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 第982节

  今日他都穿上朱服了,这也忒快了。

  而且教室里坐着的站着的人,还有更往前届的落榜生呢。

  宋煊抬眼扫去,发现大部分人都比自己岁数大。

  或者说科举这个事,当真是磨人,能够让人从面相看就看出来愁苦之色。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宋煊,眼里或多或少都是羡慕。

  要我是他就好了呀。

  谁没有畅想过自己中进士后,意气风发的模样?

  也就是这一点支撑着自己继续走下去。

  “诸位,我是宋煊,开封县知县,今日是有事来到这里。”

  宋煊介绍完之后,就给众人说了他的条件,当然是在不耽误你们学习的基础上。

  顺便又介绍了一下有关教授孩童千字文、百家姓得奖励,另外加减乘除,九九乘法,是给算学学子准备的。

  除了基本每日工钱,千字文教会一个孩童便是会奖励两贯,若是教不全,就按照字数给钱。

  同样,百家姓也是如此。

  可以说宋煊开出来的价码不错了。

  每日有基础工资外加餐补,等待结算的时候,还有额外奖励,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宋状元,我等可是要时刻盯着?”

  “我会额外再雇佣些闲汉,老弱妇孺帮忙照看孩子,防止他们乱跑。”

  宋煊又笑了笑:“当然了,他们的工钱如何能与你们相提并论呢。”

  如今在大宋,教学那也是个技术工种,开价高些也正常。

  有人不断的提问,又有人相互交流沟通。

  主要是大家衡量,要不要为这点蝇头小利换取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

  “学生章岷,愿意应聘。”

  “好。”

  宋煊应了一声,随手在一旁的纸上记上他的名字。

  章岷与宋煊是同一届考生,奈何应天府学生大爆发,挤落了他人名额,导致本该考上的落榜了。

  章岷的族兄是章得象,章家在福建浦城家族显赫。

  所以不算差钱,只是想要在这里学习。

  他也有族兄弟给他写信,让他去应天书院学习,但是章岷就是头铁。

  认为根本就不是应天书院的缘由,而是晏殊广发贴,招纳了不少其余各地的英年才俊,才会有如此突出的成绩。

  那么多学子都跟风去应天书院学习,人一旦多起来,夫子不够用,教学质量必然会下降。

  章岷认为自己在东京城学习也是不错的选择。

  再加上有族兄章得象在学士院任职,对他也多有照拂,属于吃喝不愁。

  此时第一个应承下来,就是想要看看宋煊想要做什么打算。

  这可是近距离接触这位状元郎的机会,章岷不愿意错过。

  万一能从他身上学到一些应试的技巧,那也是自己赚到了。

  什么钱不钱的,只要宋煊站在这里,那就是一块活招牌。

  章岷第一个吃螃蟹后,教室内满满当当的人寂静无声。

  因为宋煊只是记录名字,并没有继续加大筹码!

第385章 活祖宗

  其实他们都想听到宋煊也能给他们进行指导这种话。

  毕竟在这个读书厉害的时代,谁不愿意亲近“学霸”?

  尤其像宋煊这种年纪轻轻取得如此成就之人!

  他们也想要在宋煊身上获取一些优秀的学习方法。

  但是宋煊没说这方面的事。

  宋煊抬起头问:“还有人想要报名吗?”

  “我。”

  在沉默当中,同样是福建老乡的林袭明举手道:“宋状元,我林袭明愿意报名。”

  “好。”

  宋煊又在纸上写上这个名字。

  他哥哥林茂先见弟弟如此做,同样举手报名。

  “我报名。”

  坐在最前头的一个少年人站起身来:“宋状元,我叫陈希亮,四川眉州人。”

  宋煊打量了一下眼前的矮个子少年:

  “你多大了?”

  “十三岁。”

  宋煊以为他都十五岁了:

  “就你自己来东京城求学的?”

  “我还有两个侄子随我一同前来的。”

  然后两个侄子站起来了,陈庸陈谕倒是长得颇为高大。

  陈希亮家里还很富裕,但是少年成了孤儿,家里只剩下哥哥。

  可是哥哥侵吞了全部家产,就把乡邻们借款的三十万钱分给了他。

  然后陈希亮在老家把所有借款人都喊来,当众烧掉三十多万的账单,决心外出求学。

  他与两个侄儿去了应天书院没考上,这才一路到了东京城。

  主要是陈希亮的哥哥对待自己儿子们也十分抠搜,哥哥的名声在本乡实在是不太好。

  他们愿意跟陈希亮出来闯荡。

  两个侄儿长得高大瘦弱,可也未曾年满二十岁呢。

  宋煊把他们的名字记下,陈希亮又脸上带笑:

  “宋状元,苏洵是我侄儿。”

  听到这话,宋煊打量了他一下,嘴角带笑:

  “一会办完事再聊。”

  苏陈二家是数代世交,别看陈希亮年纪轻轻,可是比苏洵还要年长一辈。

  陈希亮的儿子正是河东狮吼典故的主人公。

  同乡宋辅也是跟陈希亮一起出来寻师访友的,此时也报名参加了。

  “蒲师道。”

  同样是四川乡人的蒲师道也站起身来报名。

  “孙忭,眉州眉山人。”

  “张先,湖州乌程人。”

  宋煊数了数了,十个人,差不多够用了。

  其中一半多都是四川乡党,孙忭还和苏洵是同一个地方的。

  甚至宋煊都不清楚,孙忭是天圣八年的探花郎。

  “打扰诸位读书了,请方才报名的十个人随我出来。”

  十个士子都随着宋煊出去,教室内的众人面面相觑,没想到宋煊就挑选这么几个人。

  当然了,能在东京城求学的人,那也必须是有点家底的。

  要不然真的活的困难。

  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不想因为灾民,耽误了自己的科举之路。

  宋煊开的那点条件纵然能够果腹,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科举才是第一要务,其余都要往后靠。

  况且要为一帮孩子启蒙,那可是老费劲了。

  贾昌朝瞧着教室里的学子,才明白什么叫机遇就在眼前,不是谁都能抓住的这句话的含义。

  他让大家都散了吧,该温书的温书。

  贾昌朝也出了门,瞧见宋煊带着他们去国子监的亭子里待着。

  陈希亮生的矮小,倒是作为四川乡党的主心骨走在第一个。

  别看他岁数小,长的小,但是拿主意的时候居多。

  正所谓矮树根多,矮人心多。

  当初苏洵他二哥考中进士,乡人去迎接百里,陈希亮也跟着凑热闹了。

  陈希亮看着如此高大的宋煊,他回想起苏洵的话。

  这是他头一个佩服的人。

  说什么十二哥文武双全,将来必定会考中状元。

  苏洵那小子走南闯北,还真有见识!

  苏洵单人上路获取沿途的见识和结识他人,更是刺激了年纪轻轻的陈希亮效仿。

  但是他长的不甚高大,在外面难免会吃亏,所以叫上了好几个同乡,一起出门闯荡。

  宋煊打量了一下众人,对着年纪最小的陈希亮道:

  “我在你这个岁数的时候,还在私塾里经常睡觉呢。”

  “未曾想你都出川闯荡了,川人还真是脚底板够硬,能走四方。”

  陈希亮虽说聪慧,可也是少年心性,得了宋煊的夸奖,便把苏洵的事给说了出来。

  然后又说了他们是打算考取应天书院的,结果报名的人数可是不比考发解试的人少,他们大部分人都没上榜。

  孙忭考上了也没有就读,而是跟着他们一起来东京城了。

首节 上一节 982/10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