪支,虽然也大多是牌子、口径混杂,但确实称得上这支部队得以起家的重要法宝。

否则这么短的时间里,即便期间再加上各种购买、缴获、自制等办法,勉强扩充到八千人的数目,战斗力也很难跟上,哪像现在一大半队伍都做到了荷枪实弹。

另外根据计划,鄂豫皖马上又要到了扩军的时候,眼下这些不仅可以补充现有部队,还能用来组建更多新队伍,算是解了燃眉之急吧。

程刚对此也有所了解,所以昨日也是他提议的将缴获全部交由红一军处理,但看着眼前成堆的武器,大部分的品相基本和破烂没啥区别,随手拿起一支,发现膛线早就磨光了,枪机也似乎出了什么毛病,滑动起来涩得不行。

虽说早有心理准备,可程刚还是忍不住地失望,估计徐相前可能也在苦恼此事,所以干脆说了一个好消息出来:

“缴获的这些旧枪坏枪,有不少都没法用了,至少也得修理一遍才行,不然战斗力还是没法保障。

这么大的工作量,柴山那边的修械所可能会忙不过来,正好这次我们带了一些擅长修械的工人过来,到时再弄点机床和设备过来,把厂子继续扩充一下,后续的安排你们可得准备好哦。”

“哦?那可太好了。”徐相前瞬间兴奋了起来,昨日他虽然听说北上红军中还有不少非战斗人员,届时会专门支援各个根据地,却没想到一上来又是一份大礼,设备带人员全给送上了。

因此只见这位和程刚一般年纪的青年将领激动地说道:“刚才我还正愁这些损坏的枪支来不及处理呢,修吧修械所产能又不够,放着更是觉得可惜,这回可算可以放心咯。”

听到这,程刚随口问道:“对了,柴山修械所我之前送了不少设备和教材过去,最近有什么困难没有?这回正好一并解决咯。”

“还可以,现在修枪已经基本没问题了,就是听说原材料缺得很,其他的可能要去问一下了。”

徐相前虽然不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但之前也帮忙搜集过一些破损的武器零件,甚至还去扒过铁轨,所以大概了解现在修械厂的情况。

程刚点点头,这与他的估计基本差不了太多,根据先前的经验,简单的枪支修理难度并不大,一些经过初步培训的铁匠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但要想修得好修得快,这里头要下的功夫可就大了去了,当然这些都不是徐相前能搞清楚的。

至于原料,程刚冲着对方微微笑了笑:

“原料的问题我基本能猜到,早年井冈山和赣南都碰上了类似的困境,一方面要尽可能发动基层的力量,搜集更多的物资,另一方面也需要发展自己的工业。

这次过来支援的人员里头,有不少都是在钢铁厂工作过,具有一定经验,到时试试能不能把一个小型的军工产业链建起来。”

“那可就太感谢了。”徐相前此时已经平复了内心的激动,上前郑重地握住了程刚的双手,却只能说出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语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到底什么是产业链,这些概念或许没听说过,但基本也能猜得出来,总之肯定对于军工事业的发展大有益处。

作为一名军人,徐副军长自然尤为清楚武器对于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性,没有好装备或许可以打胜仗,但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过沉重。

现在红军部队中大多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小伙,但凡有更好的办法,谁都不愿看到这些英勇的战士因为武器落后而过早地失去生命。

因此,虽说对于程刚的援助大家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如此慷慨的雪中送炭,还是让徐相前感动不已。

程刚能够理解对方的心情,但还是摇摇头说道:“讲这些可就太见外咯,我们都是工农红军,互帮互助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哈哈,道理归道理,感谢归感谢嘛,该表达的谢意还是要表达的。”

徐相前继续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对于这位略显神秘的同志,他早就丢掉了怀疑的想法,只想着应该如何与程刚达成更加紧密的合作,今日之后就更加坚定了这个选择。

鄂豫皖最早时是在两年前,差不多程刚第一次过来的时候组建了一个修理小组,当时不过才只能造点大刀长矛和撅把子枪,都是彻底的手工化生产。

于是程刚当时就给了一批简单的加工器具和材料,以及几本初级科普书籍,再后来的几次又不断继续扩张,如今能够具备基本的修理能力,说不得可以少量仿制一些枪械,虽然还是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可也已经算是个不小的进步。

毕竟在历史同期,鄂豫皖三年斗争过程中,这里的军械所也只是生产了“撇把子枪 3500 余支”、“汉阳造步枪 800 余支”,有了程刚的参与,即便没有这次支援,根据地的年产量都不止这个数。

当然了,暴增的产量自然是有利有弊,在进一步改善红一军的装备状况同时,又急剧增加了对原材料的需求,即便程刚先前就留下了不少钢锭、铁丝、铜片等材料也是如此。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程刚自然清楚这背后的道理,现在中央苏区的军械厂大部分材料已经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只有少数性能要求较高的核心部件,才依赖他的“进口”,而程刚的目标,就是把这套模式继续推广到其他根据地。

从这个角度来看,情况可能要比徐相前,还有鄂豫皖的其他同志想象的还要更乐观一些,这并非是简简单单的增量,而是质的飞跃,是从传统手工业向真正意义上现代工业的迈进。

这第一步迈过去了,可能刚开始还显现不出威力,但只要继续坚持发展,将会是一番完全不一样的场面。

这点程刚已经在瑞金看到了些许的迹象,毕竟工业最重要的不是设备和材料,而是作为最关键执行者的工人,以及将工人组织起来的这一整套制度,说是三年磨一剑也毫不为过。

而他这次带来的,正是那套已经在中央苏区初具雏形的方案,以及足以开启整个方案的火种团队。

只不过这些说出来,最后就只变成了“产业链”这三个字,从矿物开采、冶炼,到铸锻、机加工等等流程,不说全部到位,但也凑了个七七八八,即便真的遇到最严苛的封锁困境,也不用担心彻底停工。

再想得更远一些,这个模式甚至不用继续深耕,只需要重复发展下去,将来若是要遇到更加先进的工厂,只需要带上自己的队伍,也可以完成初步接管,少了更多顾虑。

这背后的小心思,程刚肯定没法一下子全说出来,所以在和徐相前闲聊时,他只是略微提了几句,便没有继续详谈了。

倒是这位徐副军长本人的经历,引发了两人挺多的共鸣,一时之间聊得都有些兴起了。

比如徐相前就回忆道:“总结这一年多,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指手划脚,评头品足。

我虽是副司令(军长),但不是特委委员,特委开会很少参加,有时讨论军事问题才叫我去,他们分配我做什么就做什么,叫带兵打仗就打仗;司令部的业务工作没人管,叫我管也行。

搞一段时间后,人家看你这人还行,能带部队打仗,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没有什么官架子、特殊化,慢慢地就信任你了。

取得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信任,才能立住脚,说话主动,开展局面。威信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吹起来的。”

这点正好与程刚的想法不谋而合,又或者说他本来就是向这些前辈学习才逐渐养成的这般习惯,所以程刚笑着说:

“总之就是不能搞‘钦差大臣’那一套,这是必然要坏事的,自以为是从党中央来的,下车伊始,这也批评,那也指责,不管是谁大家都不会欢迎,哪怕是从苏联过来的那也一样。

对于军事指挥员来说,如果不能带兵打仗,又到处哇啦哇啦地评头品足,谁都不会服气,哪来的威信。

而像我这种管后勤的,如果不能帮助大家解决难题,减轻部队和地方上的困难,那即便说再多话也不会有人听,过去是这样,现在也不例外,你说是不是?”

“对头,就是这样,要是大家都能保持这样的作风就好咯。”似乎想起了什么,徐相前深有同感地表示了赞同。

程刚看着他,淡淡说道:“放心吧,肯定会的。”

作者的话:对自己的码字速度有了过高的估计T^T,周末还是会四更,不过今天没有了,实在不好意思。

第261章 整合鄂豫皖

接下来的几天里,新来的红一军团在东道主的配合下,继续向北行军,进入了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心腹地。

就在部队于尹山县稍作休整的同时,鄂东、豫南等根据地的军民干部也纷纷赶来。

经过洗马会议的通气之后,当地对于红一军团的到来自然是持以强烈的欢迎态度,而剩下的就是如何让这支北上部队发挥更大的作用了。

在北上的干部当中,无疑是李润石和程刚两人的分量最重,能力也最强,所以当仁不让地承担了最重要的工作。

所以在这一期间里,两人就在不断地和当地的同志进行密切的交流,争取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以及帮助当地解决尽可能多的难题。

这里前者主要是展现了其强大的思想动员能力,在了解另一个时空的历史后,李润石就在不断磨砺自己,本就已有改善的作风在这半年里更是突飞猛进,获得了不少好评,因此这点工作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几乎每个夜晚,李润石都要与鄂豫皖的干部促膝长谈,了解和学习他们的经验教训,然后在不自觉当中将自己的理念传达到每个人的心里。

若是让程刚自己分析来到这个世界,他带来的最大也最重要的改变到底是什么,他或许讲不大清楚,但李润石的风格变化必须排在前列。

现在的李润石虽然没有像历史上那般饱受命运的捉弄,不仅事业顺利了不少,而且家庭还是令人羡慕的美满,但以他的天资还有见识,只需克服了早期暴躁的脾气,又从历史中学习到后世自己的眼光,那么实力就足以迈进成熟期了。

所以可以看到每个与李润石交流过的同志,都无比敬佩这位李委员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于革命建设事业的深刻理解。

即便是观点与李委员有所差别,乃至于意见相冲的干部,也心服口服地承认他所讲的确实有些道理,并愿意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合作。

诚然,鄂豫皖这边的同志有很多地方还不够成熟,各方面的表现并不如中央苏区,乃至还常常冒出地方主义的毛病,若真要较真起来,那么随随便便就能整到一大批人。

甚至考虑到这次带来的大量人员,即便真的将地方干部整倒之后,也有足够的人手继续维持根据地的运转,说不定还能更加通畅一些,把此地的权力彻底抓到手上。

但这样的做法或许能起一时之效,却不应该作为第一顺位的选择,至少在初来乍到,且所谓的中央苏区还未彻底站稳中央的位置之时,这么做肯定后患无穷。

而且考虑到现在党内路线分歧严重,最重要的肯定不是赶紧拉一派打一派,只想着如何排除异己,把那些反对派全都挤到一边去,因为这无疑是给潜在的政敌提供盟友。

李润石自然是深谙其中的道理,即便是面对最铁杆的城市派(这样的干部不在少数),他也表示了高度的理解,而不再像早年一般总是喜欢痛斥那些冥顽不灵的同志。

说到底,如果没有切身体会的经历,谁又真会感受到最为深刻的痛苦,同时转变原有固执的想法呢,能完全绕过这一步的同志到底是少数。

现在有足够的时间,也有足够的本钱,所以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尽量避免损失的限度下,让一些同志去主动尝试,同时再加强思想工作,便成了一条可以探索的新路线。

先前从井冈山开始,因为程刚的插手,红四军一路发展下去确实避免了不少弯路,也减少了大量牺牲,但同时也有很多同志没能及时改变一直以来的观念,只能靠着严肃的纪律以及程刚绝对的支持,才勉强稳固住局面。

在这方面中央苏区具有天然的优势,却还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所谓有得必有失,可这般代价肯定是其他根据地难以具备的。

因此在出发之前,李润石就已经和程刚分析清楚,若是到了其他地方,切莫再用上以前的把戏,总想着帮助大家少走弯路,但光是嘴巴上说说,手脚又伸不过去,结果很可能只会帮倒忙。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中央苏区是亲儿子,可以带在身边一点点地扶持,所以怎么打骂都无所谓。

而其他苏区则是干儿子,给足发展的本钱,再适当提点一番即可,却不能光挥鞭子不给草吃,这样只会反过来助长山头主义的形成。

至于怎么安抚,怎么挥鞭子,怎么喂草料,这期间的度数就得自己把握了。

当然了,这不过是程刚暗地里的想法,若是真敢这么说出来,怕是李润石就会第一个朝他挥鞭子了,哪有用这个态度对待自家同志的。

但总归差不多的意思,其中李润石承担了最重要的任务,要切实把鄂豫皖的心收住,思想工作肯定是摆在第一位的。

而程刚则干起了他的老本行:“喂草料”× “提供物资援助”√正如那日徐相前和程刚一起说的那样,即便是中央派来的同志,若是只会叽叽哇哇,那么谁也不会鸟他,你总得先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才能让人信服。

程刚的路数就非常简单,他的阅历和经验不足以提供太多战略上的意见,但唯有一点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只要这边的同志遇到了问题,有什么需要,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忙解决。

军械所的产能不够,那就给设备、给工人、给培训教材、给原材料,全套流程安排得明明白白,就连哪个县可能存在待开发的矿产都直接指了出来,当然顺道也送上了一小队地质人员。

伤病员照顾不过来,整个根据地缺医少药,那就给医生、给护士,连带建立一所医院所需的所有的器材全部准备妥当,药物更是至少准备了一年份的量,同时还不忘提供教学设备以及医院、医学院的整体规划。

军事上就更不用说了,原红四军教导大队,现在的一方面军教导队,几乎抽调了一半人员过来,直接准备在鄂豫皖复制一处训练基地,同时硬件自然早已准备妥当。

除此之外还有农业、金融、教育等几乎全方位的扶持计划,虽然所有物资现在都还没有到位,但光看那垒成一摞的人员名单,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程刚能用的牌实在是太多了,而他手里的那些牌,李润石自然都是如臂指使,因此在两人的配合之下,这些天承诺许下了不少,连带着双方的关系也愈加紧密。

所以只用了半个月不到的功夫,鄂豫皖根据地就快要称得上第二个中央苏区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物质上,都完成了初步的整合,为下一步的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即便是此时红一军团直接南下,只需留足继续执行任务的人员,那么也能保证后续工作完成个七七八八。

在这相当于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所有工作都变得好开展了不少。

当初洗马畔会议时,李润石提出的方案其实很简单,红一军团没法在江北久待,利用这段时间,有了两万大军的坐镇,鄂豫皖可以便可以顺利稳固住当前的地盘,同时适当给还在混战的国军添些麻烦。

毕竟这一年里鄂豫皖苏区在急剧扩张的同时,对军队对地方的掌控力也在迅速下降,人手不足就是如此,没有任何其他办法可以解决。

而即便有了红军的牵制,中原大战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西北军也好,晋绥军也罢,财力都不可能跟掌握了整个长江航道的常凯申相提并论。

——虽说航道(海关)的实际掌控权是在西方列强或者说英国人手中,但洋老爷吃肉,常委员长和他背后的江浙财阀喝口汤还是可以的,再不济还能借钱嘛。

为了拉拢东北军,常凯申让宋资纹给派去的特使发了200万的路费,而阎西山发给自家特使的钱是1000元,冯遇祥只给了500,这么大的差距,可不是简简单单印点伪钞就能直接解决的。

说得难听点,程刚印钱的速度,说不得还没得常凯申借钱的速度快。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即便有了钱,缺乏交通渠道西北一方很可能想花都花不出去,即便用上了,也会因为大量可疑纸钞的聚集而引发怀疑。

如果程刚是个独立于党组织的个体,自己搞了个乱七八糟的团队,那么随便怎么浪都无所谓,反正屎盆子自个扛着。

但在和平年代(至少是与外国的相对和平),一个未来的执政党明目张胆地印非敌对国的伪钞,再缺钱也不至于落魄成这样,国际政治还不至于幼稚到如此程度。

至于未来与敌对国之间的斗争,那就另外再说了。

再扯回来,经济天然占据劣势的倒常联盟,落败是必然的结果,何况如果没有冯遇祥的倒台,红军还真不好往西北方向再插一手。

所以未来两到三年的战略,就主要是在几个初具规模的根据地站稳脚跟,并不断积蓄和发展自身实力,同时往敌人的腹地扩散更多的红色势力。

别的暂且不谈,若是中央苏区、鄂豫皖、湘鄂西(贺龙部)、湘鄂赣(鹏石穿部)能够切切实实地稳固下来,那么南方革命的胜局就是铁上钉钉了,而北方的局面也可以顺势打开。

而抛开这些后话,在红一军团驻留鄂豫皖的这一期间,时间紧张,任务繁重,所以就在高层继续磨合的同时,北上的红军部队经过短暂休整后,很快开展了行动。

第262章 李营长

九月二十六日,一支扛着红旗,队列严整的军队正在山岭、村庄间行进,现在恰好是秋收末尾的间隙期,田野里、村庄里,一派丰收后忙碌景象。

首节 上一节 132/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