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12节

  都说乱世出英雄,但南北朝这个乱世却频频出暴君、诗人、乱伦、出家……这些胡作非为的皇帝,甚至玩起了“九族消消乐”,消掉的还是自己的九族。

  由于败家的皇帝太多,南北朝时期王朝的国祚都比其他朝代短了不少。

  今天咱们就看看这个开始于公元420年的南北朝乱世。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刘裕建立刘宋政权,是为宋武帝。与东晋的皇帝不同,刘裕草根出身,硬是靠着战功一步一步爬到了这个最尊贵的位置。

  光是死在他手里的皇帝就多达6个。无论是篡位的桓玄,还是割据一方的南燕皇帝慕容超,亦或是晋安帝司马德宗,都没逃过他的屠刀。

  因此,刘裕一上位,无论是北方割据势力,还是让东晋束手无策的南方豪强,都噤若寒蝉,生怕这个连皇帝都敢杀的主儿把自己送进阎王殿。

  也许是天妒英才,公元422年,刘裕在灭桓楚、平西蜀、大败南燕、后秦,收复长安、洛阳两都之后驾鹤西去。

  临终前,他把皇位传给了长子宋少帝刘义符,并留下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辅政。

  这四个人都是刘裕的铁杆,要能力有能力,要忠心有忠心。只不过刘裕没想到,他们忠心的是他本人,而非他的儿子刘义符。

  镇山之虎刘裕倒下后,割据一方的北魏来了精神。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机出兵留送。这次出兵,北魏虽然打了胜仗,但没讨到什么便宜。

  不过,对于此时的刘宋皇帝刘义符来说,北魏还算不上他的头等心腹大患,因为另一件事已经火烧眉毛——他的手下们表示要换一个老板。

  公元424年,刘义符被檀道济等四位辅政大臣所废。他的三弟刘义隆走进了辅政大臣们的眼中。对于大臣们来说,刘义隆年轻示弱,好控制,是个再合适不过的傀儡。

  然而,与只会吃喝玩乐的兄长不同,刘义隆也是个搞政治的好手。

  他刚登上皇位不久,就分化了四位辅政大臣,随后联合大臣檀道济讨伐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位。这次皇帝和大臣们的博弈以皇帝的获胜而告终。刘义隆也得以坐稳皇位,休养生息。

  与此同时,北方新上任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没闲着。

  他13次出兵,平定漠北柔然,10年之内灭胡夏,击败蠕蠕,将北燕和北凉纳入北魏的版图。

  到了公元439年,拓跋焘已经统一了北方。

  为了一统天下,南北之间必有一场大战。

  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兵南下。然而这次北魏依旧没拿下什么战果。北魏撤军后,刘义隆决定立刻发兵北伐。然而这次北伐却以惨败收场。

  公元452年,拓跋焘死后,不甘心兵败的刘义隆再一次发兵北伐。然而这一次又以失败告终。公元453年,刘义隆在宫廷政变中被太子刘劭所杀。

  刘义隆死后,刘宋的皇帝就一代比一代不靠谱:和大臣赌博的宋孝武帝刘骏,搞乱伦的宋前废帝刘子业,喜欢对自己九族下手的宋明帝刘彧,玩起花式杀人的宋后废帝刘昱……他们都一步步把刘宋推向了末路。而终结刘宋的人,就是宋后废帝刘昱的杀人小目标——萧道成。

  萧道成本是刘宋的一个将军。然而宋后废帝刘昱一时兴起,想拿他当射箭的靶子。还是身边人苦劝他,才把普通弓箭换成了没什么杀伤力的远古箭,让萧道成逃过一劫。

  虽说此事出乎偶然,但刘昱对萧道成下手却早有端倪。

  一方面,刘昱此前就杀了一批大臣;另一方面,萧道成堪称当之无愧的权臣,他号称刘宋四贵之一,立下战功无数。因此刘昱想除掉他也是无可厚非。不过,刘昱的花式杀人还是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公元477年,萧道成还没动手,刘昱就先被自己的贴身卫兵所杀。刘昱被杀之后,萧道成被迅速请进宫中主持大局。

  他先是让宋顺帝刘准上位当了两年吉祥物,又在公元479年逼迫宋顺帝禅位。自己当了皇帝,建立南齐。萧道成也摇身一变,成了齐高帝。

  南方一片动荡的时候,北方的北魏却在励精图治。冯太后掌权时,发起了改革,推行了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租调制。

  均田制把土地分给人民,让人民有田可耕;三长制和新租调制则使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从为豪强打工变成为国家打工。经历了冯太后的改革,北魏的国力越发强盛。

  公元490年,北魏第七位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亲政。亲政后,他继续推行汉化改革。这场改革盛况空前,北魏的鲜卑人自此改说汉语,改姓汉姓。

  就连皇帝都把自己的姓氏从拓跋改成了元。此外,他还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联姻,促进民族融合。这一举动缓解了民族隔阂,让北魏的经济文化飞速发展。

  在北魏的对比下,南齐的国力就有些不够看了。虽说齐高帝萧道成励精图治,但他的子孙却相当不成器。

  南齐的第二任皇帝萧昭业和第四任皇帝萧宝卷都堪称挥霍无度。萧昭业继位一年就把国库中的钱财挥霍掉了大半,而萧宝卷更是用金子雕刻成了莲花,让自己的宠妃在莲花上行走。

  此时,萧齐重臣萧衍就动了心思:皇帝昏庸,皇位此时不取,尚待何时?也正是此时,萧宝卷给了萧衍一个完美的起兵借口。

  当时他对镇守雍州的萧衍心存忌惮,派了刺客前去行刺。然而刺客行刺不成,反而向萧衍透露了实情。

  公元500年,萧衍起兵。次年,他就攻陷了南齐都城建康。公元502年,萧衍正式接受萧宝卷的禅让,建立了南梁。他自己也成了南梁的开国之君——梁武帝。

  当南方不太平的时候,北魏也走上了“合久必分”的老路。经历了六镇起义、河阴之变后,北魏大权旁落,国力日益衰弱。

  到了公元534年,权力已经落到了高欢和宇文泰手中。这一年,北魏末代皇帝元修和权臣高欢斗法失败,无奈之下只能投奔镇守关中的宇文泰。

  但宇文泰自己也想当皇帝。同样在这一年,他杀掉了不怎么听话的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手里没了皇帝的高欢也不示弱,立刻扶孝静帝元善见上位当吉祥物。

  北魏自此分裂:高欢控制的被称为东魏,宇文泰一方则称西魏。

  如果说北魏、刘宋、南齐的灭亡是子孙不成器,那南梁的灭亡就是开国皇帝萧衍自己放飞了自我。他前期励精图治,但后来却沉迷出家无法自拔,一连出家4次。

  其中三次都是由朝臣花钱赎回的,光是赎回皇帝就耗费了南梁整整四亿钱。如果只是在生活中“作”也就罢了,在朝政上,后期的梁武帝萧衍也相当糊涂。

  他接纳了东魏降将侯景,但却在侄子萧渊明被东魏所俘后,动了用侯景换回萧渊明的念头。这一举动无疑是把侯景往死路上逼。

  侯景见状,直接先下手为强。公元548年,侯景起兵造反,史称“侯景之乱”。侯景之乱让南梁损失了大片土地,就连开国之君萧衍也死在了这场动乱中。

  公元552年,侯景被部下所杀,侯景之乱才宣告终结。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开国之君萧衍死后,南朝权臣陈霸先等人接连拥立了几位皇帝。

  公元557年,手握大权的陈霸先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梁朝灭亡,陈朝走上了历史舞台。

  想当皇帝的不只有南方的陈霸先,还有东魏的高氏一族和西魏的宇文氏一族。公元557年,宇文氏废帝自立,西魏灭亡,北周建国。

  宇文觉成了北周的第一位皇帝,即孝闵帝。而东魏早在7年前就被高氏篡夺。高洋让东魏最后一位皇帝“申请辞职”,自己登上皇位,建立北齐,成为北齐文宣帝。

  然而,北齐和北周的皇帝一个比一个荒唐。北齐武成帝高湛早早传位给儿子,却杀死得力干将兰陵王;北齐后主高纬更是荒淫无道,给狗、马、鹰隼封官加爵,无不是北齐覆灭的罪魁祸首。

  就在北齐后主高纬沉迷于这些荒唐事的时候,北周出了一位文治武功的明君——北周武帝宇文邕。

  他一方面清除国内的权臣,另一方面发展府兵制,强化北周的军事实力。公元575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出兵北齐。

  他亲率6万大军,在河阴之战中让北齐尝到了惨败的滋味。公元577年,北周再次发兵,一举拿下北齐都城邺城,北齐灭亡。北周统一了北方。

  如果北周武帝宇文邕长寿,兴许历史会被改写,天下归于北周。但奈何他英年早逝,留下的儿子周宣帝宇文赟相当不成器。

  他监视大臣,立5位皇后,奢靡无度,这一切都给一个人提供了篡位的天赐良机。这个人就是皇后的父亲杨坚。

  公元580年,宇文赟病逝,杨坚的外孙宇文阐登上皇位,是为周静帝。然而次年,杨坚就从外孙手中夺走了皇位,自己登基,改国号为隋,成为隋文帝。北周的故事也落下了帷幕。

  公元589年,隋朝灭掉南陈,统一了华夏。南北朝时期正式结束。

  【一口气看懂赤壁之战#历史#小知识#三国】

  一打四有可能取胜吗?靠匹夫之勇或许有可能。但5万打20万呢?除非士兵个个勇武如霸王,否则取胜堪称天方夜谭。

  然而,公元208年有这样一场战争:孙刘联军仅靠5万人,就打得曹操20万大军落荒而逃。

  这一战借来了东风,一战改变了局势,一战重新分天下。今天,咱们就一起看看这场让樊城守门员刘备变成蜀汉之王的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扫平了北方。此时,他距离统一天下还有两步:一是出兵关西,拿下马超和韩遂;二是南下荆州,与孙权、刘备一决高下。

  曹操何许人也?盛世忠臣,乱世枭雄,他早已习惯了走一步看三步。关西和荆州、江东,他全都要。但荆州牧刘表命不久矣,此时南下风险虽大,但获利也不可估量。

  于是,曹操先把马超的父亲马腾请到邺城,把他当人质,让马超不敢轻举妄动。随后,他又拉练水军,派张辽、于禁、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随时南下。

  刘表病重,荆州这块肥肉唾手可得。公元208年7月,万事俱备,曹操南下。8月,刘表一命呜呼,他的儿子刘琮继任荆州牧。

第251章 商鞅之死

  刘琮此人可谓是“三无官二代”:没主见,没谋略,也没实力。他被下属一鼓动,就上表投降,把祖宗经营多年的荆州献给了曹操。最关键的是,他没敢把投降的事情告诉刘备。

  因此,当曹操走到襄阳附近时,刘备才发现自己被“卖了”。当时他正在樊城给刘表、刘琮父子守门,得知投降的消息后,他火速放弃樊城,率兵逃难。

  逃亡途中,不少百姓沿路相投,要和刘备一起走,刘备来者不拒。有人说刘备此举是妇人之仁,但实际上,他此举向世人证明了一点:他刘备得了荆州的民心。

  曹操南下的消息也让孙权坐立不安。当时吴国几乎是主降派的一言堂,但作为一方诸侯,孙权明白:曹操意在统一天下,他拿下荆州,下一步就是夺取江东。

  因此,想要自保,他只能打。而鲁肃的话坚定了他开战的决心。

  鲁肃曾说,像他这样的人投降了还能混个小官当当,但在江东经营三代、众望所归的孙权投降了,下场如何恐怕不好说。要开打,就需要一个盟友。手里有兵、身上有民心、还和曹操有仇的刘备是个不错的人选。

  在曹、刘、孙三方的谋划之下,孙刘联合抗曹的局面已经形成。公元208年12月,周瑜率兵3万,刘备率兵2万,与曹操在赤壁开战。

  面对20万曹军,孙刘联军心中不可谓不慌,但两军的主心骨周瑜和诸葛亮却巍然不动。

  他们抓住了曹军的弱点:在赤壁开战肯定需要水军,但曹操嫡系部队往常只在北方陆地作战,哪怕经过训练,也不如联军的水军。

  何况南方天气潮湿,赤壁地区血吸虫病流行。

  北方来的曹军根本不适应气候条件,很快染上了瘟疫。而曹操手下的水师是刚刚收编的,他们原本是刘表的部下,比起给曹操卖命,自保显然是他们的第一要务。这样两相对比,5万对20万,联军仍有胜算。

  面对北方士兵不习惯坐船的问题,曹操想出了解决方案。他下令将舰船首尾相连,这样人马在船上就会如履平地。

  不过,这个操作极其危险。曹操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但他并不担心。原因无他,当时正是寒冬腊月,赤壁地区几乎天天刮西北风。

  在这种情况下放一把火,火借风势,只会烧掉联军的船,而不会烧到曹操的船只。因此,想要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好在东风很快就来了。天气预报在现代是锦上添花,但在赤壁之战中,却是左右天下局势的重要一环。孙刘联军中应该有这样一位能人。

  此人姓甚名谁,至今未可知,但正是他对风向的判断,改变了整个天下。

  刮东南风之前,周瑜先让黄盖发去一封“跳槽申请书”。黄盖声称自己要降曹。在主降派充斥朝堂的吴国,有人要投曹,这根本不是新鲜事。

  曹操没有怀疑。当黄盖率着装满柴草和火油的船冲向曹营时,整个中国的命运在这一刻发生了改变。当时刮的刚好是东风,曹军的战船迅速燃烧。

  这把火烧掉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可能,也为刘备和孙权烧出了胜利的曙光。

  赤壁之战,是多少人的英雄梦。那时,孔明未老,公瑾风流,羽扇纶巾。刘备运筹帷幄,孙权坐断江东,江北百万之众,虎踞鲸吞。江东英雄儿郎据险死守,不战赤壁,何谈三国鼎立?

  火攻过后,曹军败局已定。为防止自己的粮草辎重落入敌人之手,曹操率先下令火烧物资,随后撤军,一路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刘备与孙权瓜分荆州,天下三分的局面就此形成。

  【一代法家之圣,为何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历史#小知识#商鞅变法】

  他是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也是变法的先驱者,但同时又是史家口中的千古罪人。

  他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直接让秦国崛起,奋六世之余烈,灭掉六国,一统天下,他的生平著作被称为“天下第一禁书”。

  他因此青云直上,位极人臣,也因此被五马分尸,满门诛杀。

  他就是法家之圣——商鞅。

  公元前390年,商鞅出生在魏国,此时他的名字还叫卫鞅。他很幸运,因为他是卫国国君的后代,但不幸的是魏国“池子太浅”,难以施展抱负。

  年轻的商鞅喜欢学习法律,崇拜法家大师李悝和兵家大师吴起。他心怀抱负,想用法治来改变这个社会,因此游历四方,体验生活。

  为了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精髓,他来到了法家大师李悝实行变法的魏国。

  卫鞅到魏国后,在当时的丞相公叔痤门下做了一名家庭教师,表现十分出色。

  公叔痤看中了他。公元前362年,公叔痤病逝,在病逝前,公叔痤推荐了卫鞅,他对魏惠王说,卫鞅是“五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一定要重用卫鞅。

  魏惠王觉得这个人听都没听过,并不在意。公叔痤又说,如果不重用卫鞅,就杀了卫鞅。魏惠王听完也没有表态,假装知道后就走了。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内心愧疚,立马把卫鞅叫到跟前,说了刚才的事情,让卫鞅赶快逃跑。

  而卫鞅胸有成竹地说:“魏王不会杀我的。他既然不听你重用我的建议,就不会听你杀我的建议。”后来历史证明,卫鞅确实富有才能。

  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既没有重用卫鞅,也没有杀他。卫鞅面对空有一身抱负却难以在魏国实现的局面,毅然离开魏国,去其他国家施展抱负。

  而此时的秦国,秦献公刚刚去世,秦孝公即位。秦孝公刚即位,面对外敌的进犯和朝野的动荡不安,于是发布求贤令,希望有才之人能帮助他改变秦国贫困落后的局面。

  不论是否是秦国人,只要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就能赏赐土地和官职,引来各国人才前往秦国谋取功名。

  卫鞅看到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希望能遇到明主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动身前往秦国。卫鞅来到秦国,人生地不熟,于是结交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让他帮忙引荐。

  卫鞅第一次面试用“帝道”游说秦孝公,秦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大骂卫鞅是个狂妄之徒,不能任用。

  卫鞅知道后对景监说:“再给我一次机会吧,这次一定没问题。”于是5天后卫鞅再次参加面试,这次用“王道之术”,秦孝公听完觉得这个人可以聊聊,但讲的东西并没有打动他,于是并没有打算录用卫鞅。卫鞅于是又对景监说:“我知道怎么说动国君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于是卫鞅参加了第三次面试,用“霸道之术”游说,秦孝公这次对卫鞅所谈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听得入了迷。两人谈论变法,连续几日依旧兴致勃勃,最终秦孝公下定决心,录用卫鞅在秦国实行变法。

  起初,秦孝公组织大家一起开会讨论变法,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这一派认为,如果没有百倍的好处,就不应该轻易改变旧的法治,老祖宗的规矩没有过错不能改,改了就要出问题。

首节 上一节 212/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