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扫完战场,各军军长于碧滩汛瓜分战利品。
由于大藤峡战役期间,彭刚为全军提供后勤保障。
所缴获的粮肉全归彭刚。
钱粮方面,彭刚总共分到了一千三百二十五石粮食,两千九百八十四两白银。
船只方面,除了闵正文的提督坐船太平主洪秀全点名索要,不能分之外,其他的船,六军均分。
彭刚分到了三十七艘船。
武器方面,闵正文军火器化率很高,六成绿营兵,四成团练装备有火器。
除却战场上损耗的,掉进黔江里的,最后找到了一千二百八十一支火铳,其中八成都是清军标准的精良鸟铳。
彭刚分到了一百三十八杆鸟铳,四十杆土铳。
所缴获的火炮,则是较为令人失望。
闵正文军所携带的火炮,以劈山炮为主,大小劈山炮携带了六十八门之多,五百斤以上的重炮则只有四门。
四门炮皆是嘉庆年间所铸的铁炮,屎状炮尾,还是缺了块的那种屎状。
炮身沙眼密布、炮膛粗糙、引火孔比彭刚的小拇指都粗。
四门炮皆粗劣不堪,饶是如此,杨秀清等人还是把这四门炮当成宝。
彭刚短期内不打算攻坚拔寨。
打野战,自制的劈山炮也能凑合着用,带着劈山炮行军也更加方便。
最为关键的是,炮兵连的炮兵都是彭刚用宝贵的火药喂出来的,彭刚还会抽空教他们数学,倾注了很多心血,都是他的宝贝疙瘩。
彭刚舍不得让他们冒险用这种炸膛风险高的火炮。
彭刚索性做个人情,不与其他军长争抢重炮,但他多要了四十杆鸟铳作为补偿。
其实比起缴获嘉庆、道光年间的炮。
彭刚更愿意缴获乾隆前期祖宗辈的火炮。
那些祖宗辈的火炮,老归老,起码工艺是过关的。
武宣一战,彭刚缴获的劈山炮中,状况最好的两门全是乾隆初年造的。
嘉庆、道光两朝造的炮简直没眼看。
第127章 咸丰
太平军于大藤峡一战尝到了甜头,意识到制江权的重要性。
彭刚控制黔江江道,经略南岸贵县之龙山、莲花山,扩展紫荆山、平在山根据地战略纵深主张得到了支持。
只是杨秀清等人没能如彭刚所愿,派遣石达开的石家将协助彭刚经略龙山、莲花山根据地。
而是派遣了和彭刚关系相对没那么亲近的秦日昌负责到黔江南岸发展龙山、莲花山根据地。
秦日昌是贵县龙山银矿场的矿工出身,对贵县的情况也比较熟悉。
这么安排也合乎情理,彭刚没有多说什么。
就算总部那边不愿派人经略龙山、莲花山根据地,彭刚也会自己派人去。
大藤峡一战刚刚结束,萧朝贵那边现在又在紧锣密鼓地张罗攻打平南县城。
想要赶在外省客兵进入广西之前拿下平南县,以充实圣库。
把整个中一军派遣到黔江南岸开拓根据地也不现实。
这次武器缴获颇丰。
所获鸟铳足够装备一个半连。
大藤峡一战太平军一战成名,黔江、浔江、郁江三江的原本对太平军态度摇摆不定的天地会艇军不少选择加入太平军。
趁此机会,彭刚进行了有限的扩军。
一军六营的编制保持不变,营以下的单位,分别扩充一个下属单位,由三三制度改为四四制。
一组十二人维持不变。
扩编后,每排辖四组四十八人,每连辖四排一百九十二人,每营辖四连七百六十八人。
常备军兵力由原来的两千五百九十二人增至四千六百零八人。
大藤峡一战后,广西当局已经意识到单凭本省的绿营团练已无力剿灭太平军,遂进入了摆烂状态,将围剿重心转移到相对而言更容易剿的天地会上。
广西提督闵正文“阵亡”的消息也由急递送往京师。
平在山遂迎来了短暂的宁静。
彭刚清楚这宁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最后宁静,疾风骤雨即将来临。
趁着最后这段宝贵的时间窗口,彭刚抓紧时间练兵生产,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仅要求左军六营的常备兵遵守。
男营的预备役亦需遵守,尤其是外出到附近村墟采买物资的队伍,更需遵守。
彭刚无意攻打平南县城,不意味着他这段时间不打仗。
桂平县、贵县在乡的土豪劣绅还是要打的。
一来这些低烈度的战事多少也能让麾下的官兵得到一点锻炼。
二来则是为了筹措物资,以应对接下来清军的围剿。
1850年春,执掌清帝国权柄长达三十年的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驾崩于圆明园慎德堂,终年六十九岁。
年仅二十岁的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继位,改元咸丰。
由于道光的长子奕纬已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去世,次子、三子皆早夭。
奕詝继位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已是实际意义上的皇长子。
外朝与民间传闻皇六子奕更为聪慧、强健,更合适作为清帝国的储君。
可当道光于弥留之际宣布立奕詝为皇太子,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传位诏书被公之于众时,外朝与坊间的流言蜚语已无足轻重。
清帝国的最高权力得以较为平稳地过渡交接到奕詝的手中。
道光皇帝驾崩,留给他儿子奕詝的是一个千疮百孔、国力衰退、民生凋敝、烟毒泛滥、列强环伺的大帝国。
此时,刚刚登基,年仅二十岁的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满腔热血,立志要有一番作为,中兴大清。
然而老天却给初登大宝的奕詝浇上了两盆凉水,似乎是要浇凉浇灭奕詝的一腔热血与雄心壮志。
广西天地会、上帝会攻城略地,拥众数万,渐成燎原之势。
广西提督闵正文于桂平县大藤峡一带大败上帝会会匪,力战身死的急递渐次被送达上书房,呈递到奕詝面前。
先帝刚驾崩不久,居丧期间的咸丰常居上书房之内,以便离他的老师杜受田更近一些。
咸丰六岁时,杜受田便担任咸丰的帝师。
咸丰不如六弟奕聪慧,幼时骑马打猎不幸从马背跌落落下终身残疾,成为瘸子。
无论是才学能力,还是身体状况与外表形象。
咸丰在与六弟奕的储位之争中,都不占优势。
咸丰能够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他的老师杜受田居功至伟。
虽然杜受田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和他教出来的学生一样平庸。
可论权谋,他却是数一数二的高手,有把握帝王之心的本事。
杜受田深谙道光晚年极度推崇强调“仁孝”之道。对症下药,刻意教导奕詝以“德”而非“才”示人。
南苑围猎时,奕詝按杜受田之计“不射一矢”,称“春日万物生发,不忍伤生。”,此举甚得道光欢心。
当道光病重召见二子,争储进入白热化阶段。
杜受田又教奕詝“唯伏地涕泣,以示孺慕之诚”,而他的竞争对手奕于道光病榻前侃侃而谈治国方略。
对比之下,奕詝的“至孝纯仁”形象更契合道光对守成之君的期待,遂做出传位于皇四子奕詝的决定。
咸丰非常信任倚重杜受田这位从他六岁起就在上书房给他传道受业的帝师。
咸丰选择在上书房居丧,原因有二。
其一,他刚刚登基缺乏安全感,熟悉的环境能给予他更多的安全感。
其二,他的老师杜受田在上书房行走,居丧于上书房,方便时刻召见他的老师请教。
初次收到广西巡抚郑祖琛关于大藤峡一战的奏报。
咸丰很是不解。
广西巡抚郑祖琛不是一直说广西在他的治下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么?
怎么会突然冒出如此之多犯上作乱的反贼?
既然广西提督闵正文力战殉国,大败上帝会会匪,缘何郑祖琛还要向朝廷求援?岂不自相矛盾?
直到向杜受田请教,咸丰方才明白其中的原委,气得不顾腿疾拍案而起。
“岂有此理!朕新登大宝,郑祖琛就敢欺君,甚是可恶!朕自即位以来,未曾一日偷安,岂容匪寇作乱南疆?”
咸丰怒不可遏,传召军机大臣入上书房议事。
收到传召,军机大臣入上书房内议事
须臾之间,穆彰阿、赛尚阿、祁隽藻等人依次步入上书房。一齐跪下,个个面如霜茄,粤西之事,终究还是纸包不住火。
至于杜受田,此时已经站在咸丰身侧。
“广西的事情,你们可都知道了?”正襟危坐的咸丰冷声质问众臣道。
广西出现了反贼,还是两股,搅得咸丰心烦意乱。
咸丰即位之初,朝臣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杜受田、祁隽藻为首的“帝师派”。
另一派是以穆彰阿为首的道光朝旧臣。
咸丰有意清洗前朝旧臣,提拔自己的老师,打造自己的班底,以成就一段君臣师生的中兴佳话。
只是他刚刚登基,局势未稳,还不是清洗前朝旧臣的时候。
穆彰阿率先叩头:“启禀主子,奴才等方才奉旨速阅,皆惊骇不已。此匪虽出广西乡野,但其言辞悖逆,杀官掠城,非同小寇。”
祁隽藻亦低声禀道:“臣以为,此贼假托洋教,又鼓动天地会旧党,愚民极易受其煽动。粤西地险山多,极难清剿,宜早遣悍将重兵,剪草除根。”
穆彰阿和祁隽藻分属不同政治阵营,关系说不上和睦,可对待粤西两股造反会匪的态度,却是一致的。
方才他们在进上书房前就讨论过此事。
天地会为患南方多年,这伙会匪,上书房内的这些枢臣比较了解。
至于上帝会会匪是什么路数,他们尚不十分清楚。姑且先将其与天地会等而视之吧。
粤西的两股会匪一定要剿,唯一的分歧是要派谁去剿,这也是咸丰召见他们的用意。
咸丰虚抬了抬手:“都起来吧,如今南疆有乱,正是考校你们忠诚才略,为朕分忧的时候,你们说,该派谁去主持粤西的剿匪大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