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327节

  后面其他人也都直接复制,保持了整齐的队形。

  ‘总感觉他们在暗示着什么。’许秋内心嘀咕了一句,然后给众人发了一百块十个的拼手气红包,接着通知了一下晚上聚餐,以及打扫实验室的事情。

  之后,许秋关闭微信,登录邮箱,查看起了邮件。

  这篇《自然·能源》文章,果然如许秋之前所料,再次被送回给那五个审稿人重新二次审稿了。

  上次修改时,五个审稿人意见中有两个是“建议直接接收”,三个是“建议修改后接收”,现在经过许秋的修改以及对审稿人提出问题的回应,五个审稿人的意见,均变更为“建议直接接收”。

  因此,编辑也就没有再把文章打回给许秋他们继续修改,而是直接就接收了文章。

  经过一次修改后的文章,如果编辑把文章再次送回给审稿人,他们是可以看到彼此给出的意见以及作者回复的。

  这时,假如第一次的所有意见都是偏向正面的,没有完全负面的意见,且作者改的确实也不错的时候,审稿人一般不会选择做恶人,而是会让文章通过。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

  之前许秋听陈婉清说,她硕士的时候,组里就遇到过一次奇葩的事件。

  当时她的一个师兄投了一篇JMCA。

  遇到了三个审稿人,第一次审稿意见中有一个审稿人建议“直接接收”,另外两个审稿人建议“大改”,最后编辑给了个大改。

  等大改完了重新投回JMCA,没过多久就收到了消息。

  之前两个给“大改”的,一个变为建议“直接接收”,另外一个又提了些意见,建议“修改后接收”。

  这两个都很正常,而之前建议“直接接收”的那个审稿人居然态度发生了180度改变,给出了拒稿的意见。

  结果,JMCA的编辑采纳了那个“变卦”的审稿人的意见,最终出具了拒稿意见,就很迷。

  上午九点半,许秋来到材一216,他和课题组小伙伴们吹了一会儿牛逼,享受了一波来自小伙伴们的膜拜,这才开始忙今天的工作。

  首先是打扫实验室的事情,因为邯丹的实验室很小,只有三十平米左右,所以任务并不重,课题组十几个人分摊下来,不到一个小时就搞定了。

  接下来,许秋开始进行魏老师之前提到的,课题组网页新增“代表作”栏目的事情。

  代表作的选择方面,他主要参考了上次申请基金时的十篇代表作名单,又额外新增了最新的几篇文章进去,加起来一共十五篇。

  网页建设方面,这回要创建一个新的栏目,和之前更新课题组科研成果不太一样,稍微有些麻烦,可能需要新建一个文件,然后多写一些代码。

  关键许秋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知识,于是他只好自学了简易网页制作知识,花费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把这件事情处理好。

  他不禁有些感慨,进了魏兴思课题组,除了做科研以外,其他杂七杂八的技能可没少学。

  下午,许秋提前预演了几遍下周二大会时的演讲内容,把每部分的时间严格控制在规划之内,并保证总时长在30分钟左右。

  另外,关于大会的事情,吴菲菲那边已经把海报做好,并打印了五张出来,分别张贴在邯丹校区的几个主要理工科大楼,包括材料一楼、材料二楼、先进材料楼,还有高分子楼和老化学楼。

  在张贴海报的时候,吴菲菲发现理工科的实验室,目前大部分仍然滞留在邯丹校区,并没有响应学校的号召,搬迁到江弯去,大概是都是比较怕麻烦。

  而且一般这种活儿也不太会有人带头。

  没人带头的话,就会陷入互相观望的状态。

  反正法不责众嘛,你不搬我不搬,就都不会有什么影响,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

  当然,大概率也拖不了太久,毕竟学校的红头文件都已经下来了。

  大多数的老师,哪怕是教授,其实都没有和学校掰手腕的能力。

  除非是院士级别的大佬,或者少数顶尖的教授,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那种,才有和学校讨价还价的能力。

  当然,像这种档次的研究者,他们一般也不用担心这种琐事,只需要好好做科研,有成果产出就行。

  基本上学校都会给他们安排上顶级待遇,一个课题组一栋楼、半栋楼都非常的正常,有什么其他的条件都好商量。

  因为学校每年都会有考评,比如评选双一流学科,以及学校排名等等,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学术成果,所以谁能够产出多的学术成果,谁自然就会享有一定的特权。

  就像之前“某大厂的内部价值观大辩论”,涉及月饼事件,出轨事件以及代考事件,有人表示:“低P碰红线,低P没了;高P碰红线,红线没了;高P碰考试,考试也没了。”

  这个社会就是这般的现实。

  大多数时候,规则确实都是用来束缚弱者的。

  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保护。

  因为真正能够无视规则的人,或者规则的制定者,只占极少数,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甚至更少。

  剩下的绝大多数人,之间也都是有层级之分的。

  如果没有规则去束缚“不那么弱的弱者”的话,他们就会去欺凌“比他们还要弱的弱者”,然后一层一层的传递下去,底层就将永无翻身之日。

  在现实中,法律就是比较常见的规则,也是符合“束缚并保护弱者”这一条的。

  一方面,法律将违法犯罪的代价明确,震慑了“不那么弱的弱者”,让他们轻易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切切实实保护了“真·弱者”的基本权益。

  另一方面,虽说“天子犯法和庶民同罪”,但实际操作起来,大家都懂得,怎么可能嘛,总有一些人是超脱的存在嘛。

  晚上聚餐的地方,魏兴思已经提前订好了,就在大学路上,是一家新开的川菜馆,名叫“五斗橱”。

  今天魏老师没有开车,带着课题组的众人步行过去,还带了拎了四瓶酒,三红一白。

  看的出魏老师是真的高兴,平常他和学生聚餐一般都是不喝酒的,今天难得破了一回例。

  然后,许秋就遭殃了,被轮番敬酒,要不是他本身酒量过关,外加演技在线,估计就得横着回去了。

  

450 许秋人前显圣的一天(求订阅)

   周日上午,吴菲菲接到了魏兴思的电话。

  魏兴思:“等下你去机场接一下冯盛东,他已经在飞机上了,估计今天中午到魔都的浦东机场,航班号我已经微信发给你了,你可以先查一下飞机有没有延误。”

  吴菲菲:“好的,接回来安排在哪里?燕园宾馆吗?”

  魏兴思:“嗯,对,燕园宾馆,房间我都已经订好了,去了直接报我的名字就可以。”

  吴菲菲:“噢,好的。”

  刚开始魏兴思和瑞典隆德大学的冯盛东、T?nu他们接洽,主要是为了补足课题组内关于有机光伏机理方面的短板。

  但后来,魏兴思发现瑞典方提供的TAS、TRPL、THz等测试表征手段,和钙钛矿的研究更加契合一些,因此便加大了双方关于钙钛矿领域的合作。

  现在组里几乎每一篇钙钛矿的工作,都是和瑞典那边合作完成的,挂双方的通讯作者。

  而有机光伏的文章,比如常规的材料开发型工作,大多是组里单干,或者带龚远江那边一起,只有涉及到机理解释的工作,才会带冯盛东他们“一起玩”。

  除了吴菲菲被分配了任务外,许秋也被召唤到了材一216的办公室待命。

  大约早上九点四十分,魏兴思出现在216门口,朝许秋笑了笑说道:“今天会有一些老师提前过来,到时候要麻烦你一起交流一下,讨论讨论。”

  “行,没问题。”许秋点头应和,周五的时候他就已经得到了消息。

  今天过来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和魏兴思关系比较要好的,维系一下关系,进行私下的学术交流。

  在学术圈,同行们之间的学术交流还是非常重要的。

  学术论文是一种最为广泛的学术交流手段,经过数百年的演化,从早期的科学家们相互传阅手稿,到后来期刊公司成立开始发布纸质刊物,再到现在电子版的期刊基本上已经普及。

  总体上的趋势就是,研究者们彼此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高效,交流越来越便捷。

  研究者们可以通过查阅其他人发表的文章,来了解一个领域内各种各样的不同可能性。

  不过,学术论文毕竟篇幅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实验细节展现出来,而且也无法实现研究者们之间的实时交流。

  从沟通的效率上来讲,查看别人的学术论文,远不如面对面的进行直接交流。

  这便是每年举办各种大会的意义。

  虽然各种大会被人们调侃称是“公费旅游”、“大佬们的吹逼现场”,但其存在还是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在未来,如果科研领域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有更好的交流模式诞生。

  比如把同一个领域内所有的研究者凝聚在一起,群策群力,互通有无,及时沟通,甚至把全球的科学家网罗在一起,共同攻坚某一个难题。

  类似于建立一个庞大的研究机构,整合所有能够整合的资源。

  当然,这是比较理想化的情况,现实中很难实现,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利益诉求,每个国家也有每个国家的利益诉求,无法齐心。

  但从整个文明的角度来看,只有实现大一统,才能够最大程度上的进行发展。

  如现在这般内耗下去,人类文明可能永远都被桎梏在蓝星上。

  “文献看完了吗,过来讲一讲?”魏兴思问道。

  “看完了。”许秋回应了一句,随后拿起文献,跟着魏老师前往218。

  “……马薇薇课题组,AEM文章,从蓝河光电公司买的材料,ITIC和IEICO,她们利用甲苯作为溶剂旋涂有效层,同时进行了稳定性测试……徐正宏课题组,NC文章,他们开发了一种非共轭D单元的类ITIC分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严虎课题组,AM文章,他们基于PCE11给体材料进行改性,得到了两种宽带隙的给体材料,并与ITIC2结合……”

  许秋滔滔不绝的进行文献汇报,现在他讲文献的方法,和刚刚入门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刚入门的那会儿,许秋对有机光伏领域的理解不够,在讲文献时候总是抓不住重点,就只能用比较粗糙的方法,也就是拿着文献把摘要、结论翻译一遍,然后每张图片依次看图说话讲一遍。

  用这种方法,一篇文献要讲三到五分钟才能讲完,一次讲十几篇文献的话,就要耗费接近于一个小时的时间,每次讲文献都是一个大工程。

  现在,许秋明白讲文献的意义,其实就是把“一篇文章中最核心的要点分享给别人”,而且他已经具备了抓住文章要点的能力。

  像一些小文章,基本只用一句话就能总结,类似于:“张三做了一种受体材料Z3,结构是基于他们前期Z2材料的改进,与PCE10给体结合,器件性能为10.5%。”

  如果是大文章的话,通常亮点会比较多,故事也会比较复杂,许秋就会把每个亮点都点出来,每条故事线都理清楚。

  假如这篇文章和自己目前在做的,或者未来打算做的工作相关,他还会谈一谈如何将别人的思路应用到自己的体系当中。

  这样,讲一篇文献的时间,就可以压缩在半分钟,或是一分钟之内,大大节省了时间。

  在许秋进行文献汇报的时候,魏兴思也没有闲着,他坐在办公桌前操作着电脑。

  很快打印机开始工作,嗡嗡作响着。

  许秋一开始以为是又有新的文献出来,结果朝打印机瞥了一眼,才发现是组里刚刚接收的那篇《自然·能源》文章,被魏兴思彩打了出来。

  每次课题组自己发表的文章,魏老师都会在文章正式发表,也就是proof(核验)过后,电子版出来的时候,把文章彩色打印出来,放到办公室中,以便随时翻阅查看。

  这次比较特殊,这篇《自然·能源》是周五刚刚收到通知被接收的,编辑还没有排好版,没到proof那一步,电子版也没出来。

  也就是说,其他研究者在网上是暂时找不到这篇文章的。

  许秋不太清楚魏老师把它打印出来的用意,不过他也没有太过在意。

  至于组里平常看的其他课题组发表的文章,如果是一般的二区文章,就用黑白打印,如果是高档次的一区文章,就会彩色打印。

  当然,前提是对应的文章是彩色出版的。

  不少期刊会向作者收取彩图费用,如果不交钱,出来的图片就是黑白的。

  就许秋的观察,像ACS、RSC公司旗下的期刊,大多数电子版的文献PDF文件都是彩图。

  而Wiley旗下的期刊,比如AM、AEM,电子版的文献PDF文件中的图片很多都是黑白的。

  大概是彩图费用比较贵的缘故,据说一张彩图要收费几百美刀,有的甚至接近1000美刀。

  是一张几百美刀,不是全部加起来几百美刀,这个费用说实话还是挺夸张的,称之为抢钱也不为过……

  因此,像发表在AM上综述类的文章,很少有人当冤大头,基本上图片都是黑白的。

  而综述类的文章都会有作者的个人介绍,于是,许秋每次看AM综述,几个黑白大头照挂在文章中,总会有一种不太好的联想……

  所幸,许秋发表的两篇综述,一篇ACSEL,一篇《焦耳》,都是彩色出版的,费用他不了解,但应该是免费的或者是相对较低。

  不过,这两个期刊的主色调都是绿色的,看起来绿油油的,同样会有一种不太好的联想……

  许秋讲完最后一篇文献,正打算离开,返回216待机。

首节 上一节 327/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