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美1625 第233节

  “我们才出来两天,若就这般返航回去,怕是不好交代?可是……,唉,容我想想……”

  黄昏时分,周永深召集全员。

  夕阳将瀑布染成血红色,在水雾中形成诡异的晕染。

  “大家议一议吧。“他声音沙哑。

  虽然他没有说讨论什么,但大家心中也明白。

  是继续前行,还是就此返航,草草结束这次探索行动。

  众人彼此对视一眼,但谁也没先站出来发表意见。

  “咱们……返航吧?”丁大谷先是看了看其他船员,随即转头望着周永深,“前面肯定是过不去了。除非,弃船登陆,走着过去。所以,咱们下次过来的时候,最好驾驶几艘桦皮独木船,可以来一个路上行舟,绕过这处险滩!”

  “是呀,这艘船稍稍大了一点,就算勉强从河中拽出来,但要在岸边那般复杂的地形中拖行数公里,还要攀高上坡,怕是难以做到的。”有人带了头,船员们便纷纷开口。

  “没错,大谷说得对。咱们下次再来,得挑几艘独木舟,到时候,几个人抬着就能穿过这片瀑布和急流。”

  “对呀,船只过不去,难不成让咱们背着物资给养徒步前行,沿着河道,一路走过去?”

  “这次探索,咱们压根就没有详实的水文和地理资料,上面的大人们让咱们逆流而上,多半也是存着试探性的打算,怕是就没指望此次能一路顺利的航行到子午河上游。”

  “……”

  “嗯,那就返航吧。”周永深听了众人的讨论,暗自叹了一口气,脸上露出失几分失望的神情,“我还琢磨着,能通过这条大河,可以深入内陆腹地,发现更多的土著部落,以及大片的膏腴之地。”

  “我觉得到这里也差不多了。”丁大谷笑着说道:“就算咱们顺着这条大河深入内陆腹地,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咱们新华也是无力对那里进行拓殖和移民的。就子午河两岸和琼江河谷(威拉米特河谷)这么多土地,怕是很多年都填不满人!”

  “也罢,咱们歇一晚,明日一早返航。”周永深说道:“不过,在临走前,我们需按照拓殖司的吩咐,在此地埋界设碑,留下我们新华的标记。”

  夕阳西下,霞光将瀑布照耀的五彩缤纷,似乎将汹涌的水流切成无数碎银子,煞是好看。

  飞溅而下的河水,传来隐约的轰鸣,让人心生惶然之色。

  一块水泥界碑埋在了水潭旁边的巨石下,碑面刻着“新华永固”四字,边角雕着缠枝纹。

  那是拓殖司特意从启明岛本部定制的,宽一尺二,长两尺,界碑底部甚至还预留了尖锐的插入结构,可在无法埋设的情况下,嵌入岩石缝隙。

  这是拓殖司大人的吩咐:“要让野人土蛮知道,凡立碑之所在,皆为新华之土!”

  次日清晨,天气晴朗,朝霞如火。

  “探路者-2号”升帆起航,向子午河下游飞驰而去,匆匆结束了这场短促的探索行动。

  ——

  5月6日,正午的阳光显得格外刺眼,王小山站在码头上,手搭凉棚朝大河西侧眺望着。

  一艘小型桨帆船正逆流上溯,朝着他们沐阳堡(今华盛顿州温哥华市)的方向而来。

  移民船?

  物资补给船?

  算了,不管来的是什么船,总之是要给沐阳堡带来些什么。

  若是移民的话,那自是充实了当地的人口规模,壮大了我新华的实力,也不再害怕附近的土人部落心生歹意。

  要是运送的物资,那就更好不过了,这样就不用担心未来几个月会饿肚子了。

  “到地了!都下船吧!”随着船长的一声大喝,甲板上、船舱里立时涌出四五十个移民,神情茫然,四下张望着。

  “不要挤,一个个排着队下船!若是掉到河里了,可没人来搭救你!”当水手将一块搭板铺在甲板和木质栈桥之间时,移民们似乎都想尽快离船登岸,使得甲板上出现一阵混乱。

  惹得水手们上前一阵踢打喝骂,竭力让移民们变得更为有序。

  “朝鲜人?”

  “多半是吧,瞧他们这番模样,应该是朝鲜人。”

  “哟,好像还有十几个倭人。”

  “倭人有啥稀奇的!我是琢磨着,这船上咋没运女人过来?”

  “别想了,我们这种新拓之地,怎么可能会送来女人!”

  “不是吧。前一阵,我听那些到港的船员提及,今年四月份上头往新华湾发送了一千二百多名妇人。咱们这边虽说是新拓之地,也不至于一个女人都不给吧!难不成以后都要去寻摸一个土人婆姨?”

  “你说呢?咱们别说还没分配土地,就连自己的居所都没一间,怎么养女人?该不会跟着我们一群爷们挤大通铺吧?”

  “哈哈……”

  码头上看热闹的移民不时发出一阵阵哄笑声,搞得那些刚下船的新移民有些手足无措,怯怯地看着他们。

  “老规矩,十个一组,排成一列纵队,全部到检疫区进行必要的清洁。”

  码头上,一名移民拓殖部的官员指挥着民兵将一个个新来的移民赶进卫生检疫区,先进行身体清洗,然后便实施为期五天的临时防疫措施。

  其实,这些被分配而来的移民在抵达新华时,已经历了一次长达15-20天的检疫隔离,初步筛除了那些潜在的传染病携带者。

  不过,这些新拓殖区为了确保辖地内的卫生健康安全,会对分配而来的新移民再进行一次检疫隔离。

  只是,时间稍稍缩短一点,暂定为五天。

  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根本无法发现可能存在的传染病原体,也就图个心安罢了。

  “哟,这几大桶装的什么玩意,这么刺鼻?”当新到移民全部下船登岸后,数名水手从船舱里抬出几个木桶,虽然密封严实,但仍传出一阵强烈的刺鼻味道。

  “什么玩意?”一名粗壮的水手直起腰来,笑着说道:“毒药!若是未能按时完成拓殖考绩,将你们一个个全都毒死!”

  ——

第370章 子午河(二)

  经过十余年的开拓和经营,新华从最初的一穷二白拓荒据点,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八万余人口的强大地区势力。

  在启明岛核心本部,新华人还陆续建立了涵盖钢铁、冶金、建材、食品加工、木材加工、机械制造、军工、造船、纺织等十余个门类的体系产业。

  虽然,这些产业规模尚小,技术水平也远未达到后世标准,但在17世纪早期的北美大陆,新华已然成为唯一拥有先进工业体系的地区势力,使其在北美大陆的拓殖竞争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优势。

  而在新华的众多产业当中,皮革业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

  得益于北美西海岸极其丰富的皮毛资源--从北方的阿拉斯加,到南方的旧金山湾,广袤的森林、河流与海岸线上,到处都有新华皮毛商人活跃的身影。

  他们设立收购站点,与当地原住民部落建立贸易联系,用铁器、布匹、食盐、酒水等商品换取河狸、水獭、海豹、狐狸、貂、鹿、熊等优质毛皮,再通过先进而高效的加工工艺,将这些生皮鞣制成柔软耐用的皮革制品。

  对于加工处理好的皮毛产品,新华主要通过两条路线流向全球市场:

  新华的移民船队满载着毛皮和皮革制品,横渡太平洋,驶向大明、日本、朝鲜等地。

  其一,便是通过新华日益庞大的移民船队,满载着毛皮和皮革制品,跨过浩瀚的太平洋,驶向大明、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

  在大明,这些北美毛皮被视为珍品,尤其是河狸皮、水獭皮,因其柔软细腻,成为达官显贵制作裘衣的首选。

  作为交换,新华商人带回丝绸、瓷器、茶叶、生丝、药材、猪鬃、桐油等东方商品。

  其中一部分留作自用,另一部分则转手倒卖至日本、安南、暹罗、占城,甚至通过隐秘渠道流入西属美洲,形成一条利润惊人的贸易链。

  其二,便是逐渐繁盛的西属美洲走私网络。

  尽管,西班牙王室对美洲贸易实施严苛的垄断政策,但新华仍通过墨西哥、秘鲁等地的土生白人权贵,建立了较为严密的走私渠道,将皮革制品辗转输入欧洲市场。

  此时,欧洲贵族对北美毛皮的需求极为旺盛,市场空间也是逐年增大。

  正是因为国内各阶层对皮毛的疯狂追求,才促使了法国对北美的殖民热情,一波又一波的法国皮毛商人,顺着劳伦斯河,深入北美大陆,四处搜寻皮毛,然后将其一船一船的运回国内。

  这个时期,不论是在法国,还是在其他欧洲国家和地区,皮毛依旧是一种昂贵而奢侈的商品,有钱的贵族和商人穿戴的是北美猎取的河狸、水獭、海豹皮,这些毛皮质地优良,受到广大富裕阶层的追捧。

  而普通百姓就只能买些便宜的牛皮或者羊皮制品,但数量也不会太多。

  是时,除了英国通过残酷的“羊吃人”圈地运动,发展起颇具规模的畜牧产业外,大部分欧洲国家仍旧是在苦哈哈地在地里刨食,不论是牛皮,还是羊皮,市场供应量并不大。

  更让人“欣喜”的是,此时恰好是欧洲三十年战争的胶着和拉锯时期,各个交战国家和地区对于弹药包、皮靴、枪套、水囊、武装带、皮甲、皮帽等军事装备需求量与日俱增,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拉动了皮革产品的市场需求。

  新华在与西属美洲进行走私贸易时,除了大量进口羊毛、棉花等纺织原料外,还对该地区所产的其他皮革原料,如牛皮、鳄鱼皮等,不断加大采购量,然后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其制成一件件皮革制品,售卖给合作伙伴,最后再转口销往欧洲。

  新华的皮革产业之所以在能够迅速崛起,除了得益于丰富而廉价的皮毛资源外,还依托于其先进的鞣制技术。

  相较于欧洲殖民者仍依赖于传统单宁酸类植物鞣剂缓慢鞣制,新华的工匠们已经在数年前便开始采用改良的铬鞣法和油鞣工艺,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同时也提升了皮革的耐水性和柔软度。

  这使得新华的皮革制品不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价格上,在大明和西属美洲,乃至欧洲市场上极具竞争力,每年都能为新华带来80-100万元的巨额收益。

  若是以单一供货渠道来说,这个时期,新华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毛皮供应商,不仅影响了整个东方的皮毛贸易格局,而且还对欧洲的的皮毛市场造成深远影响。

  通过新华的走私渠道,西属美洲每年向欧洲间接输入约8000-10000张各色毛皮,总价值超过三十万比索。

  虽然,这个规模仍旧远远少于法国皮毛商人所销售的数量,但却对整个欧洲的皮毛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

  可以说,新华通过十余年的经营和布局,皮革帝国已然成型,并继续向着更广阔的贸易版图扩张。

  早期,新华的毛皮加工基本上跟欧洲的鞣制工艺没有太大区别,也是主要采用植物鞣剂,比如树皮、树叶、果实等富含单宁酸的植物材料,使之与毛皮中的胶原蛋白结合,让生皮转变为耐用的植鞣革。

  这种工艺流程的特点虽然简便易操作,但鞣制周期很长,持续数周到数月不等,而且,成品革也会呈棕黄色,质地较硬,适合制作鞋底、马具、粗鄙皮衣。

  这导致新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那些珍贵皮毛仅做简单鞣制加工,然后当做生皮卖至大明和西属美洲,平白少了一大坨利润。

  当然,欧洲还有一种皮毛鞣制方法就是利用矿物鞣剂,用天然明矾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会使得皮毛更为柔软、洁净。

  但这玩意,新华境内还未发现有相应的矿藏,需要从西属美洲大量进口,很容易受制于于人。

  为此,穿越众利用自身丰富的化学知识,通过矿物合成的方式,先后制取了三价铬盐、铝盐、硫化钠(通过加热硫磺与木炭或天然硫矿与焦炭反应生成硫化钠)等诸多化工原料,不仅让整个皮毛鞣制流程大大缩短(时间仅为1-2天),还让皮毛质地更为柔软,皮革耐热性也是显著提高。

  当然,最重要的是,利用化工原料鞣制皮毛在相应提升生产加工效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鞣制成本。

  毕竟,不用再耗时费力地从西属美洲进口明矾以及其他植物鞣剂了。

  化工鞣剂的广泛运用,也直接带动了新华的化工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而在新华境内诸多新辟的拓殖区,除了相应的地方管理机构外,通常都会有南方贸易公司的皮毛站点如影相随。

  这些站点不仅负责收购各色生皮,还建起了简易的鞣制工坊,对收来的毛皮进行初步加工,然后再统一运回启明岛总部,做最后的精制处理和着色。

  这种分布式生产体系极大降低了加工成本和运输成本,并确保新华能迅速响应市场需求。

  此番,进抵沐阳堡的移民船上,所载的几桶刺鼻性的物什,自然不是水手口中戏称的“毒药”,而是皮毛站点用于鞣制皮毛的化工原料。

  ——

第371章 子午河(三)

  在会川堡(今波特兰市)外的一处高坡上,子午河拓殖专区负责人高文瑞拈着一份刚刚送来的文书,半响没有言语。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略显疲惫的脸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

  远处,琼江(今威拉米特河)的水面泛着金色的波光,几只水鸟掠过河面,发出几声清脆的鸣叫。

  未几,他轻轻叹了一口气,随即便将文书重新折叠好,递给了身旁的政务助理。

  “小叶,将它收好存档。”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

  叶青接过文书后,借着夕阳的余晖快速浏览了一遍,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这是一份来自拓殖司的报告,反馈半个月前奉命探索子午河上游地理情况的船只遇险滩瀑布所阻,不得不草草结束这次行动,返回了沐阳堡,等待专员大人的下一步指令。

  他小心地将文书收进随身携带的皮挎包内,那是一个用启明岛本部牛皮鞣制的精致皮包,上面还烙着新华移民拓殖部的徽记。

  “专员,我们需要再度派出探索队,沿着子午河上溯,考察内陆地理情况吗?”叶青低声问道。

  “当然!”高文瑞摆了摆手,目光依然望着远方那条静静流淌的大河,“只是一处险滩瀑布,岂能是阻止我们继续前进的理由?”

首节 上一节 233/2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