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吸功大法开始 第230节

  “礼法岂是不便之物!”

  徐信平平淡淡的两句话,在场几人都绷不住了。

  这两句话,徐信独揽大权改革的这些年经常说,但两句话合在一起的时候,都是发生大事的时候,难道说……太师真的要定皇帝之罪。

  “曹公公,降旨吧!按照太师所言去办,朕继位以来从未下过罪己诏,但今次之事确属乱政,为太师下一次罪己诏,朕还是愿意的。”

  朱厚照收敛情绪后郑重开口,曹正淳躬身一拜,走了下去办事。没过多久,紫禁城内响起了钟声。

第464章 孤不是王莽,也没想当霍光!

  2024-07-17

  “上朝……”

  紫禁城金銮殿外,伴随着曹正淳洪亮的高声呼喊,一名名胸前绣着各种禽兽的朝臣们,在大汉将军的查验之后,走进了金銮殿内。

  这一次的大朝会分外齐整,不仅是日常上朝的文武百官,就连一些平日无需上朝但有资格的人,全部都被叫到了紫禁城来。

  文武群臣大多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各个小声的议论,只感觉是会有大事发生。

  “吾皇万岁!”

  诸臣俯首,山呼海啸,声浪很大,他们行礼的对象,龙椅上的皇帝朱厚照惴惴不安,进入金銮殿以来,他已经几次三番看向徐信这位沉着脸的太师了。

  但是这一回,徐信并没有像是以前一样给他做出回应,这让小皇帝更加心慌,有些不知该如何收场。

  不仅是小皇帝心中焦虑,太后,曹正淳,朱无视等人也都是一样,事情发展到现在完全脱离了控制。

  他们越发觉得,小皇帝行事太孟浪了,要亲政就不能等有了子嗣,或者等培植好党羽,再想办法要权吗!

  “诸臣,今日之朝议,乃是为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陛下乱政!”

  徐信一开口就是非常震动人心的一句话,皇帝……乱政?

  在大明朝,皇权至高,皇帝代表的是绝对的权力,可以任性,不存在乱政的说法才对。

  当然了,这说的是掌握绝对实权的皇帝,比如……朱元璋和朱棣,祖制的最终解释权在他们手上。

  其余的一些皇帝,还是得拘束于礼法等一系列问题,就比如废后、换太子这类的事情,皇帝都不敢擅为。

  而现在的情况是,皇帝未曾亲政,徐信这个太师摄政,太师掌控着实际的绝对权力,能对大部分的事情说一不二,但涉及到皇帝……他说皇帝乱政,难道这是废立的开始?

  京师群臣之中有人脑洞非常大,已经在脑补徐信准备真正擅权废立,指鹿为马,这是在借机打压皇权,为以后篡位做准备,那他们是当大明的忠臣?还是当第一批投效?

  “太师,不知陛下……做了何事?”

  朝臣之中,有人大着胆子询问。

  徐信举起手上一沓奏折叙说,朱厚照乱政这事,真算起来不是大事,他如果是亲政的皇帝,一点问题都没有。但现在他还没亲政,那就是流程不对,算是坏了规矩乱政了。

  “陛下,乱政之事,你可知错。”

  徐信说完一系列的事情,然后看向龙椅上的皇帝。

  “朕,知错。”

  朱厚照在徐信的目光下,说出“知错”二字,在朝臣面前承认错误,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太师,可需朕下罪己诏。”

  “陛下,我希望你永远都不要下这一道诏书。”

  徐信摇了摇头,接着又是说道:“陛下想要亲政,这才犯下错误,是吗!”

  “是!”

  朱厚照点头,声音当中充满了不甘。

  “臣有做的不对之处?亦或者是陛下觉得,臣老了。”

  徐信看着朱厚照,又是说道。

  “太师并无不对之处,您也正值春秋鼎盛。”

  “这一切都是朕的缘故,朕想要亲政。但,这算是错误吗!”

  “不算!”

  徐信又是摇了摇头,接着再度说道:“那么,陛下是决定了,一定是要亲政。”

  “朕一定要亲政。”

  朱厚照犹豫了片刻,最后凝视着徐信,斩钉截铁的说道。

  “好!”

  “大明皇帝朱厚照,你可以亲政了。”

  徐信点了点头,洪亮的声音在金銮殿上循环,所有人都不可置信的看着他,甚至在珠帘后边的太后张氏忍不住站起来去看他。

  没有人想到,他会突然来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果断同意了皇帝的亲政要求。

  “太……老师,仲父,您……”

  皇帝都有些语无伦次了,称呼一变再变。

  “陛下,阴谋诡计成不了大事,切不可再行胡为乱政之举。”

  “您是皇帝,要亲政,直截了当,无需乱政……”

  金銮殿上,徐信的声音不断回荡,这是他给小皇帝上的最后一课,作为一个帝皇,要亲政整那么多弯弯绕绕干嘛,直接堂堂正正的要权就是。

  徐信之前收权压他,就是要小皇帝反击亲自开口,他可以来要,来抢,唯独不能一直等着徐信给,这样对皇帝,对徐信,都不是好事。

  皇帝一直等着徐信给权,完全看徐信的脸色行事,那就是毫无自主,意志不坚,这样的人,给了他权力,也是把握不住。

  同样的,徐信现在想退,但他不能主动退,至少在群臣与拥护者面前,他得表现出是被动,出于大局考虑。

  “仲父教诲,寿儿谨记在心。”

  金銮殿上,皇帝从龙椅上下来,到了徐信面前认真的行了一礼。

  “曹公公,拟旨……”

  朱厚照连忙让司礼监曹公公拟旨,圣旨其实是早就准备好的,特意为了给徐信加封用的,只是先前一直等机会。

  不到一会儿功夫,曹正淳从司礼监一个来回,取出皇帝早已拟好的亲笔圣旨,朗声诵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着太师王守仁……封武安郡王……”

  奉天殿上,曹正淳的声音在回荡,群臣……反应有些平淡。

  皇帝又给徐信一阵加封殊荣,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就只有一个,将他的武安郡公升封为了武安郡王,直接越过国公,成为大明唯一活着的异姓王。

  但是吧,相较于徐信给大明带来的一切,所立的功劳,这异姓王他是够资格当的,就是不合礼法和规矩,但在绝对的权力面前,规矩是什么?礼法岂是不便之物?

  “退朝!”

  伴随着曹正淳的洪亮声音,浑浑噩噩来的文武百官又是浑浑噩噩的离开,但他们都是知道,大明的天,变了。

  “陛下,您可做好准备了,臣这一退,什么担子都得伱自己去担了。”

  “寿儿明白。”

  皇帝恭恭敬敬的受训。

  “陛下,孤这都封王了,可否容我僭越。”

  徐信称孤道寡那叫一个熟练,才封王就称上了孤,他看了眼朱厚照,指了指金銮殿上的龙椅。

  “仲父为摄政,自然有资格。”

  朱厚照很干脆的下来,请徐信上去坐上一坐。

  “这个位置,如履薄冰,陛下今后,自己要小心啊……”

  金銮殿上,徐信又一次坐上龙椅批改奏折,他这位老师,最后教朱厚照一些事情,将那些奏本全给改了。

  当他忙完今日的一切离宫之时,就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

  “孤不是王莽,也没想当霍光!”

  就在当晚,很多人就都知道了徐信这句话的含义。

第465章 打工人干到顶点,那不得另起炉灶

  2024-07-17

  夜晚,京城王家府邸,无数车马停满了街道,却一点不会影响出行,因为这一整条街在多年以前就全是王家的。

  王家府邸匾额之上,金灿灿的王字在明亮的灯火下熠熠生辉,伴随着今日徐信受封武安郡王,称孤道寡,王府也变得名副其实。

  虽然白天徐信在百官面前,说了让皇帝亲政,但他这种能量的人物,哪怕是选择退居二线,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彻底完成交接之前,徐信依旧是大明的绝对权力者。

  甚至因为他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哪怕是退居二线,徐信依旧是能通过方方面面影响大明朝廷,成为实质上的最具权势者。

  所以在徐某人发出请柬的时候,所有接到请柬的人都是第一时间来到王府等候太师、武安郡王的教诲和安排,对他的态度依旧和从前一样,不存在人走茶凉的情况。

  “拜见太师!”

  王家府邸的客厅经过扩建之后变得非常大,足够容纳下今日参加大朝会的文武百官,当然今晚受邀来到此地的人并没有今日大朝会时那么多,但也占据到那当中很大一部分。

  徐信秉政七年多,完成了大部分的改革框架,什么理学理教都有货被他按死了,山东姓孔的也被问罪削爵,现在天下是他《王学》当道,大明读书人的天,姓王,王守仁的王。

  满朝文武,六部、各司、各院都有他的人,可以说他随时能组建一个支撑大明帝国运转的新朝廷。

  这些是他这些年“打工”攒下的“家底”,现在他在大明打工遭遇天花板,那肯定要单干,自己的“家底”那一定要是带走的了。

  “拜见太师!”

  众多朝中重臣、能臣皆是向着徐信行礼,就算徐信现在说是要退下来了,但没人觉得他真的是要退了,毕竟他现在才四十出头,正是春秋鼎盛,年富力强的年纪。

  “大家先坐。”

  徐信摆了摆手,所有人都是落座,静待徐信说话。

  “白天的事情,大家也都是看到了,陛下想要亲政,身为臣子,我不能太过阻拦,只能是退让一步。”

  徐信说完这话,下边零零碎碎出现太师顾全大局,皇上咄咄逼人之类的声音,很显然大部分人都觉得是皇帝干的太过分,而这也是徐信想要听到的声音,他是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退。

  徐信是大明真正意义上的绝对权力,他完成改革的基础就是先把军权抓到手上,真正的军政一把抓,按照他现在的权势与潜在势力,就是想要冒险一把改天换日,大概率也是能成。

  只不过这样干的后果,那就是中原乱起,大战连天,哪怕他最后能得到一个完整江山,也是满目疮痍,四处残破,需要休养生息不知多少年。

  所以,哪怕他现在说是退了,有些人心里还是很紧张的,生怕他又是觉得心里不舒服就……来一场陛下何故谋反。

  “我的年纪大家都知道,我现在都退了,诸位日后又该如何……”

  徐信接下来一句话,更是让所有人都不淡定了。

  徐信的年纪大吗?四十多岁放到后世都不算大,比在场大部分人都年纪小。然而因为皇帝的“忌惮”,逼的他现在只能退让,他这个当老大的退了,他们这群“党羽”又该如何?

  选个新老大?

  很多人脑海中萌生出这个念头,旋即又是摇头,在场的文武都有,有京中大臣,也有地方大吏,其中不少放在大明都是一方大佬,这样的一批人,除了徐信这个一手遮天的太师,还服谁?

  至于投靠小皇帝?

  他们本就是朝廷中人,有什么投不投靠的说法,以他们的资历,就算真的去向皇帝靠拢,大概率也只是表面重用,不大可能引为心腹再继续提拔。

首节 上一节 230/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