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伯说得对,贵的是上面的字。”朱翊钧深表赞同,翻开看了一点,才不住的点头说道:“礼部制定的章程很好,朕非常满意,乡野郎中,学《卫生预防与简易方》,各县惠民药局主治医官要通读《解刳论》并且定时考校。”
“这样,内帑还有二百二十万银,朕拨一百二十万银,在皇家理工学院旁营造一个医学堂,专供惠民药局医官就学使用。”
“日后每年再拨医学堂二十万银,专门用于医官培养。”
大明皇帝又自己爆金币了。
皇帝内帑情况,大明廷臣一清二楚,黄金一百六十三万两,银一百万。
皇帝刚刚拨付的一百二十万银,是户部刚刚交付给内帑的一百二十万金花银,就是过了账目,还没移库,就拿出来营造医学堂了。
要知道万历十三年的时候,内帑可是有三千万银的现银,自万历十三年陇开驰道营建以来,内帑的存银,就没有超过千万银的时候,王谦掌管了一部分在燕兴楼收储黄金使用。
朱翊钧签下了支票,用完了印,吹干了墨迹,将支票交给冯保,他一抬头,才看到朝臣们一个个都看着自己。
“怎么了?”朱翊钧有些疑惑的问道。
张居正没有接过冯保拿来的支票,而出列俯首说道:“陛下,内帑要不要留点银子备用?这不足百万存银,万一有什么急事,恐怕力有未逮,陛下有意明年南巡,这南巡一次,不是个小数。”
“户部还是有很多银子的,今年老库存一百万银已经入库,国帑还有存银七百三十万银,足够医学院营造了。”张学颜赶忙站了出来俯首说道。
老库存银突破千万,账上还有七百三十万银积存,户部现在底气十足。
朱翊钧听闻也是一乐,摇头说道:“以前,世庙问国帑要二百万两白银修永寿宫,国帑跟世宗皇帝吵了四年,最后只给了二十万两;先帝在的时候,要三十万两白银,先生百般阻挠,连续三次上奏,最后只给了十万两,以至于先帝下旨申饬。”
“朕的银子够用的,不必了,照旨意办事吧。”
围绕银子斗智斗勇那么多年,现在皇帝把内帑掏空,钱全用到了国事上,大臣们反而有些害怕了起来。
陛下的银子换成黄金,为发钞做准备,本身也是为了国事。
朱翊钧看张居正还不接支票,只好继续说道:“朕要是实在没钱,会找大户借一点的,安心,朕还能苦了自己不成?”
“朕只希望红糖鸡蛋、烙铁截肢的悲剧,能少一点,少一例,也算是积德了。”
“陛下,还是国帑承办吧。”张学颜再俯首请命。
内帑钱太少容易出问题,而且是大问题,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经济地位决定了政治地位,皇帝一旦穷困,甚至是入不敷出,那帝制就会出问题,帝制出问题,帝国的天就塌了。
很多时候,朕意已决,是要银子说话的。
“陛下,国帑承办为宜。”张居正俯首请命。
皇帝没钱对于帝国而言,是非常非常危险的一件事,之前国帑空虚,陛下为了国事,把内帑清空,是无奈之举,现在国帑日益充盈,皇帝作为人间至尊,再耗尽内帑去做事,很容易让一些富商巨贾们起了轻视之心。
朱翊钧稍微思考了下,才示意冯保取回支票销毁,笑着说道:“诸位大臣力谏,朕就收回了,但每年二十万银的拨款还是要给的,算是朕的心意。”
“陛下圣恩浩荡。”张居正带着廷臣们领旨。
十六年了,张居正知道,陛下心中,始终装着九州万民。
第855章 金池总督府的巨大雕像
老挝归顺内附之事,大明的笔正们,发表了一些言论,本来担心皇明铁拳,但是等来等去,压根就没有皇明铁拳砸下来,才忐忑不安的继续坐班。
这些笔正讲的内容,有一点,讲的很有道理,那就是需要稍微遏制一下开疆拓土主战派的势头。
因为当下的大明,不加遏制,必然走上穷兵黩武的自我毁灭之路。
大明的军事实力在飞速提高,产生了代际领先,线列阵的排队枪毙和火炮支援的打法,碾压了倭寇,一如当初汉代铁器对上了匈奴青铜器,一如大唐重甲对上了突厥皮甲。
倭寇已经是当下世界里,很能打的军队了。
在一个军事实力增长能够碾压所有国家的时代里,所有人都会不可避免的走上穷兵黩武、开疆拓土的道路,因为暴力变现的速度最快,最为直接。
在这样一个只要发动战争,就有极大概率会赢的时代里,就连整日里念叨着柔远人、仁德的儒生,都会蜕变成主战派,因为每个人都对赢有着深入骨髓的渴望。
对于大明统治阶级的世袭官和官选官而言,必胜的战斗,可以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利益,安抚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性;
对于势要豪右、富商巨贾、乡贤缙绅而言,必胜的战斗,可以通过战争获得自由贸易的权力,扩大自己的固定资产,获得更多的财富积累,实现自己的财富自由;
对于穷民苦力而言,必胜的战斗,可以以更小的代价获得阶级的跃迁,从底层跃升到有产者,甚至后人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很大程度上,唐朝从天朝上国万邦来贺,突然衰亡,有这方面的原因,所有的共识,完全建立在不断胜利的共识之上,从立国之初到安史之乱,没有一天,不是在对外战争。
安史之乱的失败,让所有人对大唐的统治产生了由衷的怀疑。
共识的解体,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处于穷民苦力之上,乡贤缙绅之上的中人之家,他们会是最狂热的对外扩张支持者。
中人之家,一方面要担心自己阶级因为各种原因向下滑落,另一方面又要担心增量不足,规则分配下自己获取不足,无法实现阶级上升,而他们又不需要上战场博取富贵,不用为战争付出血的代价,他们会疯狂的支持战争和支持扩张。
穷兵黩武是大明的自我毁灭之路,一旦陷入了战争、获胜、掠夺、分赃、继续战争的循环之中,大明原来的共识就会慢慢被这种循环所代替,最终,所有人连道德实现都忘记了。
共识的解体,军队这个最直观的暴力,就会失控,最终的表现,就是藩镇林立。
军队是最精密的杀人机器,而且这架精密的杀人机器,是非常容易失控的,道德滑坡的速度让所有人绝望,道德滑坡导致‘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军魂丢失,对于大明而言就是天倾地陷的灾难。
一旦疆域之外的利益,无法满足军队可怕的胃口,军队的目光就会看向大明腹地,这片天下最富裕的地方,五代十国的恐怖,天下失序,就是暴力失控的表现。
在老挝归附这件大喜事的时候,笔正们,跳出来让所有人冷静一下,虽然看起来有点讨打、很讨人嫌,但终归讲的有几分道理,有利于大明的发展,皇帝自然不会胡乱的挥舞拳头。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大明逐渐形成了共识,南洋是大明的核心利益,绝洲大明不能放弃,至于其他地方,都看明馆的造化了。
万历十六年的冬天如约而至,在西北寒流和东南暖流的碰撞下,在十月末,飘起了雪花,京师已经逐渐步入了寒冬,而此时的金池总督府的金池城,步入了盛夏。
南半球的阳光颇为明媚,从碧蓝如洗的天空,撒在了如同蓝宝石一样的海面上,波光粼粼。
一艘艘的渔船、画舫在出海,划出了一道道的白色水迹,游鱼不断的跃出水面,砸出了一朵朵的浪花。
港口上有一艘快速帆船金池号,这是今年送金沙回到大明后,经过陛下朱批,部署在金池总督府,人力、武器装备、货物、人才等等,都是大明对金池总督府的支援。
这是大明最先进的快速帆船,是快速帆船丁字改进型,装配了四台升平六号蒸汽机,螺旋桨推动船只航行。
丁字快速帆船的主要动力仍然是风力,而铁马上船,是为了让快速帆船在风力不理想的情况下,依旧有动力能够前进,主要是为了保证黄金顺利运到大明。
这艘三十三丈的修长帆船,静静的停在海面上,那些黑洞洞的火炮,就是对不臣者,最大的威慑。
金池湾是大小两个天然良港构成,山脉环绕挡住了狂躁风暴对海港的影响,充足的降水,让金池总督府处处都是丰收的喜悦,去年垦荒田亩,已经开始收获,金池总督府第一次实现了粮食上的自给自足。
主要农作物是土豆和番薯,其次是小麦,农学博士贾善海,是浙江人,随着大明船队抵达了金池总督府后,一直在致力于根据当地的降水、气候变化制定农时指导播种。
贾善海试着耕种过稻米,但收成不是特别理想。
金池城在过去的一年时间内,营造了七间砖厂、三间水泥厂、六间堆肥厂、一间焦炭厂,一间玻璃厂、一间造船厂。
金池总督邓子龙站在港口,略显焦急的望着海面。
今年金池总督府终于稳定了下来,总督夫人罗莉安,带着几个孩子,从马尼拉出发,航程大约在三个月的时间,平海卫昨日急报,总督夫人的船已经停靠在了平海卫,今日抵达金池城。
一艘五桅过洋船,出现在了天边,海鸟在围着大船飞翔,很快船帆开始缓缓落下,一条条的驳船出动,向着五桅过洋船划去,将船只拖拽到了港口之上。
罗莉安已经不再年轻,她嫁给邓子龙,已经是十五年前的事儿,岁月的痕迹已经爬到了她的脸上,但她没有像大多数泰西人一样快速变老,仍然风韵犹存。
之所以会这样,罗莉安认为,和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此时泰西的饮食,还是太过于粗糙了,甚至会加速衰老。
风吹动着她的红色发梢,她在焦急着寻找着,当她看到邓子龙的时候,露出了笑意,这是心心念念的人。
船只停稳之后,罗莉安提着裙摆快速下船,一路快跑,来到了栈桥的尽头,如同乳燕投林一样,扑进了邓子龙的怀里。
“下来,这么多人看着呢。”邓子龙接住了跳起来扑向他的妻子,转了个圈卸力,低声说道。
这么多年过去了,邓子龙仍然不习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如此亲密。
罗莉安非但不肯下来,反而用双腿扣紧,连连摇头的说道:“我不,我今天就要挂在你的身上。”
“咳咳,听话。”邓子龙拍了拍罗莉安,示意她码头上有很多人看着,他现在不是吕宋总督府的一名将领,而是镇守一方的总督,总督府牙兵将领、官员、官厂总办代办等等头头脑脑都在看着。
罗莉安这才注意到栈桥的尽头居然有这么多人在迎接船只的到来,赶紧从邓子龙身上下来,整理了下仪容仪表,居然有了几分雍容华贵。
自家夫君现在不是将领,而是和吕宋总督殷正茂一样的一方领主了,作为主母要端庄起来。
从码头望去,有一条宽阔的大路直通总督府,路宽十五丈有余,十分的宽敞,正中的路封闭,这是御道,大明宣旨的天使才能走这条御道。
道路的两侧是三层砖石小楼,整整齐齐的铺在道路的两旁,挂着各式各样的招牌,街道上车水马龙,看起来格外的繁华。
金池总督府有汉人一万三千人,有夷奴三万余人,而且人数还在不断的增加,金池总督府在修建屋舍,供侨居来的汉民居住,为了吸引汉民侨居,金池总督府发房子、发田产、发生产工具,只要在金池总督府待满三年,这一切都是私产。
罗莉安和邓子龙的婚姻,有部分是政治联姻。
万历初年,因为种种原因,大明造船业的辉煌已经是历史,马尼拉营造的半成品三桅夹板舰,就是大明造船业新的开始。
那时候,一些红毛番工匠十分担心自己的性命,邓子龙和罗莉安的成婚,让这些红毛番安心了下来,成为了大明造船厂的骨干。
大明是可以输的,万历初年,大明承认自己造船业的落后,开始去芜存菁、考古式科研,在造船业上奋起直追。
邓子龙看着两条五桅过洋船上不断走下了力役,笑着说道:“今年探明了三条金矿矿脉、两条煤矿,仍然很缺力役,这一船两千人的力役,当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金池的金矿这么多吗?”罗莉安有些惊讶的说道。
邓子龙笑着说道:“嗯,这几条探明的矿脉,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恐怕几百年也开采不完,主要还是人力不足。”
金池总督府很缺人,要修路、要建厂、要建官舍、要开矿、要修建码头,金池总督府缺人缺的厉害,可惜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皇帝陛下,没有足够的汉人,协调给金池总督府了。
总督府的头头脑脑之所以齐聚码头,一方面迎接总督夫人和孩子,一方面是为了分配这一船的力役。
两千力役的一半是倭奴,还有四分之一是南洋夷人,剩下四分之一是黑番,红毛番们没有足够的白银交易货物,但他们有足够的黑番奴。
所有的黑番,在马六甲城进行了阉割,红毛番提供的黑番奴隶,都是不会阉割的,红毛番的理由是害怕伤口的感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但大明的敲猪技术非常成熟。
罗莉安坐上了前往总督府的马车,他看着窗外各色各样的商铺,肉肆、胭脂水粉、成衣铺、丝绸行、米面、布、文房四宝、茶、铁器、药局、驿传、陶土、棺木、皮革、故旧、酱料等等,让罗莉安目不暇接。
这条路叫大明街,吕宋总督府、旧港总督府的每一座汉乡镇都有一条大明街。
“我还以为要到金池总督府吃苦,没想到这里什么都有。”罗莉安有些惊讶的说道,金池总督府满打满算就四万多人,居然有如此琳琅满目的商行,实在是让罗莉安惊骇无比。
罗莉安甚至看到了一条街,全都是青楼。
青楼那条街靠近军营和工厂区,也就是有钱而且有能力消费的那个地方,她们的楼房非常的漂亮,窗台上还有各种花卉进行装饰,显然年轻貌美的姑娘们,在老鸨的带领下,将屋里屋外打扫的极其干净等待客人。
而一群南洋姐,则衣着暴露的在街边揽客,邓子龙告诉罗莉安,这些南洋姐的家在后面的联排大房,卫生条件有点差,甚至两人共用一间屋子揽客。
如果这些南洋姐离开了她们特定的区域,会以扰乱秩序和流浪两个罪名,遭遇逮捕和监禁。
邓子龙无奈的说道:“我曾经下令逮捕了这些南洋姐,并且让人教会了她们女红,让她们做点正经营生,但很快,她们就重操旧业了,我还被她们骂多管闲事。”
“夫人,我做错了什么?”
罗莉安看着那些有些南洋姐,十分明确的说道:“你试图拯救一群习惯了不劳而获的人,就像大明皇帝和元辅,对一些士大夫抱有一种幼稚的幻想,希望他们回头是岸,最后收获的多半都是失望。”
“我的爱人啊,你又不是佛,为何想要普度众生?”
大明的官员都会得一种病,要么黑的黑死,枉顾民生,最终弄出民乱来;要么心怀天下,弘毅士人,想要普度众生,大明皇帝这个样儿,吕宋总督殷正茂也这个样儿,轮到她的夫君,她的夫君也是如此。
殷正茂当初还想王化夷人,结果怀柔了十多年,对大明人的袭击开始了,若非殷正茂反应得当,怕是要闹出更大的乱子。
有些人,根本救不了,就像邓子龙把自己的佩刀交易给了夷人,希望能够获得友谊,结果这些夷人变本加厉的袭击大明海防巡检;就像这些南洋姐,她们早就喜欢了这种生活,女红那点劳动报酬,根本供不上她们生活的开销。
“或许吧。”
“这里面商行有半数,都是三等开拓侯爵孙克毅建立的,还有半数是跟着松江远洋商行一起来的,因为这里有黄金。”邓子龙解释了下金池城的商业,为何如此的繁华。
有黄金,所以商人们蜂拥而至,虽然加上了运费后,货物十分昂贵,但黄金矿的存在,让这些商人有利可图。
有的时候,邓子龙也在想,大明的海外总督府,不过是当年开中盐法的变种罢了,只不过从边方耕种,扩展到了开挖各种矿藏,而商人不再得到盐引,而是得到黄金白银赤铜等贵金属。
变来变去,最后还是逃脱不了祖宗成法,有产业、有矿产,这些商人蜂拥而至。
“我们的观星舰,找到了一条长达五千里的长河,大约有五千余里,流量远不如长江,但这五千里的长河,带来了超过三百万顷可耕种的田土。”邓子龙看着北方的天空说道:“哪怕最保守去估算,三百万顷,也能够养活五千万人了。”
三百万顷就是三亿亩地,三亿亩常田,养活五千万人,对于精耕细作的大明而言,绰绰有余,人多地狭、人地矛盾尖锐的福建、浙江、南衙,都可以因为这次的开拓,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