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118节

但相比于苏联那遥不可及的支援(要么得占领港口,要么得打到北方边疆,对于目前的红军来说,连个饼都不如),程刚的援助简直是唾手可得。

所以程刚的存在,已经实实在在地削弱了未来那二十八个半的威信。

现在通过刘懿和黄工略,程刚在红三军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后面三、四、五这三支同出一枝的部队,还会要继续进行整合,形成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

同时以程刚为桥梁,全国各处根据地都能建立有机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些都是直接绕过申城搭建起来的关系,潜在的实力更加不可忽视。

只不过就目前而言,那些还是下一阶段才会去做的事情,现在需要关注的,就只有这座被红军占领不久的城市了。

程刚是三月初回来的,按照习惯,六月份的时候就得再次离开,而且之前因为自己的莽撞,身体的还留下了些许后遗症,这就更需要通过穿越来修补。

换句话说,他也就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来安排工作,对于一座不大不小的商业城市来说,这点功夫也就将将够起个头而已。

不过单就程刚的目标来看,一个月已经足够了,他又不打算把这里建设成一个终极堡垒,也没打算在此发展什么轻重工业,又或者搞个什么物资流转中心。

以目前的国内局势,这些都是不现实的设想,敌强我弱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集庵周边虽不至于说一马平川,但想守住也不是架几座炮台就能解决的。

至于工商业,既然守不住,那么过多的投资只会变成打水漂,尤其是后者,作为传统型的商业重镇,集庵确实集中了大量财富,并且市面上也流通着各地的物资。

但这些都不过是无根之萍,一旦金陵那边下死力气封锁,那么不止城内的商人必然一哄而散,原本繁华的市场也会跟着人去楼空。

而且就现在来说,程刚也不指望能够通过赣江商道将根据地的商品贩卖出去,同时也不需要从外界购买什么物资,无欲无求之下,那些看似充满吸引力的城市,对他来说并不怎么诱人。

至于内部的消费市场,只要把农村掌握在手,再推行彻底的土改,被解放出来的群众,他们的购买力实际要比那些地主老财庞大得多,而且还不需要经过二道贩子的转手剥削。

但这并不是说集庵就毫无用处了,毕竟整个集庵县的人口也有五十万,只比省会少了十万,接近申城县的一半(民国的申城县,并非现代意义的直辖市范围)。

而且这五十万人里,大部分的受教育人口都集中在县城,虽然民国时期受教育率实在低得吓人,但拾掇拾掇,还是能凑到不少的。

按照赣南的经验,那些在各种作坊、医堂、商铺做工的学徒,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只要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条件,就能迅速拉拢过来。

再加上本地中小学的教师、学生,若是能争取一部分过来,根据地将会大大缓解原先缺乏人力的局面,这便是程刚的目标。

只是在这个年代,大部分群众对红军并不了解,十年后知识青年奔延安,二十年后天下无人不通共的盛况,现在还根本没有成形。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自己来干,先把局面打开再说,所以在红军进城之后,由这位程主任牵头打响的宣传战,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展开了。

第231章 看电影

在集庵县城不远处的赣江江心,有一处白鹭洲,州上有一座白鹭洲书院,最早建设于南宋时期,乃是赣省四大书院之一。

不过在六年前,这座书院已经被改为了省立第六中学,现在一共六个班,就学生规模来看,根本比不上后世任何一所中学。

这也是当前社会的现状,能够有余力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至少也得是普通市民以上了,如果没个稳定的工作,基本不可能负担下来,甚至不少底层民众都没有动过让孩子去读书的想法。

除了在赣闽根据地,因为红四军推行了军属义务教育制,每名参军战士的家庭,所有未成年人都可以享受到免费教育,其中初小是全面普及,高小往上则逐层淘汰。

而在集庵县,那些中学生不说都是非富即贵,但大部分也算足衣足食,在社会秩序还没有被国党彻底崩坏的当下,学生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日子还可以说能过得下去。

也是因为如此,在这些未经世事的孩子们原先的认识中,红脑壳或者说赤匪只是一个很遥远的概念,直到前些天红军占领了集庵县。

当时这件事还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恐慌,最开始的那几天,不只是学生不敢出门上学,就连老师也大多躲在了家里,尤其是年轻的女性,更是被家人藏得死死的,绝对不能轻易放出去。

这便是多年来兵荒马乱下的经验教训,别说是匪徒过境了,就是别处的官兵来了,大家也得先老实老实。

前面提到过,此时赣省并没有大规模的本地军阀和部队,所谓的赣军很多都是其他省份的兵源,这样也就导致其军纪实在好不到哪里去,毕竟不是自己老家,不用有人顾忌太多。

但红军的表现着实出乎了众人的意料,这些穿得破破烂烂,甚至脸上还带着些菜色的兵爷,居然军纪还算不错?

虽然在程刚的眼中,这回红三军进城后的表现实在不好怎么评价,反正肯定没法和二十年后的解放军比较,大错误没怎么犯,可小错误是成堆成堆地发生,根本管不过来。

但即便如此,这支军队的纪律还是刷新了集庵驻军的历史记录,现在本来就是个拼下限的时代,只要你表现得稍稍地好一些,就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加上此时期反赤宣传还没有几年后做得那么过火,群众当中即便存在一些流言蜚语,可大部分人还是持的中立态度。

所以红色苏维埃政权,算是勉强在这座刚刚占领的城市落下了脚,大家不说赢粮景从,至少也没有消极抵抗。

就这样过去了一周的时间,这天下午,当第六中学的教室外响起了下课钟声的时候,学生们纷纷按捺不住地往校门外奔去。

“快快快,电影马上就要开场了,不要跟前天一样,去晚了什么都看不到。”

队伍中打头的是个十三四的小男孩,挎着书包踩着布鞋,一边拼命奔跑,一边回头对着同学呼喊着。

“慢点,慢点,上回红军长官不是说了吗,会给我们留个位置的。”

跟在后面另一个年纪相仿的男孩,似乎身子骨没得前面那个强健,为了能够跟上队伍,只能喘着粗气全力冲刺。

队伍里都是一群小孩子,年纪不大,性子倒是挺活泼的,话头一开之后,大家纷纷叽叽喳喳地聊了起来。

从生活聊到学业,反正少年人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不过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这些天放映的电影。

另外,要从这江心洲跑到放映场去,路途可是不近,至少对这些学生来说,不走上半个多小时是不可能到达的。

所以也就是刚出来的时候小跑了一阵,等从洲上下来,少年人的体力很快就耗尽了,看着时间似乎还够,大家便改成了一路快走,同时也没忘吃点早早准备的干粮垫垫肚子。

从今天下午开始,这些娃娃的心思就已经不在课堂上了,这点哪怕是老师自己也心知肚明,但那些往日喜欢板着副脸,还拿戒尺拍手板的严师们,倒是罕见地宽厚了起来,只是抓住几个刺头训了几句。

毕竟是看电影呢,对于大部分从没出过集庵地界的民众来说,可是罕见的西洋玩意,听说也就只有在申城那种大城市里才有得享受。

这时代的娱乐活动实在是太过匮乏了,即便是有过外地求学经验的老师,往年也不见得看过几回,所以在学生的后头,还跟着几个年纪不大的老师,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安全,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凑个热闹。

不知不觉中,太阳已在山头半掩,大伙走着走着,就好是春游一般,居然也没有觉得多累。

放映场地是集庵城内的中山广场,五天前这里刚刚举行了“庆祝集庵暴动胜利大会”,由从瑞金赶来的李润石主持,并借此通过了赣省苏维埃政府委员名单,由赣西特委书记曾杉担任主席。

在常务委员的名单里,大部分都是红三、四、五军,以及各根据地的领导干部。

只不过少了个此时还在苏联的家伙,后者已经被程刚交由伍翔宇去处理了,不过考虑到伍翔宇可能还没到达莫斯科,此人大概还能逍遥几天。

这些暂且不谈,自从把胜利大会顺利办完后,程刚就在原场地组织起了观影活动,每天晚上都有放映。

能够组织其数万军民的大会,这片广场的空地肯定是够用的,但因为幕布大小有限,而且以程刚带来的五六十年代放映机的水平(相对于这个时代已经是黑科技了),没法播放超大屏幕,所以一次还是容纳不了太多的人员观看。

即便如此,依旧挡不住群众们的热情,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市民前来观影,而且红三军的战士们也没有见过这场面,肯定还要满足他们的需求。

所以最后便成了军民轮流观看,战士们看一天,群众再看一天,内容都是一样的,当然如果有人愿意站在远处凑热闹,那也不会拦着,实际上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看两遍,基本上每晚都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学生们毕竟还要上课,不像是有些人可以从中午起就守在这里占位置,不过好在程刚早早组织了战士维持秩序,没有出现什么欺行霸市的场面,但凡有的也都被抓起来当众挨了板子。

而且这次在放映场的前部,还专门给孩子们留了片空间,只要满足身高要求的都可以进入,不至于站在后面什么都看不到。

“嘿,是六中的学生吧?赶紧进去,天马上就黑了,等会就要开场咯。”

等学生们赶到的时候,很快就有个穿着棉布军装的红军干部过来打招呼,显然是分配了相关任务,直接带着这些孩子穿过拥挤的人群,进了场地。

说是放映场,其实也就是还算平整的空地,为了控制人数避免出现拥挤事故,用麻绳和木桩围成了一片片区域,学生来到的地方正好是屏幕前方不远处的最佳观影点,而且还专门铺了草席垫子作为座位,让大伙好生兴奋。

“你们吃饭没有?没吃的话,这里还有些零食售卖哦。”

把大家带进来分配好位置,同时嘱咐不要随便起身之后,这个年轻的红军干部,在离开前还没忘打起趣来。

“长官,都有什么吃的呀?”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带了干粮,虽然大家互相也匀了一些,但还是不够,而且半大小子吃穷老子,那点东西吃进去,很快就饿了。

“说了不要叫长官,那是阶级军队的叫法,我们红军是追求平等的队伍,你们叫我叔叔,或者同志都可以。”

年轻人不厌其烦地跟孩子们解释了起来,他应该也接受过一定的教育,这点从他脸上戴着的眼镜就可以看出,以这时代普遍的用眼水平,眼镜和文化人基本就是挂钩的,所以学生们对他也非常亲切。

解释完后,没有去管孩子们似懂非懂的表情,年轻人继续说道:

“如果想要买吃的,可以先去看看,趁着电影还没放映,抓紧时间吧,注意不要走散了。”

于是刚刚坐起来缓下口气的学生,纷纷又一窝蜂地站了起来,每处分配的片区都设置了摊贩,另外与其对角的位置甚至还有茅厕,当真是安排到位。

摊贩上售卖的都是些见过或没见过的零食,基本上以大米、红薯、黄豆为原料,再加上重油、重盐或者重糖,当然也少不了重辣,很符合这时代人们的口感追求。

再加上观影本身带来的人气,这些由程刚结合根据地自产作物,随手开发出来的小商品,倒是一时成了抢手货色。

而且这里还是垄断场地,摊贩都是程刚自己组织起来的,看电影倒不要钱,但仅仅出售零食的收获,就已经拿回了投资,顺带还小赚了一笔。

这些倒还算其次,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先进的娱乐方式,程刚迅速抓住了群众的心理,至少相比于一周前,更多人开始愿意和红军打交道了。

第232章 前进吧,苏维埃!

就在大家纷纷落座的落座,站立的站立,急切地等待电影的开场时,孩子们背后的片区里已经搭起了几副板凳,其间还特地放置了一张太师椅。

而程刚就和其他同志一起坐在板凳上,至于太师椅则给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正中间的板凳和旁边的太师椅却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但程刚对此毫不在意,给自己安排凳子已经算是特权了,若还大摇大摆地坐上靠背椅,他自己都会觉得不舒服。

至于给老人弄点特殊待遇,抛去对方的身份不谈,其实还算是合理,毕竟让人家七十多岁的老人家挺直着坐上一个多小时,那也不太人道,何况还是客人。

不过和此人一同前来的家属、亲随,肯定都没有这般待遇,为此程刚还受了几个年轻人的白眼。

对这种没见识的对象,笑笑也就过去了,理都不用理。

“康先生,今天再次冒昧邀请你过来观影,条件简陋,希望不要太过介意咯。”程刚笑着和客人说道。

条件确实简陋,露天电影,而且人员尤其拥挤,空气中还弥漫着各种从地上、身上还有远处的茅坑里散发来的气味,相比于大城市里那些气派的电影院,肯定是远远不如的。

所以难怪有些所谓的上等人,仗着貌似见过几回世面,一边忍不住过来凑热闹,一边又暗自吐槽这赤匪果然是群土包子,不讲究“格调”。

不过坐在太师椅上的那位倒是没有显露出这般想法,对于他这种老人而言,电影这类新奇玩意的吸引力并没有多强,但红老壳的老总专程邀请,你不过来就太不长眼了。

所以康先生,或者说集庵首富康文卿,爽快地回了一句:

“哈哈,程老总说的哪里话,贵方能够专门为鄙人提供如此便利,感谢都来不及,何谈冒昧。

再说老夫虽然对这电影了解不多,但家里几个年轻人倒是对此颇为好奇,难得可以带来他们过来开开眼界,还是托了贵方的福才对。”

话说这位本来只是碍于面子过来一趟,却没想到请了第一回又有第二回,又不好怎么拒绝,也不知道这红老壳哪来的这么个排场,天天整些大场面。

至于所谓的条件简陋,呵,以他的几十年的经商经验来看,能够毫不费力地组织起偌大一个活动,还能维持如此井然的秩序,这背后的能量可不容小觑,哪里是家里几个小年轻能够认识到的。

只是说到年轻,这些所谓的红军老总也是年轻得很,不管是身边这位,还是那个传说中的李润石,都是朝气蓬勃的年纪,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感叹,江山代有才人出。

脑子里在转着这些想法,嘴上却还在跟程刚你来我往地瞎扯,虽然年纪大了,可思维似乎还挺敏锐,一旦也不显暮气。

天南海北地聊了一会后,两人看了看坐在前面,叽叽喳喳聊着吃着的小孩子,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教育的话题。

这时程刚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对了,说起教育,我们红军也是对此非常重视,现在赣南闽西一带新办了不少学堂,在校的各类中小学生已经达到了数千人。

既然康先生如此重视教育事业,若有机会可一定要过来参观参观才是。”

“哈哈,一定一定。”康文卿随口回了几句,同时心想果然这戏肉上场了,对于这群红老壳,他肯定不会抱有任何幻想,这些年被各种暴动逼得破产,不得不逃到城市的地主豪绅可是不少。

即便忘了这些,想想人家占领集庵后的第二天就开始大肆抓人,早些年和他们作对的几个,但凡没来得及逃走的,都被绑起来砍了脑壳。

这帮凶神别看脸上一副笑眯眯的样子,实际可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和善。

当初人家开什么胜利大会,为了避嫌康文卿壮着胆子拒绝了邀请,好在他自己平时还算是乐善好施,没有让人抓住什么把柄,所以总归平安无事。

但没安宁个几天,又来一个邀请,说是让他去看电影,请一个七十多岁的糟老头子去看电影,这哪里是观影,明明是鸿门宴嘛。

枪杆子握在对方的手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赴宴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既然过来了,康文卿就已经做好了出血的准备。

只是没想到这红脑壳也是个要面子的,居然扯了个办学的借口,赣南那穷地方是个什么鸟样,他这个几十年的老商人能不清楚么,说什么数千个学生,数千个大头兵还差不多。

反正对方已经把台阶给了,那么自然是要顺势下来的,因此康文卿很快装出一副颇感兴趣的模样,然后说道:

“没想到贵方居然如此看重教育,这实乃赣南百姓之福啊,那康某人也愿尽上几分绵薄之力,一万银元如何?

只是在下年老体衰,参观一事就暂且免了吧?”

说是参观,在康文卿看来就是绑票,只不过说得好听罢了,你人都过去了,不再“捐”个“助学费”什么的,人家肯放你回来?

那还不如在这里老老实实地把钱交过去,求个心安。

“嗯~康老果然犹如传言一般‘逢奉俭约,慷慨捐舍’,听闻您当年给第七师范和第六中学分别都捐了五千大洋,各类捐款二十余万,确实是热心公益。

只不过我们苏维埃政府的办学经费早有规划,并无短缺,康老若不是真情实意,倒也不用勉强了。”

首节 上一节 118/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