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外面突然传来“当当当”的敲门声。
魏兴思中气十足的说道:“请进!”
房门被推开,两个陌生的妹子走了进来。
其中一个年龄约莫三十五岁,个子有点矮,大概只有1米6,很有干练的气质。
许秋对照他之前得知的访客名单,推测这位大概率是魏兴思的师妹,马薇薇。
另外一个看起来年龄和许秋相仿,长相比较青涩,有些害羞的样子,估计是马薇薇的学生,被带出来一起见见世面。
魏兴思热情的迎了上去,挥手招呼道:“马薇薇,你们来了啊,挺快的嘛。”
“刚下高铁,就直接做地铁赶过来啦。”马薇薇笑了笑,随后落落大方的伸出手。
两人握完手,魏兴思转身指了指许秋,主动向马薇薇介绍道:“这是我们组有机光伏团队的顶梁柱,许秋。”
“年少有为啊,魏师兄之前经常和我提起你呢。”马薇薇上下打量了许秋一番,也主动向他伸出手,两人握了握。
马薇薇的手感,并不是很柔软,和平常抓学妹小手时的触觉反馈很不一样。
许秋内心不由感慨:“岁月是把杀猪刀啊。”
当然,也有可能是长时间做化学实验、接触有机溶剂导致的,这个年龄的青椒学者,大概率还是要在一线做实验的。
“这是我的学生,胡瑶瑶,回国后我才只招到一个硕士生。”马薇薇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然后在魏兴思的指引下,她和胡瑶瑶一起在会客沙发上坐下。
魏兴思主动问道:“现在发展的怎么样,回国还适应吗?”
马薇薇“嗯”了一声:“还好,就是回国需要重新搭设实验室,启动资金也不多,条件有些艰苦。”
魏兴思笑了笑:“慢慢来吧,我这边也是最近一年多,科研方面才有了起色。”
马薇薇点点头:“是啊,万事开头难。”
……
两人尬聊了几分钟,魏兴思从办公桌上拿起刚刚打印出来的,还热乎着的《自然·能源》文章,向马薇薇递了过去,眉飞色舞的说道:
“你还不知道吧,我们组最新的一篇《自然·能源》,刚刚接收,许秋做的IDIC-4F体系,把器件效率做到了13.5%,同时还进行了非常缜密的理论分析……”
“哇,厉害啊!”马薇薇惊叹一声,从魏兴思手中接过文献,一边翻阅,一边回应道:
“魏师兄,你这回国后发展的是好啊,又是《自然》大子刊,又是《焦耳》综述的,AM、JACS、EES估计发了有十篇了吧。”
魏兴思摆了摆手,说道:“你最近不也有一篇AEM嘛,刚才我们还在讨论你这篇文章呢。”
马薇薇内心暗道好巧,随后好奇问道:“我的工作怎么样,还入得了你们两位的法眼?”
魏兴思转头看了看许秋,示意他来回答。
许秋只好硬着头皮,挤出一个礼貌性的笑脸,略作思考后回应:“马薇薇老师的文章写的非常不错,挺有启发性的,我们之后也打算用环保的非卤溶剂,取代传统的氯苯、氯仿溶剂。”
虽然之前许秋在读文献的时候,吐槽过马薇薇她们把“氯苯”改为“甲苯”,就敢号称环保,但现在当着人家的面,还是给一些面子吧,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嘛。
马薇薇笑着摇了摇头:“我自己的文章,心里还是有数的,和你们的工作一比,简直不值一提啊。”
顿了顿,马薇薇又补充道:“噢,对了,这篇《自然·能源》我感觉写的不错,可以带回去吗。”
魏兴思做了个请便的手势:“当然可以。”
马薇薇把文章卷起来,放到了她随身带着的包包中,然后说道:“我这次过来,主要是想找魏师兄请教一下,关于非富勒烯体系的选择。”
魏兴思试探问道:“你是打算自己开发新的体系?”
“没错。”马薇薇点点头。
“这个想法是对的,想要有长足的发展,必须要自己做一个完备的体系,然后深入挖掘下去。”顿了顿,魏兴思随口问道:“嗯……你有没有什么初步的计划?”
马薇薇快速回应道:“本来是打算做ITIC相关的ADA型受体分子,可后来发现这个方向的竞争太大了。”
“你们这边就不说了,我看其他很多大组都开始跟进,尤其是徐正宏,都快放弃自己的IDTBR体系了,最近发表的几篇文章都是关于ITIC的。”
“因此,我不太想往这个赛道上面挤。”
“前段时间,我产生了一个实验想法,主要是基于之前在漂亮国NREL那边进行的PDI、NDI聚合物受体的研究,具体思路就是把ITIC聚合物化。”
“结果这个想法刚刚产生没多久,我就看到了你们发表的《焦耳》综述,上面展望部分就有这一点……所以我就跑过来问一问。”
“这样啊。”魏兴思点点头,明白了马薇薇的诉求,这是怕和他组里的实验撞车,因此过来摸个底。
于是,魏兴思看向许秋,询问道:“你那边有关于这个方向的计划吗?”
许秋斟酌了一下,回应道:“暂时不打算做……不过这个方向我觉得是可行的,具体可以这样……”
马薇薇听的非常专注,中途还打断了许秋,从包包里取出一个本子,时不时记录几笔。
许秋之前就已经设计出来了关于ITIC系列聚合物受体的实验方案,并在模拟实验室中摸索过。
比如,把IDIC聚合物化,也就是IDIC端基上的ICIN单元用溴取代,再和双三甲基锡取代的噻吩反应,形成“……-IDIC-T-IDIC-T-……”的结构。
最终的器件效率也不低,可以达到11%以上。
这个体系,好好耕耘一下,未尝不能发几篇一区的文章,甚至AM也是有机会的。
不过,这个体系的问题也很明显,那就是无法对ICIN的端基进行改性,比如引入氯原子、氟原子这些都无法做到。
换言之,把ITIC系列受体材料做成聚合物,在效率方面向上突破的空间比较小,可能会增加器件的稳定性,暂时属于边角料型的工作。
因此,许秋也就没有继续做下去。
况且,组里也缺人手,现在每个人的工作都已经满负荷了,只能有所取舍,优先去完成那些更加“有文章价值”的工作。
其实,许秋在《焦耳》综述的展望部分,把很多他摸索过且可行的思路写了上去,相当于是BONUS,谁捡到就是谁的。
许秋算是比较“良心”的综述作者了。
很多综述作者,其实就是简单的把其他人的工作总结了一下,并没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
众人又聊了一会儿,时间已经接近十一点半。
魏兴思向马薇薇提出邀请,表示:“中午一起吃个便饭?”
马薇薇也没有拒绝:“好啊。”
许秋没有跟着蹭饭的打算,他估计如果不是自己和胡瑶瑶在场,魏兴思和马薇薇的会晤,可能不会这么“科研风”……
“那我先走了。”许秋果断告退。
结果,他退的有些慢了,收到了魏老师派来的任务:“许秋,帮忙接待一下马薇薇的学生吧。”
“好啊。”许秋只好无奈应下,带着胡瑶瑶去了食堂,选了稍微好一些的北区WE COFFEE餐厅。
胡瑶瑶属于比较文静的类型,不像莫文琳当初那般的热情,也不主动说话,基本上都是许秋在介绍。
闲聊之间,许秋了解到马薇薇所在的安城交通大学,和魔都综合大学一样,同属C9高校的一员。
胡瑶瑶的本科是普本,通过考研硬考过去的,压线进入面试,最终被录取,现在是硕士一年级。
马薇薇那篇AEM,实验基本上都是马薇薇亲自在做,胡瑶瑶负责打下手,顺带学习各种实验技能。
胡瑶瑶对马薇薇的评价很高,说:“她的导师非常的优秀、能干,也很拼命。”
对此,许秋并不是很意外,能混科研圈的妹子,基本上没有几个是绵羊。
这里指的是在理工科能做到教授的妹子,基本上都是猛的一批。
吃完饭后,许秋把胡瑶瑶送回了燕园宾馆,自己则返回寝室。
下午一点半,许秋又被召唤到魏兴思的办公室。
他看着魏老师办公桌上新打印出来的《自然·能源》文章,若有所思。
没过多久,莫文琳领着龚远江进入了218房间。
这次,龚远江同样带了一个学生,正是上次领许秋他们出去玩桌游的大师兄曹思。
都是熟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就随意了许多,也没整握手那一套。
龚远江笑着调侃道:“莫文琳,在这边待的还好吧,魏老师他们没有欺负你吧。”
“没有,没有,”莫文琳忙摆摆手:“魏老师对我挺好的,组里的同学们也都蛮好的。”
不过,说后半句的时候,许秋感觉莫文琳好像是瞄了他一眼。
魏兴思从桌上拿起《自然·能源》文章,递给龚远江:“这周五刚刚接收的《自然·能源》文章,现在网上还没有出来呢,先给你拿去看看。”
龚远江的笑容一僵:“你忘啦,这篇文章我也是作者之一,你周五还给我打电话来着……”
“……哈哈,这几天太忙了,都忘记了。”魏兴思尴尬笑笑,生硬的转移话题:“对了,我们现在实验又有新的进展了。”
龚远江来了兴趣:“哦?哪方面的?”
魏兴思看了看许秋,说道:“关于新材料的开发,以及叠层器件,刚好可以覆盖我们计划申请的重点项目。”
“那蛮好的,现在做到多少了,14%?”龚远江也看了许秋一看,明白这大概率又是许秋的功劳了。
“现在的效率是14%,接近15%,不过……”魏兴思话锋一转:“许秋说他有信心能做到16%!”
“???”许秋一愣,内心表示:“我啥时候和你讲过能做到16%了?噢……好像当初是提了一句‘有望15%,甚至16%’,但也没有这么笃定的好吧……”
“真的假的,这是要发Nature的节奏啊。”龚远江惊叹道,曹思和莫文琳也有些惊讶。
莫文琳其实倒还好,她现在对许秋已经近乎“迷信”了,别人号称16%她不一定相信,但如果这话是许秋说出来的,似乎就已经是事实了,毋庸置疑。
最感慨的当属曹思,他入行近五年,一直在做小分子给体的体系,效率常年都是保持在10%以内。
今年好不容易遇到ITIC类型的非富勒烯受体,把全小分子体系的器件效率突破到了10%以上,整了一篇AM,还挺开心的。
现在听到人家都已经14%,在冲击15%、16%了……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451 传奇院士与“永动机”(求订阅)
魏兴思在龚远江面前吹了一波牛逼后,开始进入正题,商议重点项目申请的事情。
许秋提前做好了准备,他取出U盘,插入办公室的大电脑,通过投影仪向龚远江、曹思他们展示了一下现在的具体实验进展。
其实就是把之前组会上汇报过的内容,包括Y系列受体、叠层器件等数据再次讲了一遍。
这里倒是不用太担心龚远江他们听到汇报后,偷偷的抢占许秋的学术成果。
一方面,现在双方正处于合作的蜜月期,魏兴思和龚远江也是相识多年的朋友,彼此算是知根知底;
另一方面,科研圈子虽然看重学术成果,但也比较注重名声。
尤其是对于龚远江这种“长江”学者,想要更近一步评选院士的话,必须在业内有很高的声望。
如果被爆出来剽窃同行的成果,基本上名声也就臭了。
学者和资本家不同,资本家们在前期发家的时候名声差点无所谓,后期有钱了可以通过舆论引导、慈善捐款等方式来给自己洗白。
本质上也是因为大多数的民众都是凡人,思想比较容易受到操控。
而学者没有那么多洗白的渠道,再加上能到高校当上教授的基本上都是人精,想要在这样的圈子里洗白,难度非常高。
不过,话说回来,想光靠着有机光伏领域的成果,就评上院士,还是有些难的。
龚远江这个“长江”学者,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特别特别突出的表现,基本上也就到头了。
因为科学院的院士,侧重于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工程院的院士,侧重于应用科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