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
赵地以武勇闻名,因北地有患,不周山,神魔之井便在赵之北地,妖魔频出。
当闻李长夜一剑破军,赵将军们无不震动。
【此等剑,若为我赵所用,天下谁与争锋?!】
【可惜不在我赵。】
赵王亦心生渴望,赵国虽有良将劲卒,却常困于妖魔,若得此剑,或可北御妖魔,南争中原。
【听闻此剑名浩然,是否可学之?】
【要看姜世子,换做你,是否会传?】
而后,有人,小声开口。
“我听闻民间流传一些事,里边涉及两人,曾到过我们极北……”
……
韩国。
韩国偏处中原,却是三家分晋中,混得最差的一个,虽还名列强国之名,实则,也只比诸小国略强,地势狭隘,又夹在强国之间,加之,秦渐渐也起来了,和小国没什么分别了。
韩国君臣心中,对姜国,只能用羡慕形容,心想,若国中有此一人,国运将随之不同,随之,韩国上下,更觉自身渺小,不知,等其余小国皆被几大国蚕食后,是否便会轮到自己,又或者,最后会剩何国,何人。
……
秦国。
秦,地处西北,本是偏隅小国,然自商君变法以来,国势日益上升,法制严明,兵革日盛。
当消息传至咸阳,朝堂一片死寂。
不同于他国的是,是静默后的朝中之论。
“此人若入中原,诸国皆不安,我秦若欲立于不败之地,须早为筹谋。”
“请昆仑剑仙,昆仑山中,有八大派之说,传言有真正的仙神,可请天女。”
“巴蜀之地,有悬空之山,传说有真正修炼成仙之辈……加之,若得巴蜀,我秦可控西南,粮甲自足,天下可图!”
殿宇之中,秦王端坐其上,眼神如鹰,深不可测,凝望着一幅【山川社稷图】,同姜王宫中那副一样,是分九州大禹所画那副。
实则,他还藏有一副,一副新的,还没画完的,全新的山川社稷图。
现在,那还不能示人,亦知道,自己此世大抵都画不完,除非,天下有学之士,尽入秦,拥有飞天之能的方士,尽听自己所指。
此时,秦王的目光,顺着殿中人交流地方落去,有更为西北的昆仑,有西南的巴蜀,最后,他的目光落到遥远的东方,却不再习惯的落在有稷下学宫的齐国。
而是,齐国之下的姜国。
……
除了国的反应外。
天下还有民,天下万民。
李长夜的消息。
自北而南,自东而西,向周围,不分国界,如风般,席卷田畴,穿过市井。
而后。
让天下各国没想到的是,并再次引起震动,甚至比一剑覆灭杨军造成的震荡还大的是。
天下,天南地北,无论齐楚燕赵韩魏秦,有人听闻李长夜后,却不觉陌生,因为,很多人都曾见过,并且得到过帮助,有些还是救命之恩,不止一人之命。
天下百姓,大部分都不解兵法,不辨国策,但,他们却不是真的木头,愚昧之人,从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中,心里,自然有一杆秤。
很多人,都知道了,李长夜一剑覆灭杨军,并非首次出手,亮相,而是,他在行走天下三年间,早就出过无数次手,和剑了。
于是,民心所向,皆为一念。
他不是来凌驾众生的,他是与众生同在的。
因此。
各国诸侯贵族见此,心生惶然,因为,他们看的,是李长夜剑的可怕,开始畏其能,而,天下百姓看的,则是他三年的行迹,而念其心。
后者是诸侯贵族不愿看的,于是,百家中,有纵横家,开始受王命,行走诸国及天下,却不是为民,而是,单为李长夜,因为,他如高悬诸侯贵族上的剑,一日不解,寝食难安。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一剑,只是一个开始,他们现在还不会明白,等某股势成,便是真正的天翻地覆,他们就如跳梁小丑。
……
话回李长夜一剑覆灭杨军之后。
他带着龙葵继续前行,很快就看到熟悉的地方,正是那有【狐仙】有【山神】的山,他感到附近无论山民还是农人都过得还好,没有再入。
而是,微改道,带着龙葵到一海边城镇,龙葵喜欢看海,他有机会就带她看海,因为,龙葵想练剑和看海都是他曾答应过她的。
一山坡上。
龙葵挨着李长夜坐着,静静望着,月从海上升起,浸着白光,海面千重银浪,如碎玉倾泻,一会后,有奇景出现了,海与月之间,忽有灯现。
该地,有传统节日,是灯会,灯火并非陆上,而是水上,当地人聚于海岸,点花灯,放于潮水之中,灯如小舟,灯中一烛,星星点点,随潮远去。
当灯入海,千百烛光随波漂泊,与天上星辰交相辉映,海天一色,分不清是人间灯,还是天上星。
龙葵看得出神,海风拂动她鬓发,灯影映在她眸中,如有无尽光辉。
李长夜猜到这里后世哪了,除了花灯外,应该还有烟花的,不过,想来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所以还没,对他来说没什么,对龙葵来说,或许是小小的遗憾。
“你也可以去玩玩。”
龙葵却是摇了摇头,而后,开始犯困般的,挨着他熟睡了过去,正如那天,那夜,从姜王宫离开的那天,那夜,首次,露宿野外,这时,一道红色倩影从桃木剑浮现,是红羽,她挨坐到李长夜另一边。
……
三人成影。
一夜无话。
翌日。
夜尽天明。
李长夜带着龙葵回到姜国都城。
三年天下之行,结束。
第314章 姜国之变
李长夜行走天下回来后。
姜国王都,车马如常,市井依旧,朝堂依旧,只有风声暗变。
因为,他没有入姜王宫,也没有受群臣迎立,更没有接过已经打算放权了的姜王手中的国柄。
他背离宫阙高台,来到城外荒地。
那是,不是王气所钟的金殿,而是民风杂陈的野郊。
李长夜组织起人手,开始【建】,建筑的建,当今,以建闻名的有【墨家】,以及,自认为天下无敌后,有些敝帚自珍的【公输家】。
但,以李长夜多个世界的积累,事实上,单以他第一世,后世的眼光和知识,这个世界,虽有着修建各种青铜迷宫,以及蜀山昆仑上的各种雄伟宫殿之能。
他依然能给出诸多的建议并进行改进,且也一一传授给各种工匠,若有人在此基础上再做优化,甚至革新,他也一一记录下来,要为他们著书立传。
此消息传开,很快引来大量的工匠,都是一些野路子,大多数人还不识字,李长夜便开始做图,做出各种模型,相对于手把手的,言传身教。
里边不少人,虽然不识字,可一看图便会,一点就通,因为,那是数十年,甚至是从祖辈开始的经验积累。
渐渐的。
姜王都城外,一片建筑轮廓初成,没有宫殿的华丽,也没有府库的厚重,但却朴实宽阔,似仓,似坊,似堂。
城中百姓远观,或疑或叹,有人认为是新仓廪,也有人猜测是军营。
最引人注目还是李长夜的身影,只见他时常亲至工地,衣不饰华,与匠人共议,手中无节杖,却执竹筹,丈量尺寸,核对结构,甚至,常亲手拾木,或扶梁柱……
再联想到现在诸多开始流传来,他天下三年行走的所作所为,许多人空闲之余都想加入帮忙,不要工钱那种,但,这些人都来晚了,至于,想多学一门技术的,李长夜承诺以后皆传。
……
除了【建】外。
李长夜如有分身之术,同时进行的,在外人看来的,是【织】,织新布。
他同招来【建】的工匠一样,也招来【织】的巧匠,专擅纺织,制布之人皆可入,而姜国便是以种桑养蚕,织锦刺绣闻名,最不缺就是此类人。
甚至连姜王后离,不知是不是受自己便宜儿子的影响,带着龙葵,做为此项的重要负责人,很快,城外,有木棚坊场如雨后春笋,一作坊接一作坊建起,日日可见烟火炊烟。
原料在外人看来亦奇,树皮纤维,麻头枯丝,破布旧衫,渔夫弃网,寻常人视为无用之物,大量收集运往,而据一些小道消息称,巧匠们正根据李长夜某些所传反复实验着,包括不限于,捶打,浸水,搓揉,蒸煮,晾晒,铺展……
明面上,也是外人知道的,还真研究出一种新布,或说,改良的麻布,它不似丝绸华美,却坚韧实用,不似锦缎珍贵,却价廉可及,这布若能推行,则衣可遍民,天下之寒者,不必再赤身御冬。
事实上,还有一种新的事物正成型,准确说,已经成型,但,依然还不够廉价,所以,还在继续研究中。
……
这些时日,白天,李长夜便进行着上述两项。
而晚上,人都去休息的时候,他依然还在忙,在于一个【字】字。
灯火映案,竹简铺开,刀笔在手。
他正一笔一划,试着将古奥繁复的字,削繁就简,化形为意。
【此字,太多笔划,常人难写……此义,重复叠加,可去其半……此形,直取骨意,方能易学……】
纸简渐多,案头渐乱。
……
又是一日。
天气渐渐已从秋的凉,转为冬的寒。
夜幕沉沉,城外的坊舍渐渐安静,寒风从北方吹来,掠过院落,掠过低矮的篱墙,掠过昏黄的灯火。
李长夜的屋子里,依旧有光,那光并不明亮,只是一盏油灯,火焰微弱,时而摇曳,映出桌案上一片杂乱的竹简和纸卷。
是的,纸,【织】是【纸】,他为的不是【新布】,而是用来写字,印书的纸。
回到姜国后。
他就废寝忘食,是真有意义上的,如若燃灯,不觉自耗般的。
很少人知道这点。
而将一切,和最近距离看在眼里的是龙葵。
此时。
她静静走在屋外的小径上,手中捧着一只托盘,如今的她,早已不似当年在宫中之时,亭亭玉立中又多了一种恬静的美。
身着的衣裳,回到姜国之后,她并没有换回那些镶金绣玉的宫衣,现在,更是穿着用最新制成的麻布所裁的衣裙。
麻布虽经过改良,但,依然远远不及丝绸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