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024节

  “那条河叫什么名字?”罗莉安依偎在丈夫的怀里,她对耕地不是特别感兴趣,她就是喜欢跟邓子龙说话而已,她的夫君是大丈夫。

  “通泽河,我起的名字,意思是通和宫惠泽四海之意,绝洲的河,都是通字打头!”邓子龙乐呵呵的说道。

  邓子龙不擅长起名字,通字打头,是通和宫,三点水偏旁组成河流的名字。

  罗莉安闻言也是一愣,这些南洋的总督府们,也有自己怕的东西,而且十分的畏惧,畏惧大明朝廷抛弃他们,畏惧开海只是朝廷一时权宜之策,以至于这些总督们,总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忠诚。

  这和泰西的殖民者完全不同,泰西殖民总督们,和国王的关系是合作。

  之所以会这样畏惧,罗莉安听邓子龙讲过,孤军镇守西域四十余年的白头军,离开了本土支持的海外总督府,就成了没爹护、没妈疼的弃子,最终只会悲剧收场。

  这种通和宫惠泽四海之意的取名方式,也是总督府们凝聚人心的办法,不是靠利益,而是靠共识。

  “这个雕像。”罗莉安下车的时候,看到了总督府门前的广场上有一座即将完工的大明皇帝朱翊钧的巨型雕像。

  高六丈、宽三丈,重达二百八十万斤,由625层白花岗岩雕凿嵌接而成,皇帝一身穿戎装,身姿挺拔面向大海,右手按着戚家军刀,左手背于身后,目光炯炯有神,气势雄伟。

  该雕像是总督殷正茂亲手设计,吕宋、旧港总督府椰海城各有一座,现在金池总督府也有这么一座。

  “陛下不是专门下旨,不让立像吗?陛下不喜欢这种奢靡无用之物。”罗莉安满脸笑意的说道,总督府还没完全修好,雕像先立起来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得告诉所有人,我们从哪里来。”邓子龙对着雕像拜了拜,转过身看着大明街的商铺。

  雕像这事儿,皇帝说了不算,总督府有总督府的难处,这座雕像,就是向心力凝聚的标志。

  大明街专门有一个门店,卖各种团龙旗徽,最小的三寸大小,可以绣在衣服上,一枚三寸大小的团龙旗徽,十五文钱,几乎每件衣服上,都有一个。

  大明是他们来的地方,他们从未忘记。

  “林辅成曾经在杂报上讨论过宗教对人的异化,提出过一个观点,人要摆脱宗教,首先要摆脱需要宗教的环境,无论是雕像,还是团龙旗徽,或者我手里的金币,都是如此。”

  “人活着,需要一个彼岸。”邓子龙翻出了一枚金币,一枚金币大约一钱重,上面是图案,是陛下的画像,十分精美。

  人活着需要一个彼岸,就是需要一个心灵的寄托,毫无疑问,一个真实存在的大明,是一个最好的寄托,一如四十年守孤城的白首兵一样,他们需要靠一些东西支撑下去。

  当然,金池总督府的自然禀赋,比当初的西域要好太多了,最后的结局,不会那么悲壮,金池总督府填满五千万丁口的那一天,谁来到这里,这里也是大明的固有领土,谁来到这里,都给他种到土里去!

  不能耕种的地方,蛮夷围城动弹不得,只能困守,到了能耕种的地方,邓子龙还不信,有人能在三百万顷田土上,击败大明远征军!

  围绕着皇帝雕像还有一组小的雕像,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等来自大明的神话故事雕塑。

  罗莉安看完了所有的雕像,走进了总督府内,她今天变成了总督夫人。

  “夫君,我很难理解,我们这里距离大明两万里之遥,为何你还要忠于皇室呢?”

  “当初你们登陆吕宋,大明朝廷像甩包袱一样,把你们甩到了吕宋去。”四下无人的时候,罗莉安问出了十几年没有问出的问题。

  当初殷正茂、张元勋、邓子龙与其说是发动了战争,不如说是大明朝廷,剿灭倭寇后,给无处安置的客兵,找到了一个归宿,用完就丢的大明朝廷,似乎不值得这一批海外武勋如此的忠诚。

  本来,罗莉安以为吕宋离了大明朝廷的支持无力为继,所以才表现出了忠诚。

  但金池总督府大小金池城固若金汤,往北通泽大河,有数百万顷的良田,无论怎么讲,都不需要表现出近乎于谄媚的忠诚。

  但事实,和罗莉安想的完全不同,金池总督府的忠诚氛围,比吕宋总督府浓郁的多。

  邓子龙仔细思考了一下摇头说道:“这没什么,你知道万历初年,朝廷欠了边军十二年饷,有个半饷那都是朝廷明公们心善了,但是这些边军也没反叛。”

  “如果朝廷不发饷,我会带着军兵索饷,如果朝廷发饷,哪怕是半饷,我就要为王前驱,上,我要对得起天子,下,我要对得起军兵。”

  “陛下把最新的快速帆船都给我了,我的军兵若是不想在金池总督府,他们有回家的权力,我不能为了一己私欲,让他们永生永世回不了家。”

  邓子龙面对夫人的提问,直接明确回答了他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皇帝没有对不起金池总督府的地方,每一条金船回到大明,都会换取十分丰厚的回报。

  罗莉安思考了片刻说道:“我听明白了!大明人安土重迁、讲究落叶归根,大明和泰西的海外殖民是完全不同的,大明是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经营成自己的家,所以,才会有一座座的汉乡镇拔地而起。”

  “这就是本质上的不同啊,黎牙实那套殖民的高道德劣势,不能说错,但不完全对。”

  大明的海外开拓,是当着自己的家园去经营的,所以大明很用心的在做事,而不是像泰西那样的如同以完全掠夺为主,这就是大明老是讲的抢不如种,诚然,收益来的慢,可是收益的时间长。

  或许,抢不如种这个理念,就是大明王化的核心理念。

  金池总督府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也已经打通了前往大铁岭卫的航路,沿着绝州南部的绝州湾,一路向西,大明建立了数个补给点,对绝州的全面探索已经开始。

  “绝洲的西南部分,我们称之为福顺的地方,观星舰的地师们,发现了一个银矿,虽然不如富饶银矿,但也能作为大明白银流入不足的补充,希望一切顺利。”邓子龙看着堪舆图,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

  绝洲和大明的经济是完全互补的,绝洲的金银铜铁矿储量是十分丰富的,但是绝州没有太多的匠人,只有大明吃得下如此巨量的矿产,也只有大明可以提供如此丰富、质量优异、物美价廉的货物。

  绝洲正在建立和大明的矿产—商品对流,一旦建立,绝洲就再无脱离大明的可能了。

  只要这种对流完成,就像大明的煤银对流完成之后一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口,补充到金池总督府。

  金池总督府才能蓬勃发展。

  邓子龙不会考虑叛出大明的可能,因为无法摆脱经济上的羁縻,叛出大明除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之外,什么都得不到,不如直接忠诚到底。

  “或许会有那一天,朝廷入不敷出,加大对金池总督府的税率,到时候被逼的走投无路的金池人,会奋起反抗,但至少不是我活着的时候。”邓子龙看着波光粼粼的大洋出神的说道。

  他保证不了后人会做如何的选择,但他还活着,金池总督府就是大明的矿产自留地,这是他唯一能确定的事儿。

  “应该不会。”罗莉安觉得自己的夫君多虑了,大明开海这么多年,关税加到13%,就这皇帝还长篇累牍的刊登邸报,解释了为何要加关税。

  大明是生产为驱动的国朝,给原料源头加税,那不是自断双臂?

  除非大明哪天脱实向虚。

第856章 新士农工商

  罗莉安不认为大明会脱实向虚,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中原人特别喜欢种地,就是喜欢生产,哪怕是总督府的总督,也喜欢在家里养点花花草草,梅兰竹菊,这被视为士人风骨。

  其实罗莉安不知道的是,大明的元辅甚至会亲自种点番薯,来确定番薯的产量,真的有那么的神奇;皇帝更是以农户自居,带着过去的宝歧司,现在的农学院,培育了无数的良种,而且还在继续各种农作物、畜牧种的改良。

  抢不如种,这是中原数千年来的经验,抢既不能持久,也抢不了多少。

  商王不种麦子,所以四方诸侯就会定期举行告麦,告诉商王哪里的麦子熟了,商王就带人过去抢,但后来,这种告麦的活动越来越少,因为看起来不是非常划算,动员开拔战争,把麦子抢回去,还不够分润给军兵的,后来商王就开始自己种麦了。

  告麦,慢慢的就演化成了讨不臣。

  抢不如种这一王化的核心理念,构成了金池总督府忠诚思想钢印的基石。

  任何的思想,都取决于物质基础,大明和绝洲的矿产—商品对流只要还存在一天,金池总督府就会忠诚下去,这么多的矿石,也没有别的地方去吃下了。

  第二个原因,是中原人太喜欢造反,自从罗莉安学了大明的史书之后,她总是沉浸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中,中原漫长的历史上,在王朝的末期,总会有几次声势浩大的平民造反。

  在罗莉安看来,脱实向虚,最重要的就是平民的忍耐力,哪怕是无法满足平民的需求,平民也会自己死去,或者四处流浪,而不是像中原人一样,拿着竹竿就开始行动,最终把整个天下搅成一锅粥,把统治阶级拉下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安东尼奥做葡萄牙国王,安东尼奥获得了大多数平民的支持,但是完全没有用,安东尼奥能坐稳王位,那是来自于大明皇帝的支持,来自自由舰队的向死而生。

  基于这两个原因,罗莉安认为,大明根本没有办法脱实向虚,大明皇帝口中那些最良善的百姓,只存在皇帝陛下的幻想之中。

  罗莉安在抵达金池总督府的第二天,前往了金色平原小镇,这里的名字,叫做金元镇,专用用来淘金,罗莉安发现了一些很奇怪的事儿。

  金矿上,没有任何的倭奴和夷奴,只有汉人在辛苦劳作。

  “如果用汞齐法,我们就会用倭奴,但是没有找到汞矿,所以目前还是用的重砂吹灰法,就是挖矿、砸煅、研磨、水床拉溜、制团烧结、加铅、吹灰。”邓子龙详细的解释了为什么没有倭奴。

  重砂吹灰法是一种精细活,挖金矿这种劳动报酬极高的活儿,还轮不到倭奴来做,倭奴从事的都是重劳力的工作,除非选用汞齐法,否则不会用倭奴。

  汞齐法,在前面的步骤是相同的,研磨成分后,将所有的物料扔入汞里面,因为比重的缘故,黄金会沉底,在底部形成金汞齐,而白银会在表面形成银汞齐。

  汞齐法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天工开物》里亦有记载:水银能消化金银成泥,似镀物也。

  但汞齐法的毒性,会把一个倭奴的寿命降低到三年之内。

  大明的倭奴、夷奴都是买来的,不像富饶银矿的奴隶,都是红毛番自己抓的,所以大明通常会让一个倭奴工作十年以上,以期许最大的回报率,一般不会过分的苛责。

  邓子龙解释了下其中的成本差别,他摇头说道:“就是找到汞矿,咱们应该也不会用汞齐法冶炼,汞齐法快是快,产量的确大,但是损阴德,而且倭奴的成本又会让利润变低,所以看起来吹灰法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里不是也有很多夷人吗?抓夷人就可以了。”罗莉安立刻说道。

  金池总督府购买倭奴这件事,是不合算的,运费加上倭奴的费用,金池总督府购买倭奴,要比在马尼拉贵上一半,如果这样去核算成本的话,利润有些低。

  可明明这金色平原上,有无穷无尽的人矿可以开采,非要舍近求远去购买倭奴,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邓子龙沉默了下说道:“这些夷人不惹我们,我们去抓他们做甚?最好还能和平相处。”

  罗莉安笑了笑,这是大明在海外开拓的劣势之一,高道德劣势,邓子龙交易金刀给夷人。

  “总督!”一个马背上插着旗子的墩台远侯,一路疾驰,在邓子龙面前翻身下马,面色略显焦急的说道:“总督,我们发现,库林人集结起来,打算袭扰金元镇!”

  罗莉安笑的更加阳光灿烂,大明不去惹夷人,夷人就不来惹大明人了吗?罗莉安知道自己是个红毛番,她觉得她比邓子龙更了解蛮夷的想法。

  金元镇庞大的利润,就连大明的富商们都愿意带着商行,来到两万里之外的金池总督府,若不是大明总督府兵强马壮,这些富商绝对不会老实做生意,而是直接上手抢。

  那这些个夷人,怎么可能放过?

  对于夷人而言,黄金对大明人很重要,大明人有很多的货物,只要拿到了黄金,就可以换取货物,抢劫金元镇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夷人很清楚自己打不过大明军,但不试试是绝对不会甘心的,罗莉安是个蛮夷,她非常清楚的知道,蛮夷的做事逻辑,能抢就抢,实在是抢不到,才会讲一点点的道理。

  面对蛮夷,任何的绥靖,结果都是让对方得寸进尺,蛮夷赢学之下,你的绥靖就是害怕,你的谦让就是懦弱,而蛮夷不会放过任何敲诈勒索的机会。

  大明虽然展示了武力,但是这些不自量力的蛮夷,还是觉得自己有可能成功。

  邓子龙陷入了忙碌之中,这场战斗没有持续多久,也就不到七天的时间,就彻底结束了,金池总督府在没有损失任何一人的情况下,抓捕了四千多夷人,仅仅一次抓捕,就比一年的买入量还要多。

  罗莉安在这七天时间,也没闲着,她在维护总督的形象,出席了两个奠基仪式。

  一个是养济院,养济院收留鳏寡孤独的老弱病残,是一种社会保障,是一种兜底机制,是大明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主要是增加金池总督府的稳定性。

  第二个奠基仪式,是金池学堂,从蒙学到大学堂,整个规模不输于京师大学堂,一共四期,占地超过了一千亩,总计投入超过了五百万银,目的是建立一座能够培养本地学子的大学堂,这个学堂的第一期还是蒙学到三级学堂,大学堂还在规划之中。

  罗莉安看着奠基仪式上的碑文,上面是皇帝陛下亲笔御书,行知者一,信实而已。

  大明皇家格物院、皇家理工学院、九龙大学堂都有一模一样的卧石碑文,落款是朱中兴。

  在卧石的背面,则刻着一段话,这段话是俗文俗语。

  “知识是有毒的,只要你学了,你很难再去伪装自己没中毒之前的样子。”罗莉安读了一遍后,有些莫名其妙,她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具体含义,这句话是格物院社科博士耿定向说的。

  罗莉安回到总督府后,询问了邓子龙,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邓子龙想了想问道:“你说,收敛的反义词是什么?”

  “发散?”罗莉安想了想回答了这个问题。

  “你看,这就是这句话的含义。”邓子龙笑着说道:“收敛的反义词是放肆,不是发散,但你读了很多的算学书,收敛的反义词就变成了发散。”

  “知识就是知识,读了书就是中毒,是很难去伪装的,闻思修并进,得般若智慧,是为知见障。”

  邓子龙引用了一句佛偈,描述了这句话的本意,就是听闻、学习、思考、修行、实践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就可以获得大智慧,人和人在认知上会产生差距就是在学习上。

  这句话就是劝导学子好好学习,不要荒废学业,否则会闹出写诗不懂诗词格律,写词不懂词牌平仄,写算学证明主等于6这种笑话来,弄得人啼笑皆非。

  有些东西,闻思修并进后,你知道了,就再也回不到不知道时的状态了,闹出笑话,就有一种没有被知识污染过的清澈愚蠢。

  这也是普及教育的意义,多读书明理,就不会上读书人的当了,至少这些读书人撒的谎,一眼就能看穿。

  金池总督府的发展是令人欣喜的,一切都欣欣向荣,而邓子龙对金池总督府的开拓有长远计划,用十到二十年的时间,把沿海所有适合登陆的港口,全部占领。

  这样一来,泰西的殖民者就是发现了绝洲,也无法攻克大明修建的堡垒,就像大明很难攻陷太平洋东岸的殖民者堡垒一样,因为真的太远太远了。

  金池总督府已经打通了前往大铁岭卫的航路,这条航路是季节性的,一到夏秋两季,狂暴的海浪会撕碎一切想要通行的船队,到了冬季,因为沿途港口结冰,让船只通行受阻,只有春天到夏天才是适航的时间。

  即便如此,也是打通了粮草到矿区的生命线,为矿区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保障。

  大明海外总督府的发展,欣欣向荣,而大明京师终于准备过年了。

  万历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大明过年休沐前的最后一次廷议。

  朝廷一次性召回了三位巡抚,陕西的沈一贯、山东的王一鹗、松江府的申时行,并且委派了新的巡抚,来自河南的刘光国前往陕西履任,隆庆二年进士;来自浙江的宋应昌履任山东,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首节 上一节 1024/1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