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美1625 第234节

  “我们在这一片拓殖开发,搞建设,如何不对周边山川地理进行一番细致考察,以便胸有成墨,为将来整体布局规划奠定前期基础?”

  “你下来后,给拓殖司发文,让他们择日再度派出探索队,务必对子午河中上游水文情况及两岸地理风貌进行详细地探查,并对所发现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还有土著部落分布情况予以完整记录。”

  “是,专员!”叶青应了一声,从皮挎包里掏出随身携带的记事本,那是一本罗纹纸装订的册子,封面上印着“拓殖纪要”四个字。

  “对了,听说惠安堡(今格拉德斯通)那边也有大量瀑布和急流险滩,无法通行上游?”沉默半响,高文瑞发问道。

  “确实如此。”叶青连忙应道:“半个月前,本来安排了三艘平底小船载着五十二个移民和大量物资前往惠安堡上游地区拓殖,但受阻于琼江春汛爆发,河水较为湍急,无法上溯前行。”

  “故而,带队的拓殖司李队长想了一个办法,他们组织人手在岸边开辟了一条陆路运输线,用牛车转运物资。目前,他们已经在惠安堡以南数公里处的一处河谷地带建立拓殖点,还给此地选了一个名字,曲沃(今俄勒冈城),意为河曲肥沃之地。”

  “曲沃……”高文瑞默默念了一下这个地名,微微点了点头,“一个不错的名字。不过,我们今年的拓殖目标除了进一步夯实子午河下游数座拓殖据点的农业基础外,对琼江河谷的开发也不能掉以轻心。”

  “琼江春汛过后,需要再次组织几批移民往上游进发,按照此前考察队选定的若干定居点进行拓殖垦荒,不得耽误太久。”

  “是,专员。”

  “根据农事处专家所作出的考察报告,琼江河谷乃为上古时期洪水冲刷而成,沉积了大量富含矿物质的河底淤泥,土壤极为肥沃,再加此地甚为充沛的水源条件和温和的气候环境,绝对可以使之成为我新华农业发展的一片沃土。”

  “专员,我们是将这片河谷地带定位于粮食种植区吗?”叶青小心地问道。

  “也不尽然!”高文瑞笑着摇了摇头,“琼江河谷受太平洋影响,气候湿润但相对温和,到了夏季干热且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

  “所以,这里除了可以安排种植谷物、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生产外,还要适度发展一些水果种植业。对,我打算选择一些向阳坡地,规划出一个葡萄种植区,发展咱们自己的葡萄酒酿制产业。要不然,国内的葡萄酒需求总不能老是从墨西哥那边进口吧!”

  叶青闻言,点头附和道:“确实如此!我们新华的船队每年都要为此准备大量的葡萄酒,着实让西班牙人赚了我们不少钱。而且,发展葡萄种植,也能适当增加当地农人的收入水平,促进地方尽快富裕起来。”

  “还有……”高文瑞指了指远处连绵起伏的丘陵缓坡,缓缓说道:“那些地势不好的地方也不要浪费了,虽然土壤肥力不及两岸河谷地带,但胜在水源充足,而且面积广阔,可以试着栽种亚麻、油菜之类的经济作物。”

  “亚麻这玩意,运用非常广泛,不论是在纺织行业,还是索具产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除了可以制作亚麻布、亚麻籽油外,最重要的用途便是制作绳索。”

  “我们为了建造船只,每年都要从大明和墨西哥进口大量的索具,不仅钱都让别人赚走了,而且还很容易被别人卡脖子。万一,大明局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或者我们与西属美洲殖民当局再度交恶,岂不是连船上最基本的缆绳都没得用了?”

  “大人说的是!”叶青由衷地赞道:“只要我们新华有了稳定产出的亚麻,就能自己制作船只所需的各种索具,还能为大量渔船编制渔网。据闻,本部的东平渔业公司还准备大力发展捕鲸业,一口气订购了四艘大型捕鲸船,想必对渔网和缆绳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

  “专员大人为我子午河拓殖区规划布局亚麻种植产业,可谓高瞻远瞩,提前为国内的索具自主生产做好了相应准备。”

  “哈哈……”高文瑞闻言,不由哈哈大笑起来,“小叶呀,你这马屁拍得痕迹太过明显,需要再多加磨炼。什么高瞻远瞩,咱们这不过是未雨绸缪罢了!”

  “专员,我……我没有……”叶青急忙分辨道:“属下对大人的远见,是真心佩服,非为溜须拍马。”

  这要是给上官留下一个曲意逢迎的小人印象,那对自己未来的仕途可是大为不妙。

  “呵呵……”高文瑞见这个年轻的政务助理一脸的窘迫,温和地笑了笑,“你无需这般拘束紧张!我们新华的工作氛围,应该是在紧张之余,也要有一点活泼。”

  嗯,年轻,有激情,做事积极主动,但性格稍稍有些腼腆内向了一点。

  不过,在十几年前,自己何尝不是也跟他一样的?

  当初来到这个世界的五十多名同伴,目前都已居于这个国家最为核心的领导岗位,在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而他却一直都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基本上做着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国有控股公司、地方、中枢,乃至地方拓殖区都曾任职过,但他从未当过一把手,也未主政过一方。

  除了自身谨慎内向的性格使然,还有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让他一展身手,证明自己的能力。

  年初,在年度例行的建国者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设置子午河拓殖专区的议案,在选任专区负责人时,高文瑞非常意外地获得了这个职位。

  其实,他本来想要谋取夏威夷拓殖专区的差事,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冷门的地方,有把握拿下。

  毕竟,这片群岛远离大陆,孤悬于海上,在初期开拓阶段,获得的移民数量和物资投入定然不会太多,盘子小,算的上事少权轻的职位,适合让他拿来练练手,积累一些地方拓殖经验。

  然而,万万没想到,夏威夷拓殖专区居然被暂时划归海军部管理,由海军派出相应人员,建立并扩大定居点规模,修建必要的港口、物资仓库、移民周转基地等基础设施。

  阴差阳错下,高文瑞便获得了子午河拓殖区专员的位子,正式走上主政一方的道路。

  “我们子午河拓殖区的初期开发阶段,当以粮食自给、皮毛贸易为主,逐步拓展经济作物和酿酒业,最终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体系!”

  高文瑞目光越过琼江河面,望向远处的巍峨山脉,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芳香的空气。

  “小叶啊,你闻到没有?……这是一股充满希望的味道!”

  ——

第372章 子午河(四)

  1638年5月20日,西湖堡(今莱克奥斯韦戈市,波特兰以南八公里)。

  正午的阳光炙烤着西湖堡的码头,一艘移民船缓缓靠岸,船板放下时发出沉闷的响声,四十多个穿着粗布麻衣的移民小心翼翼地踏上陌生的土地。

  人群中,身形瘦小的胜五郎紧紧攥着妹妹小夜子的手,粗糙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眼神警惕地环顾四周。

  十八岁的少年瘦得肋骨分明,粗布的衣衫下隐约可见累累鞭痕--那是武士巡查留下的“深刻教训“。

  小夜子比他更瘦小,十四岁的孩子看起来只有六七岁的模样,一双大眼睛里盛满了不安。

  他们在长崎港外的渔村长大,父亲死于幕府的镇压,母亲则在带着他们逃亡途中坠入海中死去。

  如今,他们只剩彼此。

  “哥哥,这里……真的能活下去吗?“小夜子低声问,嗓音里带着一丝不安。

  胜五郎没有立刻回答。

  他望着远处几排整齐坐落的木屋,烟囱里飘出的炊烟在蓝天下划出柔和的曲线,还有那些穿着粗布衣裳、却面色红润的居民。

  这景象让他一时有些恍惚。

  在日本,农人们永远都是佝偻着背,眼里只有饥饿和恐惧。

  而这里的人,竟敢大声说话,甚至笑着互相招呼。

  还有一些居民看到他们后,则好奇地围了过来,上下打量着他们这些新来的异乡人。

  “这里至少……没人会因为信教而被杀死。”他低声回应,语气里带着一丝苦涩的希望。

  “排好队!每人领一份吃食!”一名穿着深蓝色制服的新华移民官员站在一个木箱上大声喊着。

  胜五郎闻言,下意识缩了缩脖子。

  在长崎,官吏的呼喝总是伴随着鞭子。

  但出乎意料,那个年轻官员接着说道:“……吃完饭后,到仓库领衣服。“

  队伍两侧维持秩序的轮值民兵作势挥舞着木棍,呵斥着移民按序上前,不得拥挤推搡,更不允许插队抢饭。

  好在移民们在防疫隔离期间,早已学到了规矩,沉默着缓缓向前。

  食物不算丰盛,一碗玉米糊糊,两个蒸土豆,便是每个新到移民的午餐。

  “哥哥,好吃!”小夜子轻轻咬了一口土豆,感受食物在口中的滋味以及顺着食道下滑至腹中的几分充实。

  “嗯,赶紧吃!”胜五郎几口便将两个土豆吞咽下肚,然后端着半碗玉米糊糊哧溜哧溜地喝了个精光。

  粗糙的陶碗边沿还沾着几粒玉米渣,他伸出舌头仔细舔干净,就像小时候母亲教他的那样。

  “嗤!”旁边一名持棍的民兵见他这副模样,不由笑出声来。

  “吃完了,可以再去打一碗。……他娘的,一个个都是饿死鬼投胎!”

  但胜五郎注意到,这个满脸胡茬的汉子虽然嘴上骂骂咧咧,却亲自帮小夜子又盛了半碗糊糊,还多塞给她一个土豆。

  午后,他们被带到集体宿舍。

  原木搭建的长屋里,整齐排列着十张铺着干草的木床。

  一个扎着头巾的妇人正在分发粗布衣裳。

  “女人到这边来。“妇人温和地招呼,“每人两套换洗贴身衣物,还有……“

  她压低声音,从筐底拿出几个布包,“……月事带。“

  小夜子怯生生地接过,突然红了眼眶。

  在逃亡的船上,她只能用破布条勉强应付,常常被其他难民嫌弃。

  第二天天还没亮,垦荒的号角就吹响了。

  胜五郎被分到伐木队,跟着十几个青壮年向寨子外面的森林进发。

  “看好了!“领队的老移民抡起斧头示范,“要顺着木纹下斧!“

  锋利的斧刃在晨光中划出银亮的弧线,一道深深的豁口立时呈现在树干上,木屑纷飞。

  胜五郎因为身形瘦小,再加上伐木是个技术兼具体力活,便被分配了一些辅助性的杂活,帮着整理放倒的树木,清除树干枝丫。

  汗水浸透了新发的粗布衫,但奇怪的是,他并不觉得累。

  反而心中多了几分期待。

  午饭。

  还有晚饭。

  甚至还有鲜香的鱼汤。

  傍晚收工时,监工的书记官挨个记录工作量。

  轮到胜五郎时,书记官突然问道:“识字吗?“

  胜五郎茫然地看着他,脸上显出局促的神情。

  “倭人?”书记官皱了皱眉头,自言自语道:“那可麻烦了,晚上的官话普及课,怕是有些费劲了。”

  “你……,吃了晚饭后,来谷仓上课。”书记官在名册上画了个圈,“还有,平日里跟同舍的人多说说话,早点学汉话。……要不然,那可是会吃亏的!”

  胜五郎虽然听不懂这位大人的话,但却明白对方似乎在教他“规矩”,将斧头放下后,不停地鞠躬,将脑袋埋得低低的。

  在日本,见到武士老爷时,他们必须如此恭敬。

  更甚者,他们在看到领主或者大名时,必须远远的匍匐跪倒在路基下,或者田野中,唯恐冲撞了他们。

  否则,很大概率会被对方砍翻在地。

  但是,在新洲,好似不需要这般跪拜。

  他们在防疫隔离营地中,新华“老爷”曾诉所有移民,任何人无需对官员跪拜,只是简单一躬,或者一揖便可。

  而且,这里的“老爷们”态度都比较和蔼,根本不像那些凶神恶煞的武士那般动辄对他们喝骂踢打。

  只要规规矩矩按照吩咐做事,在这里没人会随便动手教训他们。

  更不会有武士那般,随意拔刀杀人的行径。

  新华“老爷”说过,这里最重律法,也讲规矩,更认道理。

  在新华境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分出身,也不论族别,大家都是新华人。

  更让每个移民激动的是,新华“老爷”承诺,只要拓殖服务四年时间,就会分得一份属于自己的40亩土地,还有政府提供的大笔财政补助(助农贷款),从而让他们都能在新洲安家立业,过上温饱不虞的好日子。

  至于农税或者田赋,新华“老爷”也规定了,仅收取土地产出的15%,不会再有其他“苛捐杂税”。

  不过,鉴于新华尚处于草创建设年代,各个地方所征调的“夫役”,每个移民还是要承担的。

  不过,对于地方征役、派差,政府也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还会有一定的餐食补助,倒不至于会让百姓因此陷入困顿,或者破产的境地。

  那些略懂一点汉话的日本同胞在听到新华官员所宣读的政策时,无不激动得痛哭流涕,甚至跪倒在地,大呼“老爷圣明”。

  这个时期,日本德川幕府对田赋曾做出官方规定,推行“四公六民(即40%上缴,60%自留)”的征缴标准。

  但在实际执行中,许多藩国和大名会提高征收比例至“五公五民”。

  部分贫困的藩国甚至会实行“六公四民”或“七公三民”,农人一年辛苦所得,近乎于无,饥饿始终伴随农人的一生。

首节 上一节 234/2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