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016节

  皇帝如此礼遇海瑞,又是御赐大厝园林,又是文忠谥号,还送到了西山陵寝,这都是礼遇,那么张居正作为反对海瑞入京的元辅,会不会想要做些什么,而又不好亲自动手?

  张利民这个弃子,主要还是试探,阴谋李成梁和挑拨离间,都是捎带手,不是主要目标。

  一旦张居正没有任何反应,基本不会有更多的动作了,皇帝的缇骑绝不是吃素的,动作越多越是危险,只有把水彻底搅浑,他们才敢四处活动。

  “这其实很正常,反贼一般不敢逆势而为,陛下,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帮躲在暗处的魑魅魍魉,根本成不了气候。”王崇古在做反贼这件事很有经验,他很了解反贼,尤其是搞阴谋诡计的反贼,根本不可能成事。

  沈鲤附和的说道:“这些个妖魔鬼怪,除了恶心人,其实什么都做不了,只有很偶然能碰对了势头,捞一点好处。”

  朱翊钧明白朝臣们的担心,阁臣们不是劝皇帝息事宁人,而是生怕皇帝为了一时的意气之争,就乱了方寸,分不清楚轻重缓急,为了钓鱼故意把水搅浑,反而让万历维新,遭受到更大的伤害,得不偿失。

  “臣有个办法,海总宪之前不是有个养子,叫海中适吗?让海中适作饵,跑到清勤园争家产,到顺天府衙门告状,闹,闹的越厉害越好,心怀叵测之徒,自然会聚集在海中适的身边,一网打尽就行。”王崇古出了个阴谋诡计。

  张居正看了王崇古一眼,这么多年了,这些下三滥的手段,王崇古仍然非常擅长。

  “不可,拿海总宪的身后事作饵,非朕所愿,朕让缇骑衙门,慢慢调查就是。”朱翊钧听闻之后,也没有多加思索选择了拒绝。

  “陛下圣明。”王崇古十分诚恳的说道,陛下很多时候表现的都像个读书人,但是底线是非常明确的,这就是魑魅魍魉不可能斗得过陛下的原因,也是王崇古这辈子输给张居正的原因。

  道大于术,术可能争一时长短,但大道朝天,一定会获胜。

第849章 利用舆情裹挟刑名

  朱翊钧不想用海瑞的身后名作饵,哪怕是王崇古的计策,真的很不错。

  正如他对海瑞说的那样,他是上位者,他如果完全依靠这些阴谋诡计,最后就是失道者寡助,谁还为他这个皇帝尽忠呢?

  每个人都希望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是道德楷模,这样一来,所有人追随的时候,才不会担心,被皇帝借人头一用,以平民愤。

  人死为大,海瑞为了大明国朝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大明国朝要尊重海总宪对国朝的贡献。

  朱翊钧哪怕对这些反贼恨之入骨,但依旧没有突破自己的下限。

  这些躲在阴影里的魑魅魍魉,他们的目标是万历维新,万历维新是大明再起的全部计划,涉及到了大明的方方面面,这里面最最容易推翻的就是海瑞的成果。

  只要开始翻案,把海瑞做成的一些铁案推翻,对万历维新的反攻倒算,就算是正式开始了。

  翻案,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快把新政反对派聚集起来的办法,因为海瑞反腐抓贪,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

  只要有个有分量的人,站出来做那个扛旗的人,立刻就会聚集在这个扛旗之人的身边,对海瑞群起而攻之,海瑞活着,是硬骨头还活着,海瑞走了,那就可以斗争的引子。

  张居正无疑是非常合适的,张居正不喜欢海瑞是举世皆知。

  但张居正已经在皇帝面前,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做那个人,他对反腐抓贪是非常非常认可的。

  以前是以前,以前张居正也是个贪官,他需要用利益把一些人捆绑在一起,作为政治的集体,进行万历维新;现在是现在,万历维新大势滚滚,已经不需要这样做了。

  缇骑们开始了大肆搜捕,任何和张利民、和《海瑞三大过》有关的人,全都被抓了起来,按个审查,审查到最后发现,仍然没有太好的收获,纸张、墨、匠人,全都进行了审讯,但仍然一无所获。

  张利民是个弃子,那一家杂报社也是个弃子,甚至连匠人都没几个,所有的杂报、妖书都是提前印好,分批送入京师,放在了张利民的家中,甚至都追查不到在哪里印刷的杂报。

  张利民所在的杂报社,就是个空壳,妖书刊发的时候,杂报社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刊发过《海瑞三大过》。

  分发妖书的都是一些不识字的报童,他们根本不知道妖书上写的是什么,四处便宜搭售、赠送。

  缇骑对案件的侦查进入了瓶颈期,张利民从开始吸食阿片就已经是期货死人了,只等海瑞离世,交割妖书就会被安排死亡,正好被李成梁给打死,已经是死的很有价值了。

  正当案件一筹莫展的时候,顺天府丞王希元,忽然接到了一个让他感觉头皮发麻的案子,海中适来到了顺天府衙门,状告海中鹏窃夺家产!

  这个案子出现的时候,王希元将另外一本准备好的奏疏,送到了通政司,王希元想要外放做官,哪怕是平调暗降,做个普通的知府,他也不愿意在京师做府丞了。

  这是他王希元能管得了的事儿?!做京师府丞实在是太难了。

  当这个案子出现的时候,缇骑衙门立刻反应了过来,这是反贼自己跳出来了!

  赵梦佑收到皇帝圣旨后,立刻前往了王崇古家中询问,海中适到顺天府衙门敲冤鼓,是否是王次辅授意,当得到了否认回答后,迷雾重重的问题,就变得清晰可见了起来。

  王崇古当着皇帝的面儿出的主意,皇帝否决之后,王崇古就不会多做,否则就是多错,所以海中适到顺天府衙门敲冤鼓这件事,的确是他自己要这么做。

  这要是没人在他身后鼓动他,他绝对不敢这么做,要知道海中鹏这个十一岁的秀才,可是皇帝下圣旨从海南叫到京师来的。

  海中适敢敲鼓,显然是有人在他的耳边不停的嚼舌头,而且这个鼓噪他的人,给了他一些确切的承诺,再加上海中适足够的蠢,才出现了此案。

  海中适本就是养子,他靠着海瑞的名声,皇帝的恩赏,本可以衣食无忧而且颇受旁人尊敬的过完一生,可偏偏他在海瑞病重的时候,没有在病榻前伺候,被宣旨恩荣的太监看到,哪怕是做做样子,但是海中适偏偏连做样子都不肯,还喜欢对旁人说:清名无用,不如换钱。

  这本身就是愚蠢的表现,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

  “所以后手是什么呢?”朱翊钧写下了一行字:海瑞病逝、《海瑞三大过》、李成梁行凶杀人、海中适状告海中鹏侵吞家产,这一连串事件的背后,都是为了翻案,为了破坏万历新政。

  海中适敲鼓,朱翊钧必须要想到反贼们的后手,防止事情超出自己的控制。

  “王一鹗吗?”朱翊钧停笔眉头一皱说道:“冯保你说呢?”

  冯保低声说道:“陛下,王巡抚在山东,虽然说不上鞠躬尽瘁,但也是尽忠职守,殷部堂留下的基础,王巡抚没有荒废,海带、煤铁、海运、工兵团营,一片欣欣向荣,最近胶州湾,密州市舶司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甚至比月港都要强一些。”

  “臣觉得,王巡抚不是那个人。”

  “陛下知道臣,臣从来不为读书人说好话,但王巡抚做的真的不错。”

  冯保这个人,是能说读书人的坏话,从不说读书人的好话,说一点好话,那都是逼不得已了。

  这王一鹗把密州市舶司干到了五大市舶司的第三,仅次于松江府和广州府,这是傲人而且耀眼的成绩。

  密州市舶司、胶州湾一带的蓬勃发展,绝非偶然。

  事实上,胶州湾的自然禀赋很差,缺少淡水、缺少河流、土地贫瘠不好耕种、地形十分的破碎,不适合建城,因为崂山的存在,胶州湾非常适合避风,胶州湾更加适合做一个军港,而不是商港。

  但密州市舶司依旧在凌云翼和王一鹗等人的苦心经营下,成为了第三大市舶司,压住了宁波和月港。

  这一切自然和朝中的风向变化有关,大明在全力开海,让胶州湾港口属性,尤其是北方唯一不冻港的优势变得耀眼了起来,大明修建了京密驰道,顺利通车,让粮食的运输成本降低了许多,的确这都是大势所趋。

  但王一鹗的修了运河、修了驰道,修建了数间官厂,生产水泥、钢铁,也是让胶州湾兴旺的原因。

  “王一鹗是徐阶的得意门生,徐阶死在了京师,王一鹗当然有理由为他报仇,哪怕是试一试呢?王一鹗现在在做什么?”朱翊钧眉头紧蹙的问道。

  “种海带、晒盐、建船厂、修菌厂提炼碘和鲜盐、带着工兵团营,四处修建官道驿路和驰道。”冯保将备忘录放在了陛下面前,各地巡抚都在干什么,他冯保都记在了备忘录上。

  冯保还是摇头说道:“徐阶贪的天下皆知,王巡抚要为一个贪官报仇,臣还是觉得有点说不过去,徐阶也配?”

  要是徐阶和胡宗宪一样是被冤枉的,这一切都有情可原,王一鹗为徐阶奔走,那还说得过去,至少能说服自己,说服亲朋,这徐阶什么样,翻来覆去这么多年,早就查的明明白白了。王一鹗怎么说服自己,说服亲朋?

  “你说的对,但谁在做这件事呢?”朱翊钧走到了职官书屏面前,这是张居正送的礼物,可视化办公,是张居正觉得皇帝小,记不太住那么多事儿,才弄了个这么个书屏辅助陛下,到现在,大明官吏们,几乎人手一个。

  上面挂着一个个的小牌子,上面写着人名、职位、同党、座师等等内容。

  朱翊钧相信,这里面一定有一个十分有分量的人,在推动这件事,因为所有的事,都来得太快了,是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朱翊钧必须把这个人揪出来,否则寝食难安。

  “陛下,徐阶的门生之中,除了王巡抚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人,仍在朝中任事。”冯保将一块牌子摘下,此人为大理寺卿杨巍。

  杨巍和张居正都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后来和张居正一样,在翰林院就读,但两人的命运,到了这里走上了岔路口,杨巍成为了徐阶手里的一把刀,弹劾严嵩、严世蕃,被贬出京,至此宦海沉浮数十年。

  万历二年,杨巍以为母亲养老送终为由,致仕归乡,徐阶死后,杨巍被召回京师为大理寺少卿,是大理寺卿陆光祖的佐贰官。

  当初朱翊钧召回杨巍,是为了安抚人心,徐阶死了,徐阶的弟子被召回,代表着皇帝没打算继续扩大打击面,王一鹗被重用,也有这方面的考虑,防止人心惶惶,导致政事败坏。

  万历十六年海瑞致仕,陆光祖升转都察院总宪,杨巍从少卿成为了大理寺卿,成为了廷臣。

  杨巍现在很有分量,和徐阶有师生之谊,而且杨巍还对万历新政有所不满,杨巍极力反对考成法,万历二年回乡养老送终,是个借口,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反对考成法,被张居正所恶。

  考成法行之有效,杨巍自己离开了。

  “是不是有一定证据了?”朱翊钧把玩着手中的腰牌,询问着冯保,冯保管着东厂,如此大事,他不会睁着眼说瞎话,不会在皇帝面前乱说,毕竟事涉朝廷大员,不可不慎重。

  “陛下圣明,的确有些蛛丝马迹指向了杨巍,但事情还在调查,臣不敢断言。”冯保带着东厂的番子,查到了一些看起来模棱两可的事儿,但这些模棱两可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大员身上,本身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为什么?”朱翊钧眉头一皱,和张利民一样,为了给徐阶报仇吗?

  冯保低声说道:“陛下,他想升转,作为徐阶的门人,他的升转一直不顺利,他已经七十二岁了,再不拼一把,大理寺卿就到头了,他倒是可以接受这个结果,可是他那些门生故吏,恐怕不能接受。”

  “杨巍反对考成法,更反对久任法,按照以前的规矩,先生已经掌权十六年了,做首辅的时间太久了,久到压着别人不能升转,久到张党中人压着别人升转。”

  朱翊钧眉头一皱说道:“严嵩当了二十年的首辅,杨廷和做了十七年的首辅,以前的规矩?以前有什么规矩?”

  阁臣做多久的最大规矩,就是全看皇帝心意,阁臣的确是廷推的,但皇帝拥有一票否决的权力,高拱被先帝临终托孤,最后还是被一道圣旨给罢免了。

  这可是皇权的重要构成部分,京官的人事任免权,杨巍这反对新政的立场,已经非常明显了。

  朱翊钧翻动着杨巍的牌子,挂回了职官书屏说道:“案子调查,就从海中远这条线索查起,杨巍再看看。”

  冯保既然敢在皇帝面前说,那自然是有证据的。

  杨巍和在辽东种地的吴时来,来往十分紧密,有多次的书信来往,吴时来本来都要成为都察院的总宪了,但是他因为再次审查被发现了贪腐,没有升转,怀恨在心弹劾大臣,被皇帝以附势灭法、互相党援、欺君误国三桩罪名放辽东垦荒。

  除了吴时来这一帮人之外,这里面还有丘橓、赵世卿、江东等人。

  除此之外,泉州府商人李旦,也通过亲朋介绍,拜访过杨巍两次,这个李旦就是刻意接近海中适的那个闽南商人,以前以走私白货为生,说是要和海中适一起做买卖,不过是为了让海中适靠着海瑞的名望,跑通关系。

  杨巍是徐阶门生、反对考成法和久任法、和吴时来书信来往、见过泉州商人李旦两次,这些指向,已经非常明显了,东厂的番子还发现,这个杨巍可能在吸食阿片,因为一些吸食阿片的器具,出现在了杨巍家宅中的垃圾里,但这些垃圾上,没有阿片残留。

  冯保不敢断言,是没有决定性的证据,东厂的番子查案,比缇骑更没有禁忌,只要怀疑,就会查办,垃圾堆都给你翻开来看。

  海中适有点害怕了,因为报案之后,一切流程都在正常推行。

  他的案子很快就得到了回复,承发房吏确认收到了词状,刑房的书吏记录了招词,并且询问了海中适基本情况,登记在册,皂吏找到了他,确定了姓名年龄籍贯状告何人;三班衙役开始了调查取证,确定海中适所言真伪;一应证人也被拘集在了顺天府衙门过问。

  一切都在按照流程进行,顺天府衙门通知海中适在七天后审理此案,务必出席,否则就会以不到场宣布败诉,并且日后不得再诉。

  “这可如何是好,这和你们说的完全不同啊,李旦,你告诉我,朝廷夺我家产,一定不会审问,会以我无理取闹为由,拒绝受理,到时候,各方杂报披露此事,掀起了风力舆论后,我到灵堂前哭丧,以孝子身份尽孝,这朝廷已经接案审理,这这这…”海中适此刻已经慌得不行。

  海中适和李旦等人,完全没料到,皇帝陛下居然允许顺天府衙门办理此案,而不是他设想的那样,不予立案,或者干脆拘了他,本来准备好的风力舆论,他海中适是受害者,是想要尽孝,朝廷却不准的孝子。

  一个受害者更能得到舆情的同情,进而方便利用舆情裹挟刑名和舆情。

  这都是以前贱儒们玩烂的招数,海中适觉得十分可行,所以才配合李旦,前往顺天府衙门诉讼,结果现在朝廷不按常理出牌,立案拘集证人审问,正在准备过堂了!

  李旦信誓旦旦的说道:“不急不急,这有什么好急的?朝廷不让你去清勤园奔丧,为真;朝廷不让你继承你父亲的遗泽,为真;朝廷立案就立案,还能把你父亲的遗泽改判给你?过堂就过堂,迟几日罢了。”

  “你还是被朝廷拦着不让你奔丧守孝的孝子。”

  李旦有的时候非常瞧不上海中适,屁大点事儿,就惊慌失措。

  这海中适完全是运气好,才被选成了养子,社会地位高出了商人好几等,清贵他海中适要,银钱他海中适也要,天下好事,还能让他海中适一个人给占了去?

  但这海中适就是贪心不足,非要两样都要,这才有了李旦接近的机会。

  “你这几日安心在京,我们跑的买卖快到货了,我今日南下月港,去接货,你在京师稳住,不要担心。”李旦笑着说道:“一切有我,我都安排好了。”

  过堂之前,李旦必然要离开,过堂之后,风力舆论和皇权对决会掀起惊涛骇浪,他这种小人物,根本撑不住这种颠簸,所以,在起风前离开,就是最好的选择。

  “你要留下我一人在京吗?”海中适打了个哆嗦说道:“不行,货不重要,兄台不在身边,我实在是惊惧难安。”

  李旦笑着说道:“你是海总宪的儿子,我又不是,再大的风浪,陛下看在海总宪的面子上,不会拿你怎样,但我就不同了,我一介商贾,如何苟且都无法偷安。”

  “这样,我给你留一千两银子,你拿这些银子贿赂下狱卒,免了牢狱之苦,我不是跟你说了好多次了吗?不会有事的。”

  海中适敢这么胆大包天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海瑞的儿子,皇帝看在海瑞的面子上,也不会真的拿他怎样,他有恃无恐,可李旦就完全不同了,一旦皇帝发现了他居中挑拨,恐怕会将他杀了泄愤,所以出去躲一躲,避祸才是上策。

  李旦的理由看起来极其充分,并且非常的合理。

  但其实李旦自己清楚,他这次离开,就不会再回京师,甚至不会回大明腹地了,今天,就是他李旦和海中适最后一次见面。

  李旦会改头换面,换个身份,在总督府继续做他的海船商人,直到风浪彻底平息,至于皇帝是不是真的会因为海瑞宽宥海中适,那就不是李旦要关心的事儿了。

  从头到尾,李旦都非常清楚自己要做的事儿,就是点火,这是他背后那个大人物要求他做的。

  后面会发生什么,李旦也不清楚,但今天事情已经做完了,大人物承诺给他的好处,也已经给了,他获得了新的身份,可以南下南洋到汉乡镇去了。

  “兄台说的有道理,兄台这天高水长,一切当心。”海中适还是被李旦说服了,和李旦依依惜别。

  李旦看着车窗外,车辆正在缓缓离开朝阳门站,出了朝阳门站就算是离开了京城,他会在天津州塘沽港坐船南下,到松江府接上自己的家人,到琉球,到鸡笼淡水镇、兴隆庄,南下吕宋密雁港,最后抵达吕宋马尼拉汉乡镇,成为一名内地过去的海商。

  他放下了车帘,哼着小曲,心情很好,即便是大人物的谋划失败,他拿到了身份,也可以远走高飞,之前他因为走私白货,被限制离开大明,改头换面可不是有银子才能做到,而大人物的谋划一旦成功,他就可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首节 上一节 1016/1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