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一道童肝成万法天师 第315节

  一个甲子过去,两边都早已经物是人非,其间勾心斗角耻与真人道,我和妙法师兄这一支脉传承大陆龙虎山,宝岛天师道那边却是这位张道元还有另一位张法贞各立山头。”

  “不过我们大陆这边已经认清现实,张妙法师兄也从来不敢以天师自居,对外身份一直都是嗣汉天师府主持,只有宝岛那边仍然热衷于天师之位,争来斗去几十年间搞得一片乌烟瘴气。”

  李阳抿了一口清茶,微微点头。

  关于宝岛那边正一道的情况他也有所耳闻,南张北孔,短短四个字道尽正一张家的尊贵显赫

  “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正一道的天师血缘世袭传承的,在历史千载时光里,比皇帝的位子还要稳固。

  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张妙成叹息一声,还是接着说道:“宝岛自从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仙逝之后,因为羽化之前没有指定下一任天师继承人,所以一直斗得很厉害。”

  “那边呼声势力最强的有两只,一只是这个张道元,自称是第六十四代天师;另一位名为张法贞,他则是自称第六十五代天师,两支人马争得厉害,不过我们大陆天师府两边都不认可,原本灵气还未复苏之前,大陆和宝岛两边倒也相安无事,谁也不打扰谁。

  但是自从灵气复苏之后,那边就斗的有些过头了,这几年是这个张道元压制住了张法贞,随后就紧锣密鼓的联系张妙法师兄,说是想要两边支脉合并,重现祖宗法理,光大正一。”

  

  李阳听着听着面色古怪起来,

  这个张道元野心倒是不小,符箓三山第一山,龙虎山正一派自古以来都是明面上的道门领袖,他所谓的重现祖宗法理是想要自己的天师位子得到大陆官方的认可。

  但是官方疯了这个时代给你封天师?

  灵气复苏之前张妙法都小心翼翼只能自称主持,何况是灵气复苏之后?

  这个时代‘天师’的名号意义重大,就是李阳这个真君的名号也只是民间称呼,官方明面上并不认可,宣读诰言的时候是由道门众人宣读,官方特意回避。

  李阳琢磨片刻后继续问道:“那张妙法道长是什么态度?”

  张妙成顿了顿:“两人具体聊过什么我不大清楚,不过自那之后妙法师兄和张道元的关系一直很紧张。”

  “妙法师兄曾经与我说过,合并可以,这也是他的夙愿,但是想重立天师之位却是万万不行的。”

  张妙成抬头,看见李阳古怪的表情,苦笑一声:“真君勿要多想,妙法师兄绝对不是因为自己无缘天师之位才拒绝的。”

  “而且,其实就血缘亲疏而言,妙法师兄比起这个张道元还有张法贞更有资格继承天师法主尊位。”

  言及此处,张妙成的面色无比严肃,眼神追忆,似是在回想什么往事,良久之后抬起头微微一叹,

  “真君可曾听过一句箴言?”

  “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

第400章 阳平治都功印

  “听说过,不过我一直以为都是民间逸闻杂谈。”

  李阳放下手中茶杯,

  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这句箴言在道门其实流传很广,他记得白云观前观主就曾跟小时候李阳谈起过。

  天师道创立于汉末,由祖天师张道陵创立。其天师道影响力在唐、宋、元、明时期达到顶峰。

  在元朝时期天师道权力进一步提升,甚至可以任免南方各地道教事务官员和道观人员。后明朝朱元璋册封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真人”,正式确立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

  一直到清朝,天师道才逐渐衰落,影响力,弟子、受众人数大幅萎缩。后民国政府废除了六十二代张元旭的天师称号,出现颓势。

  所谓的天师并不一定就是光明正大的,李阳清楚,妙成道长口中的第六十三代天师恩溥在历史上的名声可不好听,甚至曾在民国被人打上龙虎山揪了出来颜面尽失……

  所谓的六十三代有一歇说的就是命中注定张家天师之位注定要第六十三代而终。

  张妙成继续说道:

  “现在宝岛那边自称天师的两人,张道元和张法贞两位,也不是我们故意刁难,这两人确实都不够资格继承天师。

  譬如刚刚真君见过的张道元。他自称是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之子,但其实只是继子,张法贞自称是32代天师张守真后裔,但他这一系其实早就出了五服……”

  “当然,更重要的是,两边都拿不出真的‘阳平治都功印’来。”

  “阳平治都功印?”李阳有些惊奇,他早就听说过这个宝印的大名。

  相传东汉时期祖天师除鬼王,太上老君降临凡间,相赠三宝,分别是“正一盟威符箓”、“三五斩邪雌雄剑”和“阳平治都功印”。

  “没错,阳平治都功印一直都是历代天师传承物证,两人都没有宝印,说明六十三代张恩溥天师没有将宝印传给他们,或者说在运送往宝岛的途中丢失了。”

  言及此处,张妙成的驼背好像更加严重了些:

  “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也是天意如此,太极八卦共八八六十四爻,穷尽周天造化,祖天师老人家不敢让天师在人间自然传一个圆满,于是就到六十三代为止,不传了也说得过去。”

  “道长倒是豁达。”

  李阳轻笑一声,从椅子上站起身来,走在阁楼走廊上靠着扶梯观看下面忙碌的道院弟子。

  想起蓝鸟志愿团在车上的吐槽,李阳微微皱起眉头:“黄淮灾区应该是苏州道院的负责区域,不过你们道院出力好像不多?”

  张妙成同样跟了出来,瘦矮的身子站在李阳旁边:

  “妙法师兄在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早在山洪爆发开始,师兄就带领道院道长到了玉皇观,出力很多,那个张道元刚开始是说远道而来相助兄弟支脉,官方同意之后就带人乘机从宝岛赶来这里。”

  “但是来了之后,这个张道元帮忙救灾倒是没怎么出力,反而热衷于向道院弟子科普所谓的天地正宗,天师礼法,在苏州道院和灾区日日演讲,日日法坛,抽调了我们大量人手。”

  “尤其是妙法师兄失踪之后,更是想直接接管大陆天师府和苏州道院事务,虽然被几位道长制止,但也严重干扰了我们的救灾进度。”

  李阳点点头,没有说话。

  现在这些东西都是张妙成的一家之言,他不可能全信,

  微微皱起眉头,李阳转身开口:“不管怎么样,还是先把这次灾情先解决吧,解决完灾情,不管是妙法道长还是白云道院的三名弟子应当会有下落。”

  “当地县志或者州志在哪?若是真有古怪,或许能够查到一些线索。”

  张妙成连忙指向楼梯:“就在敕书阁第五层,妙法师兄之前就曾在第五层待过很长时间。”

  李阳点点头,随即转身走向楼梯。

  踏上楼梯转角,李阳出声与张妙法言道:

  “不管你们与张道元在争些什么,抢险救灾找到失踪的弟子才是要事,劳烦妙成道长转告张道元,今天下午我希望可以看到苏州道院的人还有宝岛天师道的人一同出现在救灾第一现场。”

  张妙成双手抱拳:“遵真君法旨!”

  ——

  突然之间,活跃在黄淮山洪一线灾区的记者拍到了许多道院的弟子出现在灾区现场,参与运送物资,护送难民。

  这本是他们应该做的,华国设立全国各省三十六道院的意义本就在此,不过新闻播出后还是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也让网上一些关于道院的议论声音小了很多。

  于此同时,道院招生已经过去近五个月,不少道院已经有天资卓越者修出气感突破引气,同样也在道院启灵道长的陪同下,浩浩荡荡天南地北千里支援,

  张道元同样出现在灾区一线,先天的修为身手让他在镜头面前宛若超人,肉身举起巨石救出被压住的小女孩,烧化符水给灾区难民驱寒治病,加上极有眼缘的满头白发,在网上一时圈粉无数

  被李阳废去修为的敬明道长在镜头之前同样上窜下跳,矮瘦似猴的身影又是搬运物资又是给地方武警和支援者赠送符箓,

  送完物资后,张道元带着宝岛天师道的人走出难民集中区,到了一处偏僻山坳,原本和蔼慈祥的表情才慢慢冷了下来,声音冷冽:

  “乱了,一切都乱了!这个李真君好生霸道!”

  

  废了好大劲头都磕肿了才留下来的敬明揉了揉酸疼的肩膀,眼神冷冽,他修为被废,用了好几张珍贵符箓和丹药也没恢复,

  “天师,那现在怎么办?其他道院的人也慢慢被吸引过来了,这样下去我们的计划……”

  “砰!”

  话还没说完,敬明就被张道元一个巴掌呼到地上,半边脸颊瞬间红肿,

  张道元眼睛眯起:“我和你说过,万事小心,在外面不准交谈任何内容!”

  “你去那个地方,最后再试一试,还不松口我们只能善后抹去痕迹,这位李真君,不是易于之辈!”

  敬明半点不敢埋怨,一骨碌爬起来双手抱拳:“是!”

第401章 点化石牛,河海宴请

  敕书阁第五层门口被当地文物保护管理局用铜锁锁住,收藏着徐州还有黄淮地区数千年各个朝代的州志县志,还有各种珍贵古籍。

  双手一捏,锈迹斑驳的铜锁就变了形,咔咔的变成碎铜块掉在地上。

  推开大门,入眼一片昏暗,打开照明灯,出现在眼前的便是一座座排列整齐的书架,书架之上按照类别名目摆满了各式古籍,均作了特殊的防腐处理,空气中弥漫着书页纸张的特殊味道。

  这里数书目的陈列似乎是仿照天一阁的样式,分为制书、诸经、四书、史、实录、志……人物、姓氏、列传等三十六类,李阳一目十行寻找过去,最终驻足于州志的书架前。

  想起敕书阁楼前的一座大水池,李阳微微颔首:“看来妙成老道所言非虚,这个玉皇殿与龙虎山确有渊源,怪不得会将道院救灾地点定在这里。”

  那座水池名为“天一池”,李阳进阁之时水池盈满,长有绿苔,是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

  这是取“天一生水”之说。火是这种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民间历史上有最大的私人藏书阁便名为‘天一阁’。

  而“天一生水”之说正是来自龙虎山天一池石刻,那块石刻上刻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字样。

  压下心头思绪,李阳驻足历朝历代徐州州志翻找下来,唐宋元明清,或许是因为这是朱元璋老家的原因,明清时代的州志县志占了很大篇幅,

  “原来朱元璋也拿这个地方的洪灾旱灾没办法,明朝时就有发生黄河裹挟泥沙把淮河塞住又跑了,留下一个洪泽湖把朱元璋的祖坟和泗州城都淹了……”

  “这样看来,真的只是地理环境恶劣,不是怪力乱神?”

  李阳微微皱眉,沿着朝代继续往前翻阅资料,

  越往前,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书架上摆放的古籍也越少,

  黄淮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洪涝频发之地,为历朝历代头疼,不过都是有时节性的,从来没有这样连续如此长的时间周期,

  按照朝代检索上去,最终李阳的视线定格在东汉的《沛国志补》这也是敕书阁中年代记载最早的州志。

  东汉所谓的沛国,大概位置就是今日的江苏。

  这本州志是后世人抄录的,不是原本,但是书页同样泛黄,应该是明清这个时间点抄录的,

  然而很快,李阳就发现了一点不对劲,《沛国志补》记载,在秦朝乃至东汉时期,沛国这个地方的洪灾尤其严重,几乎是全年全州流域覆盖,与后世朝代记载的时令可控洪涝有很大区别。

  “东汉?沛国?”

  李阳皱起眉头,这个时期的洪涝描述和现在的黄淮洪灾不谋而合。

  但是关于洪灾为什么会在后世变小,这本州志中并没有记载,只是大篇的描述洪灾之下东汉百姓的惨烈景象,

  全无收获,李阳放回《沛国志补》,微微皱起眉头,

  就在要走出房间之时,李阳的目光聚焦在书橱的最里面一排,那是这片土地几千里中的人物志。

  走到书柜前,李阳直接开始翻阅东汉时期和东汉之前的人物记载。

  人物很杂,也很多,纵是李阳一目十行的眼力也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才查阅完毕,

  彼时外面的天色已经一片昏黑,夜色笼罩,书阁之中仍旧灯火通明。

  “噔噔噔!”

  外面敲门声响起,李阳出声示意之后,张妙成驼着背探出头来

  “真君,晚斋时间到了,我已经吩咐门下弟子做了一桌素宴款待真君,”迟疑了一会,张妙成接着说道:

  “宝岛天师道张道元那边今日出去救灾刚刚回来,他们托我向真君带话,明日早上将会在“清河楼”宴请真君,也是为今日的事情赔不是。”

  “嗯,我知道了,你那边我稍后就去。”

  李阳手上捏着一本泛黄的书册,须臾后抬起头来:“这间藏书阁最近有谁进来过吗?”

  “这第五层藏书阁所藏古籍极为珍贵,一般不准闲杂人等进来,最近只有几名道院道长还有妙法师兄进来过。”

首节 上一节 315/3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