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不服周 第67节

  “对,就是风。阳安关破,起风了。”

  卫瓘意味深长的说道。

  石守信隐约猜到了某些事,只是心中还不太确定。

  “风乃山雨欲来之兆,究竟是乘风而起,还是随风飘落呢?”

  石守信反问道。

  “卦象不过预示而已,人终究是人,不会被卦象所摆布,这便是所谓的事在人为。

  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卦象也就废了,显示什么都不可能实现。

  天命无常,这卦象也有正反两说。你问卫某,卫某也无法揣摩天意。”

  卫瓘摸着下巴上的胡须笑道。

  “明白了,那下官明日天亮便启程。”

  石守信不想再跟卫瓘打哑谜了。

  他拿着盒子站起身离去,刚刚走到军帐门口,卫瓘忽然叫住他道:“如果大将军没有派你回来送信,那么你就在长安听命,不必来汉中了。如果你遇到什么麻烦,可以来找我。”

  “下官明白。”

  石守信面色平静说道,随即出了军帐。卫瓘这番话似乎有深意,但石守信暂时还无法参透其中奥妙。

  来到自己的军帐内,石守信命令孟观在门口守卫,没有自己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得进入军帐。

  包括孟观本人在内。

  石守信从袖口里摸出一个精致的小铁片,先用它小心翼翼的刮去木盒子上的火漆,然后找来一根特制的铜丝,将其插入铜锁之中,轻轻的试探着扭动。

  随着铜丝一进一出一转,就听到“咔”的一声,铜锁应声而开!

  他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长出一口气。

  少府就是专门研究器械的,有个同僚精通这种机关锁钥,石守信跟他学了几招,今日果然就用上了,这就叫技多不压身。

  木盒子里面都是书信,乍一看数量不少。

  有卫瓘的,有羊琇的,有杜预的,有胡烈的,还有很多没听过名字的人写的信!

  看起来都是魏军里面中高级将领的信,非常重要。石守信一封一封拆开看,结果大吃一惊。

  杜预说钟会跟蜀地将领眉来眼去的,书信往来频繁,有可能会据蜀地而自立,做下一个刘备。

  胡烈说钟会狂妄自大,入蜀之后可能有不轨举动。

  羊琇说得更直接:钟会必反。

  只有卫瓘不置可否,说大军会在稳固阳安关的防守以后班师回长安。

  果不其然,军中很多将领当面对钟会毕恭毕敬的,私底下小报告一大堆,绝大部分都是说钟会坏话的。

  不过按照规矩,军中将领的书信要送回洛阳,必须要交给大都督或者监军过目。这些应该就是军中很多将领向卫瓘投诉钟会的“告密信”。

  至于卫瓘看过没有,那就很难说了,反正所有书信都没有封口。

  石守信还找到一份报功的文书,上面有很多人的名字,不过没有他的。

  石守信立刻磨墨提笔,将这些书信全部誊抄了一份,然后用一块丝绸将其紧紧裹住,贴身放好。

  不紧不慢的将木盒子的书信还原,上锁,重新涂上火漆。石守信左看右看,觉得应该没什么破绽了,于是收好木盒子,躺下睡觉。

  ……

  长安,那略显破败的关中都督府内,司马昭正在书房里办公。

  他身边整理文案的人,是西槽属劭悌。司马昭眼角余光看到劭悌有好几次都是欲言又止,于是将笔放在笔架上,抬起头有些不满的询问道:“有话就说,何必如此?”

  “大将军,此番让钟会领兵伐蜀,实在是不妥。钟会野心极大,如今手握重兵,难保不会有作乱的心思。

  如今换帅,还来得及。”

  劭悌苦劝道。

  “朝中坚定伐蜀的人,仅有钟会而已。就连司马氏姻亲羊祜都反对伐蜀,其他反对的人就更多了,不让钟会领兵,我还能让谁去呢?”

  司马昭反问道。

  劭悌无言,因为真实情况确实如此,或者说,这么“凶险”的活计,只有钟会愿意干。

  看到劭悌不说话了,司马昭安慰他道:“钟会攻下汉中,本地蜀国百姓畏惧魏军,不可能支持他这个敌国统帅。而军中将士家小都在中原故土,也不可能跟着钟会瞎胡闹,你就放心吧。”

  不得不说,这话确实有些道理,劭悌顿时附和了几句,不再提起此事。

  处理完公务,司马昭正要起身离去,到城外逛逛,忽然听侍从禀告,说是贾充求见!

  一见面,贾充就对司马昭问道:“大将军,您信任钟会么?”

  司马昭答道:“我自然是信任钟会的,就算是派你领兵伐蜀,我也一样信任你。”

  贾充无语了,后面的话压根就说不出来,只好对司马昭作揖行礼,找了个借口告退。

  等贾充离开后,司马昭才离开都督府,回到自己在长安的别院。

  夜很长,司马昭无心睡眠,躺在书房的榻上,思考着伐蜀之战后的事情。那时候,他已经是晋公了,很快晋国就会取代曹魏,他会成为皇帝。

  司马昭有个心病,也是因此而来:

  过继给司马师的次子司马攸,是未来权力传承的一个极大隐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司马家夺取政权,改朝换代后,司马懿要不要追封为帝?

  那必须的。

  司马师要不要追封为帝?

  那……也是必须的,因为长幼有序。

  所以问题来了,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嫡长子,司马师被追封为皇帝,司马攸就是正统。

  而司马昭当了皇帝,他自己的嫡长子司马炎,也应该是皇帝,司马炎也该是正统。

  那司马炎和司马攸,究竟谁是正统呢?

  现在朝臣们多半会支持司马炎,这个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可是,如果司马炎的儿子不争气,那么皇太孙和另一个“嫡长子”司马攸比,谁更正统一些呢?

  别人怎么想,司马昭不太清楚。

  大概,朝中大臣们,会有很多想法吧。

  所以司马昭考虑的是,他必须尽快把司马攸“要回来”。

  这样的话,司马炎就是司马攸的亲兄长。长幼有序,司马炎的子嗣便是理所应当的正统,也是堵死司马攸夺权的路子,让他死了这条心。

  然而,立嗣如立国,送出去的孩子,哪有那么容易能要回来的呢?

  司马昭为这个事情很是烦闷。

  正当他心中烦闷之时,王元姬推开房门,走到他身边,坐到床榻之上。

  “钟会见利忘义,喜欢挑起事端,恩宠太过一定会作乱,不能委以重任。

  此番伐蜀,钟会必反。”

  王元姬一见面就沉声说道。

  “我让钟会领兵伐蜀,自有用意。”

  司马昭冷哼一声说道。

  “噢?是什么用意?”

  王元姬捏着司马昭的手,漫不经心问道。

  “哼,邓艾是征西将军,钟会是镇西将军,钟会虽然统筹全局,但邓艾的官职,还略高于钟会。

  二人必不可能联合起来反叛。

  诸葛绪是雍州刺史,刘钦是魏兴太守,他们四人互不统属,只是名义上听从钟会。

  而且这四部兵马,也分属四区,各部军官只熟悉本军,不熟悉其他。

  四军联合起来的可能微乎其微。

  这么一个部署,钟会如果要反,他如何做得到?”

  司马昭眼中寒光闪过,显然是早有部署。

  听到这话,王元姬也不再说什么。

  司马昭站起身,背对着王元姬叹息道:“钟会参与机要十多年,知道太多的事情。此人不除,我心难安。”

  “那就静候佳音吧。”

  王元姬随口说了一句,随即缓缓退出书房。她本有话想说,看到司马昭的模样,又不想说了。

第54章 人心险恶

  这一夜,石守信睡得很不踏实。

  很多事情,变成了线索,然后在脑子里推演,梦中所见的全都是这些事。

  醒来后,全身冷汗。

  预感的事情逐渐变得清晰,一张黑暗的阴谋大网渐渐落下。起床后,石守信用军中常见的那种止血白色麻布条,将那份誊抄的书信绑在自己小腿上。

  走出军帐后,就看到在外面守了一夜的孟观,正打着哈欠四处张望。

  “走,去马厩牵马,就我们二人上路。”

  石守信随口吩咐了一句。

  孟观本还想再说什么,却见石守信对他不动声色点点头,于是跟在对方后面,什么也没说。

  来到马厩,石守信转过头对孟观小声问道:“这一趟回去,是大富贵,也有大艰险,你来不来?”

  “来!”

  孟观斩钉截铁的说道。

  “好,那这便出发。”

  石守信点点头,二人牵着马出了大营,骑上战马朝褒斜道入口褒中而去。他们在褒中歇息了一夜,其间有好几次孟观都想开口问询,然而石守信都示意他不必多问。

  第二天启程前往褒斜道的必经之地石门(地名)。

  然而,正当他们穿过石门那狭长的山间隧道时,在隧道的尽头,有几十个手持弓弩的“盗匪”将他们拦住了。

  有些盗匪身上的半截札甲都没脱!

  孟观拔出佩刀,护卫在石守信身前。他的表现虽然英勇,但额头已经渗出冷汗。倒是他身后的石守信一点都不慌张,让孟观退到一旁。

  石守信将马匹后背上驮着的木盒子拿出来,递给盗匪当中看起来领头的那人。

  “我们可以走了吗?大都督应该没有下令让你们杀死我们吧?”

首节 上一节 67/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