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历史 第2节

当仁不让的罗德,选择了当时水草极其丰美的约旦河大平原,当时那里的气候接近埃及的三角洲地区。罗德的族人向约旦和平原迁移了,逐渐摆脱纯粹的游牧、离开了帐篷、迁入了繁荣的城市——所多玛。亚伯兰则继续留在原地,没有迁徙。

虽然家庭的纷争暂时消停。各方都似乎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按照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这应该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了。然而,一个更大的麻烦,正悄悄向希伯来人袭来。

亚伯兰在原地驻扎了一段时间,也慢慢迁移,到达了希伯仑,并且在那里安营,继续游牧。

希伯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坐落在耶路撒冷以南偏西30公里处,距离伯利恒21公里。现在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哈里尔(Al Khalil),意思为“上帝的朋友”。这个名字是阿拉伯人起的,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亚伯拉罕。但是,当时希伯仑的名字挺有意思,意为“友谊”或者“ 联盟”。

这些都是小插曲,我们直入主题:

上古时代,两河流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物阜民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个地区经常性的发生战争也不足为怪。那个时代的小王国,实际上是一个又一个割据的城邦,其形态可能和希腊的城邦国家比较接近。这些城邦之间分分合合,几乎没有一个可信赖的同盟可言,基本上属于军阀割据混战的场面。直到公元前21世纪,古巴比伦王朝在这里建立了统一国家,两河流域才相对稳定了一段时间,这是后话。

这次的战争的导火索,是由于种种朝觐关系,五位国王组成同盟,不再受到以拦王的欺压。没想到,以拦王纠合三位其他的国王组成同盟,为了继续压迫这五位国王,悍然发动了进攻。这就是两河流域著名的“四王战五王”的战争。

世界是不公平的,并不是所有正义战争都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很不幸,五王联军大败,四王继续对他们奴役和欺压。更不幸的是罗德——亚伯兰那个分家离开的侄子。倒霉的罗德就住在战败者之一——所多玛城中。占领者攻破城池,肆无忌惮地抢劫屠杀。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原本与这些势力无关的外来者罗德也被卷进了这场灾难。他的牛羊、家产,统统被占领军作为战利品掳走了!甚至连罗德本人都不能幸免,也成了阶下囚!兵荒马乱,去那里说理哦。

罗德的手下逃到亚伯兰那里,告诉了他们遇到的飞来横祸。此时的亚伯兰势力已经进一步扩大,兵强马壮。当他听说四王联军捉走罗德的消息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迅速召集丁壮和同盟的部落,一彪人马如同狂风暴雨一样袭向洋洋得意的四王联军。一场大战展开了。

我们不知道能够战胜五王联军的四王部队在亚伯兰的面前为什么这样不堪一击。亚伯兰带领区区三百一十八人,居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四王部队打得落花流水。亚伯兰将四王部队掠夺的财富、牛羊、人口都夺了回来,也救出了他的侄子罗德和属于罗德的财产、亲人。

欣喜若狂的五王中的幸存者出城接应亚伯兰,劫后余生的罗德感激涕零、又羞又愧。

亚伯兰不愧为族长。他不但解救了罗德、保全了五座城市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且对缴获的财产器物,分文不取。

此后,亚伯兰继续回到他的希伯仑,罗德继续回他的所多玛,五王、四王们继续他们之间的打打杀杀、分分合合。生活似乎还在一成不变地继续着,只不过有一个方面悄悄发生了变化:没有谁再敢轻视希伯来人了。

这一仗,希伯来人用实在的战斗,换来了尊重与相对均势下的和平。

在势力错综复杂、争斗攻伐频繁的两河流域,发生一场冲突,本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也不能因为当事一方是亚伯兰,这场攻伐就变得有多么了不起了。问题是,在这串长长的四王、五王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国家和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名字。

这四王是谁呢:示拿王 暗拉非,以拉撒王 亚略,以拦王 基大老玛,戈印王 提达;

五王呢:所多玛王 比拉,蛾摩拉王 比沙,押玛王 示纳,洗扁王 善以别 还有一个比拉王。

以上是令大多数中国人都头疼陌生的,遥远小邦的君主,不关注也没关系。我们甚至都不必关注这场战争的挑起者和四王联军的指挥者——以拦王 基大老玛。我们倒是对胜利集团的一员——示拿王 暗拉非特别感兴趣。

示拿 —— 巴比伦的古称。也就是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亚伯兰的行动与古巴比伦发生了轨迹的交叉。

当我们读到暗拉非的名字:Amraphel的时候,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吧。可如果是一个希伯来人读的时候,就会有所联想了:Ammurapi——看看,这两个词相差不多。根据希伯来字母,两个词的差别就更小了。那么,这两个词相对应的是什么名字呢:第一个,是我们已经说明的——暗拉非;下一个,汉谟拉比。事实上,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个暗拉非就是汉谟拉比。

遥远陌生的中东历史,终于在这里给我们展现出一个相对熟悉一些的历史人物:巴比伦王——汉谟拉比。

历史上曾存在两个巴比伦帝国,第一个巴比伦帝国与后来的巴比伦帝国有所区别,习惯上又把它称为“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的崛起标志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进入了第二个重要阶段。

巴比伦最初不过是幼发拉底河边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在阿卡德人的一块碑文中,列举了许多被征服的城市,其中就有巴比伦的名字。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一支闪族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

骁勇善战,争强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为中心,南征北讨,四处征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帝国,历史上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称为巴比伦人。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发扬光大,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人们喜欢用“巴比伦”三个字来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伦文明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和对世人所具有的魅力。

根据史书记载,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他缔造了巴比伦帝国。根据泥版文献记载,汉谟拉比是一位聪明绝顶、精明强干的青年,颇具雄才大略,是巴比伦历届国王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他登上王位后,即着手进行统一两河流域的战争。。除北部的亚述,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最后定都巴比伦。

汉谟拉比最大的贡献是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在这部著名法典的前言中,对汉谟拉比的神化和丰功伟绩的盛赞是绝无仅有的:

当神圣庄严的安努,安努纳基之王以及贝勒,皇天后土的主宰、兼巴比伦命运的决定者,伴同马尔都克,对全人类进行统治时……当诸神郑重提及巴比伦之名时,当诸神就全世界特别选定巴比伦,并在这里建立一万年坚固不催的王国时,安努及贝勒叫道:汉谟拉比,值得称赞的人君,诸神的虔诚者,你当使正义传播四方,你当铲除邪恶、抑强扶弱……你当教化万民、增进福祉。……你满足了百姓的需要;你保全了巴比伦的生命财产,你确是我们的忠心奴仆。你的所作所为,使我们深感高兴。

肉麻的吹捧与无聊的个人崇拜使得汉谟拉比飘飘然。自满与享乐主义开始蔓延。于是,汉谟拉比时期后,巴比伦王国由盛而衰,约在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

一千多年后,从西部沙漠迁来的又一支闪族迦勒底人,他们在巴比伦建立了巴比伦历史上最后一个独立王朝,再现了古巴比伦帝国昔日的辉煌。因此,迦勒底王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新巴比伦王国”。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总算是交代清楚了我们知道的那个汉谟拉比,那个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者,那个雄才伟略、统一天下的君王。可是在这里,巴比伦王汉谟拉比却是这样一个小小人物、受到另一个城邦小国指挥的同盟?令人不可思议。

当然,忍辱负重的伟大君王也是有的。比如说蒙古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原先不也是流落在鄂难河边,后来又归附于王罕手下,最终崛起成为统一蒙古的伟大君王?

可是,如果我们看到的这个名字真的是汉谟拉比,那么他已经是第六代君主了,其统一战争应该已经开始,实力和气度大大不凡,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似乎只是一个趁火打劫的帮凶、打家劫舍的小偷罢了。而且,据记载的他拉时代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而我们熟悉的那个汉谟拉比的生活时代不早于公元前2000年。这1000多年的快越从何而来?

一个又一个问题就像一片迷雾在我们面前展开。

我们偶尔翻阅历史会突然惊奇地发现:这个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战争发起者:以拦王基大老玛。他的国家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而且是一个强国。公元前3000多年前,在今天伊朗迪兹富尔西南的苏撒盆地有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国,就是以拦,古城苏撒就是埃兰王国的首都。以拦与巴比伦分分合合,有联合也有战争。这期间,巴比伦还发生过于公元前2200年被阿摩利人攻占易主的事情。那么,在公元前 3000年到公元前2200年,巴比伦作为一个弱小的城邦国,与以拦国联盟出战,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那么,可以推断:此汉谟拉比非彼汉谟拉比也。

以拦在古巴比伦王国兴起、统一两河流域以后,依然雄踞于伊朗高原。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被北方的赫梯人灭亡,公元前1163年,以拦攻占巴比伦城,并且居然缴获了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后来,以拦国被崛起的强大国家——波斯所灭亡。这个传承了2000年的古老王国从此消失。

上古时代,帝王重名重姓的比比皆是。有的不是重名,但是由于记载方式的问题,也可能发生重复,以至于后人发生认识混乱。

例如,上古时代的炎帝部落,被蚩尤打败占领之后,依然保留了炎帝尊号。以至于在板泉发生的那场所谓的炎黄之战,实际上就是黄帝消灭蚩尤的战役。再比如,商代,称之为杜康、少康的帝王有好几位。还有的,古代的波斯,有好几个亚达薛西皇帝,只不过是亚达薛西一世、二世、三世;至于说以色列人的国王也不乏重名者其人:分国时期的北国以色列,就曾经有过两个耶罗波安国王,中间相差一个多世纪。至于说古代欧洲的查理、亨利等等一、二、三世的,就跟是不胜枚举。凡此种种,前面提到的巴比伦汉谟拉比国王,似乎也有可能是远在1000多年前的另一位君主了。

为了说明前面推断。虽有狗尾续貂之嫌,但是既然是一个圆满的推理,也是不吐不快。

如今的亚伯兰率领的希伯来人,成了迦南举足轻重的一支势力。虽然那个地方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很多,跟如今的北京上海这样的人口高密度自然是无法同日而语。但是,在那个盛行丛林法则的时代,只有战场上的胜利才是硬道理,只有战胜敌人才会赢得尊重。而且,处于四通八达的国际热点地区,暂时的低密度不等于人员流动的稀少。事实上,企图征服、侵占这片土地的各方势力从来没有消失过,从几千年前直到如今。所有的人都可以拿出至少一打的凭据来,告诉别人自己自古就是这里的主人。可如果仅仅是有理可说就行,那我们的世界也就早进入君子时代了。何况,大家似乎都有道理。于是,谁的力气大,似乎就会显得有道理些——虽然用武力证明自己的尊严和存在十分无聊和无奈,可是在这种无聊与无奈面前,似乎大家又都没有什么选择——这就是人,从古到今,一直也没有什么长进。

作为男人来说,保护家族、战胜强敌,可以说是男儿本色的一种阳刚表现。这一点上亚伯兰是成功的。可是,亚伯兰在一点上确实不怎么成功:直到80多岁,将近90,他依然还是没有儿女!

七八十岁还可以统兵打仗,自然比起精神矍铄的老将廉颇还要更胜一筹。亚伯兰做到了,所以很令人敬佩。可是到了八九十岁还想要生养,这就实在是白日做梦了 ——在这个问题上,光有信心和毅力是不行的。何况,开发了几十年,他的结发妻子撒拉那块田地也没有结出什么成果来,估计是基本上没有希望了。

上古的先民没有那么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没有专门钻研这个的医院和热心宣传这类医院的文艺名人大做广告。自然,无论是亚伯兰还是撒拉,都不能充分认识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我的分析是,在这件事情上,亚伯兰和撒拉各自都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而没有想是对方,否则,前几十年为什么亚伯兰就没有纳个妾呢?

在这个问题上,亚伯兰没有纳妾可能有三个原因:

1、年轻时候的撒拉与亚伯兰非常恩爱,撒拉极其美丽,亚伯兰看不上除了萨拉之外的其他人;

2、埃及之行以后,亚伯兰心中有愧,更不能没有撒拉的许可擅自纳妾;

3、希伯来人整天游牧、行军打仗,根本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

想来想去,也许就是这三条,才没有让亚伯兰纳妾。

亚伯兰的妻子还是很贤惠的。她为丈夫保全了性命、为丈夫得来了万贯家财,现在,她又要为丈夫纳妾了。撒拉把自己从埃及带出来的使女送给亚伯兰为妾,而且,这个使女居然怀孕了。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做 以实马力。这一年,亚伯兰86岁!

撒拉的肚子是又过了14年才突然争气的,那一年,撒拉90岁,亚伯兰100岁。他们的这个儿子,叫做以撒。

这样一来,问题就复杂了。根据希伯来人的习惯,庶出和嫡出的孩子不能同时生活在家里。刚刚13、4岁的以实马力不得不跟随母亲,被自己的亲生父亲逐出了家门。艰苦的环境锻炼了逆境中的王子,为了生存必须战斗!为了养活自己和苦命的母亲,这位曾经娇生惯养的以实马力,居然在大漠和旷野中历练成为一个强悍的勇士,而且成为阿拉伯民族当之无愧的始祖之一!

我们知道,如今的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实际上出自于一个民族。但是,与以色列人比起来,阿拉伯人的主体似乎更加复杂,来源很多。现在,我们一一道来。阿拉伯人大约有三大来源:

首节 上一节 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