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让一个人视野开阔,看得更多更远,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胸怀,知识更容易促成一个人的成功!”
“……”
他想起课堂上老师说过的话,心中那股执念更加强烈,右手紧紧地攥着那把青菜。
——
“当家的……”春娘将婴儿放在摇篮里,回到床上,坐着怔怔出了一会神,然后用胳膊碰了碰正在酣睡的丈夫。
“嗯?”李二狗被唤醒,揉了揉眼睛,“咋的,孩子又尿了?”
“睡了。”春娘朝丈夫靠了靠,“咱家还有多少……积蓄?”
“咱家有多少积蓄,你还不晓得吗?”李二狗重新躺下,脑袋歪向一边,准备继续入睡。
“万一,你手里藏着私房钱呢?”
“你这傻婆娘……”李二狗嘀咕一声,不跟妻子争辩。
“唉……”春娘叹了一口气,“我们娘几个是不是拖累你了。”
“你这婆娘,说傻胡话呢?”李二狗转过身来,没好气地说道:“老子稀罕你,娶你当婆娘,自然要将你们娘几个都养着!啥拖累的,咱们在一个屋檐下活着,有吃有喝,这日子可比大明可强多了。”
“当家的……”春娘犹豫了一下,低声说道:“小山他……”
“没啥,小孩子倔,还念着他死去的老子,我才不跟他一般计较。”李二狗笑着说道:“再怎么说,我是一家之主,在户籍册上,他也是我的儿子。以后等我老了,干不动了,他还敢不给我养老送终?”
“说的倒也是。”春娘也笑了,“不过,当家的……”
“你这婆娘咋没个完了,这半夜的还让不让人睡觉。”李二狗伸手在妻子怀里摸了一把,嘟囔道:“明日,还得早起到地头做活,可不要耽误瞌睡了。”
“不是,当家的,我想给你说个事。”春娘声音颤了一下,“小山他……他想继续读书。”
“那就读呗。”李二狗感受着手掌传来的柔腻,“不是到明年才中学毕业吗?”
“他明年中学毕业后,想要去……考大学堂。”
“嗯?”李二狗手上的动作停了下来,“大学堂?那可是咱们新华最高级的学堂,不是一般人能考得进的!”
“小山说想要试试。”
“哦,那就去试试呗。”
“考大学堂,要花钱……”春娘声音低了下来,“而且,他这几年就不能帮着我们……”
“也是哦!小山都要十七岁了,都成丁了,也可以立户分田了。”
“他想读大学堂……”
李二狗沉默了。
“当家的,是不是让你为难了……”春娘觉得心中万分愧意。
都快十七岁了,还要让人供养,委实说不过去。
而且,小山还是他的继子。
李二狗突然翻身坐了起来,然后跳下床,从柜子里翻腾出一个木箱。
“这是做啥?”春娘不解地看着丈夫将木箱打开,掏出几张信用社的存单和一把硬币。
“咱们家的积蓄都在这儿,零零碎碎加一起,差不多有三十多块。”刘二狗轻声说道:“我琢磨着,将你们那边的房子院落卖掉,可以换四五十块钱。这就有七八十块了,应该可以够小山读几年书了。”
“那咱们……”春娘只觉得鼻子发酸。
“咱们不是还有地吗?每年总能刨出点钱来,加上政府给的生育补贴和食物补贴,断不会让咱们一家九口人饿肚子。对了,到了冬闲时节,我还可以跟村里的男人去西海岸或者对岸的青岚半岛(今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半岛)猎取些皮毛,也能换回不少银钱。”
春娘别过脸去,泪珠子不断砸在被子上,洇出深色的圆斑。
“傻婆娘,你哭个啥!”李二狗坐在床沿边,揽住妻子的肩膀,“小山是我儿子,他有出息了,我也有脸面。你瞧着吧,若小山真的考上大学堂,咱们家可就发达了!以后,我们一家人都要跟着享福。”
“你咋晓得,小山考上大学堂,咱们家就能发达?”春娘靠在丈夫的怀里,声音有些呜咽地问道。
“你知道咱们茅西乡的小吴副乡长吗?”
“嗯。”
“人家就是那个什么管理大学堂里出来的读书人。”李二狗轻声说道:“你想想,他才不过二十岁,就已经是副乡长,管着咱们十几个村屯几千号人。我估摸着,要不了几年,小吴乡长一定能当县长,说不定还能爬到更高的官位。”
“你说,我们家小山以后也能当乡长,当县长?”
“嘿嘿,就算不能当官,但从大学堂里出来的娃子,还怕赚不来大钱?”
“当家的,你的意思是……”春娘温柔地搂住丈夫的脖子,“支持小山去考那大学堂?”
“去考!”李二狗突然觉得腹部一阵火热,手再次探入妻子的衣衫里,“等他有出息了,可不能忘了老子!”
月光漫过窗棂,将两个交叠的身影投在墙上。
——
第432章 新洲大学
1640年6月24日,初夏的阳光洒在新洲大学的青瓦飞檐上,这座融合了中式传统与实用主义的学府,在始兴城东郊的山坡上显得格外醒目。
校门是一座三开间的牌楼,匾额上书“新洲大学“四个遒劲大字,两侧立柱刻着校训——“格物致知,经世致用“。
穿过牌楼,是一条笔直的青石大道,两侧栽种着冷杉与松柏,绿意盎然。
大道尽头是学校的核心建筑之一——明理堂,一座重檐歇山顶的三层楼阁,底层为礼堂,上层则是图书馆与天文台。
明理堂前的广场上,一群毕业生们穿着统一的深蓝色直裰,头戴四方平定巾,正三三两两地交谈着,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
校园东侧是格物院,一栋回字形布局的建筑群,设有物理、机械实验室,窗棂上镶嵌着从东平琉璃厂生产的透明玻璃,确保室内光线充足。
西侧的农工院则更为朴实,砖木结构的厂房内陈列着蒸汽机模型、纺织机械与改良农具,几名来自新华重工的高级工程师正指导学生调试设备。
北面则是医学院,白墙灰瓦的院落里飘着淡淡的草药香,解剖室与诊疗室的门前挂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楹联。
“听说,今天的毕业典礼,罗*统领(只能这么称呼了)和李*统领都会到场。”一名身形瘦高的学生低声说道。
“不止呢!”旁边一个圆脸学生兴奋地说道:“据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一半先生和大匠都会来。而且……”
说着,他故作神秘地左右看了看,然后小声说道:“在大会上,校长还要宣布新设立‘化学工业’和‘冶金工程’两个学系!”
“是吗?”一个扎着面相敦实的学生立时露出浓厚的兴趣,“化学工业是不是跟道士搞得炼金、炼丹那种情形?”
“哈!张兄,你可别拿那些江湖把式来跟咱们‘格物院’做比较!”圆脸学生嗤笑一声,“我依稀听过一些理论,说这个化学是建立在原子论和定量实验基础上的,可不是炼丹炉里的求仙药丸。”
“哦,原来如此。那我们大学新增两个学系,是不是下个学年的招收名额会大幅增加?”
“那是一定的。”那名瘦高个学生笑着说道:“犹记得,在大学刚刚建立时,仅招了三十二名学生,第二届也只有八十多名。到我们这届时,招生人数便扩大至一百五十人。去年那一届,人数更是超过两百人,达到两百四十人。今年的话,估摸着至少会达到三百人吧。”
“嘿,那咱们大学的学生数量要不了两年怕是会超过一千人了!”
“那可不!不过,可惜的是,咱们已经毕业了,恐怕再也无法体味大学的时光了。”
“无妨!此番毕业,正当我辈大展宏图之始。”
“说得好!毕业离校在即,望诸位皆前程似锦,扶摇直上九万里!”
“哈哈,大家同勉!同勉!”
新洲大学创立于1636年,与东海岸英属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的哈弗学院同一年建立,成为整个新洲大陆唯二的高等学府。
但是,与哈弗学院主要培养神职人员所不同的是,新洲大学却是以近代科学为学习内容和研究方向,诸多课程的设置也更具科学实用性和前瞻性。
大学的基础学科包括数学(代数、几何、微积分、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物理(力学、光学、热学)、生物学(解剖与植物分类)、矿物(分类和采掘)以及化学(基础实验)等。
在应用技术上,则以机械工程、冶金工艺、农业改良、天文、航海测绘等几个方向。
当然,也有部分人文社科,主要有新华律法、经济学、简易会计、华夏历史和世界历史。
反观这个时期的欧洲国家,尽管他们创办的大学历史极为悠久,甚至最早可以追溯至11世纪。
但这些大学延续至今,皆为古典大学,主要以神学、法学以及哲学等人文学科为主。
与数百年前的大学相比,虽然大学的治理水平多少有所提高,但仍赶不上整个时代的发展速度。
这个时候,划时代的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仍被排斥在大学课程之外。
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乃至后来的牛顿、莱布尼茨等诸多科学家的成就基本上都是在大学之外取得的。
而经过三十年战争的破坏,大学也被认为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
此时,大多数欧洲的大学也被描述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
而且,这些大学也不是普通平民子弟所能轻易进入的。
自然,女子也是没有资格入学的。
但在新华,包括新洲大学在内的两所高等学府(另一所大学为新洲管理培训学院)却不拘于身份和性别,更没有宗教限制,只要能通过高等学堂入学考试,皆会获准入学就读,并且还享受政府的生活补贴,学习这个世界上最为先进,也是最为系统的前沿科学。
在过去的十五年里,新华政府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从大明以及朝鲜、日本等国家地区移民,而且还不遗余力地鼓励移民多生多育,并为此竭力提升国内医疗卫生条件和妇幼保育条件,在短时间内便将人口快速提升至二十余万。
若是加上归附和收纳的地方土著居民,新华所控制的人口更是超过三十余万。
凭借这般规模的人口和日益加快的工业发展步伐,新华基本上算是在新洲西海岸站稳了脚跟,并且具有向西属美洲殖民当局发起挑战的实力。
但是,如何将这些集聚的人口捏合成一个稳定而又充满向心力的民族国家,就极大地考验新华当政者的智慧和耐心。
在国民教育和民间宣传基调上,新华政府一直都强调三个原则,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语言,试图将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万千移民全都塑造成新洲华夏人。
不过,无数的移民在跨越浩瀚的太平洋来到新洲大陆后,在情感上和精神上,多多少少仍会寄托于母国,或者曾经生养他(她)的故乡。
甚至,不乏有数量众多的大明移民心中都有一个期盼,那就是待大陆安定祥宁后,自己可以带着赚来的财富重返故乡,以求得落叶归根。
对于第一代移民,中枢政府会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对新洲******的归属感和忠诚感。
而移民群体中大量三观还未确定的少年和幼童,以及在新洲本土出生的第二代,才是穿越众最为看重的基本力量,他们才是***未来主体国民构成的核心,也是新洲未来最为稳定的基本盘。
任何民族**的建立和成型,都是从不断提升百姓的认同感,并逐步建立共同的**观、共同的文明、共同的历史,以及共同的语言,以此减少族群区别和隔阂等种种手段来达成的。
而实现上述目标,在新洲本土进行大规模的义务教育,便是一种最为有效、也是最为快捷的手段。
新洲在建立之初,就开始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凡治下之民年满六岁,皆需接受四年的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普及,不仅可以提高新华国民的综合素质,为蓬勃发展的工商业提供初具文化知识的劳动力资源,还能借此将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强行灌输到新华的下一代的脑海里,让所有新的一代新华人,从小就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塑造共同的文化和历史。
新洲大学作为新华高等学府体系的先驱,其建立也远不止是一所普通学校的创办,而是一场文明的重塑和科学技术传播的系统工程。
这座矗立在新洲大陆西海岸的学术殿堂,承载着穿越众诸多重要的历史使命。
首先,它是科学火种的培育基地。
在这个欧洲大学仍被神学和哲学统治的时代,在大明诸多书院以及国子监仍以儒学、经学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传统教育背景下,新洲大学率先将数学、物理、机械、化学,乃至农学等近现代科学纳入核心课程体系之中。
那些在欧洲被教会压制的科学理论,在大明部分迂腐文人斥为奇技淫巧之术,却在这里成为学子们每日研习的内容。
天文台的望远镜不仅观测星象,更象征着新华人探索未知的勇气。
医学院的解剖室打破传统禁忌,彰显着求真务实的精神。
另外,它也是继中小学教育后,民族融合的最后催化剂。
在校园里,来自大明、朝鲜、日本,乃至西裔的学子同堂求学。
他们同处校园,消弭了出身的差异,共同的学业,又创造了彼此交流的空间。
在“格物致知”的校训下,不同背景的年轻人逐渐形成共享的知识体系与社会价值观,为进一步构建“新洲华夏人”这一全新民族认同奠定基础。
最重要的是,它还是国家发展的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